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

搜索文档
一把小锤敲响银器品牌(我的家乡我建设)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行业概况 - 银器手工艺加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已有1000多年历史 [4] - 2022年"鹤庆银匠"荣获国家级劳务品牌称号,带动全县1500多户居民从事银手工艺品加工,5600多人直接从业,间接带动1.2万多人 [12] - 截至目前鹤庆县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80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8人 [12] 公司发展历程 - 李耀华工坊创始人39岁,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多年来培养60多名徒弟 [4] - 2008年赴上海银饰公司学习5年,掌握现代首饰制作标准与精细錾刻技艺 [6][7] - 2014年借鹤庆银器列入国家级非遗契机返乡创业,在新华村创办工坊 [8] 技术创新 - 自主研发直径不超过5毫米的斜剖錾和龙鳞錾(比传统錾刀小50%以上),提升錾刻效率与精细度 [8][9] - 开创"镶錾"工艺,结合传统"金银错"与浮雕錾刻,实现金/银/铜三色金属立体镶嵌 [9] - 拓展钛材质应用,2025年完成200个钛杯花纹錾刻订单,开辟新材料市场 [11] 产品策略 - 从传统大件银器转向现代时尚银饰,注重实用型产品开发(碗/壶/杯/茶具) [9][11] - 代表作镶錾牡丹银壶采用黄金花蕊点缀,花瓣立体感强 [9] 人才培养 - 工坊成为大理州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传习所及多所高校实习实训基地 [11] - 培训体系强调美术基本功,学徒需先进行两个月画样训练 [11]
探元计划郑州站|AI助力太极焕活,解锁非遗传承新范式
腾讯研究院· 2025-06-03 16:15
探元计划2024太极拳场景共创项目 - 项目聚焦数字科技与太极拳融合,通过AI解锁非遗传承新路径,推动技术效能优化和文化价值挖掘[1] - 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等联合发起,旨在深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2] - 采用深度学习姿态识别实现3D重建,智能分析连续动作完成多维评估,助力传承年轻化与数字化[2][10] 技术实施方案 - 华邮数字文化研究院推动基于三维人体姿态智能评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10] - 通过深度学习实现精细动作捕捉,提升连续动作处理的完整性与稳定性[10] - 创新集成软硬件技术,打造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延伸至健康服务与文旅场景[10] 项目进展与成果 - 已在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开展实地调研,专家体验AI身体评估和智能太极运动一体机等设备[4] - 项目成果将于6月底在陈家沟和河南非遗美学馆亮相,展示数字化太极拳场景[16] - 计划利用互联网优势推动太极拳国际化传播[6] 行业专家观点 - 太极拳专委会主任强调数字化让传承走得更远,鼓励传承人主动拥抱新技术[6] - 腾讯高管指出智能化手段成为太极拳传播重要推手,该项目对非遗传承具重要意义[7] - 专家建议通过故事化呈现和IP塑造推动太极文化年轻化与国际化[14] 项目创新价值 - 作为探元计划2024唯一入选非遗项目,入选六大文化共创场景[10] - 突破传统技艺边界,创新健康服务与文旅融合场景[10] - 聚集数十家机构专家共同研讨技术创新、文化展示和持续运营策略[12][14]
非遗“出圈”引客来——重庆石柱探索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新路径
新华社· 2025-06-03 15:52
文旅融合与非遗保护 - 重庆市石柱县通过修复"巴盐古道"和重现"背二哥"文化推动旅游热潮 [1][3] - 西沱古镇依托盐运民俗展演、非遗展示场馆等立体场景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 [3] - 石柱县拥有3项国家级非遗、22项市级非遗和147项县级非遗构建文化传承体系 [3] 非遗经济价值开发 - 石柱县开发倒流水豆腐干、临溪羊肉等5项非遗美食入围"中国非遗美食大集" [5] - 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年培训"绣娘"100余人金音石砚、棕编冰墩墩等文创产品年销售超100万元 [5] - 非遗工坊与旅游商品结合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机 [5] 非遗传承创新模式 - 石柱县通过短视频平台、非遗数据库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非遗"出圈" [7] - "小小传承人"计划与年均超100场非遗活动促进大众参与 [7] - "非遗+研学"模式如大湾非遗民宿街区、"石磨豆腐"体验点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7] 文旅融合战略规划 - 石柱县将土家摆手舞、石柱土家啰儿调等非遗项目融入景区、舞台和校园 [5] - 未来计划深化非遗传承推动文化"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7] - 通过挂牌非遗美食推荐店铺实现游客一站式品尝正宗风味 [5]
内江在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上积极探索 以更强的文化表达轰响发展引擎
四川日报· 2025-06-03 14:14
开幕式上,甜城湖"游"来千米龙灯。内江观察 唐广 摄 开幕式现场的舞龙表演。内江观察 唐广 摄 5月29日,内江甜城湖畔,内江市第十三届大千龙舟经贸文化博览会(下称龙舟节)开幕。开幕式既有华丽的 现代舞美效果,又融合了内江的传统非遗元素,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端午文化盛宴。 近年来,内江在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上积极探索,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以更强的文化表达推动城市精神 文明建设,进而轰响城市发展"引擎"。 构建文化传承的"基因库" 5月18日,内江市市中区文博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展陈的184件珍贵文物,涵盖字画、瓷器、青铜器、木雕 等类别,以"石语千年""陶醉人间""翰墨流芳""方寸天地"四大主题展厅为载体,呈现"甜城"跨越时空的文化脉络。 内江历史悠久,自唐宋以来便是四川甘蔗种植与制糖业的核心区域,其"甜城"之名就发源于此。近年来,内 江通过修复糖业历史建筑、建设糖业文化主题展馆等方式,将糖业文明融入城市记忆。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糖业博物馆、非遗展览馆等文旅资源,开展研学活动与专题展览,并计划引入数字化修 复技术,进一步推动文物保护与创新利用。"内江市市中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千文化"也是内江着力挖 ...
数字时代的非遗发展:短视频、直播、电商重构下的文化传承
环球网· 2025-06-03 12:50
非遗行业发展趋势 - 非遗行业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国民文化自信提升和传统文化复兴是主要驱动力 [1] - 短视频平台凭借低门槛、广传播、强娱乐性等优势成为非遗传播新契机 [1] - 非遗逐步突破小圈层,形成兴趣经济与传统文化相互正向影响的局面 [1] 抖音平台非遗数据表现 - 过去一年抖音新增超2亿条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同比增长31%,累计获赞113亿次 [1] - 1400万网友在抖音分享非遗体验,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日均6.5万场非遗直播 [1] - 平台现有1294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95后247人(占比19%),同比增长24% [1] - 00后非遗视频创作者数量同比上升95%,年轻用户成为非遗内容传播主力 [1][3] 非遗内容创作创新 - 年轻创作者通过跨界融合(如跑酷+铁花/醒狮)、女性视角记录、深度还原技艺等方式创新非遗表达 [3] - Z世代语言体系解构非遗,特效创作、跨界联动等形式打破非遗"博物馆化"刻板印象 [3] - 典型案例包括@跑酷拉面(单条视频1200万赞)、@焦绿儿(非遗+文旅)、@山白(古法徽墨复刻)等创作者 [3] 平台赋能措施 - 字节跳动2024年发起"抖音非遗计划",整合技术/流量/人力资源支持非遗传播 [3][5] - 电商业务流量倾斜,技术部门提供算法支持,专人团队对接非遗产业链各方 [5] - 线下活动如"抖音非遗嘉年华"促成非遗传承人与数字平台深度联动 [3] 商业化路径探索 - 抖音电商通过"看见手艺计划"扶持非遗产品,案例包括盛风堂雅扇(线上销售占比90%)、富玉青花瓷等 [5] - "非遗+旅游"模式成效显著,如《黑神话・悟空》带动山西非遗旅游订单激增 [6] - 本地生活业务打造"非遗+旅游"新场景,实现文化体验与消费转化的双重价值 [6] 行业生态转型 - 非遗产品形态从严格遵循传统转向改良创新,更适配现代生活场景 [2] - 传播路径从纪录片/电视剧的单向输出,升级为短视频时代的用户共创模式 [2][3] - 行业完成从"小众圈层"到"大众消费"的转型,形成内容创作、电商变现、文旅融合的完整生态链 [1][5][6]
泉州漆线雕万象 AR数字焕千秋
消费日报网· 2025-06-03 11:04
公司参展情况 - 公司首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携15件漆线雕作品亮相 [1] - 由国家级高级技师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非遗传承人黄培聪带队参展 [2] - 参展作品包括《憧憬》《盛世唐朝 百年好合》等代表作 [3] 核心工艺技术 - 漆线雕以精细漆线为材料 采用"盘 结 绕 堆"等传统技法 实现"以线代画"的艺术效果 [2] - 独创蓝紫色漆线配方 突破传统金线范式 精准还原青花瓷神韵 [6] - 将漆线雕与陶瓷 玉石 木雕等材质跨界融合 拓展工艺表现维度 [6] 代表作品分析 - 《憧憬》以"中国白"瓷雕为基底 采用蓝紫色漆线演绎青花瓷韵味 塑造凝望少女形象 [5] - 《盛世唐朝 百年好合》选用中国红瓷为载体 融合金箔技艺与漆线缠绕技法 展现盛唐气象 [5] - 作品多次获全国展赛金奖 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等机构收藏 [2] 行业发展策略 - 计划开发AR漆线雕体验程序 实现纹样动态演绎 增强观赏互动性 [7] - 持续开展材料创新 将新型复合材料与传统技艺相结合 [7] - 未来将开发"海上丝路"系列作品 以闽商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 [7] 非遗传承举措 - 开展"传统手工艺技艺进课堂"公开课 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6] - 秉持三大创作理念:坚守文化根脉 传承匠人精神 追求守正创新 [6] - 漆线雕发源于福建泉州 有1400多年历史 是中国漆艺文化瑰宝 [6]
古今交融紫砂艺 活态传承焕新姿
消费日报网· 2025-06-03 10:44
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于5月30日至6月2日在福建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全新精品力作 [1] - 博览会通过展示、交流、传承等多个维度为紫砂艺术等非遗技艺提供发展助力,推动传统技艺在创新中走向辉煌 [1][2] - 展会现场名家云集、名品荟萃,吸引大量观众,提升紫砂艺术的社会认知度和文化地位 [4][5] 紫砂艺术创新 - 范菊华将京剧元素融入紫砂创作,推出《状元壶》《贵妃醉酒》等京剧主题作品,丰富紫砂艺术内涵 [2][3][4] - 《状元壶》灵感来自京剧服饰官帽,《贵妃醉酒》采用泥绘技法装饰杨贵妃形象,《昭君出塞》将京剧身段转化为壶身曲线 [2][3][4] - 跨界融合京剧与紫砂艺术是当代非遗传播方式的有力探索,旨在扩大紫砂文化影响力 [4] 博览会行业影响 - 搭建高规格展示舞台,集中呈现紫砂艺术"和而不同"的风格,提升行业影响力 [4][5] - 促进跨领域交流合作,紫砂艺人可与同行及其他工艺领域创作者碰撞灵感,打破固有思维模式 [5] - 推动技艺传承,通过经典作品展示、研讨会等活动培育年轻人才队伍 [6] - 汇聚市场信息,帮助紫砂艺人把握消费趋势,优化产业链结构,促进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6]
端午假期首日,四川景区游客增长近两成 跟着赛事去旅行点燃节日氛围
四川日报· 2025-06-01 09:07
文旅市场表现 - 端午假期首日四川909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433.35万人次,门票收入2762.63万元,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9.42% [4] - 全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接待群众74.14万人次 [4] 民俗活动带动效应 - 四川省"百舟竞渡迎端午"活动吸引48支龙舟队参赛,现场观赛游客超7万人次 [4] - 乐山、南充、凉山等10个市(州)推出"跟着龙舟赛去旅行"活动,融合传统龙舟文化与旅游体验 [4] 消费刺激措施 - 宜宾发放86.1万元文旅消费券,自贡举办文化旅游暨消费促进活动并销售特色农产品 [5] - 德阳发放600万元文旅消费券并配套好物集市,凉山西昌启动720万元惠民消费券发放 [5] 非遗文化联动 - 成都国际非遗节主会场端午假期接待游客2.6万人次,免费开放公众活动 [6] - 非遗节联动全省288个社区实践空间,开展文化汇演、技艺展示等活态传承活动 [6]
“典籍里的非遗”开启全民共享之旅
人民网· 2025-06-01 08:50
活动概况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5月28日开幕,主题为"增进交流互鉴、激发传承活力、共享美好生活" [1] - "典籍里的非遗"分会场首次在西南地区以古籍展览、活态展示、互动体验等多元模式呈现非遗魅力 [1] - 展览展出31种与非遗技艺紧密相关的古籍原书,观众可了解非遗技艺起源并参与互动体验 [1] 非遗传承与大众化 - 蜀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黄明康从事古琴传承40年,2013年起在成都市文化馆开设免费古琴课程,累计数万人次参与学习 [2] - 成都作为中国古琴艺术三大重镇之一,通过公益文化培训推动古琴从小众走向大众 [2] - 2025成都国际古琴艺术周吸引海内外非遗传承人、演奏家等参与,促进古琴艺术交流 [3] 科技赋能非遗展示 - 活字印刷展台结合科技与非遗,观众可实践操作完成个性化印刷作品 [4] - 电子科技大学通过电子屏幕动态展示川剧脸谱绘制过程,增强观赏性 [4] - "织造万象"交互体验利用现代织机模拟蜀锦纺织过程,屏幕实时显示图案变化 [5] 非遗IP开发与国际合作 - 非遗节首次设立国际展区,邀请近百个非遗品牌IP项目参展,百余家机构参与授权洽谈 [6] - 2019年非遗节试点IP授权展,2023年签约授权金额超8200万元,蜀绣大师孟德芝工作室授权收入超百万元 [6] - 蜀锦传承人沈锐通过个人IP联名合作打开市场,非遗节设立全球报名系统推动资源对接 [6][7]
借“龙”生财传非遗
经济日报· 2025-05-30 16:08
产业发展现状 - 梓埠镇龙舟产业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预计2024年突破4000万元 [1][3] - 目前拥有80多家龙舟生产企业,500余名工匠,形成完整产业链 [3] - 龙舟年产量从分散式小作坊的20多艘增至2024年的1200艘 [4] 生产模式转型 - 从传统手工制作(20多道工序耗时半个月)转向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生产周期缩短至一周) [2][3] -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优化结构,首创玻璃钢漆工艺使龙舟寿命延长30% [4][5] - 订单式生产模式覆盖设计、选材、售后全流程,团队规模从零星几人扩展至20余人 [5] 产品与市场拓展 - 从地域性民俗符号发展为国际赛事供应商,产品辐射周边县市及东南亚 [2][5] - 抓住亚运会机遇打造国标龙舟,抢占高端市场 [6] - 发展"非遗+旅游"模式,提供制作体验、个性化模型定制等服务,带动相关文旅产业年产值近千万元 [6] 技术创新与人才结构 - 年轻匠人引入现代审美(如龙舟彩绘每日完成4条纹饰)和现代管理理念 [6] - 非遗传承人培养徒弟50年,徒弟群体涵盖传统匠人、跨国文化传播者及女性从业者 [5] - 工匠平均年龄超60岁,面临人才断代危机,需通过校园课程和工作坊吸引青少年 [7] 行业挑战与建议 - 款式差异导致产业化受阻,季节性生产使70%厂家仅开工3个月/年 [7] - 建议制定"基础标准+地域特色"规范,开发文创衍生品破解季节性限制 [7] - 推动龙舟文化进校园,组建社团激活非遗生命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