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石化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浙江省舟山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链群筑基强化新质根基,海洋领航促进产业兴盛[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5 09:17
舟山市产业体系与经济发展 - 舟山市构建"3+X"产业矩阵,三大支柱产业为绿色石化、船舶海工、海洋渔业,新兴产业包括清洁能源、数字海洋、低空经济等,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1.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25% [1][15]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226.2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第二产业增速最快达7.4%,2025年一季度GDP增速提升至7.1% [4][5] - 工业投资608亿元,制造业投资增长6.4%,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石化行业产值超2800亿元,造船新接订单占全国8%,修船量占全球20%以上 [7] 重点产业发展现状 - 绿色石化领域形成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向下游新材料延伸,浙江石油化工与中海石油舟山石化构建完整产业链 [22][23] - 船舶海工领域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淘汰落后产能117万载重吨,建成"2+1"省级核心区,中远海运重工等企业聚焦LNG船等高端制造 [7][22] - 清洁能源领域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75.37万千瓦,中广核海上风电与浙能六横LNG项目形成双轮驱动 [7][22]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7.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长49.6% [7][8] - 东海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突破"卡脖子"技术,202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1家,专精特新企业143家 [10][15] - 船舶工业应用智能焊接与数字孪生技术,渔业全链条引入物联网与大数据,建设海洋经济智能算力节点 [27] 产业空间布局 - 形成"一体两廊三分区多岛群"空间格局,绿色石化以鱼山岛为核心,船舶海工聚焦定海-岱山与六横-虾峙两大集聚区 [17][18] -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硬制造+软服务"双轮驱动,现代航空以朱家尖为核心,清洁能源立足海域资源发展海上风电与氢能 [18][22] - 六大开发区推动港产城融合,实现"一岛一产业、一企一特色"的集群化布局 [18][22] 政策支持与发展趋势 - 出台低空经济、航运服务等专项政策,2025年财政预算安排7.97亿元支持科技创新,目标研发投入强度达2.5% [12][14] - 产业向高端化延伸,石化发展化工新材料,船舶转向双燃料动力与豪华邮轮,清洁能源推进"风光氢储"一体化 [25][26] - 深化长三角协同,推进小洋山北侧码头等基建互联,通过"蓝碳银行"试点平衡生态与开发 [28]
2025年广东揭阳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发展根基不断夯实,产业生态日益优化[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4 09:17
宏观经济表现 - 2024年揭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9.70亿元,同比增长3.9%,位列全省第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3.79亿元(+2.7%),第二产业增加值980.57亿元(+8.1%),第三产业增加值1305.34亿元(+1.2%),三次产业结构为9.6:38.8:51.6 [3] - 2025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578.04亿元,同比增长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632元(+3.4%)[3] - 固定资产投资结束三年下滑趋势,2024年同比增长0.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3.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8% [9] 工业与制造业发展 - 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重工业增长24.4%抵消轻工业24.8%的下滑 [5] - 先进制造业表现突出,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7.9%(同比提升4.6个百分点) [7] -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大幅增长85.6%,占制造业投资比重提升1.4个百分点至7.3% [11] 产业集群与政策支持 - 形成"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格局:绿色石化、海洋经济两大支柱产业,服装制鞋、五金机电、食品加工、物流电商、大健康五大特色产业 [13] - 出台《揭阳市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重点推动工业技改、智能化转型,强化绿色石化、海上风电等战略性产业 [15] - 大南海石化工业区2024年产值达190.71亿元,惠来临港产业园产值95亿元,分别聚焦石油化工和海上风电装备 [20] 区域经济与重点企业 - 普宁市以纺织服装和医药健康为主导(占经济总量60%以上),2024年GDP达670.20亿元,惠来县依托石化与海洋产业实现15.2%高增长 [18] - 全市拥有6家A股上市公司(康美药业、巨轮智能等)和471家高新技术企业,43.07万户经营主体 [23][25] - 头部企业包括广东石化(绿色石化)、国家电投揭阳风电(海洋经济)、康美药业(大健康)、佳隆食品(食品加工)等 [25][26] 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 实施七大产业集群工程:绿色石化延链扩能、海洋经济聚链成群、服装制鞋固链优品等,推动"三产并举" [27] - 专业化园区建设聚焦"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建立工业用地、基建、产业链招商三本台账 [27] - 招商引资瞄准化工新材料、海工装备、氢能等高端领域,强化"超级链主"带动效应 [28]
天津:推动上市公司及龙头企业围绕绿色石化、汽车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未来智能、空天深海等产业开展战略并购
快讯· 2025-07-18 14:48
政策支持并购重组 - 天津市多部门联合发布《天津市支持并购重组若干措施》,推动上市公司及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并购 [1] - 重点支持绿色石化、汽车装备等优势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及未来智能、空天深海等未来产业 [1] - 鼓励并购补链强链的优质未盈利资产,破解"卡脖子"技术瓶颈 [1] 国有企业引领作用 - 国有企业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跨区域并购与优质项目落地天津 [1] - 市属国企将依托上市平台,优化资产结构,加速转型升级 [1] 行业整合与转型 - 支持冶金、轻工等领域重点企业、"老字号"及上市公司通过横向并购、吸收合并提升产业集中度 [1] - 鼓励跨行业并购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1] 跨境并购便利化 - 便利企业利用跨境并购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备案机制获取境外优质资产 [1] - 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合规开展跨境并购重组 [1]
港强 产旺 城盛
经济日报· 2025-06-11 06:12
▲3月23日,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该码头依托单小车岸桥、智能解锁站、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 水平运输边装卸堆场等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集装箱作业,泊船时效率最高达329箱/小时。 翟小龙摄 (中经视觉) 薄 承摄 付 强摄(中经视觉) 6月12日,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将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启幕。港强、产旺、城盛,天津的港产 城融合发展之路充满活力,在2024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天津跃升至第19位。 ◀4月26日,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L4级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在自主有序进行集装箱运输作业。 薄 承摄(中经视觉) ▶5月2日,天津港东疆港区2025天津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京津冀站一派热闹景象。该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参 与,累计带动周边住宿、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综合消费超6000万元。 马 成摄(中经视觉) ▼5月3日拍摄的中国石化天津LNG接收站。该接收站拥有全国首座"双泊位"LNG码头,投运3年来实现了安全 生产。 (中经视觉) ◀3月18日,天津集装箱中心站第二线束工程正式开通运营,集装箱办理能力从每年40万标箱提升至80万标 箱。 产,聚势增能。2024年,国能航运 ...
宁波与杭州谁潜力大?宁波有全球第一大港,杭州呢?
搜狐财经· 2025-06-06 08:46
人口 - 宁波2024年常住人口977.7万,城镇化率80.9%,市区人口超600万,近十年年均新增8万人,民营经济贡献超90%新增就业 [3] - 杭州常住人口1262.4万,城镇化率84.8%,市区人口超1000万,2024年人口净流入10.2万人,中高端人才流入率全国领先 [3] - 杭州人口总量、城镇化率与人才质量占优,宁波制造业人口虹吸能力突出 [5] 生产总值 - 宁波2024年GDP总量18147.7亿元(增速5.4%),第二产业7000亿元(+7.5%),第三产业10778.7亿元(+5.0%),人均GDP达18.6万元 [5] - 杭州GDP总量21860亿元(增速4.7%),第三产业15962亿元(+5.0%),人均GDP17.4万元 [5] - 杭州经济总量与第三产业规模领先,宁波人均GDP和工业增速更优 [7] 居民收入与消费 - 宁波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06元,城镇居民83110元,农村居民51203元,城乡收入比1.62:1,人均存款12.3万元 [8] - 杭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77元,城镇居民83356元,农村居民50805元,城乡收入比1.64:1,人均存款20.4万元 [8] - 杭州人均收入、消费能力与存款水平占优,宁波城乡收入差距更小 [10] 工业实力 - 宁波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绿色石化、汽车制造产值均超5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39.3%,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4家 [10] - 杭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7.1%),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 [10] - 宁波制造业规模与新兴产业增速领先,杭州数字经济与创新能力突出 [12] 内外贸易 - 宁波进出口总额1.42万亿元(+11.1%),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3.8亿吨 [12] - 杭州进出口总额8549亿元(+6.4%),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520亿元(+8.5%),萧山机场货邮吞吐量73.5万吨 [12] - 宁波港口能级与外贸总量占优,杭州跨境电商与航空枢纽潜力显著 [14] 医疗教育 - 宁波三甲医院10家,高校15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8% [14] - 杭州三甲医院62家,高校47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3.5%,拥有国家医学中心1个 [14] - 杭州医疗教育质量与科研投入领先,宁波三甲医院增速较快 [16] 金融财政 - 宁波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20.2亿元(+3.8%),民营经济贡献61.6%的GDP [16] - 杭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40亿元(+0.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8.8% [16] - 杭州财政实力与数字经济规模占优,宁波民营经济活力更强 [18] 城建交通 - 宁波建成区面积1030平方公里,地铁运营里程465公里,高铁通车里程超500公里 [18] - 杭州建成区面积830平方公里,地铁运营里程516公里,高铁通车里程超800公里 [18] - 杭州地铁网络与航空枢纽优势显著,宁波高铁与港口综合能力突出 [20] 文体旅游 - 宁波国家一级博物馆6家,国家级非遗44项,2024年旅游收入超2000亿元 [21] - 杭州国家一级博物馆8家,国家级非遗32项,2024年旅游收入超3000亿元 [21] - 杭州旅游收入与国际影响力领先,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特色鲜明 [23] 高光时刻总结 - 宁波全胜领域:人均GDP、工业增速、港口经济、民营活力、城乡均衡 [24] - 杭州全胜领域:经济总量、医疗教育、数字经济、航空枢纽、文旅收入 [24] - 平局领域:人口流入、城镇化率提升潜力 [24]
攀“高”不止步向“新”再出发
广州日报· 2025-05-22 05:10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1] - "十五五"时期需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1] - 广州提出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擘画重点产业发展新蓝图[2] 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 -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包括10家整车制造企业和1200多家零部件企业,目标2027年产量超320万辆,产值超6700亿元[8] - 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产业汇聚超2000家企业,目标打造3000亿级产业集群[9] - 生物医药产业2024年获批123个新药临床批件,82%为1类新药,目标2030年建成四千亿级规模[10] - 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2024年产值超4000亿元,被赋予"新兴支柱"定位[11] - 软件与互联网产业营收近五千亿元,目标2026年超5500亿元[12] - 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2023年规模突破1600亿元,2024年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22%[13][14] -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8%,模拟芯片产量增长23.7%[16] - 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产业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落户广州[17] - 低空经济拥有4200多家企业,目标2027年市场规模达300亿元[18] - 生物制造产业计划2027年培育10家以上创新引领型企业[19] - 时尚消费品产业计划打造5000亿级产业集群[20] - 轨道交通产业规模超2700亿元,覆盖全产业链[21] - 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2024年产值超500亿元,推动向高端化转型[22] - 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2024年总产值8816.9亿元[23] 未来产业发展 - 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快速聚集[23] - 具身智能领域拥有近5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位居全国第二[24] - 细胞与基因产业已集聚超200家企业,形成产业集群[25] - 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产业打造多个示范应用场景[26] - 前沿新材料产业拥有8家上市公司和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7] - 深海深空产业取得一系列全球领先成果[28] 现代服务业发展 - 现代金融业2024年增加值3049亿元,占GDP比重9.8%[29] - 科技服务业2024年支持1787名青年博士开展基础研究[30] - 专业服务业形成千亿级行业引领格局[31] - 现代商贸业印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32] - 物流与供应链业推进综合货运枢纽建设[33] - 会展业2024年展览面积1186万平方米,增长8.9%[34] - 文化创意产业2024年营收6040.80亿元,增长4.0%[35] - 旅游休闲产业2024年接待游客2.5亿人次,消费总额3528.23亿元[36]
国家级经开区,向“新”再进一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0 05:22
国家级经开区经济贡献 - 国家级经开区以千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全国10%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4] - 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10%[4] - 广东省经开区占全省2.6%地域面积,贡献15.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4] 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 - 东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拥有30亿元以上营收制造业企业1878家,中西部拥有15亿元以上企业[4] - 国家级经开区累计培育上市企业1041家,高新技术企业7.3万家[4][5] - 合肥经开区形成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集聚80家世界500强企业[2] 科技创新能力 - 国家级经开区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70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万家[5] - 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成为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核心驱动力[5] - 广州花都经开区升级后吸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落户[3] 外贸外资表现 - 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总额10.2万亿元,占全国25%;实际使用外资392亿美元,占全国24%[8] - 合肥经开区保税物流中心一季度进出口额3.24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出口增长227.2%[6] - 北京经开区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外资研发中心占全市40%[7] 改革创新方向 - 国务院部署深化经开区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土地、人才、资金要素保障[8] - 湖北探索"区政合一、虚拟园区"等新型管理体制,吉林优化"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9] - 推动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规则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以提升营商环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