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治理
搜索文档
中国担当提振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信心
人民日报· 2025-09-27 11:05
中国新一轮气候目标 - 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30%以上 [1]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 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1] -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1]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1] 全球气候治理原则 - 推进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坚定信心 绿色低碳转型是时代潮流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2] - 推进全球气候治理需要担当尽责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2] - 推进全球气候治理需要深化合作 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国际协作以弥补绿色产能缺口 [3] 国际社会反响 - 国际舆论认为中国作出里程碑式承诺并重振了全球减排信心 [1] - 中国加快绿色转型被认为有能力实现目标并将重塑全球经济 [1]
守护好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人民日报· 2025-09-27 06:17
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 [4]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4]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4] 中国绿色转型成就与国际合作 - 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8] - 中国积极推动全球绿色转型,通过南南合作等分享相关经验与技术 [4] - 中国与巴西、南非、缅甸等国在生物燃料、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项目及联合研究等领域有密切合作 [7][8] 国际社会对中国贡献的评价 - 国际人士认为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展现了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导力,为全球环境发展注入长期确定性 [4] - 中国被评价为世界上履行减排承诺意志最坚决、行动最有力、落实最有效的国家 [6] - 中国在减少排放、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及碳市场建设等领域的具体目标,彰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5]
中国担当提振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信心(和音)
人民日报· 2025-09-27 05:57
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1] - 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1] - 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 到2035年,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1] - 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1] - 到203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1] 全球气候治理原则与方向 - 推进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坚定信心,绿色低碳转型是时代潮流和国际社会基本共识 [2] - 推进全球气候治理需要担当尽责,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落实率先减排义务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2] - 推进全球气候治理需要深化合作,各国应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国际协作,弥补绿色产能缺口 [3] - 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
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经济日报· 2025-09-27 05:57
全球气候治理现状与挑战 - 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正值《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 [1] -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警示应对气候危机刻不容缓 [1] - 全球绿色技术持续突破、绿色产业快速发展、能源转型需求巨大为绿色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 - 个别国家将气候议题政治化工具化严重干扰全球合作大局 [1] -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未落实,发达国家未严格履行率先减排义务且未能兑现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支持承诺 [1] 中国的行动与贡献 - 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展现负责任大国的诚意与担当 [1][2]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2] - 1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2] - 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 [2] - 中国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累计投资居全球第一 [2] - 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行动计划,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低碳示范区、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培养人才 [2] 未来发展方向与呼吁 - 国际社会需坚持信心不动摇、行动不停止、力度不减弱 [2] - 应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原则,推动发展中国家行动与发达国家支持相匹配 [2] - 敦促发达国家履行责任义务,提高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 [2] - 世界各国应摒弃狭隘与对立,让合作成为共同语言,让绿色成为共同发展的鲜明底色 [3]
我国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 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新华社· 2025-09-27 01:25
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核心内容 - 中国宣布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的绝对量减排目标 实现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的重大跨越 [2] - 目标首次覆盖所有温室气体(包括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和历史性纳入非二氧化碳气体 贯穿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业等所有经济部门 [2][3] - 提出"1+3+3"定性定量结合的一揽子目标体系 包括1个总量减排目标+3个量化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风电太阳能装机量、森林蓄积量)+3个定性指标(新能源汽车、碳市场、气候适应型社会) [2] 能源与产业转型具体指标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量、森林蓄积量三项量化指标较2030年目标进一步提升 [2] - 新能源汽车发展被列为新定性指标 预示交通领域低碳转型加速 [2]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成为政策工具创新重点 推动市场化减排机制完善 [2] 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规划 - 计划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 要求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国际先进水平 [4] - 构建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 重点防控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 [4] -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科技支撑 减少气候风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4] 全球气候治理影响 - 目标为《巴黎协定》长期目标实现提供实质性支持 增强全球气候治理确定性和稳定性 [1][6] - 推动国际社会加强低碳技术协作和绿色产品流通 要求建立公平有序的能源转型国际合作机制 [6][7] - 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需统筹发展与减排 面临短期与中长期目标协调的挑战 [6]
国际锐评丨全球气候治理 中国一诺千钧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6 20:35
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 [1] - 首次提出绝对量减排目标,并且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 [5] - 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积极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5] 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行动与倡议 - 就完善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三点倡议,呼吁各方“坚定信心”“担当尽责”“深化合作” [4] - 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世界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7] - 2016年以来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7] 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与挑战 - 去年全球年均气温变化首次突破1.5摄氏度,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仍在攀升 [3] - 某些大国拒绝履行国际责任,广大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 [3] - 今年是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节点,需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行事 [3] 中国对全球绿色转型的贡献 - 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合作项目,帮助非洲国家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设施 [7] - 向世界供应物美价优的新能源汽车,不断为世界提供“绿色产能” [7] - 强调全球绿色转型应坚持公平公正,发达国家应落实率先减排义务并提供支持 [7]
外交部:中方期待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能够提振全球气候治理信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6 17:30
全球气候治理立场 -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不确定性增强 [1] - 国际社会应把握正确方向 坚持信心不动摇 行动不停止 力度不减弱 [1] - 推动制定和实施国家自主贡献 为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注入更多正能量 [1] 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期待 - 期待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能够提振全球气候治理信心 [1] - 期待大会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促进各方强化行动 [1] - 期待大会共同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 [1] 国际合作原则 - 愿同各方一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1] -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 - 推动大会取得成功 [1]
引领全球低碳韧性转型 中国全面开启气候治理新征程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12:17
核心观点 - 中国宣布2035年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提出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1] - 目标涵盖能源转型、产业升级、政策创新等多维度,标志着中国迈入系统全面的低碳韧性发展新阶段 [2] - 中国将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确定性和稳定性 [3][4] 能源行业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1]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提前完成2030年目标 [2] 工业与交通行业 -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1]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1] - 目标涵盖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所有部门,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3] 温室气体治理 - 首次将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范围 [3] - 实现从相对下降目标向绝对下降目标的历史性转变 [3] - 到2035年,中国温室气体净排放较峰值下降绝对量预计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超过美欧达峰后5年下降绝对量之和 [3] 林业与生态 -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1] - 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1] 政策与市场影响 - 系统性构建涵盖政策工具创新的行动纲领,将重塑产业格局 [2][3] - 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实施将持续释放政策、市场和技术创新活力 [3] - 目标为中国"十五五""十六五"绿色低碳转型指明方向 [4]
(经济观察)引领全球低碳韧性转型 中国全面开启气候治理新征程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11:38
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核心目标 -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1]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1] -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1]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1] 政策与治理影响 - 首次提出碳达峰阶段后全经济范围、全温室气体净排放下降等一揽子目标,系统性构建涵盖能源和产业转型、政策工具创新等多维度指标的行动纲领 [1][4]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1] - 目标实施将进一步重塑产业格局,持续释放政策、市场和技术创新活力 [3] 行业发展与投资机会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36亿千瓦,是2020年的6倍以上,推动可再生能源行业高速发展 [1][2] - 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重大机遇,目标使其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1] - 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为主要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优势逐步显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增长点 [3] 国际影响与全球定位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2] - 到2035年,中国温室气体净排放较峰值下降绝对量预计将超过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超过美欧达峰后5年下降绝对量之和 [3] - 目标为《巴黎协定》长期目标实现作出积极贡献,展现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作用 [1][4]
我国风光装机已突破17亿千瓦
人民日报· 2025-09-26 11:18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概况 - 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36.9亿千瓦,同比增长18.0% [1] - 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为11.2亿千瓦,同比增长48.5% [1] - 风电装机容量为5.8亿千瓦,同比增长22.1% [1] - 太阳能和风电装机总量已突破17亿千瓦,相当于70多个三峡电站的总装机容量 [1] - 1至8月份太阳能和风电新增装机合计超过2.8亿千瓦 [1] 国家能源发展目标 - 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目标为30%以上 [1] - 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 2024年7月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12.1亿千瓦,超过煤电装机规模,提前6年实现2030年目标 [1] 新能源技术与产业竞争力 - 主流n型TOPCon光伏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5.4%,屡次刷新世界纪录 [2] - 陆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达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达26兆瓦 [2] - 风电零部件产量占全球70%以上,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全球占比超75% [2]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产品出口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和充分市场竞争使新能源产品具备全球竞争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