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明互鉴
icon
搜索文档
上合组织国家在天津共倡文明互鉴
中国新闻网· 2025-07-23 21:18
上合组织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 - 上合组织正推进框架内文化、哲学等多领域交流活动,人文交流与民间外交已被确立为优先推进领域 [1] - 2025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在天津启幕,300余名代表共议深化文明互鉴与人文交流 [1] - 多位嘉宾认为应倡导不同文明的平等包容、互学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上合活力" [1] 上合组织吸引力与核心价值 - 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表达正式加入上合组织的意愿,彰显了该组织的文明吸引力 [1] - "上海精神"的核心价值包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1] - 上合组织国家区域延续着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传统,是其在当代的延续与升华 [1] 人文交流具体建议 - 建议加强青年在教育、体育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设立上合组织奖学金计划 [1] - 建议构建上合组织"语言之桥"网络,包括设立语言学习中心、开发沉浸式VR语言学习平台 [2] - 中方愿与上合组织国家在出版、媒体、智库等领域深化合作 [2] 文明多样性观点 -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拥抱多样性方能实现共同繁荣 [1] - 建议拓展与组织外文明的对话 [1]
世界青年共建人类文明百花园
中国青年报· 2025-07-21 09:50
论坛概况 - 2025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论坛于7月17日在江苏苏州举办 参会者包括来自83个国家及8个国际组织的200余位青年事务部长 青年组织负责人及青年领袖[2] - 论坛聚焦保护技术创新与应用 濒危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 创意转化与产业发展 数字人文与文化遗产四大核心议题[2] 国际合作案例 -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自2024年7月开展后成为青年群体中的顶流展览 展品包括高2.4米 重2吨的埃及国王麦伦普塔雕像[3][4] - 中埃联合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 具体措施包括组建联合考古队保护历史遗址 举办青年考古学家培训项目 创建文物3D数据库及巡回展览[4] - 中国与巴基斯坦开展缂丝织造技艺与织毯技艺的深度融合项目 推动文化双向共融[5] - 马尔代夫通过青年主导的社交媒体传播 社区民宿及3D地图还原遗址等方式促进文化遗产旅游 中国游客显著带动当地文旅消费与文化互鉴[6] 技术创新应用 -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110人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60% 已完成6处敦煌石窟及全国9省25处遗址的数字化工作[8] - 良渚古城遗址运用无人机机场 AI识别算法及数字孪生模型实现遗产区实时预警与防灾管控[8] - 00后选手刘欣茹融合中国写意美学与西方翻糖技法 通过3D建模还原青铜纹样并运用AI分析传统糖艺色彩配比 获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9] 产业发展动态 - 蒙古国青年开发融入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游戏 推动创意产业成为数字游戏市场核心领域 成功吸引全球市场投资[5] - 中国非遗缂丝技艺通过国际手工艺展览实现从单向展示到双向共融的转型 深度参与全球文化互鉴[5] - 欧洲青年协会推动青年运用虚拟实境 虚拟现实等技术记录存储文化遗产 实现全球化创新传播[7]
“在彼此的故事中更好照见自己”(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7-16 06:10
跨文化展览行业现状 - 上海博物馆联合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举办全球最大规模古埃及文物出境展,2024年7月以来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1] - 2024年我国举办百余个文物进出境展览,通过文物纽带促进中外文明交流[1] - 博物馆积极引进境外展览如庞贝古城、文艺复兴主题,同时推动唐三彩、青铜器等中国文物海外展出[1] 展览内容与形式创新 -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罗马浮雕,河南博物院展示玛雅石刻,提供超越书本的沉浸式体验[2] - 北京"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特展采用双线叙事结构,结合中国新石器至商周文物对照展示文明共通性[3] - 上海博物馆策划达·芬奇与唐伯虎主题展,浙江文学馆呈现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对话,强化文明互鉴[2] 社会价值与影响力 -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览通过铜镀金壳怀表等展品展现中法交往历史[2] -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中国青铜器展览吸引当地学生,建立文化理解桥梁[2] - 观众反馈表明跨文化展览能增强文明认同感,如留言"在彼此故事中照见自己"[2] 行业发展趋势 - 展览设计趋向深度文化叙事,如希腊神话展通过文物群构建实证脉络[3] - 行业注重文明契合点挖掘,推动观众从观赏者转变为文化对话者[3] - 未来预期更多跨文化展览涌现,促进"和合共生"的全球文明对话[3]
“三兔共耳”的文化启示(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20
文化传承与交流 - "三兔共耳"图案跨越地域出现在敦煌莫高窟壁画、阿富汗金属盘、埃及陶瓷及英国瓷砖画中 体现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1] - 敦煌文化通过"数字敦煌"全球开放、艺术展出国门、保护模式被国际借鉴等方式持续扩大影响力[1] - 莫高窟壁画融合希腊爱奥尼柱式、犍陀罗及笈多艺术风格 文献记载波斯粟特印度等多国人员往来 体现中华文明包容性[2] 一带一路与外交理念 - 中国与150多个国家共建"一带一路" 以钢铁运输、航运及空中通道取代古代驼队帆影 复兴丝绸之路[2] - 外交理念继承"合则强孤则弱"智慧 结合"天下为公""亲仁善邻"思想 形成大国外交文化逻辑[2] 文明互鉴案例 - "三兔共耳"在不同国家呈现差异化艺术风格 如莫高窟的灵动飞天与德国哥特式彩窗[3] - 石榴作为象征物 从2000年前张骞引入到现代中国-中亚友谊林种植 延续文明交融主题[3]
国际纵横谈丨搭建文明互鉴之桥 凝聚发展进步合力
新华网· 2025-07-12 22:19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总结: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概况 - 会议在北京举行,为期两天,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嘉宾参与[1] -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中国愿与各国共同推动全球文明倡议,构建对话合作网络[1] - 会议发布《全球文明宣言》及包含110项内容的行动计划清单[3] 中国推动文明互鉴的具体举措 - 宣布成立"全球文明研究院"并设立文明交流互鉴基金[3] - 未来5年计划实施50个文化领域合作项目,举办200期文明互鉴研修项目[3] - 通过"一带一路"框架与莱索托等国在农业、教育、技术领域达成合作成果[5] 多边合作机制成果 - 上海合作组织被作为成功案例,体现不同文明国家间通过对话建立信任的有效性[7] - 中国-哈萨克斯坦联合实验室推动新能源技术在中亚的应用[6] - 中柬共建"鱼米走廊"项目促进柬埔寨农业可持续发展[6] 国际社会反响 - 纳米比亚前总统姆本巴认为会议为探索宽容与尊重的对话路径提供平台[2] - 埃及前总理沙拉夫称赞全球文明倡议体现对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2] - 阿尔及利亚-中国友协主席德贝什支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促进文明多样性[8] 实地考察与现代化实践 - 与会嘉宾参观上海新能源汽车工厂、陕西智慧农业园等中国现代化示范项目[6] - 中国式现代化经验通过多边合作机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如中亚绿色产业链构建[6] (注:根据注意事项要求,已过滤非行业/公司相关内容,未包含风险提示等无关信息)
倾听尼山2025|中华与埃及两大文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20:17
中埃文明历史关联 - 中埃两大文明通过"器物—技术—观念"间接传播实现互鉴 早在1500年前通过陆海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 中国输出小米/丝绸/瓷器 埃及输入玻璃/亚麻/香料 [7] - 20世纪30年代中国派遣6批学子赴埃及学习伊斯兰文化并传播中国文化 [8] - 1956年埃及成为首个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 现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9] 农耕文明比较研究 - 黄河与尼罗河分别孕育旱作农业(粟/薯)与灌溉农业(大麦/小麦)体系 形成不同社会组织形态 [6] - 黄河流域注重血缘家族单位 尼罗河流域发展出国家导向型农业和王权机构 [6] - 两大文明存在宇宙观共性 如阴阳对立概念 均蕴含"和"文化基因(和而不同/玛亚特和谐理念) [10][11] 现代经贸合作现状 - 中国稳居埃及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截至2025年5月有2800余家中企在埃投资 覆盖汽车/通信/家电/纺织等领域 [14] - 中企参与苏伊士运河大桥/新行政首都CBD/斋月十日城轻轨等重大工程 [15] - 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成为非洲重要枢纽 中国投资占该经济区总额40% [14][17] 文化考古合作进展 - 中国派出3个考古队参与卢克索神庙/金字塔遗址保护 协助建立埃及考古机构 [15] - 双方互办文化展览(上海埃及文化展/埃及中国文物展) 经典互译项目持续推进 [15][18] - 建立联合文明研究平台 深化青年对话/遗产伦理研讨等合作机制 [18][19]
倾听尼山2025 |中华与埃及两大文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经济观察网· 2025-07-11 12:10
中埃文明对话与经贸合作 - 中华与埃及两大文明首次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展开交流,吸引近90位文化、学术及外交领域嘉宾 [2] - 尼山论坛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文明对话国际论坛,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2] 文明起源与特征 -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形成以粟和薯为主的旱作农业体系,社会组织注重血缘关系 [3] - 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以大麦和小麦为主,发展出国家导向型农业和王权主导的社会结构 [3] - 两大文明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器物—技术—观念"的间接传播,如中国丝绸、瓷器与埃及玻璃制品、香料的交换 [4] 历史与当代合作 - 1956年埃及成为首个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现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5] - 中国在埃及投资企业达2800余家,覆盖汽车制造、通信、家电等领域,总投资超80亿美元 [7] - 中国投资占苏伊士运河经济区总额的40%,参与项目包括非洲第一高楼"标志塔"、斋月十日城轻轨等 [7][8] 文化与考古合作 - 中国向埃及派遣3个考古队,参与卢克索神庙和金字塔遗址保护,协助建立考古机构 [8] - 埃及在上海举办文化展,双方文化展览互动频繁 [8] - 中埃联合提出深化考古合作、青年对话、经典互译等倡议,推动文明智慧转化为发展动力 [10] 多边平台与战略协同 - 埃及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成为非洲枢纽,如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9] - 两国在金砖国家、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平台协调立场,共同推动发展中国家利益 [9]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多场平行论坛
大众日报· 2025-07-11 08:59
金融文化论坛 - 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为主议题 探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弘扬路径 [3] - 分议题包括"诚实守信 以传统文化涵育现代金融价值体系""守正创新 塑造金融服务实体新优势""依法合规构建现代金融发展新秩序" [3] -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 招银国际CEO霍建军等发表主旨演讲 解析中华文化基因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3] 两河文明对话 - 山东大学在章丘焦家遗址发现"黄河下游最早史前城市" 为中华文明提供黄河样本 [4] - 卢克索文物局通过3D光影重现卡尔纳克神庙内部结构 展示科技赋能考古新范式 [4] - 北京语言大学设立"埃及汉学家理事会" 山东大学与开罗大学联合培养人才 推动文明互鉴 [4] 文化遗产保护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推动丝绸之路 长城 大运河等文化遗产参与全球合作 [5] - 故宫博物院确立特色保护策略 在科技应用 国际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5] - 尼泊尔考古局提出用传统材料延续建筑真实性 代际传承抵御技艺断层 气候适应性技术降低生态风险 [5] 华侨华人文化使命 - 俄中文化交流协会在圣彼得堡等城市举办活动 向当地儿童讲述曲阜"三孔"文化遗产故事 [6] - 华侨华人既守护中华文明精神内核 又参与跨文明对话 为构建多元现代性文明作贡献 [7] 水文化论坛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称水是中华文明道德与哲学理想的象征 呼吁视为共同遗产 [8] - 埃及与中国将合作研究白鹤梁与尼罗尺两大古代水文测量系统 [8] - 中国水利协会强调孔子"智者乐水" 老子"上善若水"哲学对治水国际合作有指导意义 [8] 中医药国际化 - 肯雅塔大学将中医药学科融入医学生培养 设立附属医院开展中医诊疗 [9] - 巴西设立针灸医学学士学位 与中国多所中医药大学合作改善当地人医疗状况 [9] 儒学现代转化 - 中外学者探讨儒家"成人"标准与现代文明体系的兼容性 利他主义与全球伦理可能性 [10] - 青年辩论会围绕"传统文化创新重内容还是形式""大学教育重'成人'还是'成功'"展开 [10]
推动文明互鉴 讲好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文化旅游行业 - 山东省曲阜市尼山成为暑期旅游热点,除了传统景点"老三孔"外,尼山因风景秀美、历史文化深厚而吸引游客 [1] - 尼山作为孔子诞生地,拥有观川亭、夫子洞、尼山书院等历史文化遗迹,是探寻中华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地点 [1] - 尼山圣境景区推出《金声玉振》表演、鲁源村文旅休闲等配套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体验 [1] -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历经15年发展,成为全球文明交流平台和山东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山东省持续深入挖掘儒家文化,2024年启动"齐鲁访学驻研计划",驻研工作进展顺利 [2] - 2023年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发布《齐鲁文库》首批成果《典籍编》第一辑100册,这是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献编纂出版项目 [2] - 山东省打造"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举办"黄河大集"、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群众文化活动 [2] - 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2] 文化产业 - 青岛东方影都发展成为重要的影视工业化制作基地 [2] - 尼山成为文化磁场,具有独特吸引力和辐射力,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作出贡献 [2]
倾听尼山2025|斯特里奥斯·维尔维达基斯:文明的差异并非障碍,而是“美的多样性”
经济观察报· 2025-07-08 19:54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3] - 论坛设置分议题包括"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 旨在汇聚全球智慧解决人类共同问题 [3] 中希文明互鉴 - 希腊学者斯特里奥斯·维尔维达基斯提出文明差异是"美的多样性" 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代表人类理性的共同面孔 [4] - 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原则"存在思想共鸣 道家"顺应自然"与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变"理念高度相似 [5] - 中希艺术差异体现文化审美取向:中国绘画强调集体与自然和谐 希腊艺术突出个体特征与人体形式 [11] 跨文化伦理价值 - 正义、仁爱、尊重等核心伦理原则构成跨文明"最小伦理共识" 需通过对话不断拓展其边界 [14][16] - 儒家家庭伦理与环境和谐观可为西方提供借鉴 西方个人责任意识可补充东方集体主义 [22] - 佛教慈悲、印度教"不伤害"、基督教"爱敌人"等多元伦理资源应整合应对全球性挑战 [15] 哲学教育与实践 - 哲学应成为大众生活方式 通过中小学课程、公共讲座、网络视频等渠道普及多元文化思想 [6][27] - 苏格拉底批判理性与儒家道德修养形成互补 希腊智识美德与中国和谐理念可相互丰富 [17][19] - 环境伦理需结合儒家家庭责任观与西方超验理念 构建跨国界、跨代际的责任体系 [21] 东西方思想对话 - 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动"与道家思想、庄子与希腊怀疑论者存在哲学可比性 [25]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与儒家实践伦理差异显著 但共同指向人类存在本质问题 [24] - 跨文化哲学研究能纠正文明盲点 如西方借鉴东方生态观、东方吸收西方个人自由理念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