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icon
搜索文档
高悬法治利剑 守护绿水青山
人民日报· 2025-10-16 10:06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此案的意义不仅在于让环境资源破坏者受到惩戒,更诠释了"环境有 价、损害担责"和"谁破坏、谁修复"的司法理念,清晰传递出国家施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强烈信 号。 从耕地上取土售卖违法吗?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披露的一起典型案例回应了这一问题:瞿某等人为 牟取私利,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取土并销售,导致29.4亩耕地地形地貌改变,生产功能丧失。法院以非法 占用农用地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判处其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还同步推进"受伤农田"的生态修复。 守护绿水青山,还要着眼于全民法治意识、生态保护自觉的提升。现实中,不少环境资源类违法犯 罪源于法律意识淡漠,例如使用弹弓枪等非法行猎、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擅自砍伐自有山场林木 等。这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普法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和有力措施,提升宣传实效,营造全民尊 法守法良好氛围。当下,一些地方探索将审判庭"搬到"案发地,充分发挥司法的规则引领与价值导向功 能,通过"巡回审判"、以案释法,让群众零距离感受司法威严,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使 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保护,绝非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 ...
滋养“新疆好地方”(现场评论·天山南北气象新)
人民网· 2025-10-16 06:22
阿尔达克 天山脚下,赛里木湖,曾经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生态系统持续退化。如今,红嘴鸥等140多种动物和 630多种植物在此"安居",游客环湖自驾、湖岸漫步成为常态。 群众是生态治理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贡献者。赛里木湖禁牧后,当地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牧民收 益,引导牧民转型为生态管护员、旅游从业者。牧民俄热扎·托留别克经营小店,其丈夫参与马队运 营,收入远超放牧,"放下牧羊鞭,吃起旅游饭"成为现实。当"护好山水就有饭吃"成为共识,当生态改 善切实带来收益,广大群众用行动守护家园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由此激发的内生动力,为可持续治理 注入汩汩活水。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是新疆生态治理成效卓著、行稳致远的深层源泉。七十载治山理水, 已成为联结天山南北各民族的坚韧纽带。赛里木湖畔,党员干部与哈萨克族牧民围坐一起,共商禁牧转 产、绘就旅游蓝图,生态理念化为共同行动;塔克拉玛干治沙前线,各族干部群众并肩铺设草方格、栽 种梭梭,用汗水共筑"绿色长城";阿克苏林果基地和加工厂,各族职工协作生产的景象处处可 见……"共护一片绿,同圆一个梦"的行动,增进了各族群众的理解尊重,凝聚起守护共同家园的强大合 力。进一步看,同 ...
三代坚守,柯柯牙如何让荒漠变“金山”?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20:27
文章核心观点 - 阿克苏地区通过以柯柯牙为起点的荒漠绿化工程,成功将荒漠变为绿洲,并依托特色林果业实现生态富民,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1][2][13] 荒漠绿化工程建设历程 - 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于1986年启动,旨在应对沙漠距城仅6公里且每年以5米速度逼近的生存危机 [6] - 初期土壤盐碱含量最高达9.87%,远超1%的造林要求,通过艰苦努力,1987年春季2000亩树苗成活率达87.5%,秋季1200亩树苗成活率升至98% [6] - 工程建设从柯柯牙一期、二期扩展到5个百万亩荒漠绿化工程,直至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 [8] 生态改善与环境保护成果 - 荒漠绿化工程使阿克苏地区年降水量从60毫米增至120毫米,沙尘天气从100多天减至30天左右 [11] - 森林覆盖率从3.35%提升至9.04%,人工林面积从70.41万亩扩大至523.55万亩,湿地达234.42万亩 [11] - 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现有野生动物270余种、野生植物520余种 [11] 林果产业发展与经济成效 - 阿克苏地区建成450万亩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基地,占新疆林果总面积的1/4 [9][11] - 2024年林果产量达280.88万吨,预计2025年产量将达到300万吨,总产值达200亿元 [11] - 特色林果业如薄皮核桃、冰糖心苹果成为金色名片,林果单产、总量、品质、产值均居新疆首位 [9][11] 社会效益与民生改善 - 居民依靠果园经济林实现增收60%以上,不少人在城里购买了楼房 [8] - 城区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建成45个城市公园、245处街头绿地,实现“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 [11] - 当地通过先让群众种地、结果后再交承包费且水电费全免等政策,成功推动苹果种植,使阿克苏成为“苹果之乡” [6]
粤林迎丰收!广东经济林金秋消费季10月16日清远佛冈启幕
南方农村报· 2025-10-15 17:03
活动概况 - 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广东省第三届经济林金秋消费季活动于10月16日在清远市佛冈县开启 [2][3] - 活动旨在展示木本粮油、经济林果、林下经济等森林食物发展成果,并促进消费与农民收入提高 [4][5][6] 产业成果展示 - 活动是全省经济林产业的集中检阅,汇聚了来自广州、韶关、梅州、清远等21个地市的林业龙头企业与林下经济基地 [11][16] - 清远佛冈县依托林业资源优势,深耕魔芋、益肾子、山苍子等特色林下作物全产业链发展,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与产学研创新中心 [12][13][14] - 佛冈本地魔芋系列深加工产品是展示亮点,从新鲜块茎到即食食品全产业链产品集中亮相 [26][27] 区域特色产品 - 粤北深山展示野生灵芝、铁皮石斛,珠三角展示特色花卉苗木,粤西展示油茶、肉桂,粤东展示巴戟天、五指毛桃等南药 [17][18][20][21] - 清远展区重点呈现全市林业产业布局,包括连山林下养殖和英德生态茶园等多元价值 [24][25] 消费促进举措 - 活动设置广东特色经济林果产品展示展销、林下经济特色美食品尝及选购活动 [41][42] - 现场推出多重消费优惠,参展企业针对部分产品推出“丰收价”及相关优惠活动 [44][45] 林业产业规模与模式 - 广东省积极打造油茶、竹、森林药材等八大林业产业集群,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940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35][36][38] - 截至2024年,广东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9416亿元,约占全国十分之一 [55] - 全省已形成18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94个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75家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等高质量载体 [56][57] 生态价值转化案例 - 韶关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实现每亩林地年增收8000元 [50][51] - 梅州通过“林药套种”模式培育巴戟天,年带动超2万林农就业 [52] - 肇庆以“经济林+文旅”模式打造乡村旅游线路,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林产品销售额增长35% [53][54]
读懂中国·阿克苏的甜蜜故事|三代坚守,柯柯牙如何让荒漠变“金山”?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6:26
"从爷爷扛着铁锹在柯柯牙种树,到爸爸守绿护绿,再到我站在这里讲述绿化故事,我们家三代人的经 历,就是阿克苏各族群众治沙造林的缩影。" 柯柯牙纪念馆副馆长阿依尼格儿·艾麦尔的话语,道出了阿克苏人跨越数十年的绿色坚守。 中新网阿克苏10月15日电 题:三代坚守,柯柯牙如何让荒漠变"金山"? 中新网记者 姜雨薇 柯柯牙风 景。 中新网记者 姜雨薇 摄 在这片曾被风沙肆虐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以"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 柯牙精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让荒漠变绿洲、绿洲富百姓。 10月14日,记者实地探访柯柯牙纪念馆,感受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的建设成就。 代代坚守治沙路:从"啃硬骨头"到"传接力棒" 柯柯牙,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为"青色的悬崖",昔日的荒芜之地如今已蜕变为充满生机的绿色海洋。 柯柯牙三北防护林管理站首任站长依马木·麦麦提(左)与其儿子艾斯卡尔·依马木(右)接受采访。 中新网 记者 姜雨薇 摄 20世纪80年代,阿克苏面临"沙漠距城仅6公里,每年以5米速度逼近"的生存危机。1986年柯柯牙荒漠绿 化工程启动时,刚过不惑之年的依马木·麦麦提,从塔里木大学果树栽培教师 ...
重庆武隆:用赛事将深山美景“串珠成链”
环球网· 2025-10-15 09:48
赛事发展历程与升级 - 公司自2003年举办首届赛事,至今已持续22年,赛事级别从地方赛事升级为国际山地户外运动A级赛事,实现从“挑战赛”到“锦标赛”再到“公开赛”的飞跃 [1] - 赛事吸引来自国内外的35支高水平参赛队伍,跻身全球顶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之列 [1] - 发展思路承接了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提出的“从高山到低山、从专业到大众、从竞技到全民健身”的转变 [1] 体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赛事路线延伸将深山水景“串珠成链”,例如沧沟乡100公里野寒山径已成为“网红”徒步路线,2023年以来接待旅游、参赛、研学人数超3万人次,并与200多家户外运动组织建立合作 [2] - 接龙乡借助赛事热度举办自有越野赛,连续两届后已能申请ITRA积分并吸引外国选手,带动乡里新增20多家农家乐,体育流量转化为村民收入增量 [2] - 游客消费模式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景区可提供露营、桨板、溶洞探秘等十几种体验,村民主动发展“微型民宿” [3] 产品与业态创新 - 公司推出“新五景”等体旅融合新业态,包括朱子溪的桨板、白马山黄柏淌的星空露营等 [2] - 接龙乡的二龙洞依托352米高的全球最高洞内大厅,正打造“大众观光+轻奢探险”的新目的地 [2] - 未来规划包括建设户外运动接待中心,以及串联线路使“走一段赛事赛道、住一晚山村民宿、尝一口农家美食”成为常态 [3] 品牌效应与市场转变 - 赛事推动区域品牌从“风景”向“生活”转变,有游客在仙女山旁露营基地居住一个多月,走遍乡镇徒步路线,认为武隆是能“住下来玩”的生活目的地 [3] - 游客需求从景点拍照“打卡”转变为主动询问徒步团名额,显示健康生活追求与赛事品牌产生同频共振 [4] - 赛事成为打开乡村拥抱新经济视野的“钥匙”,使“绿水青山”成为富民增收的“聚宝盆” [4]
连续七年全国县域旅游冠军 浙江安吉做对了什么?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17:12
文章核心观点 - 浙江安吉县凭借生态筑基、产品革新与青年共创的模式,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县域旅游榜首,2024年接待游客340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75.6亿元 [1] 生态筑基战略 - 安吉于2001年率先提出“生态立县”战略,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县,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奠定实践基础 [2] - 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力,2008年开创长三角亲子游标杆,2015年引入中国首座Hello Kitty乐园,2019年推出南方高山滑雪项目云上草原 [2] 产品与场景创新 - 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原则创新旅游场景,例如将垃圾场改造为“深蓝计划·深蓝公园”打卡地标,并划分动静区域以丰富体验 [6][8] - “瀑布咖啡”品牌利用原有山沟、河道和瀑布,在安吉开设8家门店,形成集咖啡、休闲与自然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8] - 集群民宿村落“小瘾·半日村”将老建筑改造为19家民宿与16种配套业态的社区,36个主理人推动业态差异化布局,覆盖从“60后”到“00后”客群 [4][5] 青年共创与人才吸引 - “青来集”青年人才社区提供“全成长周期陪伴”服务,吸引1200多位青年从事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并通过一年300天不重样的活动增强归属感 [9][10] - 推出“青年渐进式入乡”路径,从线上“云村民”到长期“全球合伙人”,其中“我在这有点田”线上认养活动吸引近8万“云村民”关注 [10] - 社区已促成32次在地合作,孵化46件本地产品,并通过“两入股三收益”机制让村集体与合伙人共享股金、租金和薪金收益 [10] 行业影响与未来规划 -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颁奖典礼暨第三届网络年度会议将于10月17日落户安吉,全球旅游业专家将共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 - 安吉已形成产品有特色、村落有亮点、服务有标准的集聚优势,未来将继续为浙江省乡村旅游“五创行动”提供样本 [10]
【澜湄印象】三十年渔翁转身 洱海畔种出千年古村“第一个春天”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14:40
古生村村民何利成,前半生以洱海为生,靠捕鱼、养鱼养活一家人。此后,为保护洱海,他经营11年的 鱼塘被取消,生计也被迫中断。他无奈外出承包水库养鱼,一去就是16年。2014年,洱海保护初见成 效,何利成回村开客栈。可因旅游业火爆带来的污染,当地政府决定在2017年暂停周边餐饮客栈营业。 古生村的发展再次陷入困境,这也让村民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保护好洱海,才能让村 落重现生机。 【澜湄印象】三十年渔翁转身 洱海畔种出千年古村"第一个春天" 背靠苍山、面朝洱海,位于云南大理湾桥镇的古生村,曾因1996和2003年洱海两次大规模暴发蓝藻面临 生态危机。洱海水质持续恶化让村民忧心不已。此后,一场洱海保卫战打响,"三线"划定、生态廊道建 设、生态搬迁等举措持续推进,古生村的十年坚守换来碧水蓝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编辑:徐世明 2021年,云南农垦集团入驻古生村建农业绿色有机种植基地,何利成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 ...
古韵伴新风,一“馆”展千年
新华网· 2025-10-14 07:27
中国馆获奖与影响力 -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荣获国际展览局颁发的大型自建馆展示金奖,这是中国首次在海外综合类世博会获此殊荣 [1] - 中国馆累计接待游客超190万人次,日均参观人数超过1万,吸引了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多位政要和知名人士 [2] - 中国馆紧扣“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主题,成为本届世博会最受欢迎的国家馆之一 [1] 文化展示与理念传播 - 中国馆外立面以金、篆、隶、行、楷5种字体镌刻经典诗词,并通过《耕织图》虚拟技术、二十四节气、三星堆文化等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图谱 [2] - “绿水青山”展区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修复、湖南十八洞村等案例,直观呈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中国理念 [3] - 展馆采用“情境化引导+智能交互+全龄友好”的创新模式,使观众可通过触摸屏360度旋转、放大三星堆文物影像 [5] 建筑设计与技术应用 - 中国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建筑主体采用竹材与钢结构结合,墙体选用新型低碳固碳竹质产品 [4] - 展馆设计引入自然光并加强空气循环,内部展示“蛟龙”号体验仓、智慧城市沙盘、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中国制造硬核实力 [4] - 中国馆通过文化之力与创新之美,融合小到汉字、月壤,大到青铜文物、人形机器人等元素,展现国家发展方案 [6]
新闻发布厅丨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九 耕地稳增 绿色正浓 权益更明
河南日报· 2025-10-12 07:24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 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比例从6.72%下降至0.76% [2] - 稳定耕地净增加193万亩,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 [2] - 全面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构建"1+N"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度体系 [2] 国土空间规划与用地保障 - 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郑州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获批实施 [3] - 累计供应国有建设用地247.37万亩,保障临时用地25.58万亩 [3] - 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4.9万亩、设施农业用地83.44万亩 [3] -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乡村国土空间布局5.24万亩,累计盘活土地206.12万亩 [3] 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 - 新发现矿产地31处,三门峡盆地油气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 [4] - 矿业权出让成交额297亿元,建成绿色矿山218家 [4] - 被评为全国5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领先"省份之一 [4] 生态保护与修复 - 累计修复面积180万亩,包括实施南太行、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国家重大山水工程 [5] - 累计修复矿山面积34.7万亩,实施6个国家历史遗留矿山示范工程 [5] - 完成造林658.61万亩,森林抚育1004.52万亩,治理丹江口库区石漠化土地100.95万亩 [5] 自然资源管理与权益保障 - 完成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34个重点区域地籍调查,31个完成公告登簿 [6] - 确权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135.64万宗、房地一体宅基地1249.6万宗 [6] - 对70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完成1:50000调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248处,保障1.65万群众安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