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级
icon
搜索文档
安克创新(300866):24年及25Q1延续高增,短期关税扰动不改公司长期价值
招商证券· 2025-05-05 20:5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3][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4年及25Q1业绩延续高增长趋势,三大品类发力与渠道拓展是主因,短期关税扰动不改长期价值,看好新品类拓展与全渠道布局深化助力成长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基础数据 - 总股本531百万股,已上市流通股296百万股,总市值47.2十亿元,流通市值26.3十亿元,每股净资产17.6,ROE(TTM)24.6,资产负债率44.7%,主要股东为阳萌,持股比例43.78% [3] 股价表现 - 1m、6m、12m绝对表现分别为-14%、10%、38%,相对表现分别为-11%、13%、34% [5] 24年业绩情况 - 营收247.1亿同比+41.1%,归母净利21.1亿同比+30.9%,扣非归母18.9亿同比+40.5%,毛利率43.7%同比+0.1pct,净利率8.9%同比-0.7pct,扣非净利率7.6%同比-0.03pct [7] 24年业务结构 - 分业务:充电储能收入126.7亿同比+47.2%,毛利率41.5%同比-0.8pct;智能创新收入63.4亿同比+39.5%,毛利率46.5%同比-0.02pct;智能影音收入56.9亿同比+32.8%,毛利率45.4%同比+1.9pcts [7] - 分渠道:线上收入176.0亿元同比+43.0%,毛利率47.0%同比+0.6pct;线下收入71.1亿元同比+36.7%,毛利率35.4%同比-1.6pcts [7] - 分地区:欧美日等主力市场及中国大陆等潜力市场增速均超30% [7] 25Q1业绩情况 - 收入59.9亿同比+36.9%环比-27.5%,归母净利5.0亿同比+59.6%环比-22.9%,扣非归母4.4亿同比+39.4%环比-24.9%,毛利率43.3%同比-1.8pcts环比+0.8pct,净利率8.7%同比+1.3pcts环比+0.5pct,扣非净利率7.3%同比+0.1pct环比+0.3pct,期间费用率同比-1.2pcts环比-1.8pcts [7] 展望与投资建议 - 短期关税加征影响可通过提前备货降低,长期将通过产品创新、全球化供应链布局等降低影响,预计影响不大,看好公司长期成长,维持“增持”评级,预测25 - 27年营收为314.3/403.0/506.1亿,归母净利为25.1/31.2/38.4亿,对应PE 18.8/15.1/12.3倍 [7] 财务数据与估值 |会计年度|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17507|24710|31431|40295|50610| |同比增长|23%|41%|27%|28%|26%| |营业利润(百万元)|1806|2377|2830|3505|4314| |同比增长|42%|32%|19%|24%|23%|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1615|2114|2514|3120|3844| |同比增长|41%|31%|19%|24%|23%| |每股收益(元)|3.04|3.98|4.73|5.87|7.23| |PE|29.2|22.3|18.8|15.1|12.3| |PB|5.9|5.3|4.6|3.9|3.3| [8] 财务预测表 - 包含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多方面财务数据预测,如2025E流动资产14780百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1241百万元、营业总收入31431百万元等 [12][13] 主要财务比率 |指标|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年成长率(营业总收入)|23%|41%|27%|28%|26%| |年成长率(营业利润)|42%|32%|19%|24%|23%| |年成长率(归母净利润)|41%|31%|19%|24%|23%| |获利能力(毛利率)|43.5%|43.7%|43.3%|43.2%|43.1%| |获利能力(净利率)|9.2%|8.6%|8.0%|7.7%|7.6%| |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36.1%|44.9%|44.0%|44.3%|43.3%| |营运能力(总资产周转率)|1.5|1.7|1.8|1.9|2.1| |每股资料(EPS)|3.04|3.98|4.73|5.87|7.23| |估值比率(PE)|29.2|22.3|18.8|15.1|12.3| [14]
追觅内部孵化3D打印项目获数千万融资,优先布局欧美等海外市场|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4-24 07:54
以下文章来源于硬氪 ,作者黄楠 硬氪 . 专注全球化、硬科技报道。36kr旗下官方账号。 在硬件端, " 原子重塑 " 作为追觅生态链企业,具备了天然的产品落地优势与供应链资源背景。 首款产品将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发布。 文 | 黄楠 编辑 | 袁斯来 来源| 硬氪(ID: south_36kr) 封面来源 | IC photo 硬氪获悉,原子重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原子重塑 " )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追创 创投投资,资金将用于研发投入以优化产品性能,开展市场拓展提升品牌知名度,以及团队建设。 " 原子重塑 " 成立于 2025 年 1 月,旗下 3D 打印机产品主要聚焦 C 端消费级市场,专注通过 AI 技术突破 3D 打印的 " 最后一公里 " 难题,为用户提供更为简便和高效的解决方案。公司总裁刘斌曾任追觅割草机器人研发总监,曾从 0 到 1 搭建追觅割草机器人团队,完成产品半年内快速上市、首年营收达到数亿人民币。核心研发团队均主导过多个爆款 3D 打印产品的研发与上市,具有丰富的技术研发经历和扎实的产品化经验。 近年来,全球 3D 打印市场发展迅猛,逐步突破工业应用的 ...
400亿,「女版乔布斯」宣布破产
36氪· 2025-04-12 19:33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安妮·沃西基于2006年创立23andMe,公司名称寓意人类23对染色体,业务模式为通过唾液样本提供DNA报告,涵盖祖先来源和疾病风险等信息 [8] - 2007年获得谷歌等知名机构参与的A轮融资,创始人被称为"女版乔布斯",通过名人营销迅速提升知名度,产品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发明" [9] - 2015年完成1.15亿美元E轮融资进入独角兽行列,2021年通过SPAC上市市值一度达60亿美元,股价最高300美元 [10][11] - 2023年10月遭遇数据泄露事件后市值缩水至2400万美元,股价暴跌超99%,最终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3][6] 数据泄露事件 - 2023年10月黑客通过"撞库攻击"盗取1.4万个账户基因数据,并通过"DNA亲属"功能波及690万用户隐私 [14] - 泄露数据包含用户姓名、地址、祖源分析等敏感信息,暗网上普通用户数据售价1美元/条,名人基因档案高达10万美元 [14] - 公司延迟至12月才披露事件,CEO将责任推给用户引发集体诉讼,2024年9月以3000万美元达成和解 [15][16] - 事件导致2024年Q4新增用户暴跌45%,核心客户流失率激增30% [16] 商业模式问题 - 基因检测属于一次性消费,用户复购率趋近于零,订阅服务仅吸引64万用户(占总用户不到5%) [20] - 检测结果缺乏临床价值,被医生视为"娱乐性报告",与GSK合作的50个药物项目无一上市 [20] - 累计亏损达23亿美元,2024财年前三季度净亏损4.58亿美元同比扩大85% [19] - 营销费用占比从2019年25%飙升至48%但用户增速下滑,研发投入失控导致2024年裁员25% [21] 行业普遍挑战 - 基因数据隐私保护难度大,泄露后果严重,行业普遍忽视安全投入导致数据确权模糊 [4] - 检测结果临床应用价值有限,难以满足健康指导期望,形成"检测即终点"局面 [4][20] - 行业沉迷"烧钱换数据"模式,数据规模与隐私合规失衡,面临监管空白问题 [21][22]
36氪精选:外国人垄断的高端助听器,中国企业正靠AI翻盘
日经中文网· 2025-03-28 15:12
行业趋势 - AI技术成为助听器行业新的竞争点,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为厂商提供低成本接入世界一流大模型的机会[4][5] - 深度神经网络(DNN)技术被广泛认可为解决助听器"鸡尾酒会效应"难题的方向,可改善嘈杂环境下的听力识别能力[8][9] - 助听器行业正从传统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向AI驱动转型,各大厂商频繁强调AI算法带来的产品升级体验[10] 市场格局 - 瑞士索诺瓦、丹麦带蒙特、美国斯达克等5家老牌厂商垄断全球90%以上助听器销售市场[5] - 新兴科技公司和医疗企业面临核心算法难突围、芯片垄断等技术难题[5] - 消费级助听器(OTC)概念普及,通过降低验配门槛和终端售价(1500-4000元)抢占市场,与传统医疗级助听器(5000-40000元)形成差异化竞争[12][13] 技术突破 - 索诺瓦峰力品牌推出AI超算力助听器,复杂环境下降噪效果达10分贝,远超行业平均4-6分贝水平[10] - 联影uOrigin采用自研异构六核芯片和边缘侧神经网络算法,每秒处理750次声音信号,具备智能降噪功能[10] - DeepSeek等LLM算法可实现环境自适应学习,完成自验配和智能验配工作[9] 参与者动态 - 科技巨头纷纷入局:苹果发布带测听功能的AirPods Pro 2,腾讯、讯飞进军千元级中端助听器市场[10] - 讯飞医疗2023年上半年智能硬件收入达2900万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367%,其智能助听器登记用户超11万[13] - 国产新兴品牌如大象声科将深度神经网络技术作为研发基础理论[10] 用户痛点 - 90%听损老人在知晓听力减退情况下仍不愿主动检查,佩戴助听器人群中仅6.5%对效果满意[6] - 传统助听器在嘈杂环境下识别能力不足,存在"鸡尾酒会效应"难题,导致用户佩戴体验差[7][8] - 产品需平衡"噪声消除"与"语音细节保留"的技术矛盾,这是当前全球厂商的核心技术发力点[8] 发展前景 - 消费级助听器将确定性地成为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但距离完全替代专业验配服务仍有差距[15] - 汉语语境理解、售后服务等"软性"条件可能成为国产厂商的差异化竞争优势[16] - 产品价格、开发团队本土化理解、售后服务等非技术因素将长期影响市场竞争格局[15]
435亿明星公司崩了,暴跌99.7%
投中网· 2025-03-28 13:20
23andMe破产事件分析 - 美国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申请破产,CEO辞职,股价暴跌50%,市值不足2000万美元,相比最高点暴跌99.7% [5] - 公司累计亏损23亿美元,资产和负债均在1亿至5亿美元之间 [10][11] - 数据泄露事件导致近700万用户信息被黑客获取,最终以3000万美元和解 [10] 公司发展历程 - 2006年由沃西基创办,获葛兰素史克3亿美元融资,红衫资本、谷歌等机构重金押注,累计融资超十亿美元 [7][8] - 2008年基因检测试剂盒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发明,2015年起获FDA批准多项健康检测 [9] - 2021年通过SPAC上市,市值曾达60亿美元(约435亿元人民币) [9] 商业模式失败原因 - 一锤子买卖无复购:祖源检测和疾病风险预测均为单次服务,用户无需重复购买 [14] - 非刚需服务:仅提供信息不解决问题,无法满足精准医疗需求 [14] - 竞争激烈:消费级基因检测门槛低,市场饱和,被更垂直服务分流 [14] - 数据变现困难:用户基因数据质量不足,与GSK合作的50个项目无一上市 [14] 行业对比分析 - 竞争对手Ancestry年收入超10亿美元,但8亿美元来自家谱服务,仅2亿来自基因检测 [16][17] - 中国美因基因2024年上半年收入1.07亿元,利润3700万元,主要依靠B2B2C模式通过体检搭售 [18] - 行业痛点:基因与疾病关系不确定,检测深度不足,难以解决用户核心需求 [18] 创始团队背景 - 沃西基为耶鲁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曾任职Passport Capital基金 [8] - 家族背景显赫:前夫为谷歌联合创始人,姐姐为YouTube CEO [8] - 曾尝试以每股41美分私有化公司但未成功 [10]
外国人垄断的高端助听器,中国企业正靠AI翻盘
36氪· 2025-03-27 08:14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助听器市场由瑞士索诺瓦、丹麦带蒙特、美国斯达克等5家老牌厂商垄断90%以上销售份额[4] - 新兴科技公司和医疗企业面临核心算法难突围、芯片垄断等技术难题[4] - 苹果推出AirPods Pro 2具备测听功能,腾讯、讯飞等科技公司进军千元级中端助听器市场[15] 技术突破方向 - 深度神经网络(DNN)技术成为解决"鸡尾酒会效应"难题的关键方向,可改善嘈杂环境下的听力识别能力[10] - 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让厂商能以低成本接入世界一流大模型,解决传统研发难题[4] - 索诺瓦峰力品牌AI助听器降噪效果达10分贝,远超行业平均4-6分贝水平[13] - 联影uOrigin采用自研异构六核芯片,每秒可处理750次声音信号[13] 产品市场现状 - 助听器佩戴者满意度仅6.5%,90%听损老人不愿主动检查听力[7] - 传统助听器在嘈杂环境下识别能力不足,存在"噪声消除"与"语音细节保留"的取舍难题[8][9] - 医疗级助听器售价5000-40000元,消费级(OTC)售价1500-4000元,价差主要来自人工服务费用[18] - 讯飞智能助听器登记用户超11万,2023年上半年智能硬件收入达2900万元[19] 新兴厂商机会 - 消费级助听器通过降低验配门槛和终端售价,有望实现"弯道超车"[17] - 国产厂商在汉语语境理解、售后服务等"软性"条件上具备本土优势[20] - 联影等企业采用边缘侧神经网络算法,实现智能降噪和方向性拾音功能[13] - 听象科技等新兴品牌将深度神经网络技术作为研发基础理论[13]
“买买买”背后:圣湘生物能靠前阿里CEO卫哲翻身吗?
创业邦· 2025-03-14 10:59
公司战略与收购动态 - 2025年开年公司以10亿元完成三笔收购:8亿元收购生长激素企业中山济海[1]、7650万元收购红岸基元54%股权[1]、1.3亿元增持真迈生物股份至15.55%[1][10] - 2021-2025年累计完成8笔重要收购,覆盖基因测序、POCT、药敏检测、电化学发光、生长激素等领域[7][8][9][10] - 收购标的中仅中山海济明确盈利(2024年1-11月净利润1.05亿元),其余如真迈生物、红岸基元等仍处亏损状态[11] 业绩表现与转型 - 2020年新冠检测业务爆发:营收47.63亿元(+1203%)、净利润26.17亿元(+6527%),境外收入占比从4.98%跃升至53.49%[5] - 2023年业绩断崖式下滑:营收10亿元(-84%)、净利润3.6亿元(-81%),扣非净利润仅6809万元(-96%)[6] - 2024年业绩快报显示:营收14.97亿元(+48.6%)但营业利润2.64亿元(-38.3%),扣非净利润2.11亿元(+194%)主要依赖投资收益减少[14][15] 管理层变动与战略合作 - 引入前阿里CEO卫哲任非独立董事,强调长期战略合作而非股权投资[1][18] - 卫哲将重点赋能"严肃医疗+消费医疗"结合战略,与创始人戴立忠形成技术+商业的互补[20][21] - 公司收购逻辑侧重标的的生态构建能力与创新性,而非短期财务回报[15] 技术研发与市场定位 - 创始人戴立忠团队研发的高精度"磁珠法"乙肝检测技术灵敏度达50-60个病毒/毫升,检测效率提升120倍[25] - 提出打造"中国罗氏"目标,构建"小前台、大中台、强后台"模式[27] - 生长激素产品被视作严肃医疗消费化典型案例,兼具治疗与抗衰/增高功能[11][20] 历史危机与转型挑战 - 2011-2016年因原股东伪造文件导致承担2.44亿元债务,创始人个人承担1.76亿元[26] - 当前面临业务扩张与财务表现不匹配的"头重脚轻"问题[1][11] - 卫哲提出"来得快去得慢"的发展理念,强调严肃医疗需要长期耐心[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