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再生医学
icon
搜索文档
这家公司手握“童颜针”冲刺上市,资产负债率超120%
IPO日报· 2025-05-22 17:16
公司概况 - 东方妍美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再生医学医疗器械及特医食品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的医疗健康企业 [3] - 公司产品组合包括再生医学材料注射剂及医用敷料/补片两大产品线,拥有13款注射剂候选产品(2款进入注册审评)和7款获批敷料/补片产品 [3] - 2023年和2024年营收分别为1288万元和1452万元,净亏损分别为6350万元和6938万元 [3] 财务表现 - 2024年非核心业务(医药中间体、面膜等)收入755.1万元,占比52%,为主要收入来源 [3] - 再生医学材料医用敷料及补片销售收益2023年/2024年均为360万元,占总收益比例从27.9%降至24.9% [4] - 特医食品收入从2023年119.7万元(占比9.3%)增至2024年177.2万元(占比12.2%) [4] - 研发开支2023年4572.6万元,2024年4495万元,占亏损总额比例较高 [10] - 2024年资产负债率攀升至123%,流动比率仅0.3倍 [10] 核心产品与研发进展 - 核心产品XH301("童颜针")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及试验,2024年11月提交注册申请,预计2025年下半年获批 [5][7] - XH301由PLLA微球和CMC载体组成,用于治疗鼻唇沟皱纹 [5] - 另一候选产品XH321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5]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已有5款"童颜针"获批上市,涉及圣博玛、爱美客、江苏吴中等企业 [8] - 四环医药、乐普医疗等公司的同类产品预计2025-2026年上市 [8] - 杭盖生物、西宏生物的产品处于注册申报阶段,康哲药业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8] 资本运作 - 最新一轮融资9000万元(2025年4月),投后估值达15亿元 [12] - 累计融资1.9亿元,股东包括上市公司阳光诺和(持股11.48%)和康哲药业(持股7.76%) [12][13] - 控股股东张新明等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46.27% [12] - IPO募集资金将优先用于XH301的开发与注册 [13]
全球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市场前10强生产商排名及市场占有率
QYResearch· 2025-05-22 16:38
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概述 - 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是一种不含动物血清成分的专用培养液,用于低温条件下长期保存各种细胞类型,具有成分明确、批次稳定性好、降低免疫原性和污染风险等优点 [1] - 该培养基通常含有渗透保护剂(如DMSO)、碳源、缓冲剂和细胞保护因子,能有效维持细胞在冷冻和复苏过程中的活性与生存率,广泛应用于干细胞、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等的科研和临床研究 [1] - 传统含血清冻存液存在批次差异大、潜在病原体污染以及伦理争议等问题,促使研究机构和企业转向无血清培养基 [1] 市场驱动因素 - 细胞治疗、再生医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兴起推动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市场的快速发展 [1] - 监管政策趋严和GMP标准的推广使无血清产品在质量控制和溯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促进其在临床级细胞制备中的广泛应用 [1] - 干细胞、免疫细胞、CAR-T等高附加值细胞产品的需求增长对高质量冻存培养基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推动市场扩张 [1] 市场挑战 - 无血清配方研发技术门槛高,需通过大量实验优化细胞存活率与功能保持,研发周期长、成本高 [2] - 不同细胞类型对冻存环境的依赖性差异大,市场上缺乏通用型产品,限制大规模推广 [2] - 部分用户出于成本考虑仍选择传统含血清冻存液,无血清培养基的价格敏感性较强 [2] - 企业间缺乏统一的产品评价标准和复苏效果对比体系,导致用户选型时信息不对称 [2] 未来发展趋势 - 市场将朝着定制化、高性能和合规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高通量筛选等技术将助力开发针对不同细胞类型的专属冻存配方 [3] - 厂商注重产品的无动物源、无蛋白、即用型特性,以满足临床级细胞制备和自动化生产的需求 [3] - 全球范围内对细胞药物监管趋严,推动企业加快无血清产品的注册与认证流程 [3] - 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将成为未来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3] 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 预计2031年全球无血清细胞冻存培养基市场规模将达到4.1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8.3% [3] - 全球前五大厂商(Thermo Fisher、Merck、Zenoaq、Cytiva、STEMCELL)占有大约70.0%的市场份额 [8] 产品类型与应用细分 - 含DMSO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约占84.6%的市场份额 [10] - 生物制药公司是最大的下游市场,占据约53.9%的份额 [12]
高负债、亏损、借款违约 东方妍美冲刺港股,高管团队在前东家任职时已合伙创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1 18:51
公司概况 - 东方妍美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成都,聚焦再生医学器械与特医食品两大业务,瞄准千亿级医疗市场 [1] - 公司2024年营收1452万元,主要来自医药中间体、面膜等边缘产品,亏损6938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23% [1][8][9] - 截至2024年底现金及等价物仅3319万元,已有2002万元银行借款违约 [1][9] 核心产品与研发进展 - 核心产品"童颜针"XH301预计2025年下半年获批,已进入注册审评阶段 [1][6] - 布局13款三类医疗器械候选产品,7款二类器械已获批 [6] - 特医食品领域有2款获批产品,7款在研,注册周期需18-36个月 [8] 行业竞争格局 - 再生医学材料注射剂市场规模从2019年2亿元激增至2023年29亿元(CAGR 96.6%),预计2032年达185亿元 [6] - 国内已有8款再生医美针剂获批,其中5款为"童颜针",竞品如爱美客濡白天使、圣博玛艾维岚等已商业化 [7] - "童颜针"终端售价超万元,江苏吴中同类产品艾塑菲上市2个月即创6000万元毛利 [7] 高管团队与股权结构 - 创始人张新明与高管付劼、唐海威自华西医科大学同届,曾在知原药业等多家药企共事 [3][4] - 三人2015年通过知行医药首次合伙,2016年共同创立江苏西宏(东方妍美前身) [4] - 张新明通过沐阳乾晶医药持股江苏西宏29.4%,付劼、唐海威分别间接持股18%、13.64% [4] 融资与资本运作 - 2025年3月融资后估值达15亿元,投资者包括深创投、康哲药业等 [5] - 已与新氧科技签署协议,计划在中国推广XH301等三款主力产品 [7] - 当前现金流紧张,上市融资需求紧迫 [9]
奖项评选延期!医美企业速来!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5-20 17:26
会议延期与概况 - 医疗美容技术奖项评选报名截止时间延期至2025年5月26日24:00,旨在为参选方提供更充裕的准备时间[1] - 大会将于2025年6月12日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现场规模500人,参会对象包括政府、医院、医美上下游企业及投资机构等[1] - 大会聚焦全球医美产业前沿动态,涵盖创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监管趋势及市场机遇等议题[1] 奖项设置与评选标准 - **2025全球医美科技创新奖**:评选对象为医美科技企业及设备/材料研发制造商,标准包括技术创新性、临床实用价值及行业独特性[5] - **2025全球医美临床卓越奖**:评选对象为医美科技企业及医疗机构,标准为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效果并获得医生及求美者认可[6] - **2025全球医美创新服务奖**:评选对象为医美行业服务提供商,标准涵盖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临床试验、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卓越服务[7] - **2025全球医美创新转化奖**:评选对象为个人(医生、工程师等),标准包括推动产业化创新产品/技术、具备行业影响力及示范性[8] 评选流程与方法 - 评奖采用专家函评和会评相结合的方式[9] - 流程分为申报阶段(至2025年5月26日)、评选阶段(5月27日-6月2日)、获奖通知(6月3日-6日)、奖杯制作(6月7日-10日)及现场颁奖(6月12日)[12] 报名与参会方式 - 企业需通过指定链接提交申报资料[11],个人参评需发送邮件至qzhao@suribot.com,内容包括CV、研究成果概述、论文/专利证明及推荐信(可选)[13][15] - 观众可通过链接或二维码报名,需提交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概述[15] 大会议程要点 - 议题覆盖全球医美产业趋势、新材料/设备/技术、再生医学、AI赋能、监管政策、医工交叉及投融资机会等[3]
东方妍美港股IPO陷困境:营收微薄 亏损严重 盈利前景迷雾重重
犀牛财经· 2025-05-20 10:39
公司上市计划 - 东方妍美于5月12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建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1] - 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再生医学医疗器械及特医食品研发、生产及商业化 [1] 财务状况 - 2023年收益1288.2万元,2024年增长至1452万元,营收规模在医疗健康市场中微不足道 [3] - 2023年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6350.1万元,2024年攀升至6938.3万元,两年累计亏损超过1.3亿元 [3] - 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78%大幅上升至2024年123%,流动比率从0.6倍降至0.3倍 [6] - 流动净负债从2023年末3710万元增至2024年末1.43亿元 [6] 业务表现 - 核心产品再生医学材料注射剂尚未实现商业化,2023年及2024年均未产生收益 [8] - 再生医学材料医用敷料及补片销售2023年及2024年收益均为360万元,占同期收益比例分别为27.9%及24.9% [9] - 2024年非核心业务产品(医药中间体、面膜等)收入达755.1万元,占比52.0%,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11] 研发与未来展望 - 公司拥有13款主要再生医学材料注射剂候选产品,其中两款已进入注册审评阶段 [8] - 公司预期将继续产生亏损净额,甚至直言"可能永远无法盈利" [5] - 即便将来能够实现盈利,也未必能在后续期间保持盈利 [5]
传统医疗企业开辟新赛道 转型大健康能否帮助“回血”
搜狐财经· 2025-05-19 00:51
消费医疗市场趋势 - 我国消费者健康意识明显增强,消费医疗潜力巨大,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业态模式不断创新、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1] - 2024年国内医美领域融资额超过10亿元,共30起融资,未受整体创投走势下滑影响 [3] - 截至4月9日,今年已注册9754家医美相关企业,现存超16万家,其中超六成成立于近三年 [2] 企业转型与布局 - 科伦药业决定挺进大健康赛道,旗下川宁生物推出抗衰产品"麦角硫因" [1][6] - 四环医药2024年上半年医美板块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66.4%,占总收入34% [6] - 冠昊生物细胞技术服务收入占比已达10%以上,涉及自体软骨移植、干细胞储存等技术 [6][7] - 和元生物成立子公司和元和美,布局干细胞治疗药物及外泌体CRO/CDMO服务 [8] 技术与创新 - AI技术将加速突破材料研发瓶颈,效果模拟技术替代传统医美咨询,实现"千人千面"精准定制 [3] - AI可分析面部结构、肤质及骨骼,精确模拟术后变化,辅助医生诊断 [3][4] - 外泌体等新兴物质被用于抗衰领域,医疗器械公司悄然布局医美赛道 [2][3] 行业挑战与监管 - 再生医学在医美领域落地较简单,但技术未达真正再生医学水平,存在概念炒作 [4][5] - PRP注射等违规应用频发,需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5] - 国家药监局发布多项指导原则,规范细胞治疗产业化方向 [8] 业务表现与收入 - 科伦药业2025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30%和43%,押注抗衰产品 [6] - 川宁生物合成生物学产品收入占比不足1%,远低于生物发酵业务 [6] - 医美业务成为传统医疗企业新增长点,多家公司医美收入占比差距较大 [1][6]
商业秘密|医疗企业利润承压,转型大健康能否让企业迅速“回血”?
第一财经· 2025-05-17 21:46
一些人去海南打干细胞,去一次疗养的花费甚至高达百万元。提供这种服务的企业赚了很多钱。 近期,75岁"输液大王"刘革新"赤膊上阵"卖保健品的消息在网上疯传。刘革新是科伦药业董事长,他在今年5月的业绩电话会上高调回应:"科伦已决定挺进 大健康赛道。" "企业要生存,严肃医疗赛道的竞争非常内卷,传统产品的创新乏力,权衡利弊之下,搞大健康副业是最佳的选择了。"再生医学领域专家韩厉对第一财经记 者表示。他还称,最近经常接到一些医药公司的邀请,请他做一些关于再生医学的科普。 一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国内,干细胞治疗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据我了解,一些人去海南打干细胞,去一次疗养的花费甚至高达百万元。"他告 诉第一财经记者,"提供这种服务的企业赚了很多钱。" 发力消费医疗已成行业趋势 以近期引发网络热议的"高潮针"为例,这种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注射仅获批作为骨折手术的辅助治疗,是被严格监管的三类医疗器械。然而,无论是在 大量的美容机构,PRP不仅用于皮肤注射,甚至被违规用于阴道内注射。注射一针的费用往往高达万元。 而来自多家上市公司的财报显示,在主营业务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医美相关业务已经开始产生收入,尽管各家企业 ...
【医美专栏】东方妍美赴港冲刺IPO,专注再生医学材料和特医食品!
搜狐财经· 2025-05-16 18:34
公司IPO动态 - 东方妍美于2025年5月12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IPO上市,建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为其独家保荐人 [2] - 发行股份类型包括H股,每股定价包含1.0%经纪佣金及多项交易费用 [3] 公司业务与产品线 - 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再生医学医疗器械及特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 [4] - 再生医学医疗器械产品线分为再生医学材料注射剂(13款候选产品)和医用敷料及补片(7款已获批) [4][9] - 特医食品产品线已获批2款产品,另有7款在研(含3款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 [7] 核心产品研发进展 - 核心产品XH301(鼻唇沟皱纹治疗)处于注册审评阶段,预计2025年完成,计划提交欧盟CE认证申请 [5][6] - XH305(皮肤暗沉治疗)正在国家药监局注册审评,预计2025年获批 [5][6] - XH321(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和XH322(乳腺癌术后重建)分别处于注册审评和临床前阶段 [5][9] 财务数据 - 2023年营业收入1288.2万元,2024年增长至1452.0万元 [8] - 2023年研发成本4572.6万元,2024年略降至4495.0万元 [8] - 2023年净亏损6350.1万元,2024年扩大至6938.3万元 [8] 研发管线规划 - 加速推进8款临床或注册阶段候选产品,包括XH301、XH305及6款临床试验阶段产品 [6] - 临床前阶段产品如XH309、XH312、XH306等正加快研发,目标进入临床试验 [6]
当护肤界迎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品牌,绽媄娅的跨界“野心”
FBeauty未来迹· 2025-05-15 20:21
行业技术升级趋势 - 美妆行业竞争维度已从配方成分升级至尖端科技比拼,核心围绕皮肤科学和前沿科技展开[2] - 国际巨头如欧莱雅展示生物打印皮肤技术、皮肤组织工程平台等创新成果,2024年进博会首秀"有感觉"人造皮肤技术[2] - 国货品牌已进入尖端科技领域,佰傲再生通过30年研发实现中国首块活细胞人造皮肤量产,填补国内年需求4亿平方厘米的缺口[2][7] 跨学科技术融合 - 再生医学成为美妆行业新竞争焦点,通过细胞层修复解决皮肤问题,相比传统成分概念更侧重技术调控[17] - 绽媄娅依托佰傲再生23年皮肤研究经验,将人造皮肤技术转化为护肤品开发,首创"超分子微球化"科技[15][19] - 该技术突破PDRN分子渗透难题,将9800个PDRN分子压缩至121纳米微球,1小时真皮渗透率达427.34%[20][22] 产品技术商业化成果 - 绽媄娅"球PDRN能量棒"上市3周全网销售破600万,累计售出60万支,登顶天猫精华新品榜[25] - 产品含1.575mg专利球PDRN,经第三方验证可激活8重胶原,实现强修护+抗皱功效[22] - 公司构建再生医学全链路技术体系,涵盖靶点发现、成分筛选、功效验证等完整科研链路[23] 科技传播策略创新 - 品牌联合李佳琦推出影片《造皮肤的人去做护肤品》,通过电影级镜头还原科研历程,强化技术可信度[26][28] - 采用CG动画、动态数据可视化(如150种营养液组合)等手法降低科技理解门槛[28] - 李佳琦担任技术"翻译官",从消费者视角解读技术价值,形成理性信任+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的三重传播效果[30][32] 国货技术突破历程 - 1995年金岩团队从零研发人造皮肤,2001年突破细胞营养液技术,2007年产品上市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9][11][13] - 研发初期实验室设备简陋,关键细胞培养设备依赖捐赠,团队坚持5年完成千万次营养液配比试验[9][11] - 技术转化至护肤领域后,解决中国每年1500万烧伤/溃疡患者中350万人的皮肤移植需求[7]
正海生物(300653) - 2025年5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5 18:5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销售收入恢复正增长,由已上市产品和新产品共同拉动 [4] - 2024年收入增长9.21%,但净利润大幅下滑,受口腔产品降价、脑膜集采观望、销售费用增长及增值税率调整影响 [5] - 2025年一季度毛利和净利创上市以来最低记录 [5] - 2024年四季度销售费用大增,因活性生物骨市场推广力度加大 [4] - 2025年销售费用率预计回归合理水平,但可能受税率调整影响 [4] 产品与销售 - 活性生物骨销售规模较小,因客观条件限制入院难 [5] - 活性生物骨经销商数量和入院数量持续增加,但未披露具体数据 [6][7] - 活性生物骨适应症限于骨缺损填充,脊柱融合适应症未纳入 [5] - 口腔修复膜价格优化影响收入,二代产品定价视挂网情况而定 [9] - 钙硅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注册申请已获受理,预计2024年11月后销售 [10][12] 研发与创新 - 活性生物骨临床案例持续积累,但未公开具体手术例数和销售额 [6][8] - 钙硅生物陶瓷为非动物源合成材料,仿生多孔结构 [10] - 人脐带干细胞项目处于临床前阶段,进展缓慢 [10] - 重组生物活性蛋白项目正常推进,未公布时间表 [12] - 公司定位再生医学平台,布局增材制造、基因工程等技术 [12] 市场与竞争 - 活性生物骨宣传力度不足,竞品热度更高 [8] - 公司计划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覆盖,提升产品认知度 [8] - 再生医学同行如迈普、冠昊业绩增速超越公司 [11] - 公司称将优化销售策略,提升团队专业素养 [11] 公司治理 - 股权激励方案尚未公布,被质疑因业绩信心不足 [12] - 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已通过股东大会审议 [12] - 分红执行时间未明确,需关注后续公告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