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搜索文档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源头活水与价值启示——溯源习近平同志在闽金融论述与实践》智库报告发布
新华网· 2025-06-19 11:10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与实践 - 报告全文约1.7万字,分为三部分系统梳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金融论述与实践,包括理论渊源、源头活水及全球启示 [1] - 报告揭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一以贯之,与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 [1]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核心特点 - 开辟"金融向善"制度化路径,实现三重范式突破:从华尔街"金钱游戏"转向实体经济"供血系统"、从精英"财富机器"转向普惠"资源配置枢纽"、从危机"策源地"转向系统性稳定"减震器" [2] - 强调金融需嵌入国家治理框架,通过党的领导与市场机制创新融合,释放服务人类共同价值的潜能 [2] 全球金融治理的中国方案 - 报告总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经验为全球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共同富裕及赋能全球金融治理的独特路径 [2] -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作为媒体型智库,聚焦公共政策与国际政策研究,此次报告是其战略性研究成果之一 [2]
「经济发展」李扬:加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支撑
搜狐财经· 2025-05-30 01:56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支撑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金融篇的重要内容 [3] -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和丰厚滋养,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 [3] 金融业的诚信基础 -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重信守诺,信用是金融业核心要素,金融产品和活动均基于信用产生发展 [4] - 金融本质是授信人与受信人基于契约的价值运动,降低信任成本可提升金融体系效率 [4] - 诚实守信融入业务能降低信任与监管成本,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法律法规以夯实诚信基础 [4] 金融业的义利观平衡 - 金融需兼顾功能性与盈利性,中华传统文化蕴含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5] - 过去金融乱象源于义利观偏差,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价值,避免唯利是图 [6] -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需以义取利,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6] 金融发展的软硬实力建设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需加强金融机构等"硬实力",同时提升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软实力" [7] -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养分培育金融文化,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根基 [7] 金融强国目标实施路径 - 锚定金融强国目标需保持战略定力,通过真抓实干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7] - 金融高质量发展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7]
中国财务公司协会召开第十一届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
证券日报网· 2025-05-16 21:51
会议概况 - 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第十一届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于5月16日在北京召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丛林出席会议并讲话,227家财务公司代表参会 [1] - 会议审议通过第十届理事会、监事会及财务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程忠任会长,张云亭任监事长,朱进元任常务副会长,并产生6名副会长、2名副监事长和25名常务理事 [1] 新一届理事会工作方向 - 程忠提出五项核心任务:坚持政治引领聚焦行业方向、服务国家战略主责主业、深化监管协同发挥参谋作用、加强自律建设优化行业生态、强化义务履行构建责任共同体 [2] - 特别强调守正创新与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推动行业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2] 新一届监事会工作重点 - 王爱明代表监事会提出五大举措:政治监督护航行业方向、助力治理改革凝聚合力、履行监督职责保障稳健运行、创新机制提升服务效能、提升履职能力夯实根基 [2] - 明确以会员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监督促规范、规范助发展"实现目标 [2] 协会职能优化 - 朱进元提出协会需提升工作高度/深度/广度/开放度/参与度,定位为监管助手、发展推手、维权抓手和服务帮手 [2] - 具体路径包括厘清价值增强荣誉感、抓住关键开拓新局面、密切配合共创行业生态 [2]
加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支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网· 2025-05-06 06:11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成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金融篇的重要内容,为金融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 [1]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需要中华文化的支撑和滋养,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 [1] 金融诚信建设 - 金融业核心要素是信用,所有金融产品和活动都基于信用产生和发展 [2] - 金融本质是授信人基于信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本金回流增值的价值运动 [2] - 提升金融体系效率的关键是降低资金供需双方建立信任的成本 [2] - 诚实守信融入金融业务可降低信任成本和监管成本,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和资源配置效率 [2] - 信用发展需要契约作为载体,需要完善法治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 金融义利观 - 金融具有功能性和盈利性双重属性,不能单纯追求盈利 [3] - 过去金融乱象部分原因是未践行正确义利观 [3] - 金融发展必须平衡义利关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实现经济金融共生共荣 [3] - 要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让金融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3] - 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坚持以义取利 [3] 金融发展路径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立足国情的创新之路 [4] - 需要加强金融机构和基础设施等"硬实力"建设,同时提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软实力" [4] -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4] - 目标是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民族复兴 [4]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走得通、行得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网· 2025-05-06 06:11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核心观点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以"八个坚持"为基本框架,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风险等核心原则 [1] - 与西方金融模式存在本质区别:西方以市场为主导、为资本服务,中国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政府与市场结合、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 [1][3] - 中国金融发展始终坚持政治性、人民性,服务于国家战略、实体经济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4] 中西方金融发展路径对比 - 西方金融发展路径:历经数百年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体系,核心逻辑是资本高效配置和风险分散,但易导致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和系统性风险 [2] - 中国金融发展路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与市场化改革相结合、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3] - 西方金融自由化程度高,易导致资本与实体经济失衡;中国金融始终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 [3] 金融发展条件和价值取向 - 西方金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资本逐利"为逻辑,服务于少数人,加剧贫富分化 [3] - 中国金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服务于国家战略、实体经济和人民需要 [4] - 中国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举措体现金融的人民性 [4] 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 西方政府仅纠正市场失灵,处置风险能力较弱 [5] - 中国政府充分发挥"两只手"作用,运用宏观审慎管理等工具防范风险 [5] - 中国金融统筹发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创新和稳定,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和整体稳定 [5] 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 - 科技金融: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6] - 绿色金融:促进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流动,激励企业转型 [6] - 普惠金融:完善多层次体系,激活县域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 [7] - 养老金融: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满足差异化养老需求 [7] - 数字金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7] 金融风险防控 - 重点关注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外汇市场等风险领域 [8] - 加强全过程监管,提高风险监测和化解能力 [8] - 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存量风险 [8] - 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传递 [9] 金融强国建设举措 - 建设强大的中央银行,提高国际话语权,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 [10] -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跨境支付功能,稳慎发展离岸金融业务 [10] - 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深化金融开放 [11] -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做大做强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11]
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网· 2025-05-06 06:11
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 金融风险防范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和永恒主题,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关键[1] - 金融体系体量和复杂性增加导致风险的系统性关联性增强,需增强金融体系韧性[1] - 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根本性大事[1] 金融风险的表现与影响 - 金融风险潜伏于经济活动各环节,重大风险会扰乱经济,系统性风险会造成全局性冲击[2] - 金融创新产品可能隐藏难以预判的风险,金融市场传导速度快,易导致资产价格波动和企业资金链断裂[2] - 金融市场动荡会导致投资者资产缩水、居民消费能力下降,拖累经济复苏[2]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曾重创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部分国家仍受坏账问题困扰[2] 防范金融风险对经济稳定的作用 -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可确保金融体系稳健,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增强经济增长韧性[3] - 金融体系稳健能为民生事业提供保障,稳定市场预期和经营主体信心[3] - 我国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措施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3] 金融风险防范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 金融稳定促进资金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降低融资成本,激活投资动能,增强经济韧性[4] - 稳定的金融环境有助于实现融资成本降低与产出效益增加的良性循环[4] - 金融系统支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4] 金融强国建设与风险防范 - 金融强国需以全面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为重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5] - 金融体系稳健安全是金融强国的重要体现,需提升金融体系安全性、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5] - 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可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5] 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质效的措施 - 需科学防范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应急处置机制[6] - 需建立健全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消除监管空白,强化风险源头防控[7] - 需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完善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规范金融创新边界[8] - 需及时化解风险,引导金融资源从低效领域退出,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小微企业[8]
盛京银行(2066.HK)2024年报透视:主营业务稳中有进,坚持金融为民初心
格隆汇· 2025-03-31 09:23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85.8亿元同比下降14.6% 净利润6.43亿元同比下降15.9% 主要受LPR下调及净息差收窄影响 [2] - 利息净收入68.9亿元同比下滑22.3% 非利息净收入16.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4% 受益于债券投资收益提升 [2] - 资产总额达1.12万亿元同比增长4%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5005亿元同比增长4.8% 占总资产比例47.5% [2] 资产负债结构 - 负债总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4.2% 吸收存款总额7805亿元同比增长2.6% [3] - 资本充足率提升至14.69% 较上年增长0.57个百分点 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占比6.9% 金融投资占比41.2% [2][3] - 资产与负债维持同步均衡发展 体现稳健经营态势 [3] 风险管理能力 - 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6.1亿元同比增长29.8% 拨备总额达210.9亿元同比增长4.0% [4] - 不良贷款率2.68% 拨备覆盖率157% 风险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4] - 加速风险出清夯实资产质量 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4] 战略业务推进 - 科技型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7.7%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65.4% 深入服务小微企业及乡村振兴 [8] - 绿色信贷余额较年初大幅增长41.6% 设立绿色优先审批通道及协同机制 [9] - 董事会将战略发展委员会更名为战略发展与ESG委员会 年内召开2次会议审议16项议案 [8] 社会认可与荣誉 - 荣获沈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突出贡献奖及金融兴辽优秀案例奖等政府表彰 [10] - 获评年度社会责任先锋银行 ESG绿色金融奖及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奖等媒体奖项 [10] - 服务社区居民超百万人次 践行金融为民初心 [8][10]
人保集团董事长、中国财险董事长丁向群:“五个一流”发展目标 “六个改革”
经济观察网· 2025-03-28 18:37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经营情况、未来战略发展方向及2025年重点举措,展现经营成果并规划发展路径 [1][2][3][4] 2024年经营情况 - 面对多重挑战公司经营业绩稳中有进,实现营业收入7094亿元,同比增长6.4%;归母净利润429亿元,同比增长88.2%;ROE16.7%,同比提升7.1个百分点 [2] - 保险功能有效发挥,承担保险责任金额、理赔件数、赔付支出均居行业首位,平均每天理赔近50万件,赔付12.3亿元 [2] - 创新驱动成效显现,探索财产险风险减量服务新模式,推进大健康大养老生态建设,落地首创、首单产品 [2] - 风险防控有力有效,主要保险子公司风险综合评级提升,主要风险监测指标表现良好 [2] 未来战略发展方向 - 明确建设一流战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坚守初心使命,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建设世界一流保险金融集团,达成“五个一流” [3] - 功能卓著,突出功能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一流保障功能 [3] - 运营高效,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实现价值创造领先,创造一流经营绩效 [3] - 主业鲜明,聚焦三大板块,巩固优势,提升竞争力,提供一流综合服务 [3] - 治理现代,推进公司治理现代化,优化业务组合和资源配置,打造一流治理能力 [3] - 具有国际竞争力,拓展海外业务,参与全球竞争,塑造一流国际影响 [3] 2025年重点举措 深化“六个改革” - 深化公司治理改革,规范履职,完善两级法人治理,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和效能最优化 [5] - 深化集团战略管控机制改革,优化职能架构,加强条线管理和总部能力建设,合理配置资源 [5] - 深化赋能基层发展机制改革,统筹“管得住”与“放得活”,加强产品、管理、科技赋能和服务生态圈建设 [5] - 深化客户资源共享机制改革,坚持客户价值最大化,推进平台一体化和“一站式”服务 [5] - 深化数字化改革,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基层应用和底层资源共享 [5] -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梳理优化制度体系,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5] 抓好“四个扎实” - 扎实服务大局,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增强群众获得感,开拓发展新空间 [6] - 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产品、服务、结构、盈利高质量发展 [6] - 扎实防控风险,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引领合规经营,完善防控体系,强化合规文化 [6] - 扎实建强队伍,统筹推进三支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干部人才队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