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Coding

搜索文档
为何字节大力投入AI Coding?
虎嗅APP· 2025-06-13 08:05
字节跳动AI Coding产品TRAE的核心介绍 - 字节跳动技术副总裁洪定坤首次公开介绍自研AI IDE产品TRAE 该产品专注于AI Coding领域 月活用户已超过100万[1][3] - TRAE名称含义为"The Real AI Engineer" 体现公司对大模型变革编程领域的预期[2] - 豆包大模型1.6版本在编程能力上有显著提升 为TRAE提供更强技术支撑[3][21] AI Coding的战略意义 - 技术普惠:通过AI降低编程门槛 案例显示11岁儿童可借助TRAE开发奥数题库网站[5][6] - 提升研发效率:字节内部超过80%工程师使用TRAE辅助开发 相当比例代码由AI生成[8][10] - 追求智能上限:编程作为高度结构化任务 有助于提升大模型的逻辑推理和算法设计能力[11] TRAE的产品特性 - 核心功能包括代码补全和局部代码生成 能根据上下文精准预测修改位置[16] - 从MarsCode插件升级为完整IDE 支持代码重构 批量修改 知识问答等复杂任务[17][18] - 支持自然语言编程 案例中85%代码通过自然语言对话生成 3天完成3000行代码开发[18][20] AI Development的愿景 - 目标超越Coding环节 覆盖文档 运维 调试等全流程 当前写代码仅占软件开发40%工作量[23] - 引入Agent能力实现工作流自动化 未来可能将数天工作量压缩至数小时[25][26] - 强调人机协作模式 即使AI生成大部分代码 仍需工程师主导技术方案和代码审查[27][28] 实践案例展示 - 现场演示英语学习应用"积流成江" 包含对话 单词管理 用户登录等复杂功能[14][15] - 该应用开发周期从传统数周缩短至3天 已实际发布而非演示版本[15][20] - 开发过程视频和完整代码将公开 供用户体验和参考[15][20]
红杉专访 OpenAI Codex 团队:AI Coding 的未来,应该是异步自主 Agent
Founder Park· 2025-06-11 22:40
产品定位与技术特点 - Codex Agent是OpenAI推出的全新编程模型codex-1,能够并行处理多个任务并独立完成编程全流程,目标是从代码补全升级为任务委托[1][3] - 该产品采用异步工作模式,开发者在云端部署独立环境,Agent可运行长达30分钟完成复杂任务并交付完整方案[9][12][34] - 模型基于o3架构但通过强化学习微调,重点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如代码风格、PR描述、测试验证等专业软件工程师技能[14][15][27] 技术实现与训练方法 - 训练环境采用容器化技术确保生产与训练环境完全一致,解决现实代码库缺乏标准测试框架和文档的难题[28] - 微调方向从竞赛编程能力转向工程实践能力,使模型具备专业开发者"品味和偏好"[14][15] - 模型具备自我验证能力,可输出终端命令和测试结果供开发者审查,引用自身工作成果便于验证[21]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将改变开发者工作模式,从实际编码转向审查/验证/规划,顶尖用户每天可完成10+个PR[26] - 预计大幅增加专业开发者数量而非减少,因降低开发门槛将催生更多个性化软件需求[25][26] - 未来编程交互可能融合TikTok式异步体验与IDE工具,形成混合工作模式[50][51] 产品演进路线 - 当前版本是研究预览版,最终形态将整合到ChatGPT作为统一助手,同时保留专业工具定制界面[39] - 长期愿景是单一通用助手按需调用专用工具,而非多个独立智能体[12][48] - 正在探索任务粒度划分,通过"提问模式"让Agent自主制定执行计划提高效率[30][31] 市场竞争优势 - 差异化在于专注通用场景而非垂直领域,可整合Operator/DeepResearch等其他Agent能力[47][48] - 核心优势是模型获取外部上下文信息的能力,能更好理解需求并转化为代码实现[47] - 交互方式将覆盖开发者全场景包括CLI/IDE/Slack等,实现"无处不在的队友"[38][49]
红杉专访 OpenAI Codex 团队:AI Coding 的未来,应该是异步自主 Agent
Founder Park· 2025-06-11 22:39
产品定位与核心功能 - Codex Agent 是 OpenAI 推出的全新编程模型 codex-1,能够并行处理多个任务并独立完成编程全流程,目标是从「代码补全」升级为「任务委托」的助手 [1] - 产品核心理念是让 AI 在云端独立环境异步完成任务并交付完整方案,而非仅提供实时代码补全 [6] - 模型与 o3 同源但通过强化学习微调,重点解决从「优秀程序员」到「优秀软件工程师」的转变,学习专业开发者的工程实践品味和偏好 [6][14][27] 技术实现与创新 - 采用容器化环境统一训练和生产环境,解决现实代码库缺乏一致测试框架和文档标准的难题 [6][28] - 模型支持长时间任务执行(最长30分钟),具备制定计划、引用工作成果和输出验证信息的能力 [29][34][37] - 训练重点包括 PR 描述规范、代码风格一致性、测试验证等工程实践细节,相当于为模型补足「三年工作经验」 [15][27] 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 - AI 编程将大幅降低开发门槛,预计专业软件开发者数量增加而非减少,催生更多个性化软件需求 [6][25][26] - 开发者角色将从编码转向审查、验证和高层规划,顶尖用户每天可通过 Codex 完成超10个 PR [21][26] - 2025年可能成为「Agent 之年」,编程交互方式将融合同步与异步体验,界面可能类似 TikTok 信息流 [54][49][52] 产品生态与战略 - OpenAI 愿景是未来仅保留通用助手 ChatGPT,通过接入专用工具实现多功能,而非构建独立智能体 [6][39][48] - Codex CLI 作为终端环境中的协同工具,与云端独立工作的 Codex Agent 形成互补 [13][38] - 竞争优势在于模型泛化能力,可结合 Operator、Deep Research 等其他 Agent 获取外部上下文信息 [47][48] 用户体验优化 - 采用「富足心态」使用模式更高效,建议并行运行多个任务并接受多次尝试 [6][19] - 修复 Bug 是典型优势场景,能自主验证问题并提供可行方案 [17][18] - 任务粒度设计是关键挑战,建议先通过「提问模式」生成高级计划再细化执行 [30][31]
专访得帆信息CEO张桐:AI Coding To B,小公司搞不了
36氪· 2025-06-11 11:05
公司战略转型 - 得帆信息在2025年春节后紧急召开战略会议,决定从"AI低代码和AI iPaaS厂商"转型为企业级AI Coding和AI Integration厂商,推出AI原生企业平台DefineX.Al [4] - 新平台包括DefineCoding.Al(睿鲸)和DefineFlow.Al(睿章),分别定位企业级AI编程和AI集成能力 [4] - 创始人张桐认为三年后传统SaaS和低代码将不复存在,公司必须转型为人工智能公司才能生存 [10][12] 产品定位与特点 - 睿鲸平台面向"公民开发者"而非专业程序员,目标用户规模达5亿,与Cursor等面向5000万专业开发者的产品形成差异化 [5][17] - 产品设计融合No/Low Code特性,使非技术人员如行政主管能自主配置企业管理系统 [17] - AI Integration平台睿章涵盖AI iPaaS、AI大模型网关等模块,解决中国企业复杂的跨系统连接需求 [7][8] 行业竞争格局 - AI Coding赛道已成红海,国内外涌现大量创业公司如Windsurf(以30亿美元估值出售给OpenAI) [8] - 得帆凭借十年企业服务经验和上百家大客户资源(包括比亚迪、京东方等)形成竞争壁垒 [8] - 互联网大厂自研AI Coding产品主要服务于内部需求,难以对外输出成为主流 [20] 技术变革影响 - 创始人使用Cursor两天内开发出带聊天机器人功能的CRM系统,认为AI将重构软件世界 [1][10] - AI编程采用结果导向模式,虽当前代码质量不高但预计三年内将解决权限管理等遗留问题 [12] - 公司预计AI将替代50%程序员岗位,但需增加销售和策略人员以服务十倍增长的客户量 [9] 中国市场特殊性 - 中国企业IT环境复杂,涉及ERP/CRM/MES等多系统交互,需本地化部署解决方案 [17][18] - 传统企业数智化需求与互联网公司不同,以业务项目导向为主而非产品开发导向 [20] - 单纯To C产品无法满足中国企业需求,必须结合Low code和程序员调试能力 [17]
商业头条No.75 | AI编程等待“失控”
新浪财经· 2025-06-01 11:13
行业趋势 - AI编程工具正在颠覆传统编程方式,由AI编写的代码占比已达20%-30% [1] - 编程成为AI现阶段最适合落地的场景之一,可能最先实现AGI和完全自动化 [1] - 自然语言编程(Vibe Coding)成为新范式,用户通过对话即可生成代码 [4] - 全球创业者争相进入AI Coding赛道,中国互联网大厂如美团、字节、阿里、百度等均已布局 [2][6] 核心公司及产品 - **Cursor**:由Anysphere开发,集成代码生成、修改、审查、调试全流程,支持跨文件分析,4个月估值涨550%至26亿美元,ARR超1.5亿美元 [3][7] - **GitHub Copilot**:微软与OpenAI合作推出,用户超1500万,年化收入超3亿美元 [7] - **Windsur**:被OpenAI以30亿美元收购,首创"Copilot+Agent"融合模式,服务80万开发者和1000+企业客户 [7] - **Devin**:Cognition AI开发,订阅价500美元/月,估值20亿美元,支持端到端应用开发 [7] - **中国厂商**:阿里通义灵码(插件下载量超1000万)、腾讯云AI代码助手(服务数千家企业)、字节Trae(海外版支持Agent模式)等 [7]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 - **Copilot路线**:以IDE代码补齐为主,人主导、AI辅助,代表产品包括Cursor和国内大厂工具 [9] - **Agent路线**:AI端到端执行全流程开发,技术门槛高,采纳率仅30%,代表公司为蔻町智能 [9][10] - **垂直化部署**:硅心科技选择私有化部署路线,契合中国企业代码安全需求,2024年营收预计6000万人民币 [10][11] - **社区模式**:新言意码推出Youware社区,日活数万,探索工具+社区商业模式 [12] 投资与竞争格局 - 中国AI Coding初创公司面临融资挑战,投资人认为类Cursor产品缺乏先发优势,C端付费意愿低,B端市场进展慢 [14] - 2024年奇绩创坛投资的6家AI编程初创公司几乎全军覆没,10余家团队大部分已退场 [14] - 初创公司机会在于传统行业代码重写,解决旧系统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16] - 峰瑞资本认为中国团队在ToC产品能力上有潜力复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成功 [15] 未来展望 - 技术阶段目前处于L2-L3(代码补齐至端到端开发),终极目标是L5(自动迭代商业化闭环) [15] - 可能通过Agent重构底层代码生态,打破巨头主导的封闭体系,实现"代码平权" [17]
AI编程领域又迎新动态:通义灵码AI IDE上线,可调用3000多款工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0 18:42
阿里云发布通义灵码AI IDE - 公司发布首个AI原生开发环境工具通义灵码AI IDE 深度适配千问3大模型 全面集成通义灵码插件能力 [1] - 工具具备编程智能体 行间建议预测 行间会话等功能 可辅助写代码 修BUG 拥有自主决策 MCP工具调用 工程感知 记忆感知等能力 [1] - 在模型层支持千问3 代码能力达业界领先水平 支持MCP协议 具备强大工具调用能力 可快速开发智能体应用 [2] - 智能体模式下开发者仅需描述编码任务 工具可自主进行工程感知 代码检索 执行终端 调用MCP工具等 端到端完成编码任务 [2] - 深度集成魔搭MCP广场 涵盖开发者工具 文件系统 搜索 地图等热门领域3000多个MCP服务 一键安装部署 [2] AI Coding行业动态 - 5月AI Coding领域动态频出 苹果与Anthropic合作开发AI驱动的Vibe Coding平台 [2] - OpenAI或将以30亿美元收购AI编程新锐Windsurf [2] - OpenAI推出集成于ChatGPT的Codex智能体 实现自动生成 调试和优化代码 [2] - 美团宣布将上线AI编程类工具"NoCode" [2] 通义灵码应用案例 - 调用高德MCP无需编写代码 10分钟可定制出游攻略网页 生成旅行攻略可导入高德地图App创建专属地图 [3] 阿里云AI战略布局 - 公司表示AI Coding竞争进入端到端阶段 阿里云具备端到端技术全栈优势 [3] - 围绕通义系列构建通用和私有模型 致力于打造模型 平台 产品三位一体的AI编程体系 [3]
阿里云发布通义灵码 AI IDE,深度适配千问 3 大模型、新增编程智能体,可调用 3000+ MCP 服务
AI科技大本营· 2025-05-30 14:12
AI Coding领域动态 - 阿里云发布首个AI原生开发环境工具通义灵码AI IDE 深度适配千问3大模型并集成通义灵码插件能力 [1] - 工具具备编程智能体 行间建议预测 行间会话等功能 可辅助写代码 修Bug 拥有自主决策 MCP工具调用等能力 [1] - 支持开发者完成复杂编程任务 包括工程感知 记忆感知等高级功能 [1] 通义灵码AI IDE技术特性 - 模型层支持最强开源模型千问3 同时兼容MCP协议 便于开发智能体应用 [3] - 提供长期记忆 行间建议预测 行间会话等开发场景专属能力 [3] - 智能体模式可实现端到端任务完成 包括工程感知 代码检索 执行终端等自主操作 [3] - 深度集成魔搭MCP广场 覆盖3000多个MCP服务 支持一键安装部署 [3] - 行间建议预测功能可动态生成代码修改建议 通过Tab键快速完成编写 [3] - 首创自动记忆功能 记录编程习惯 对话历史 工程信息并自动整理 [4] AI辅助编程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聊天问答和简单代码补全为主 需人工反复提示 [5] - 第二阶段:自动化协作编程 基于较少指令生成多段代码 甚至局部调试 [5] - 第三阶段:高度自动化与自我验证 实现需求到部署闭环 类似初级工程师 [5] - 行业正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 部分产品已展现第三阶段雏形 [5] - 通义灵码智能体模式体现端到端自动化编程尝试 [5]
135 个项目、七大趋势、三大赛道:撕开大模型开源生态真相,你会怎么卷?
机器之心· 2025-05-29 15:10
大模型开源生态全景图核心观点 - 蚂蚁集团开源团队发布《2025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全景图》,系统性梳理135个社区核心项目、19个技术领域,覆盖从智能体应用到模型基建的全链条 [2] - 模型训练框架、高效推理引擎、低代码应用开发框架成为当前最具主导力的三大技术赛道 [2] - 开源生态呈现"黑客松现象":热点驱动、短期速成、技术声誉兑现快,但高淘汰率与低维护意愿并存 [8] 技术赛道动态分析 主导赛道增长 - 三大主导技术赛道(模型训练框架、高效推理引擎、低代码平台)OpenRank同比显著上升,其中低代码平台工具涨幅达72.22% [6][14] - vLLM与SGLang成为推理领域顶流:vLLM完成核心架构升级后商业集成度增强,SGLang 2025年一季度OpenRank增长31% [32][34] - PyTorch在模型训练框架领域"一统江湖",被DeepSeek等头部公司列为关键依赖项 [31][32] 衰退赛道特征 - SDK范式工具(如LangChain、LlamaIndex)整体OpenRank下滑35.90%,被低代码平台取代 [14] - AI搜索类开源项目集体式微,因大模型已内嵌联网检索功能直接抹平工具价值 [10][11] - 向量数据库结束爆发期进入平稳发展,争议中验证真实需求存在 [29][31] 生态演进七大趋势 1. **智能体框架进入下半场**:从开发者工具转向场景落地,低代码平台Dify等契合企业需求崛起 [19][20][21] 2. **标准协议层爆发**:微软MCP、谷歌A2A、CopilotKit AG-UI等协议推动智能体互操作,但长程任务协作仍是未解难题 [25] 3. **AI编程持续繁荣**:百度、阿里、腾讯等大厂布局代码助手,但技术瓶颈在上下文感知与领域知识融合 [28][29] 4. **推理优化创新不断**:清华KVCache.AI团队KTransformers实现4090单卡千亿模型部署,OpenRank飙升34倍 [34][35] 5. **多模态数据治理重构**:湖仓架构"四足鼎立"应对非结构化数据,元数据治理向AI资产延伸 [36] 项目生命周期特征 - 昙花一现案例:RoomGPT(10,318星)、Chatbot UI(31,301星)等11个项目实质性开发停滞,进入"AI墓园" [9] - 成功转型路径:GPT Engineer等开源项目通过早期用户积累发展为商业化产品Lovable [8] - 高强度开发模式:SGLang、vLLM代表"中美网友24小时轮肝"式开发,版本迭代以周为单位 [8] 研究方法论 -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X-lab的OpenRank指标,入选门槛为2025年1-4月均值≥10,排除太旧或太新项目 [37] - 以PyTorch等明星项目为起点扩展技术上下游,结合专家讨论收敛出135个核心项目 [37] - 开源社区数据相比传统商业分析(如Gartner)能更早反映技术风向变化 [37]
Agent 框架热潮褪去,大模型开发已经进入“生死局”?
AI前线· 2025-05-28 13:17
大模型开发生态全景与趋势 核心观点 - AI技术迭代呈现"AI一天,人间一年"的加速特征,大模型能力从文本生成进化到多模态交互和具身智能,但项目淘汰率极高,仅少数能持续领先[1] - 蚂蚁开源发布的《2025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全景与趋势》报告覆盖19个技术领域135个项目,揭示生态位博弈逻辑和战略投资机会[1][2][3] - 大模型开发生态呈现"真实世界黑客松"特征:项目快速崛起消亡,5079个AI工具中1232个已停止维护[9][10] 生态全景图架构 - **应用层**:包含通用助手(OpenManus/OWL)、编码助手(OpenHands/aider)、Agent开发框架(Dify/n8n)、交互客户端(Open WebUI/SillyTavern)等6类项目[6] - **基础设施层**:涵盖数据治理(Label Studio/Airflow)、训练框架(PyTorch/TensorFlow)、推理部署(Ollam)、硬件加速库(CUTLASS/FlashAttention)等[6][7] - 项目筛选标准:采用OpenRank影响力指标,要求2025年月均值>10,结合GitHub协作关联和开发者访谈确定最终名单[8] 技术领域动态变化 - **模型训练框架**:PyTorch稳居生态顶流,百度飞桨OpenRank同比降低41%(绝对值降150)[20] - **高效推理引擎**:vLLM和SGlangOpenRank增速分列第一/第三,凭借GPU推理性能优势获企业青睐[20] - **低代码开发框架**:Dify和RAGFlow因降低开发门槛实现高速增长,均源自中国开发者社区[20] 七大关键趋势 1. **AI Search衰退vs AI Coding崛起**:联网大模型替代专用搜索工具,AI编码项目掀起"氛围编程"热潮[13][14] 2. **Agent框架分化**:LangChain/LlamaIndex等全能框架式微,Dify/RAGFlow等低代码平台主导市场[23] 3. **训练框架异构化**:PyTorch主导下,训练向混合硬件架构演进提升灵活性[16] 4. **推理效率优先**:vLLM等引擎通过算法优化提升GPU利用率,降低企业部署成本[16] 5. **应用开发平民化**:低代码+RAG技术使AI应用构建效率提升80%以上[17] 6. **Vibe Coding范式**:AI编程从代码生成转向真实工程场景,但代码质量/安全性仍存挑战[24][25] 7. **微服务化演进**:未来Agent将作为独立服务被调用,或以标准配置形式本地部署[26] 典型项目生命周期分析 - 明星项目快速消亡案例:Chatbot UI(3.1万Star)存活18个月,BabyAGI(2.1万Star)存活20个月,Swarm(OpenAI项目)被Agents SDK替代[11] - 项目平均活跃周期:头部AI项目从创建到停止维护约12-24个月,远低于传统软件生命周期[11][12] - 创新价值:消亡项目如BabyAGI提出的"自我进化Agent"概念持续影响后续技术路线[12] 技术演进方向 - **训练效率**:混合异构计算架构降低对单一硬件依赖,训练速度提升3倍[16] - **推理优化**:vLLM推理速度达传统方法5倍,资源利用率提升60%[20] - **AI开发工具**:预计24个月内代码验证技术+多模态训练数据将推动AI承担30%常规开发任务[26] - **生态马太效应**:头部平台将吸纳80%企业用户,形成需求反馈-功能优化的正向循环[26]
月之暗面前核心产品负责人明超平,入局AI Coding
36氪· 2025-05-27 14:35
AI Coding行业趋势 - 2024年AI Coding成为最火热的AI应用创业赛道,涌现Devin、Cursor、Windsurf等明星产品,其中Windsurf被OpenAI以30亿美元收购[1] - 行业已从狂热回归理性,但新言意码仍以8000万美元估值完成两轮数千万美元融资,成立不到半年即受资本追捧[1] - 赛道玩家分为两类:专业工具型(如Devin、Cursor)和大众创作型(如YouWare),后者试图将Coding从专业行为转变为大众创意行为[3][4][13] 新言意码公司战略 - 核心产品YouWare定位"工具+社区",通过对话生成代码并搭建创意展示平台,上线5个月项目数达数十万[4][6][10] - 差异化策略包括:自研Sandbox引擎将代码执行时间从60秒缩短至5秒、支持第三方工具代码导入(1/3用户使用该功能)[9][19][21] - 采用"下游策略"而非直接竞争,允许用户上传ChatGPT/Claude等平台的代码,降低使用门槛[19][21] 产品理念与运营 - 将Coding类比手机摄影革命,认为降低门槛将催生新创作生态,目标用户规模扩大100倍[3][13][14] - 关键指标从DAU转向Token消耗速度,通过积分体系Knots激励创作,日增项目数为核心考核[8][16][22] - 社区运营侧重内容分发优化,针对日本等区域用户调整推荐算法,克制投放仅合作YouTube/X平台KOL[23][25] 技术架构与团队 - 多模型调用策略:主要接入Claude 3.7 Sonnet,结合Gemini和Claude 3.5 Haiku实现任务优化[31][32] - 技术团队占比70%,强调"技术驱动产品"模式,产品经理需具备论文阅读能力以跟踪模型进展[28][29] - 团队规模控制在20人,招聘标准强调"饥渴感",采用无年假限制等扁平化管理方式[27][28] 创始人认知与行业判断 - 坚持"反共识"创业逻辑,认为Coding普及度质疑恰是机会,需在模型迭代延长线上优化产品而非自研模型[12][13][33] - 提出AI时代产品标准:智能消耗速度>用户规模,对比Jasper.ai与GPT的Token消耗差异论证场景重要性[30][31] - 拒绝传统竞品分析框架,认为颠覆性产品应创造新维度而非跟随,例举剪映突破专业视频软件垄断的历史路径[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