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市场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时报观察 亿元罚单频现 从严监管铲除财务造假“毒瘤”
证券时报· 2025-09-15 01:55
为坚决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监管部门通过年报审阅、现场检查、舆情监测、投诉举报、大数 据建模分析等多元化渠道发现财务造假线索,密切跟进系统性、团伙型财务造假特征及演变趋势,依法 从严打击通过伪造变造凭证、利用关联方虚构交易或第三方配合等方式实施系统性造假的行为。全面惩 处财务造假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配合者,以及专业化配合造假的职业犯罪团伙,坚决铲除造 假"生态圈"。在严厉打击发行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主体的同时,监管部门始终紧盯公司实际控制 人、控股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严防保荐、审计、法律等中介机构"看门人"失守,通过压实上述 主体责任、强化"全链条"追责等,全力为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法律之网越织越密,涉刑公告明显增多,行、民、刑立体化追责正在重塑市场生态。特别是对那些退市 后仍被追责的企业主体加大追责力度,彻底打破了部分市场主体"退市即免责"的幻想,形成强大威慑。 这正是推动资本市场规范稳健发展,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良方。 近日,证监会出重拳打击上市公司违法违规,一叠罚单落下,特别是过亿元罚单的出具,向资本市场更 多参与主体敲响警钟。对于涉及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 ...
内幕交易者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证券日报· 2025-09-11 00:24
核心观点 - 上市公司董事长及明星女友因涉嫌内幕交易被刑事拘留 体现资本市场监管高压态势和协同机制完善 内幕交易者将付出沉重代价 [1] - 内幕交易是金融领域高发犯罪 作案难度较低 指内幕信息知情人和非法获取者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买卖证券、泄露信息或建议他人买卖 [1] - 并购重组相关内幕交易案件近年频发 本案中董事长作为核心管理人员泄露重大资产重组未公开信息 破坏资本市场"三公"原则并损害其他投资者权益 [2] - 内幕交易社会危害性在于行为本身 无论是否获利均严重损害市场秩序 监管部门以"零容忍"态度震慑违法违规行为 [3] - 2024年证监会移送各类案件163件 移送涉嫌犯罪主体600余人 体现协同司法机关"立体追责"工作机制 [3] - "行刑衔接"顺畅运作起到"抓前端、治未病"作用 强化对"关键少数"的警示震慑与刚性约束 [3] - 需创新监管科技工具如异常交易监测、大数据筛查、智能化分析等多维技术手段 通过"穿透式"线索筛查精准识别内幕交易 [3] - 应推动法律法规精细化修订与解释 弥补规则空白并明确模糊地带 例如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解决争议问题 [4] - 市场参与者需恪守诚信尊重法治 普通投资者应坚持价值投资并远离内幕消息诱惑 共同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生态 [4] 监管态势 - 资本市场监管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监管协同机制不断完善 [1] - 监管部门持续提升资本市场法治化水平 坚持以"零容忍"态度震慑违法违规犯罪行为 [3] - 2024年证监会移送各类案件163件 移送涉嫌犯罪主体600余人 [3] 案件特征 - 内幕交易是金融领域高发犯罪案件 作案难度较低 [1] - 并购重组相关内幕交易案件近年频频发生 [2] - 董事长作为公司核心管理人员泄露重大资产重组未公开信息 [2] 技术手段 - 可利用异常交易监测、大数据筛查、智能化分析等多维技术手段 [3] - 通过"穿透式"线索筛查体系精准识别内幕交易行为 [3] 法律建设 - 我国已形成较完备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但部分法规需进一步优化细化以适应审判实践需要 [3] - 应推动法律法规精细化修订与解释 弥补规则空白并明确模糊地带 [4] - 需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更多指导性案例 针对内幕交易民事赔偿中因果关系认定、损失计算方式、系统风险扣除比例等争议问题提供明确指引 [4] 市场影响 - 内幕交易直接破坏资本市场"三公"原则 损害其他投资者合法权益 [2] - 无论当事人是否获利均对市场秩序造成严重损害 [3] - "行刑衔接"运作强化对"关键少数"的警示震慑与刚性约束 [3]
股市也出短剧了!《K线成长记》9月8日上线 由纪检部门和北交所出品 改编自真实案例 聚焦操纵股价、财务造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7 19:57
剧集基本信息 - 金融反腐微短剧《K线成长记》定档2025年9月8日在优酷、红果、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上线 [1] - 该剧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与北京证券交易所联合出品 [1] - 葛文喆执导 陈龙、牟星领衔主演 刘冬沁特别出演 王莹、智泓、孟天兰主演 [3] 剧情内容与主题 - 以资本市场真实案例为蓝本 展现金融反腐败斗争成效 致敬一线监管者的坚守与初心 [3] - 聚焦交易所市场监管部副总监林见蹊与前上司王齐路的正邪博弈 [6] - 剧情涉及上市公司实控人联手操纵股价、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6] - 通过抽丝剥茧追踪异常交易展现监管调查过程 揭露更大阴谋 [6] - 将真实案例改编搬上荧屏 片中所展示的监管和监督工作源于实际操作 [7] 制作目的与社会意义 - 警示金融从业者 彰显监管力量 弘扬正气 [7] - 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清障护航 [7] - 生动演绎资本市场的监管博弈、反腐博弈和人性博弈 [11] - 展现监管干部积极向上、坚守底线、坚韧不屈的监管铁军面貌 [11] - 引发观众及从业者对廉洁与责任的深刻思考 [9] 市场背景与行业现状 - 我国股市以中小投资者为主 金融监管机构持续加强行业监管 [11] - 严惩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11] - 金融领域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践行弘扬"五要五不"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11]
资本市场真实案例改编,金融反腐微短剧《K线成长记》定档9月8日
中国证券报· 2025-09-07 12:18
影视制作与发行 - 金融反腐微短剧《K线成长记》定档2025年9月8日上线优酷 红果 抖音 视频号等平台 [1] - 该剧由华策影视 凡酷文化制作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 北京证券交易所出品 [1] - 葛文喆执导 陈龙 牟星领衔主演 刘冬沁特别出演 王莹 智泓 孟天兰主演 [1] 剧情内容与主题 - 以资本市场真实案例为蓝本 揭露金融腐败黑幕 聚焦股价操纵 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 [1] - 展现监管者追踪异常交易 与违法分子正邪博弈的过程 剧中监管手段源于实际操作 [1] - 通过利益诱惑和监管职责交织的"众生相" 展现监管干部坚守底线 坚韧不屈的"三个过硬"铁军面貌 [2] 市场背景与行业意义 - 资本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股市屡登微博热搜榜 我国股市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 [2] - 金融监管机构加强行业监管 严惩资本市场违法犯罪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2] - 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反腐败斗争 践行"五要五不要"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2] 制作目的与社会影响 - 旨在以剧为镜 警示金融从业者 彰显监管力量 弘扬正气 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 - 通过微短剧形式生动演绎资本市场监管博弈 反腐博弈和人性博弈 [2] - 引发从业者及观众对廉洁与责任的深刻思考 [2]
定档9月8日!敬请期待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北京证券交易所出品的金融反腐微短剧《K线成长记》
期货日报网· 2025-09-07 11:28
核心观点 - 金融反腐微短剧《K线成长记》定档2025年9月8日上线 聚焦资本市场反腐败斗争与监管博弈 展现监管机构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决心 [1][2][3] 剧情内容 - 剧情以资本市场真实案例为蓝本 围绕市场监管部副总监林见蹊与前上司王齐路的正邪博弈展开 涉及股价操纵与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 [2] - 剧中揭露上市公司实控人高穹光联手王齐路规避监管套现 而林见蹊在纪检办支持下追踪异常交易 逐步揭露更大阴谋 [2] - 短剧通过人性博弈与利益诱惑的呈现 展现监管干部坚守底线、坚韧不屈的正面形象 [2][3] 制作与阵容 - 该剧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与北京证券交易所联合出品 采用微短剧形式在优酷、红果、抖音等平台播出 [1] - 导演为葛文喆 主演包括陈龙(饰王齐路)、牟星(饰林见蹊)、刘冬沁等实力派演员 演员阵容强大且具备市场号召力 [2][3] - 剧情通过专业手法与环环相扣的悬念设计 旨在引发观众及从业者对廉洁与责任的思考 [3] 行业背景 - 中国资本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 近年来热度持续攀升 频繁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1] - 金融监管机构持续加强行业监管 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与"五要五不"金融文化建设 [1]
陈龙牟星刘冬沁主演,金融反腐微短剧《K线成长记》定档9月8日!
天天基金网· 2025-09-05 19:11
核心观点 - 金融反腐微短剧《K线成长记》定档2025年9月8日上线 聚焦资本市场真实案例 揭露金融腐败黑幕 展现监管与腐败势力的正邪博弈 [1][3][6][9][13] 制作与出品信息 - 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与北京证券交易所联合出品 华策影视和凡酷文化共同制作 [1] - 采用微短剧形式 通过真实案例和专业手法展现监管博弈与反腐斗争 [13] 剧情内容 - 主线围绕阳光交易所市场监管部副总监林见蹊与前上司王齐路的正邪对抗 王齐路联手上市公司实控人操纵股价和财务造假 企图规避监管套现 [6] - 林见蹊在纪检办支持下追踪异常交易 调查过程中揭露更大阴谋 [6] - 剧中监管手段源于实际操作 旨在警示金融从业者并彰显监管力量 [9] 演员阵容 - 由陈龙、牟星领衔主演 刘冬沁特别出演 王莹、智泓、孟天兰主演 [3][11] - 陈龙曾出演《琅琊榜》《猎场》《繁花》 牟星参演《非常警察》《镜·双城》 刘冬沁凭借《以爱为营》《爱很美味》等剧人气飙升 [11] 行业背景与意义 - 中国股市以中小投资者为主 金融监管机构持续加强行业监管 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保护投资者权益 [13] - 短剧结合当前金融领域反腐败斗争 弘扬"五要五不要"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展现监管铁军的坚守与韧性 [13] - 通过人性与利益的博弈揭露资本市场"众生相" 引发对廉洁与责任的思考 [11][13]
汇顶科技总裁柳玉平上任5个月被立案 敲响科技企业合规警钟
犀牛财经· 2025-09-02 21:15
半导体行业战略地位与资本动态 - 半导体产业战略价值飙升,AI算力需求激增,国产替代浪潮推动其成为经济转型核心引擎 [2] - 政策和资本合力下,半导体板块吸引海量资金涌入,寒武纪股价超过贵州茅台成为A股单价最贵股票 [2] - 巨额资金涌入技术壁垒高、信息不对称强的半导体领域,导致行业违规现象频发 [2] 汇顶科技总裁内幕交易事件 - 汇顶科技总裁柳玉平因涉嫌内幕交易于8月22日被证监会立案,上任仅5个月 [3][4] - 柳玉平为公司效力二十年的元老级人物,曾任研发工程师、副总裁等职,2022年5月离开后于今年3月21日回归任总裁 [3] - 其曾参与高管增持计划(总金额4000万至6000万元),市场猜测其可能利用内幕信息提前布局或知悉半年报业绩利好 [4][6] 汇顶科技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51亿元,同比下降0.2% [5] - 归母净利润4.31亿元,同比增长35.74%,拟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15元 [5] 闻泰科技信披违规事件 - 闻泰科技控股股东闻天下及实控人张学政因未披露一致行动关系、信披违规于2024年6月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8] - "茅惠英"账户由傅丽娜控制,2017年买入闻泰科技4300万股(2019年全部卖出),闻天下帮助融资购买股票,张学政与傅丽娜存在经济利益关系 [8] - 导致闻泰科技2017-2019年年报存在重大遗漏,闻天下、张学政、傅丽娜被责令改正并分别罚款500万元,张学政另被罚款300万元 [8] 闻泰科技控制权变更与管理层变动 - 茅惠英2015年斥资7.5亿元取得中茵股份7.03%股权,为张学政入主铺平道路,但公司曾公告称其与各方无关联关系 [9][10] - 2025年1月张学政退居幕后,其姐张秋红接任董事长兼总裁,6月因出售ODM业务聚焦半导体引发董事会变动 [10] - 7月张秋红、董波涛、谢国声、高雨等多名高管因工作变动辞任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10] 行业监管趋势与市场影响 - 尽管企业强调案件不影响日常运营,但核心决策者行为对投资者信心构成潜在冲击 [11] - 监管层对内幕交易和信息披露违规的追责态度不断加强,触及信息透明和合规治理红线 [11] - 在注册制深化改革背景下,监管趋严传递明确信号 [11]
坚持立体化追责 杜绝“一退了之”
金融时报· 2025-08-27 09:44
证券监管处罚案例 - 福建证监局对*ST紫天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及未按时披露2024年年报行为处以合计罚款超3000万元 [1] - *ST紫天连续两年财务造假 2022年虚增收入7.78亿元(占当期营收44.59%) 虚增利润8528.84万元(占利润总额35.99%) [1] - 2023年虚增营业收入17.21亿元(占当期营收78.63%) 公司及管理层12人共被罚2770万元 [2] - 原董事长姚小欣与财务总监李想被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 - 公司因阻碍监管执法遭行政处罚 核心管理层及中介机构系统性对抗检查 [3] - 深交所拟终止*ST紫天股票上市交易 [3] 资金占用与财务违规 - 华扬联众因未披露实控人苏同非经营性资金占用1.8153亿元被处罚 [5] -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及第三方公司向实控人提供资金 相关定期报告存在重大遗漏 [5] - 少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导致2021-2022年报虚增利润(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6.72%和10.31%) [5] - 公司被处以500万元罚款 实控人苏同被罚750万元 原高管郭建军被罚200万元 [5] - 截至2023年底被占用资金已全部收回 [6] 退市公司追责机制 - 已退市的泰禾集团因信披违规被福建证监局处以600万元罚款 相关人员合计罚款1740万元 [7] - 公司未披露2020-2022年期间13起重大诉讼 导致三年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 [7] - 董事长黄其森因涉嫌违法被实施留置措施 [7] - 退市不免除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投资者保护持续有效 [8] 监管执法特征 - 监管部门实施全方位立体化追责 重点追究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责任 [1] - 通过处罚决策者和执行者强化震慑效应 体现打击财务造假与阻碍执法行为的决心 [3]
证监会,重拳出击!
上海证券报· 2025-08-23 11:25
中国证监会处罚行动 - 中国证监会于8月22日对多家资本市场违法违规公司采取严厉处罚措施 包括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误导性陈述、实控人违规占资及退市公司追责等行为 [1] - 监管行动传递严监严管、顶格处罚及市场禁入等"零容忍"信号 旨在强化市场威慑力 [1] *ST紫天财务造假案 - *ST紫天连续两年虚增收入24.99亿元 三份财务报告存在造假行为 [1][2] - 2022年年度报告虚增收入7.78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44.59%)和虚增利润0.85亿元(占利润总额35.99%) [1] - 2023年半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2.08亿元(占14.56%)和利润0.79亿元(占利润总额51.64%) [2] - 2023年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17.21亿元(占78.63%)因收入确认方法违规 [2] - 公司及相关人员合计被罚3840万元 包括原董事长及财务总监被终身市场禁入 [2] - 公司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被深交所拟终止上市 并面临刑事立案及投资者民事诉讼 [3] *ST汇科信息披露违规 - *ST汇科在2024年度业绩预告中未披露扣除后营业收入不足1亿元的关键退市风险信息 [5] - 公司将未实际履行的903.74万元订单计入收入 导致业绩预告存在误导性陈述 [5] - 公司被处以200万元罚款 高管被罚100万-150万元 [5] 华扬联众资金占用及财务虚假 - 公司前实控人苏同非经营性资金占用1.8153亿元 未在5份定期报告中披露 [6][7] - 资金占用发生额占2021年半年报净资产10.02%和年报7.84% 余额占净资产最高达12.07%(2023年半年报) [7] - 2021年及2022年年报因少计提坏账分别虚增利润1732.96万元(占利润总额6.72%)和6939.31万元(占10.31%) [8] - 公司被罚500万元 苏同被罚750万元 股票于8月26日起被实施ST警示 [6][8] - 公司需满足行政处罚满12个月及财务报告追溯重述条件方可申请撤销ST [10] 泰禾集团信息披露违规 - 公司未及时披露23起重大诉讼 标的额合计158.65亿元(2020-2021年13起96.74亿元占净资产48.21% 2021-2022年10起61.91亿元占41.84%) [15] - 22起诉讼迟至2025年2月6日才披露 滞后最长超4年 [15] - 2020-2022年年报存在重大遗漏 未包含上述诉讼 [16] - 公司被罚600万元 高管合计被罚1140万元 总处罚1740万元 [11] - 董事长黄其森被实施留置措施 公司存在资产冻结及运营不确定性 [12][18] 美尚生态退市后追责 - 公司未将持股95.12%的昌宁柯卡纳入合并报表 导致2020-2022年年报虚假记载 [19][20] - 2020年多记利润8757.17万元(占利润总额1041.29%)和净资产3718.25万元 [20] - 2021年多记利润4752.13万元(占利润绝对值3.86%)和净资产7760.07万元 [20] - 2022年多记利润4092.80万元(占利润绝对值6.09%)和净资产1.12亿元 [20] - 未及时披露2022年涉案4.71亿元(占净资产33.88%)的重大诉讼 [20] - 公司被罚900万元 时任董事长王迎燕被罚250万元 [21]
证监会年中工作会议系列解读:持续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07:16
监管政策方向 - 中国证监会部署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与监管重点任务,提出"持续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强调"打大、打恶、打重点",同时要求"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效" [1] - 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管协同,提高科技监管能力,整合监管资源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违法行为 [3] - 监管执法需平衡打击违法与保护市场活力,避免"一刀切",为正常经营管理和创新预留空间 [4] 执法成效与机制 - 近年来证监会执法力度持续加大,行政处罚金额屡创新高,刑事责任追究加强,如康美药业案主犯被判12年 [2] - 立体追责体系形成,包括强化行政执法、衔接刑事司法、推动民事赔偿,集体诉讼制度落地扩大赔偿覆盖面 [2] - 科技监管成为突破口,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监测网络,智能分析交易数据识别异常模式 [4] 监管协同与科技应用 - 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优化司法与监管协作机制,强化联动 [3] - 地方监管机构实践科技监管,如北京证监局召开专题会部署专项排查整改,督促机构强化网络安全主体责任 [3] 市场影响与预期 - 严监管有利于维护市场"三公"原则,打击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2] - 严监管与激活力不矛盾,有利于优质主体被认可,引导市场向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转变 [4] - 未来监管将紧扣"市场要稳、监管要严、功能要强、队伍要过硬",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