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监管

搜索文档
证监会年中工作会议系列解读:持续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07:16
监管政策方向 - 中国证监会部署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与监管重点任务,提出"持续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强调"打大、打恶、打重点",同时要求"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效" [1] - 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管协同,提高科技监管能力,整合监管资源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违法行为 [3] - 监管执法需平衡打击违法与保护市场活力,避免"一刀切",为正常经营管理和创新预留空间 [4] 执法成效与机制 - 近年来证监会执法力度持续加大,行政处罚金额屡创新高,刑事责任追究加强,如康美药业案主犯被判12年 [2] - 立体追责体系形成,包括强化行政执法、衔接刑事司法、推动民事赔偿,集体诉讼制度落地扩大赔偿覆盖面 [2] - 科技监管成为突破口,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监测网络,智能分析交易数据识别异常模式 [4] 监管协同与科技应用 - 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优化司法与监管协作机制,强化联动 [3] - 地方监管机构实践科技监管,如北京证监局召开专题会部署专项排查整改,督促机构强化网络安全主体责任 [3] 市场影响与预期 - 严监管有利于维护市场"三公"原则,打击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2] - 严监管与激活力不矛盾,有利于优质主体被认可,引导市场向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转变 [4] - 未来监管将紧扣"市场要稳、监管要严、功能要强、队伍要过硬",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5]
证监会对多家上市公司集中立案,监管风暴再次剑指市场乱象
搜狐财经· 2025-07-28 16:32
资本市场严监管信号 - 监管覆盖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类型,包括转型企业、行业龙头和退市边缘公司,靶向性特征显著 [1] - 集中立案触及市场普遍存在的合规痛点,反映监管趋严态势 [1] *ST沐邦案例 - 公司前身为邦宝益智,2021年转型光伏行业,主营光伏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研发生产 [3] - 2024年净利润为负且扣除无关收入后营收仅2.77亿元,低于主板退市红线3亿元 [3] - 存在重大财务数据虚假记载,涉及营业收入、利润等核心指标系统性失真 [3] - 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余额4605.63万元,其他关联方占用3526.25万元 [3] 瑞贝卡案例 - 全球假发制品行业领军企业,产品远销美欧非 [4] - 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具体原因未披露 [4] - 2024年净利润亏损1.18亿元,未按规定披露业绩预告 [5] - 存在未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往来、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充分等多项违规 [6] *ST万方案例 - 公司1996年上市,曾涉足农业、军工、土地开发、医疗信息化等多领域 [7] - 控股股东18.7%股权被司法冻结且将拍卖,控制权可能变更 [7] - 在股权拍卖进程、潜在受让方背景等关键信息披露上不及时、不充分 [7] 监管政策与市场影响 - 2024年新"国九条"明确加大退市力度,细化四类退市标准 [8] - 2024年证监会办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128起,罚没金额51.37亿元 [8] - 2025年因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企业已达9家 [8] - 监管常态化、透明化将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导资源向合规企业集中 [10]
每经热评︱ST东时实控人操纵市场获刑 强化刑事追责震慑违法行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3 20:50
案件判决与监管动态 - ST东时实控人徐雄因操纵证券市场罪一审被判有期徒刑6年6个月并处罚金1 7亿元 这是2025年以来A股市场第三起因操纵证券市场罪作出的刑事判决 [1] - 2025年1月金运激光实控人梁伟因同类罪名一审被判4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200万元 4月卓翼科技实控人夏传武一审获刑7年并处罚金4500万元 [1] - ST起步及相关人员因涉嫌欺诈发行证券罪 违规披露信息罪被丽水市检察院提起公诉 甬金股份实控人因内幕交易罪被采取取保候审 瑞斯康达董事长因违规披露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 监管政策导向 - 司法机关与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通过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责双重高压形成新常态 [2] - 打击重点包括操纵股价 虚假披露等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行为 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与公信力 [2] - 监管行动加速清理违法主体 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为优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2] 市场影响与治理成效 - 密集案件处理形成强大警示效应 消除违法者侥幸心理 推动市场规则重塑 [3] - 监管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 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规范性 [3] - A股监管进入"行政+刑事"并重阶段 对投资者构成长期利好 [3]
打击财务造假 彰显呵护资本市场决心
期货日报网· 2025-07-04 07:43
公司违规行为 - 南京越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拟对上市公司及实际控制人、相关董监高等造假责任人依法严惩 [1] - 2018年至2022年,公司通过虚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销售等业务、虚假出售资产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相关年度报告等存在虚假记载 [1] 财务造假影响 - 财务造假严重破坏市场的公平性与透明度,误导投资者在对公司财务风险浑然不觉时将资金投入其中,造成投资者重大损失 [1] - 造假公司通过伪造财务数据扭曲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在信息不对称下误导投资者 [1] - 造假公司在财务"美颜滤镜"加持下吸引大量资金,使得真正优质企业得不到应有资源支持,干扰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2] - 长期财务造假将降低整个市场效率,阻碍经济发展 [2] 监管措施 - 监管层持续加大会计监督检查力度,深挖"造假链条",全方位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 通过罚单开出和典型案例曝光,使造假者付出惨重代价,传递打击财务造假的坚定信号 [2] - 监管部门应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3] - 企业要坚守诚信底线,规范财务管理,守法经营 [3] - 中介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好监督作用 [3] - 投资者要提高风险意识,增强识别造假能力 [3]
监管靶向治理违法违规行为 资本市场主体合规意识显著提升
证券日报· 2025-07-04 00:07
监管成效与市场净化 - 2025年上半年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累计针对160家A股上市公司的258起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涉事公司数量同比下降70.26%,违法违规行为下降60.91% [1] - 市场主体合规意识显著提升,市场生态持续净化,监管通过靶向治理重点打击财务造假、信披违规、短线交易、资金占用等行为 [1] -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指出精准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了市场监督力度,提升规则执行效果,减少违规操作空间,推动市场规范化水平提高 [1] 信息披露违规问题 - 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占比达39.15%(101起/258起),稳居违法违规类型首位,违规情形包括定期报告数据失真、延迟披露、重大事项未及时披露及关联交易隐瞒等 [2] - 个别公司存在长期系统性披露违规,如上交所1月27日通报批评某上市公司连续多年未履行关联交易审议程序及披露义务 [2] - 律师朱奕奕指出信披违规导致投资者评估依据失真,加剧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透明度并扰乱公平秩序 [2] 监管措施与整改问题 - 监管针对"拖延整改"问题采取行动,如上交所2月对2家上市公司采取措施,其中1家经多次督促才披露澄清公告,另1家未完成资金占用整改;4月对某公司公开谴责其未如实披露资金占用情况 [3] - 田利辉建议未来需强化法规建设、利用技术实时监测信披、加强管理层培训以解决信披顽疾 [3] - 监管部门坚持"零容忍",通过完善法规、强化执法及提升透明度应对市场治理复杂性 [3] 监管精准度与打击重点 - 上半年监管措施包括116份监管工作函、21份监管警示、59份通报批评、49份公开谴责及13份公开认定不适合担任董监高的纪律处分 [4] - 13份董监高纪律处分均指向财务报告虚假记载,体现对财务造假"露头就打、打则从严"的零容忍态度 [4] - 证监会强调"追首恶"与"打帮凶"并举,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全面惩处造假利益链 [4] 风险防范与市场影响 - 监管部门通过"抓早抓小"防范风险升级,如深交所1月10日针对某公司股东大会程序瑕疵(股东核验不到位、监票流程不规范)及时采取措施 [5] - 律师朱奕奕认为精准监管增加违法成本,维护市场秩序稳定性,提高透明度并增强投资者信心,长远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5][6]
无锡富豪被留置,百川股份何去何从?
华夏时报· 2025-07-03 17:09
公司核心事件 - 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郑铁江被江阴市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具体原因未披露 [2] - 事件导致公司股价单日大跌5.74%,收盘价7.06元/股,市值41.95亿元 [2] - 郑铁江被留置前一周仍正常主持临时股东会,通过子公司股份回购及减资等议案 [3] 公司股权结构 - 郑铁江为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上市前持股52.89%,目前与妻子王亚娟、亲属惠宁、郑江位列前五大股东 [4] - 郑铁江夫妇将儿子郑渊博(39岁)提名为董事,延续家族化管理模式 [4] - 截至2024年3月底,郑铁江质押股份3640万股,占其持股总数43.16%,用途为个人融资 [8] 公司财务状况 - 2023年公司净利润亏损4.66亿元,主因新材料业务毛利率-4.76%、新能源业务毛利率0.51%、化工业务毛利率仅3.34% [6] - 2024年新能源业务毛利率恶化至-38.69%,但化工业务毛利率回升至16.90%带动扭亏 [7] - 截至2024年3月底,公司货币资金11.4亿元,短期借款37.31亿元,流动负债76.37亿元,资金缺口达46亿元 [8] 业务发展 - 传统主业为精细化工产品(醋酸酯等),2016年切入新能源领域(锂电负极材料、储能系统) [6] - 新能源业务扩张导致资金压力:2019-2022年投入宁夏石墨负极材料、针状焦项目,可转债募资9.78亿元用于负极材料项目(总投资14.2亿元) [8] - 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低且波动大,2021-2022年行情向好但2023年后拖累业绩 [6][7] 行业背景 - 董事长被留置案例近年增多,多涉及行贿或职务违法犯罪,反映监管趋严态势 [9]
★证监会公布今年立法计划 强化重点领域监管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证监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总体部署 - 证监会印发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全年纳入计划的规章项目共有19件,包括8件"力争年内出台的重点项目"和11件"需要抓紧研究、择机出台的项目" [1] - 立法重心是加强资本市场重点领域监管,维护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1] 强化市场行为监管 - "力争年内出台的重点项目"5件:制定《证券基金投资咨询业务管理办法》《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修订《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后三项已公布) [2] - "需要抓紧研究、择机出台的项目"3件:制定《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提供管理办法》;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 [2] 规范市场主体 - "力争年内出台的重点项目"1件:修订《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 [2] - "需要抓紧研究、择机出台的项目"3件:制定《公开募集不动产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修订《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信息科技管理办法》 [2] 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 "力争年内出台的重点项目"2件:制定《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裁量基本规则》;修订《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监管职责规定》(两项已公布) [3] - "需要抓紧研究、择机出台的项目"5件:制定《证券期货市场监督管理措施实施办法》《证券期货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规则》;修订《证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办法》 [3] 配套法规工作 - 配合国务院制定修订《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不动产投资基金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 [3] - 组织开展《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评估并推动修订完善,配合司法机关制定修订证券期货领域司法解释 [3]
坚定守护资本市场清风正气
经济日报· 2025-06-24 05:59
财务造假事件曝光 - *ST九有因连续4年财务造假收到上交所退市决定和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 - 财务造假破坏市场公平性与透明度 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真实信息进行合理决策[2] - 虚假财务数据误导市场资源配置 使资金流向虚假繁荣公司而优质公司难以获得支持[2] 监管措施与处罚 - 新证券法大幅提高财务造假处罚力度 增加违法成本[3] - 2024年4月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新增一年严重造假和多年连续造假退市情形[3] - 证监会2024年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违法违规问题追责 体现强硬态度[3] - *ST九有将面临行政处罚 适格投资者可提起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诉讼[3] 市场影响与治理成效 - 严惩财务造假维护市场"三公"原则 增强资本市场活力与韧性[4] - 诚信透明的市场环境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和优质公司 形成良性循环[4] - 监管部门已取得显著成效 未来需保持高压态势应对新型造假手段[4] 上市公司行为规范 - 上市公司应专注核心业务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良性竞争实现价值增长[4] - 诚信经营应成为公司发展基石 杜绝财务造假行为[4]
侃股:建议用技术手段杜绝大股东违规减持
北京商报· 2025-05-25 20:11
违规减持处罚案例 - 田汉、京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水泰融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因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股票及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被证监会罚没近2.3亿元 [1] - 违规减持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并扰乱市场秩序,侵蚀资本市场公信力 [1] 技术手段防范违规减持的提议 - 建议通过技术手段直接"锁定"大股东持股,符合条件后解锁相应数量,从源头切断违规减持通道 [1][2] - 技术手段可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监管部门能实时监控持股变动,不符合要求的持股默认不可卖出 [2] - 技术锁定仅限制减持权,不影响投票权、分红权、优先配售权等其他股东权利 [2] 技术手段与传统监管的结合 - 技术手段需与传统监管方式互补,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和诚信意识培养 [2] - 需继续加大违规减持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以形成有效威慑 [2] 技术手段的潜在影响 - 科技手段有望从技术层面筑牢资本市场防火墙,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公开 [3] - 该方法为解决违规减持顽疾提供新路径,杜绝大股东违规行为 [3]
百张违规炒股罚单“众生相”:券商原总裁遭罚没1800万元,有人两年狂揽2000万,亦有六年仍亏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7 14:21
监管加强 - 2024年证监会严肃查办59起从业人员违法违规案件,对38名从业人员作出行政处罚,对66名从业人员、7家证券公司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合计104名从业人员被"点名" [1][3] - 2024年以来证券从业人员因违规炒股收到的"罚单"超过百张,被罚人数高达150余人,创近六年新高 [4] - 2025年以来券商从业人员因违规炒股触发监管处罚的案例已超20起 [12] 典型案例 - 湘财证券高管孙某祥违规买卖股票被罚没1842.29万元,并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6][7] - 某资管公司高级投资经理刘某义"老鼠仓"行为被罚没6400余万元,并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 [8] - 中银证券某营业部财务主管朱某违规炒股亏损20.06万元仍被罚5万元 [12][13] 行业影响 - 违规炒股波及10余家券商,包括华泰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中金公司等头部机构 [4] - 典型案例形成"办理一案、警示一片"的效果,推动行业自查自纠 [9] - 监管要求券商完善防范从业人员违规炒股的合规内控机制,强化对从业人员的责任追究 [14] 监管措施 - 中证协下发《证券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证券从业人员投资行为管理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 [14] - 新规要求券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监测从业人员证券投资行为,防范违规操作 [15] - 监管将利用大数据、AI监测交易异动,强化"追首恶"机制,加强跨境协作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