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搜索文档
焦点访谈|透过全运会 感受活力大湾区
央视网· 2025-11-11 21:23
全运会与大湾区融合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共设34个大项419个小项竞技比赛及23个大项166个小项群众赛事活动,是全民健身盛会并展示大湾区新形象 [1] 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 - 港珠澳大桥开通7年来,经珠海公路口岸往来三地的旅客超9340万人次,车辆累计1950万辆次,客流车流年均增长量分别超过16%和45% [3] - 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数量增加到6条,在建和运营的轨道交通里程已超过5900公里,形成多层次轨道交通网 [5] - 澳门轻轨“横琴线”通车后,从澳门经横琴口岸换乘,最快52分钟可抵达广州,助力“一小时生活圈” [7] 通关政策“软联通” - 大湾区各边检口岸简化流程,超过3万名中小学生每日往返于内地和港澳,可实现快速通关 [7] -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允许港澳单牌车经港珠澳大桥通行内地,“粤车南下”政策也已启动,优化通关便利 [7][9] 产业协同与高科技发展 - 全球首台运用5G-A技术的人形机器人“夸父”在深圳诞生并已量产,应用于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及科研教育等领域 [11] - 粤港澳大湾区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提供沃土,全球人形机器人约38%供应链企业在中国,其中约57%在大湾区 [13][15] - 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结合香港国际化科研平台与深圳产业界,共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15] 人才交流与“心连通” - 超过20万名港澳居民在广东工作发展,超过两万名港澳学生在内地求学,大湾区人才交流日益深入 [20] - 如澳门游泳教练案例所示,大湾区各地人才通过集训等方式相互协作,共同提升 [18][20]
(粤港澳全运会)港澳各界热议十五运会开幕:大湾区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新闻网· 2025-11-11 17:14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进入崭新阶段[1][3][7] - 全运会超越体育竞技范畴,成为推动大湾区"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宏大历史叙事[7] - 三地合办全运会是深化合作的新契机,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3] 区域协同与形象展示 - 全运会充分展现广东的务实与创新、香港的国际化视野、澳门的多元包容,诠释"人文湾区"的丰厚底蕴[3] - 活动是凝聚人心的平台,全力展现活力澎湃的大湾区风采,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3][7] - 三地运动员代表团一同入场,彰显团结力量,体现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意义[3][5] 地方发展机遇 - 澳门正着力打造"体育之城",通过承办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吸引更多青年及市民参与体育运动[5] - 全运会对澳门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将鼓舞澳门各界继续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5] - 活动体现国家对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坚定支持,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共创美好未来[3][5]
15个侧面,看十五运会描绘大湾区宏图
36氪· 2025-11-10 11:03
竞赛组织创新 - 十五运会由粤港澳三地19个城市共同承办,创下全运会办赛城市数量的新纪录,共举办34个大项419个小项竞技体育赛事及23个大项166个小项群众赛事活动 [5] - 首次实现跨境比赛,男子公路自行车赛道以港珠澳大桥为纽带串联香港、澳门、珠海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马拉松项目运动员将两度跑过深圳湾大桥覆盖深圳、香港两地 [7][8] - 群众项目首次允许粤港澳三地联合组队部分集体项目赛事,例如龙舟项目由10名广东队员、8名香港队员、8名澳门队员组成联队亮相 [10] 区域合作深化 - 开幕式主火炬由粤港澳三地代表共同点燃,大部分节目由三地表演者联合完成,广东、香港、澳门代表团联合出场,象征三地紧密合作 [2][3] - 办赛采用"广东为主、港澳优先"原则,香港承办击剑、场地自行车和七人橄榄球等优势项目,澳门承办乒乓球、女子排球与三人篮球等项目 [5] - 马术项目落户深圳,香港赛马会提供深度支持,通过"五个联通"创新体系突破制度壁垒,涉及兽医执业、兽药进口、设备流通等领域 [11] 政策机制突破 - 组委会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创新举措,搭建"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联合工作组"四级常态化联络机制确保筹办顺利推进 [12][13] - 实施一系列通关便利措施,覆盖比赛用品进出境、反兴奋剂样本跨境运送及赛时"无感通关",为超过9000名参赛人员提供跨境往来针对性机制 [15] - "粤车南下"政策在十五运会揭幕前出台,分两批开放广东省城市车辆进入香港,首批包括广州、珠海、江门、中山4个城市 [17] 基础设施升级 -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与第五跑道正式投运,总投资537.7亿元,机场迈入"五条跑道+三座航站楼"超大规模运行时代 [21] - 广州东环城际铁路、琶莲城际铁路开通并与既有线路贯通运营,标志大湾区城际铁路从"单线布局"迈入"网络化运营"新阶段 [23] - 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通车,新增两条公路交通跨海大动脉,狮子洋通道进一步加速珠江东西部互通 [24] 产业协同发展 - 广东已形成深圳、广州、珠海三大低空经济集聚区,构成大湾区低空经济带,涵盖低空物流运输、即时配送、城市治理等领域 [24] - 第26届广东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与第22届粤港澳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在广州开幕,由三地体育部门联合主办,成为区域产业交流平台 [25]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作为重大合作平台,其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代表制度创新合作 [20]
【相约大湾区 燃动十五运】全景看全运:十五运 新意足
央视网· 2025-11-10 01:19
办赛模式创新 - 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全运会,为全运会办赛史上的创新实践[2][4] - 三地通过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确保办赛更加畅顺高效[4] 跨境赛事创新 - 首次设置跨境赛事项目,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运动员可在约230公里赛道上6次无间断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5] - 通过人脸识别、前置查验等技术手段实现"不踩刹车"的无感通关体验[5] - 深港马拉松赛也实现了运动员在深圳湾大桥上顺畅通关[5] 赛事理念改革 - 不公布各代表团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弱化"唯金牌论"[8] - 群众赛事扩容至23个大项166个小项,比往届大幅增加[8] - 按照"全龄友好、全力保障、全民共享"理论确保全年龄段人群参与[8] 绿色办赛创新 - 全运会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大型场馆,90%以上竞赛场馆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9] - 有效降低办赛成本[9] - 赛事绿电使用量将超过1.8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16万吨、种植约888万棵树木[9] 文化融合创新 - 火炬传递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地标间跃动[12] - 奖牌"同心跃"以木棉、紫荆、莲花象征三地共生,港珠澳大桥造型挂环体现地理联结[12] - 群众比赛引入舞龙、舞狮等岭南特色项目,将醒狮、龙舟纳入竞赛项目[12]
(粤港澳全运会)百城青年企业家齐聚广州 共迎十五运会
中国新闻网· 2025-11-09 13:44
活动概况 - 来自全国100个城市的优秀青年企业家、广州本地企业家代表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等近200人齐聚广州 [1] - 活动由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主办,是"百城百企看全运"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 [2] - 活动旨在以十五运会为契机,搭建跨区域产业协同与青年企业家交流的高端平台 [2] 官方表态与战略机遇 - 全运会被视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协同合作的重要契机 [2] - 希望企业家打破地域界限,深化在技术攻关、市场共享、资本对接等领域的合作 [2] - 鼓励青年企业家以全运会为纽带做跨区域协作的黏合剂,以湾区为坐标做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伙人 [2] 合作成果与后续行动 - 活动中举行了友好商会签约、合作项目签约等仪式 [3] - 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的青年企业家代表联合发起《珠江倡议》,倡议深化跨区域产业协同,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3] - 与会企业家将赴广州黄埔区、南沙区开展专题调研 [3]
同一个湾区 同一个梦想——写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之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9 13:27
十五运会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 - 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全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是全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走进香港、澳门 [4] - 三地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通过"机制创新、联络协作、信息共享"搭建高效合作体系 [1][14] - 创新建立"1+4"联络机制,国家层面设立组委会港澳工作协调部,粤港澳层面建立4个常态化机制,形成分层对接、全域覆盖的沟通网络 [15] 赛事组织与创新 - 十五运会是全运会历史上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比赛项目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19个城市 [15] - 遵循"广东为主、港澳优先"原则,击剑、场地自行车等香港优势项目安排在香港,乒乓球、女排等热门项目安排在澳门 [15] - 推出跨境公路自行车赛"通关查验前置+闭环管理"新举措,参赛运动员6次无间断通过三地口岸,全程"无感通关" [14] 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 - 释放"体育+"乘数效应,"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旅游"、"体育+城市更新"推动形成赛事赋能、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7] - 在十五运会带动下,广东地区全民健身氛围浓郁,2025年以来运动消费用户数同比大幅增长 [28] - 广东将办赛和营城结合,推进街区改造、绿化美化、照明优化等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将赛事"短期保障力"转化为城市"持久发展力" [29] 基础设施与科技应用 - 全运会历史上首次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不新建"全运村",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超过90%为现有场馆升级改造 [31] - 十五运会首次实现在深海海底直接采集圣火"源火",将可燃冰、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与深海探测关键技术深度融合 [33] - 人形机器人"夸父"以矫健流畅的动作完成火炬传递,展现科技创新硬实力 [35] 全民健身与群众参与 - 十五运会共设有群众赛事活动23个大项、166个小项,预计约有1.1万名运动员参加决赛 [25] - 从5月到11月,有上百万人参与到群众赛事预赛和"我要上全运"赛事活动中,实现"月月有比赛,全程不断档" [27] - 截至2024年底,广东省体育场地35.3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7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91平方米 [29] 区域协同与未来发展 - 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串珠成链,广深港高铁"公交化"运营,"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生活圈"从蓝图走入现实 [34] -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落地实施,"粤车南下"香港政策发布,药品器械互通、职业资格互认、187项政务服务"跨境通办" [34] - 粤港澳大湾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已超越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湾区第一梯队 [40]
活力大湾区 同心向未来
人民日报· 2025-11-09 07:34
赛事组织与制度创新 - 自行车(公路)赛男子个人赛赛道全长230多公里,运动员6次无间断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实现通关"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无障碍"[3] - 创新使用"前置查验+闭环管理"模式,通过竞赛专网、北斗卫星定位、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跟踪运动员行进全程,保障人车物丝滑通关[3] - 港珠澳大桥海关为十五运会食品开设申报特殊通道,对六大类食品采取便利措施,实现快审快放[4] - 预计超过9000名参赛人员跨境往来,通过设立专用通道、"团进团出"、"绿色通道"等措施保障通关效率[5] - 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创新举措,提升大湾区整体办赛能力[5] 科技应用与产业协同 - 广州码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轻量级3D地图引擎应用于体育场馆,实现精准室内导航,该技术源自香港并在珠三角实现产业化[7] - 深圳市海洋王场馆照明技术有限公司为马术中心提供照明系统,通过精密配光与防频闪技术减少对马匹干扰,中标后近3个月订单增长30%[7] - 香港赛马会支援深圳马术赛事,通过三地合作创新解决跨境兽医行医和药物使用等挑战[4] 文旅消费与制造业拉动 - 粤港澳19座办赛城市将"竞赛动线"变成"文旅路线",推出"一程多站"特色产品,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增收[6] - 香港旅游业界预计十五运会将吸引超过10万人次旅客来港,带动餐饮、零售及酒店业消费热潮[6] - 东莞市文博工艺品有限公司拿下潮玩品类特许生产商资格,首批产品销售良好,第二批追加生产1万套,预计产品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8] - 深圳市宝安区推出"票根超值大礼包",凭赛事门票可在周边商圈享受消费折扣[6] 基础设施与区域融合 - 今年新开通地铁10号线等6条、7段轨道交通线路,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效能,为赛事保障提供支撑[16] - 推进1160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通过拓宽车道、退围拆围等方式疏通623条涉赛道路堵点[14] - 构建"一小时生活圈",实现跨城生活便利化,加速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16]
融合发展成果的生动展现
经济日报· 2025-11-09 06:19
赛事承办与区域融合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由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承办,是香港和澳门首次参与承办,展示三地融合发展成果 [1] - 赛事包含公路自行车、马拉松等跨境项目,得益于大湾区“硬联通”设施的完善升级 [1] - 粤港澳三地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推动跨境通关、物资调配、食品安全等领域共识,相关经验赛后有望推广应用 [2] 基础设施“硬联通” - 粤港澳大湾区已有6条跨江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包括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 [1] -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和第五跑道投运,开启“5条跑道+3座航站楼”运行,成为中国民航首个拥有5条商用跑道的机场 [1] - 香港国际机场和澳门国际机场在湾区内地城市设立服务点,加速世界级机场群形成,推动“一小时交通圈”成型 [1] 政策便利“软联通” - 国家移民管理局实施10项新政,包括增加广东省5个口岸为240小时过境免签入境口岸,扩大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试点范围 [2] - 11月起,广州、珠海、江门、中山4个城市的私家车可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香港,此前已实施“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 [2] - 在部分口岸推广应用智能通关,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生产要素高效跨境流动 [2] 区域经济实力 - 广东省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孕育出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3] - 香港金融中心、营商环境、人才等多项指标世界排名跃升,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成果丰硕 [3] - 前海、横琴、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成果丰硕,2025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达成投资和贸易项目2073个,金额超2万亿元 [3]
活力大湾区 同心向未来——从十五运会看粤港澳融合发展
人民日报· 2025-11-09 06:12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由广东、香港、澳门联合承办,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旨在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 - 赛事通过“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创新举措,提升大湾区整体办赛能力,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 [5] - 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赛事加快融合,构建“一小时生活圈”,新开通6条、7段轨道交通线路强化互联互通 [16] 跨境协同与制度创新 - 自行车(公路)赛实现全长230多公里赛道半天跨三地,运动员6次无间断通过港珠澳大桥,通关“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无障碍” [3] - 创新使用“前置查验+闭环管理”模式,依托竞赛专网、北斗卫星定位、RFID等技术保障人车物丝滑通关 [3] - 港珠澳大桥海关为十五运会食品开设申报特殊通道,对六大类食品采取便利措施,实现快审快放 [4] - 香港赛马会支援深圳马术赛事,通过三地合作解决跨境兽医行医和药物使用等制度挑战 [4] 赛事经济与产业带动 - 粤港澳19座办赛城市将“竞赛动线”变成“文旅路线”,以赛为链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增收 [6] - 香港旅游业界预计十五运会将吸引超过10万人次旅客来港,带动餐饮、零售及酒店业消费热潮 [6] - 深圳市海洋王场馆照明技术有限公司因中标十五运会采购,近3个月照明系统订单增长30% [7] - 东莞市文博工艺品有限公司作为潮玩品类特许生产商,预计产品销售额将突破3000万元 [8]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协同 - 广州码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轻量级3D地图引擎应用于赛事场馆,实现精准室内导航,该技术源自香港并在珠三角实现产业化 [7] - 体育赛事为科技创新赋能,构建良性循环的经济生态,通过产业织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势能 [9] 基础设施与城市提升 - 通过赛事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实施1160个城市项目,疏通623条涉赛道路堵点,打造全民健身平台和口袋公园 [14] - 香港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承办赛事并持续向市民开放,澳门在公共休憩区安置运动器材,满足全民健身需求 [14]
全运会|国家体育总局:十五运会将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
新华社· 2025-11-08 20:49
赛事创新举措 - 首创“前置查验、封闭运作、无感通关”模式以促进关键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1] - 设置口岸专用通道、建立比赛器材通关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方便人员物资跨境流动 [1] - 三地赛事指挥中心实现“一屏统览、一键调度”的跨区域协同管理 [1] 赛事互联互通 - 首次由粤港澳多地共办且是首次在港澳举办全运会 [1] - 首次设置串联三地并途经港珠澳大桥的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 [1] - 首次设置贯通深圳和香港的马拉松比赛以展示制度优势并带动协同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