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乡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2025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启幕 精彩抢鲜看
四川日报· 2025-09-22 08:36
活动概况 - 2025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将于9月22日至24日在成都举行,已确认参加省级层面活动的企业(商协会)达300余家、海内外工商界代表400多名 [1] - 参会央企及"三类500强"企业共140余家,数量居近年同类活动之冠 [1] - 该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11年,累计吸引5900余家知名企业、近万人次嘉宾来川参会,促成签约投资合作项目7200余个 [1] 活动主题与亮点 - 活动以"共建产业生态 共赢新质未来"为主题,采取"1+4+N"的形式举办,特点概括为三个"更加突出" [2] - 更加突出建圈强链: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前沿,紧扣四川"15+N"重点产业链布局,精准对接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需求 [3][4] - 更加突出产业方向:嘉宾邀请进一步聚焦"15+N"重点产业链,已确认企业中该产业链所属企业占比70%以上 [5] - 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参会数量较上次增长39%;新能源、高端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企业较上次增长34% [5] - 更加突出政企对接:注重企业参会获得感和对接活动实效,不走过场、务求实效 [6] 主要活动安排 - 主体活动为2025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投资推介会暨项目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将签约一批重大项目 [7] - 4场重点专题活动包括知名企业投资四川恳谈会、金融赋能文旅产业建圈强链投资合作对接会等 [8] - 将统筹相关市(州)举办"投资四川·知名企业市(州)行"系列活动,组织参会客商赴相关市(州)投资考察 [9] 投资机遇与成果 - 活动期间将推出"三个一批":一批重大项目、一批机会清单、一批市(州)行活动 [10] - 将筛选一批重大项目进行现场集中签约,项目涵盖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均属四川"15+N"重点产业链代表项目 [11] - 将发布《投资四川建圈强链"15+N"重点产业机会清单》,系统梳理四川概况和产业政策,并推出一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12] - 成都、绵阳、攀枝花等10多个市(州)将举办20余场专题推介和精准对接会,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 [13] 重点产业聚焦 - 知名企业投资四川恳谈会将立足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医药健康、新型显示等四川"15+N"重点产业链,邀请30家重点企业负责人 [14] - 金融赋能文旅产业建圈强链投资合作对接会规模约200人,企业嘉宾占比近七成,将发布四川省重点文旅项目投资机遇清单 [15] - 四川省战略性矿产资源矿业权出让区块集中推介会将推出6宗油气区块,覆盖多个重点勘探层系 [16][17] - 四川已发现矿产136种,其中8个矿种查明资源量居全国第一,6个矿种居全国第二,4个矿种居全国第三 [17]
上海供销“节气市集”:汇全国供销优品 促消费提质升级
新华财经· 2025-09-21 12:07
活动概况 - 活动以“金气秋分丰收购”为主题,是2025上海供销市集促消费农产品青浦展销活动,于赵巷镇和睦村水街启动 [1] - 活动与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相结合,设置了农产品区、长三角产品区、消费帮扶产品区、公众服务区等4个展区共34个展位 [1] - 产品品类涵盖当季农产品、老字号特产、非遗手作、消费帮扶产品等 [1] 参展产品与区域协同 - 展销活动汇聚青浦本地地理标志产品如“青浦薄稻米”“练塘茭白”以及“翠冠梨”等果品 [1] - 来自江苏吴江的蚕丝被、浙江嘉善的杨庙雪菜、安徽六安的霍山黄芽和石斛等长三角产品亮相,彰显区域农业协同成果 [1] - 特邀云南德宏、新疆喀什、青海班玛等东西部协作地区的企业参展,通过“消费帮扶”渠道将核桃、菌菇、牦牛肉、黑小麦等特色农产品引入上海市场 [1] 平台战略与模式创新 - “二十四节气上海供销市集”系列展销活动搭建了全国供销系统优质农产品对接上海市场的集中展销平台 [2] - 平台采用“节气+文化+服务”模式,打造集时令美食、古乐雅集于一体的“节气消费”新体验 [2] - 活动以“24节气·24场市集”为核心打造节气市集IP,推出“二十四节气消费文化季”,通过诗句对诵、古乐演奏等文化形态增强消费体验 [2] 产销网络与覆盖规模 - 与长三角、京津渝冀和上海消费帮扶地区建立产销合作联盟,已邀请长三角21个地级市农产品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展,地级市参展覆盖率达51.77% [2] - 助力宁夏、云南、安徽六安、福建三明、西藏日喀则、新疆喀什等地供销社产销对接入沪,推出各地优质农产品5000余款 [2] - 推动宁海蛏子、慈溪杨梅等精品“土特产”首发上海,促进农产品供需提质升级 [2] 城乡融合与渠道拓展 - 供销市集建立起链接农民生产与市民消费的桥梁,以“进社区、进广场、进公园、进楼宇、进学校”的方式丰富市民生活 [3] - 探索由“进”到“驻”的“3+7+365天”常年展销模式,让优品、精品农产品走向上海大市场 [3] - 通过创建优品目录、培育供销品牌,打通产地销地“两张网”,打造城乡融合载体,服务乡村振兴及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3]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经济日报· 2025-09-21 06:11
政策导向 -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1] - 该举措旨在推动城乡融合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1] - 提升承载能力是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的关键举措 [1] 发展现状与挑战 - 中国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 大城市在人口和产业集聚上趋于饱和 [1] - 部分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 - 大量农村人口面临进不了大城市、回不去小县城的困境 [1] 产业发展路径 - 产业是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的根基 需坚持产业兴城 [1] - 当前部分区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层次低 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等问题 [1] - 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积极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 发展先进制造业配套产业 [1]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发展短板 [2] - 具体问题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医疗服务能力不足 [2] - 需加大投入 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小城市延伸 [2] 营商环境 -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提升承载能力的重要保障 [2] - 当前部分区域存在行政审批繁琐 市场监管问题 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情况 [2] - 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简化审批流程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 实施路径 - 提升承载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 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合作 [2] - 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 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2]
苏芳:把握壮大县域经济的方法方向
经济日报· 2025-09-18 08:06
县域经济战略定位 -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基本单元和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石 [1]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 - 需摆脱依赖要素投入和城乡分割的传统发展模式 聚焦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1] 高质量发展核心内涵 -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通过产业升级和就业机制完善促进居民增收与消费升级 [2] - 城乡融合是关键支撑 需破解"城镇要素难下乡 乡村要素留不住"的结构性矛盾 [3] - 生态文明建设是内在要求 需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色转型 [4] - 消费升级是动力来源 县域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 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关键突破口 [5] 重点实施路径 - 构建"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特色村"三级联动城镇体系 优化城乡空间格局 [7] -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县域信贷资源倾斜 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 [7] - 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旅游"新路径 设立生态产品与碳汇交易平台 [8] - 构建以县城为中心 乡镇为重点 村为基础的一体化县域商业网络体系 [8] - 布局数字农业 智能装备 文化旅游等新兴领域 构建多元现代化产业体系 [9] 协同治理机制 - 整合省 市 县 乡 村多级治理资源 搭建政府 企业 社会组织协商共治平台 [9] -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构建多维度协同治理体系 [9]
把握壮大县域经济的方法方向
经济日报· 2025-09-18 06:31
县域经济的战略定位 -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1]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1]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 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民生福祉提升和社会和谐稳定,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产业升级来促进居民增收和消费升级 [2] - 城乡融合是重要支撑,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3] - 生态文明是内在要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长期平衡,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4] - 消费升级是动力来源,县域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消费升级有助于释放县域消费潜力,推动商业主体多元化和运营模式创新 [5]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 [6][7] -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牵引,构建“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特色村”三级联动体系,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通道,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向县域及乡村产业倾斜 [7] - 以绿色转型为路径,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探索“生态+产业”“生态+旅游”新路径,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碳汇交易平台 [8] - 以消费升级为导向,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和县域特色品牌,构建一体化县域商业网络体系,创新消费场景以释放消费潜力 [8] - 以产城融合为抓手,因地制宜打造县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前瞻布局数字农业、智能装备等新兴领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9] 县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治理机制 - 发展县域经济需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有机协作,整合要素资源以提升整体竞争力 [9] - 坚持党建引领,整合多级治理资源,搭建协商共治平台,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 [9] - 促进治理机制协同,统一县域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规划,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构建多维度协同治理体系 [9]
红绿交响绘新卷 河南新县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环球网· 2025-09-16 15:52
经济发展表现 - 全县GDP年均增长4.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9%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 [1] - 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9% [1] 红色旅游产业 - 现存革命历史遗址遗迹365处 建成红色精品工程35个 [4] - 红色教育培训品牌价值达38.62亿元 直接带动数万人就业 [4] - 2025年1-7月接待游客748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3亿元 带动5万余人就业 [8] 生态资源禀赋 - 植被覆盖率高达95% 森林覆盖率达78.6% [6] - 建成国家3A级以上景区22家 入选2025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最快100县榜单 [8] 工业发展动能 - 羚锐制药上半年纳税1.99亿元 全年产值预计接近40亿元 [8] - 装备制造产业在新型电力装备/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领域实现34.1%高速增长 [8] - 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入选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 [8] 现代农业体系 - 构建"1+2+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油茶种植34.7万亩 茶叶30万亩 中药材8.7万亩 [9] - 农产品综合产值超40亿元 培育"新县味"品牌89个 年农产品上行交易额4.3亿元 [9]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增添太阳能路灯1220余盏 实现主要道路与村道全域亮化 [12] - 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入围2024年"公路旅游"特色路 [12] - 入选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12]
博览乡村生活,助力休闲产业
南京日报· 2025-09-11 10:21
展会紧扣"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理念,将全面展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乡村的休闲线路、民宿 村居、乡野疗愈以及城乡规划、民房改造、数字农业等全产业链内容,通过现场交流互动、实景体验、 成果分享等多元形式,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为实现"让城市了解乡村,让乡村走近城市"的美 好愿景,本届"乡博会"首次构建"展城村"三级联动生态,让城市展会资源从"展示"直连乡村产业"落地"; 首次打造"乡村+X"跨界生态矩阵,围绕主题延伸出"乡村+健康""乡村+科技""乡村+艺术""乡村+消费"等四 大跨界方向;首次实现"秋展春续"长效赋能,打破传统会展短期效应,创新"3天核心展+365天常态化运 营"模式。 本届"乡博会"共划分乡村休闲线路及民宿区、乡村健康生活区、户外生活体验区、园林园艺区以及 金陵禅意文化用品区等五大核心展区,从"行住食游购娱"全场景覆盖乡村休闲产业,让观众"一站式"触 摸乡村生活多元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产业链展示之外,展会还将同期举办第七届乡村文化振兴高层论坛、第二届乡 村产业优秀成果邀请赛、乡博会农房及民宿运营成果邀请赛、南京都市圈及跨区域文旅线路推介会等活 动,更将成立乡村休闲产业跨行业专家库 ...
湖北孝昌以“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城乡融合—— 昔日“烦心路” 今日“幸福线”
经济日报· 2025-09-11 06:10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 - 累计投入9.6亿元升级农村公路,升级里程超过1200公里,打造示范线路500余公里,构建总里程超3200公里的现代化农村路网体系 [1] - 建成全长12.6公里的张周线示范公路,使12个村告别出行难 [1] - 形成"六纵七横七连两环"的交通网 [4]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路网催生50余家农家乐和家庭农场 [1] - 300余公里产业路贯穿77.4万亩特色基地,沿线培育10余个亿元级产业,年产值达60亿元 [2] - 丰山镇桃树种植8.6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6亿元;周巷镇茶场产业环线产值突破1500万元 [3]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累计增长37.2% [4] 农村电商与物流体系 - 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169个、寄递物流点212个,形成"山货进城、网货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2] - 小悟乡电商服务站年销农特产品800万元;田堂村土鸡蛋通过物流专线直达武汉商超 [2] - 季店乡家庭农场黄桃旺季日均发货2000箱,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 [2] 文化旅游融合 - 打造"红色研学+生态采摘+民俗体验"精品线路,年接待游客超1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1.5亿元 [4] - 青界公路旅游环线日均接待游客超500人次 [3] - 七里冲村草莓基地带动村集体年增收80万元;王店镇磨山村吸引周边城市游客 [3] 具体项目案例 - 小悟乡笔架村高山绿茶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超3万元 [2] - 丰山镇开通至武汉黄陂区的2元公交专线吸引采摘游客 [3] - 项庙村发展民宿经济,公牧山产业环线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 [3][4]
2025服贸会|中国乡村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金祥:金融赋能是构建乡村可持续新生态的关键支撑
北京商报· 2025-09-10 16:34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 金融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 需要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 [1] -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扩大农村信贷投放 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1] - 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业产业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等领域 [1] 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 -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大数据 人工智能 遥感技术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 [1] - 构建智慧农业 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发展新格局 [1] - 鼓励企业 科研机构和高校协同创新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 乡村振兴模式创新 - 各地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探索特色乡村振兴路径 [2] - 中国乡村发展协会持续推进百千万行动 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人才培育等重点领域 [2] - 搭建多方合作桥梁 推动政策 资金 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汇聚 助力乡村新产业 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 [2]
枣庄|枣庄镇域奏响共富“交响曲”
大众日报· 2025-09-02 09:07
核心观点 - 枣庄市以镇域崛起和业兴富民为主线 通过产业升级和城乡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形成多个特色产业集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2][3][5] 产业升级与集群发展 - 滕州市木石镇聚焦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以鲁南化工和联泓新科为龙头构建高端化工产业集群 [2] - 西岗镇定位煤化转型和港区开发 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山东辛诚生态科技将秸秆转化为可降解环保餐具和植物猫砂 [2] - 薛城区邹坞镇立足工业重镇定位 推动绿色煤化工延链补链强链 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 [3] - 峄城区榴园镇发挥石榴产业优势 发展石榴深加工产业 生产石榴汁石榴酒石榴茶等高附加值产品 [3] - 枣庄高新区张范街道作为鲁南最大汽车销售集聚区 实施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双轮驱动战略 构建整车销售至汽车后市场的完整产业链 [3] 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农村公路总里程达8226.2公里 路网密度180.2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5 三级以上农村公路占比20.9% 县乡道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77.6% [4] - 新建规模化供水水厂8个 完成957个村供水管网改造和114个未通自来水村通水工程 自来水普及率100% 农村供水规模化率超97% [4] - 建成教育集团和联盟66个覆盖学校220所 组建结对发展体113个覆盖学校123所 65所镇中心幼儿园全部达优质园标准含省级示范园53所和省一类园12所 [5] - 实施村卫生室三年提升行动 建设300个样板村卫生室 推进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五大提升工程 [5] 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 - 市财政每年投入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引领乡村振兴双十百千工程 [5] - 对5个薄弱镇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补助(市区财政1:1比例)用于标准厂房设施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 [5] - 市级统筹预留不低于30%的增存挂钩核算指标 对镇域内省市重点项目实施不限数量新增计划指标预支政策 [6] - 通过减上补下向镇街下沉编制402名(2024年)和下达用编进人计划375名(2025年) [6] - 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3亿元(截至2025年6月底) 其中为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创业农民工发放120万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