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文明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治水理念与实践为世界提供范例(国际论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3 06:59
生态修复成果 - 长江江豚种群出现历史性恢复,过去5年间在长江武汉城区江段现身40余次,涉及近300头次,标志着长江水质与生态的整体提升[3][4] - 长江干流武汉段的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已达100%,鳤鱼重现、候鸟群归,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4] - 武汉通过系统性生态工程重振湿地生态功能,拥有166个湖泊和相互联系的湿地系统,为江豚提供了更丰富的食物来源[6] 技术赋能与智慧治理 - 武汉市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通过135座水质自动站、量子激光雷达、无人机巡航等尖端技术实现精准监测[5] - 长江与黄河数字孪生系统已实现对三峡、小浪底等关键水利枢纽的联合调度,具备预报、预警、预演和预案功能[6] - 中国积极探索将卫星数据、5G技术与地面水文监测结合,用大数据优化水资源管理,并传承古代水利工程的生态理念[5] 国际影响与合作 - 中国的水治理经验通过合作平台广泛输出,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涵盖灌溉系统重建、水资源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等全方位内容[7] - 柬埔寨计划于2026年初启动一项高科技计划保护湄公河的伊洛瓦底江豚,核心技术直接借鉴了武汉的长江江豚保护经验[8] - 马来西亚正在研究如何将中国的“海绵城市”技术应用于本国,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排水系统压力[8] 城市转型与民生改善 - 武汉已将生态修复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肌理,通过建设绿道、口袋公园、生态廊道缝合城市绿色空间,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日常[3][4] - 改善水质保障了数亿沿岸居民的饮水安全,大规模生态修复创造了高品质公共休闲空间[5] - 武汉通过旧渔场的湿地化改造、水系连通与植被修复,为当地市民创造了芦苇栈道、荷花浅滩与观鸟点等自然体验空间[6]
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生态文明教育政策背景与重要性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 - 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 [1] -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事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局 [1] 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现状与挑战 -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教育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和教育成效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人民群众生态意识不断提升 [2] -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文明教育在制度保障、社会支撑、师资力量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短板和弱项 [2] 延伸教育链条与夯实基础 - 需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使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衔接、融为一体 [3] - 大学应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发展生态环境工程、生态经济学、环境法学等交叉学科,加强专门人才培养 [3] - 注重知行合一,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并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 [3] - 建设校园生态文化载体,开展生态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处处皆教育、时时受熏陶”的育人环境 [3] 优化课程体系与提升质量 - 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4] - 以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为支撑,整合生态伦理、生态法治、生态科学等内容模块,增强课程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 [4] - 健全课程评价机制,实现评价内容具体化、标准多元化、方法多样化、主体全员化和过程动态化 [4] 加强协同育人汇聚合力 - 生态文明教育需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 [5] - 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家长以身作则涵养绿色家风,社会企业及组织提供实践平台和专业资源支持 [5] - 创新协同路径,依托数字技术搭建信息平台,通过“家长开放日”、“线上云课堂”等方式畅通沟通渠道 [5]
镜观·回响丨巾帼共绘新时代
新华社· 2025-10-12 22:01
科技创新与工程领域 -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7] - 单杏花带领团队用20余年将12306中国铁路客票系统建设成全球交易量领先的超大型实时票务系统,以科技创新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8] - 黑龙江谷实生物集团研发总监梁代华30多年潜心研发上百套营养方案,推广到数千个养殖场,帮助农户增收超亿元 [10] - 王浩泽作为中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于2024年10月30日乘坐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执行为期6个月的太空飞行任务 [12] 政治参与与民主实践 -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妇女代表790人,占26.5%,比第十二届、十三届分别提高3.1个、1.6个百分点 [13] - 2018至2025年,全国人大妇女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共29328件,占建议总数的42.3% [14] - 第十四届以来,全国政协女委员提出提案4282件,占提案总数的26.6% [15] - 2024年全国法官中女法官占42.3%,全国检察官中女检察官占43.78%,全国陪审员中女陪审员占51.5% [15]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带领团队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 [18] - 国家认定的399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妇女占2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学员5.1万人次,其中妇女占57% [20] - 越剧演员陈丽君等青年女性成为"国潮"热和非遗"活态"传承的中坚力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姿态融入当代生活、走向世界 [21] 基层治理与社会服务 - "平安大姐"团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调解"思维,依靠亲情、友情、乡情"说和调停",调解纠纷,化解矛盾 [24] - 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民警何巧用一年多时间自费学会通用手语,服务辖区近200名听障居民 [26] - 王兰花热心小组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志愿服务,照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化解矛盾纠纷,成为社区志愿服务"领头羊" [27] - 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木杉村女子义务消防队不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宣传消防知识,为侗寨筑起防火安全屏障 [29]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殷玉珍在内蒙古毛乌素沙漠治理7万多亩荒沙,治理好的土地上种起小米,金灿灿的谷穗成为"沙漠黄金" [31] - 青海省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锦梅扎根高原数十年,潜心培育适生树种,繁育推广播绿高原 [32] - 云南昆明滇池边的巾帼打捞队数十年来驾驶船只打捞滇池及周边入湖河道、湿地的垃圾、杂草等 [32] - 长江大学西藏高原核桃产业研究所刘利平博士投身良种选育、繁育及栽培管理工作,"十四五"期间当地沿江生态走廊种植核桃10余万株,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34]
重视建设投资,也舍得生态投入
人民日报· 2025-10-10 16:04
项目概况 - 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一阶段二期项目建设 [1] - 项目同步开展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 包括迁移7万余株受影响的珊瑚并补种2万余株 [1] 生态保护理念与投入 - 生态保护被视为工程必答题 项目启动之初即制定珊瑚礁生态修复方案 明确先保护后建设原则 [2] - 生态投入超2100万元 历时3年进行珊瑚移植监测和养护 该成本被计入工程总成本 [2] - 项目采用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保护逻辑 从施工前科研探路到施工后长期跟踪养护 [2] 科学方法与技术创新 - 项目确保珊瑚迁移后成活率达75%以上 依靠科学决策与系统保障 [3] - 采用飞碟状人工礁盘和胶泥加打孔固定新方法进行修复 [3] - 运用无人测量船水下可视化系统和在线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水温盐度和浊度等指标 [3] 战略意义与政策支持 - 项目是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具体实践 折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主题 [3] - 海南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三年行动方案 从省级层面推进制度创新 [3] - 生态投入被视为提升发展含金量的自然资本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保单 [4]
重视建设投资,也舍得生态投入(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1
在海南洋浦港,一动一静的两个工程,相映成趣。 洋浦港的海岸线上,起重机的长臂正为自贸港的未来描绘壮丽的天际线;静谧的深蓝之下,新生的珊瑚 正为这片海域构筑坚实的生态基石。当天际线与生态线和谐共融,这份为未来发展投下的"生态保单", 将让高质量发展的航船行得更稳、驶得更远。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做好"必答题",更要答好"协同题"。工程启动前,科研机构率先探路;施工过程中,专业团队精准操 刀,将影响降至最低;工程结束后,长期跟踪养护机制无缝衔接……这种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保 护逻辑,确保发展的步伐无论多快都不触碰生态红线。 为7万余株珊瑚乔迁新居,确保75%以上成活率,靠的不是一时热情,而是科学决策与系统保障。从宏 观着眼,海南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三年行动方案;从微观入手,科研人员改进飞碟状 人工礁盘,探索"胶泥+打孔固定"新方法。整个过程中,无人测量船、水下可视化系统摸清家底,在线 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水温、盐度和浊度等指标,为珊瑚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正是从顶层设计、科学移 植、过程监测到后期养护的闭环体系,让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施工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科技创新为 生态保护插上翅膀,在优化生态 ...
如何立体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人民日报· 2025-10-09 17:04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战略意义 -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维度,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 - 治理工作旨在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海洋可持续发展 [1] 科学统筹治理目标 - 治理需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推进治理与海洋高质量发展 [2] - 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优化海洋资源配置,推动海洋产业升级更新 [2] - 平衡短期经济回报与长期价值,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 [2] - 统筹局部与全局治理,完善重点海域治理目标,加强区域合作 [2] 深度延伸治理链条 - 治理链条需实现从片段治理向“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治理转变 [3] - 向源头防控延伸,构建陆海统筹的溯源治理机制,降低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压力 [3] - 向生态修复延伸,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及生物修复技术,建立修复效果长期监测评估机制 [3] 高效聚合治理资源 - 需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机制,汇聚各方力量,使治理从分散化走向集成化 [4] - 统筹制定整体战略与政策框架,明确部门权责与协作义务,解决“政出多门”问题 [4] -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常态化督察机制,推动部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协同” [4] - 强化技术支撑,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多源信息,为跨部门协作提供数据底座 [4] 综合运用治理手段 - 需综合运用法治、市场、科技等手段,产生“1+1>2”的整体效应 [5] - 运用法治手段制定保护法律法规,设立海洋开发活动边界,打击违法行为 [5] - 运用经济手段如价格、税收、信贷、补贴等杠杆,创新生态补偿和蓝色碳汇交易等机制 [5] - 注重科技赋能,运用5G、智慧感知网络、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治理的精准化和高效化 [5]
坚持系统观念 提升治理效能 立体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人民日报· 2025-10-09 10:14
深度延伸治理链条。立体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要坚持系统观念,延伸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链条, 实现由片段治理向"源头—过程—末端"的全过程治理转变。一方面,向源头防控延伸。海洋环境问题, 表面在海洋,根子在陆地。要管住陆地污染物向海洋扩散的关键通道,构建陆海统筹的溯源治理机制, 抓住关键领域,加强对陆源污染的监测和控制,不断降低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整体压力,并使溯源治 理逐渐从陆地近海区域向内向上扩展,打造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另一方面,向生态修复延 伸。污染治理不是最终目标,污染治理之后要继续完成生态修复,才能巩固治理成果、建设绿色可持续 的海洋生态环境。要明确修复责任和要求,贯彻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因地制宜运用物理 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等多种技术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作,建立修复效果长期监测与评估机制, 确保海洋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 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要维度,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海洋生 ...
坚持系统观念 提升治理效能 立体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10-09 07:21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战略重要性 -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维度,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 - 治理工作旨在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海洋可持续发展 [1] 科学统筹治理目标 - 治理需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系统思维科学确定目标 [2] - 协调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海洋高质量发展,以生态优先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推动海洋产业升级更新,做强做优做大海洋经济 [2] - 平衡短期经济回报与长期价值,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 [2] - 统筹局部和全局治理,完善重点海域治理目标,加强区域合作 [2] 深度延伸治理链条 - 治理链条需向源头防控延伸,构建陆海统筹的溯源治理机制,降低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压力 [3] - 治理链条需向生态修复延伸,运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种技术开展修复工作,并建立长期监测与评估机制 [3] 高效聚合治理资源 - 需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机制,统筹各部门资源,使治理从分散化走向集成化 [4] - 需统筹制定整体战略与政策框架,明确各部门权责边界与协作义务,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常态化督察机制 [4] - 需强化技术支撑,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多源信息,为跨部门决策和协同执法提供数据底座 [4] 综合运用治理手段 - 需综合运用法治、市场、科技等手段,变单一手段发力为整体综合施策 [5] - 运用法治手段制定保护法律法规,依法确立各项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5] - 运用经济手段如价格、税收、信贷、补贴等经济杠杆,创新生态补偿和蓝色碳汇交易等机制 [5] - 注重科技赋能,运用5G、智慧感知网络、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5]
立体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文章核心观点 -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需坚持系统观念,构建立体式治理格局,以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 科学统筹治理目标 - 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系统思维科学确定治理目标,协调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海洋高质量发展 [2] - 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优化海洋资源配置,推动海洋产业升级更新,做强做优做大海洋经济 [2] - 平衡短期经济回报与长期价值,避免过度追逐短期利益损害海洋生态环境和长远发展根基,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2] - 统筹局部治理和全局治理,完善重点海域治理目标,加强区域合作,确保治理全局持续向好 [2] 深度延伸治理链条 - 实现由片段治理向“源头—过程—末端”的全过程治理转变,构建陆海统筹的溯源治理机制,降低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压力 [3] - 向生态修复延伸,污染治理后需完成生态修复以巩固成果,因地制宜运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 [3] - 明确修复责任和要求,贯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建立修复效果长期监测与评估机制,确保海洋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改善 [3] 高效聚合治理资源 -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汇聚各方面力量,使治理从分散化走向集成化 [4] - 统筹制定整体战略与政策框架,明确各部门权责边界与协作义务,解决“政出多门”、“责任虚化”等问题 [4] -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常态化督察机制,推动各部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协同”,夯实治理制度基础 [4] - 强化技术支撑,搭建高效数据共享平台,整合环境监测、船舶航行等多源信息,为跨部门决策和协同执法提供数据底座 [4] 综合运用治理手段 -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治理创新,综合运用法治、市场、科技等手段,变单一手段发力为整体综合施策 [5] - 用好法治手段保障治理成效,制定和实施海洋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依法确立海洋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等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5] - 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经济行为,综合使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创新海洋生态补偿、生态损害赔偿、蓝色碳汇交易等机制 [5] - 注重科技赋能,提高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运用5G、智慧感知网络、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展预测预警和风险识别 [5]
绿色金融产业景气度持续扩张 | 金融与科技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0-08 17:52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9月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为50.94%,较上月小幅提升0.3个百分点,显示绿色产业景气度小幅回升,扩张持续 [3][6][7] 绿色产业整体景气度 - 新订单指数仍处于扩张区间,出口指数环比提高5.7个百分点,创一年来新高 [7][10] - 生产指数和产能利用指数分别较上月提高1.4和4.6个百分点,均落于临界点之上 [10] - 采购指数环比抬升10.8个百分点,显示绿色产业采购力度加大 [10] - 资金指数较上月提高约3.5个百分点,资金周转情况保持良好 [10] - 成本指数较上月提高2.5个百分点,成本压力有所抬升,主要原因为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运输成本上涨、劳动力供应不足与成本上涨 [3][10] 行业表现 - 绿色环保专用设备材料制造行业景气指数环比升高5.5个百分点 [15] -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发电行业景气指数环比升高6.3个百分点,均落于扩张区间 [15] - 行业景气度回暖受《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等政策推动 [15][19] 企业规模表现 - 中小型绿色环保企业景气度提升,景气指数为54.2%,较上月提高3.4个百分点 [20][21] - 大型绿色环保企业景气度韧性凸显,仍落于荣枯线之上 [21] 政策与展望 - 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7] - 政策推动下,预期指数和环境监管指数分别较上月抬升4.5和6个百分点,且均处于荣枯线之上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