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绿富美”里有良法
人民日报· 2025-07-22 06:31
生态文明立法与乡村发展 - 湖州市通过《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推动潞村村建设总长度约2900米的污水管网,促进河道水质提升至Ⅲ类水标准,实现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转变 [1] - 《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及配套法规形成"1+N"法规体系,涵盖大气污染防治、市容环境卫生等9部细化法规,提升生态立法广度、精度、深度 [2] - 生态立法催生"美丽经济",灵粮农场通过《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实现农田变课堂、农舍变民宿,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30个,带动村集体增收近1000万元 [3] 绿色金融与生态产业链 - 《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以法规形式固化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验,包含绿色产品服务、节能降碳等特色条款,推动银行业深化绿色金融改革 [3] - 安吉县通过地方立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4] - 生态立法体系实现各部法规总分结合、串点成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4] 乡村旅游与业态创新 - 《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要求推进旅游与文化、农林等领域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如灵粮农场吸引城市家庭深度体验田园生活 [3] - 生态立法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双赢",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3] - 古村落水环境提升项目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 [1]
首批开“村咖”的年轻人,已经亏了上百万
虎嗅· 2025-07-21 11:44
行业趋势 - 村咖模式通过"咖啡+景区/民宿/露营"等组合链接城乡消费新场景,成为乡村文旅的流量密码[2][12] - 浙江安吉作为典型案例,常住人口不足60万却拥有超300家村咖,年接待游客615万人次,形成1.21亿元富民产业[3] - 2024年安吉"深蓝计划"创下单日8818杯的全国出杯记录,显示行业爆发力[3] 商业模式 - 核心卖点在于场景营造的情绪价值,如安吉"瀑布咖啡"结合三阶瀑布打造多功能景区,衍生夜场酒吧/泳池/温泉等二次消费场景[14] - 采用"两入股三收益"开发模式:村集体以资源入股,村民获取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益[16] - 典型定价68-79元/杯,定位"入场券+社交货币+摄影基地"三重价值而非单纯咖啡产品[30][31] 区域扩张 - 从江浙沪向云南/广州/四川等旅游城市周边扩散,形成全国性创业潮[17] - 苏州"湖与咖啡"融合碧螺春茶文化,扬州"半逻小筑"结合稻田书店/非遗体验,体现地域特色创新[19] - 全国现存超4万家村咖,南京佘村2平方公里内聚集15家,苏州太湖生态岛达50家,显示密度饱和[23] 运营挑战 - 初始改造成本高达40-100万元,涉及老房水电改造/山地基建等隐性投入[35][36] - 淡旺季波动显著,安吉已有100多家倒闭,部分店铺单日营业额落差达数百元至零[42][43] - 获客依赖持续创新,需从咖啡延伸至窑炉面包等业态维持话题度[40] 行业痛点 - 同质化严重,"稻香美式"等产品名和格子桌布/竹编篮等装饰形成标准化流水线[6][23] - 部分违规占用农用地,广西阳朔多家网红咖啡因侵占农田被拆除[28] - 交通可达性差,消费者需绕行1小时以上且面临山地行车风险[38][39] 竞争格局 - 与连锁品牌9.9元咖啡形成价格断层,但部分产品品质不及2元速溶咖啡[30] - 首批跟风者退出市场,反映单纯复制模式不可持续[7][43] - 成功案例需同时满足乡村底色/体验独特性/情感共鸣/可持续价值四重要素[44]
香格里拉秘境尼汝的新生活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20:20
尼汝村旅游产业发展 - 尼汝村凭借独特自然景观(高山/湖泊/雪山等)被誉为"秘境中的秘境",十多年前公路开通后旅游业开始发展[2] - 当地政府推出三条精品徒步路线吸引游客,形成徒步向导/马帮运输/民宿客栈等完整旅游服务产业链[2] - 旅游旺季时当地餐厅日收入最高超2000元人民币,近半数村民从事旅游相关行业[5] 村民职业转型案例 - 29岁村民央卓七林从城市返乡,半年内接待300余名国内外徒步者,同时经营客栈并学习专业向导技能[2] - 50岁村民丹增培楚加入马帮队伍,计划改造牧场木屋发展旅游服务,其子女也返乡筹建客栈[3] - "90后"厨师扎拉返乡经营餐厅,融合藏餐与滇川菜系,旺季日收入显著[5] 旅游配套设施升级 - 从依赖马匹交通发展为村民普遍购置摩托车/皮卡车/轿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5] - 传统民居改造为民宿客栈,牧场开发为旅游景点,农牧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2] - 村民通过新媒体平台拍摄短视频进行旅游推广,吸引年轻游客群体[2]
东营全民共建共享筑实全国文明城市“连冠”根基 文明风景绽放城市角角落落
大众日报· 2025-07-09 09:25
社区志愿服务 - "金水大妈"志愿服务队四年多来坚持每日检查103位高龄独居老人的窗帘状态作为平安信号,累计服务1600多个清晨 [1] - 东营市拥有28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和57万多名志愿者,覆盖社区巡逻、活动组织等基层治理领域 [2] - 志愿服务形成长效机制,助力东营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 乡村经济发展 - 垦利区七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产业转型,村民刘慧芳经营农家乐使传统烹饪技能转化为经济来源 [2] - 该村通过移风易俗和旅游开发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形成文旅致富模式 [2] 文化及诚信建设 - 东营市美术馆设置无人看守文创摊位,依靠诚信交易机制实现账目零误差 [3] - 全市每年推出400多个文明实践项目,包括"精彩365"等文化活动,覆盖城乡基层 [3] - 建成54处文明实践基地和家庭站,培育54名"中国好人"及458名"山东好人" [3] 城市文明建设 - 实施"德润东营"品牌工程,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市民素质提升 [3] - 建立文化社区和书院作为文明实践"样板间",推动文明风尚全域覆盖 [3]
梯田、荷花、蔬菜 夏日乡村美丽富饶、生机勃勃
央视网· 2025-07-08 16:00
红河哈尼梯田生态农业 - 红河哈尼梯田采用"稻鱼共生"生态循环模式 农户夏季进行除草和投放鱼苗作业 [1] - 梯田生态系统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 通过自流灌溉系统维持 拥有1300年历史 [3] 江西上犹荷花旅游经济 - 上犹县水岩乡古田村种植300亩荷花 形成湖水荷塘景观 吸引大量游客拍照打卡 [4][6] - 当地2021年起发展白莲产业链 涵盖乡村旅游、莲蓬采摘和莲藕加工 带动村民增收 [6] 兰州高原夏菜产业 - 榆中县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43万亩 日均外运量4000吨 主供花椰菜、西兰花等品种 [7] - 采用分时段种植模式 实现5-11月持续供应 配套保鲜技术解决长途运输高温问题 [10]
桐庐新增山野水世界
杭州日报· 2025-07-08 11:00
公司动态 - 桐庐虎啸峡山野水世界正式开园 占地1万平方米 总投资约2000万元 分为儿童戏水区和成人挑战区两大功能区 [2] - 儿童戏水区设有水上城堡 包含多彩滑梯 互动喷泉和浅水池 成人挑战区配备彩虹滑梯 飞跃滑梯和22米高速滑梯等刺激项目 [2] - 景区与周边村庄签订共建共富协议 村集体以资源入股形式参与 公司每年给予分红支持村庄发展和农民增收 [2] - 虎啸峡漂流项目迎来10周年 累计带动直接就业100余人 间接带动400余人就业 衍生出漂流装备销售 特色餐饮 民宿等关联业态 [4] 运营策略 - 推出"啤酒狂欢夜"活动 每日下午5点开始 持续至8月31日 旨在激活乡村夜经济 [3] - 山野水世界作为漂流项目的补充 可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需求 提供错峰嬉水服务 去年漂流游客量达30万人次 [2] 行业影响 - 政府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包括乡村道路 停车场 游客服务中心等 惠及5个自然村 [4] - 景区流量带动周边70余家民宿产业升级 钟山乡民宿床位总数突破1000个 形成"景区引流-村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4]
情怀 | 用心绘就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发展 - 江苏省江阴市璜土镇璜土村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胡子小镇",吸引全国游客,实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1] - "胡子小镇"建设历时3年,包含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特色民宿、文化教育和生态农业等多元业态,累计接待团队6000余批、散客110余万人次[4] - 项目充分发挥毗邻常州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底蕴,保留乡村古朴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艺术元素[3] 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 通过承接政府安置小区及镇属公园的工程建设和物业服务获取"第一桶金",组建专业队伍并进行业务培训[2] - 将集体收入用于河道整治、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改善,并举办"国学班""道德讲堂"等文化活动提升乡风文明[2] - 成立村党委后拓宽发展思路,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实现集体增收和百姓致富[3][4] 项目建设管理 - 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共同探讨建设方案,综合考量功能需求与创收需求[3] - 积极联系多部门推动"一站式"解决民宿办证难题,克服审批手续繁琐的困难[4] - 吸引艺术家团队入驻,形成自然与时尚交织的旅游体验,带动农产品销售[1][3]
大城市留不住人了?年轻人纷纷选择回乡,专家:都回去谁搞城市化
搜狐财经· 2025-07-05 08:05
城乡生活成本对比 - 一线城市高昂房价导致年轻人仅能支付高层住宅首付,同等资金在农村可建造带花园洋楼 [3] -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村通公路、家家有水电,与城市生活条件差距缩小 [3] - 城市居民需承担水电气暖及物业费等固定开支,农村自建房无额外持有成本 [6] 职业发展机会变迁 - 农村新兴产业崛起,包括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活自媒体等多元化创收渠道 [8] - 高学历人群选择回乡创业,如985高校毕业生帮助销售农产品,形成人才逆向流动 [12] - 部分人群采取"城市工作+乡村居住"模式,通过电动车通勤兼顾收入与低成本生活 [10][12] 生活方式选择动因 - 城市高压工作环境与加班文化推动部分人群追求农村更轻松的生活节奏 [8][13] - 乡村提供自主空间(如种植蔬果花园)满足归属感需求,与城市"房奴"状态形成反差 [6][17] - 通勤便利性改善使近郊农村成为可行选择,部分通勤时间甚至短于城市内部通勤 [12] 人口流动趋势特征 - 流动群体呈现两极分化:包括城市难以立足者与主动放弃高薪岗位的精英人群 [10][12] - 中年群体与大学生共同构成返乡主力,但城市医疗教育等资源优势仍具吸引力 [14] - 选择本质为生活方式差异化,无优劣之分,取决于个体对资源与节奏的偏好 [15][17]
鹭鸟翩跹青山绿水间尽显生态之美 神州大地铺展夏日生机画卷
央视网· 2025-07-01 14:13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苍鹭岛生态旅游 - 苍鹭岛现有500余只苍鹭及野鸭子、鸳鸯等鸟类共一千余只,形成规模化的鸟类栖息地[1][2] - 成年苍鹭正哺育幼鸟,30天后幼鸟将独立觅食,届时进入旅游旺季[2] - 当地通过净化水质、美化河湖环境等措施提升生态条件,吸引野生动物繁衍[2] 江西鹰潭市湿地生态修复成效 - 鹰西湿地公园观测到6只凤头鸊鷉长期停留,该物种对水质要求极高[3][5] - 鹰潭市实施湿地生态修复、水质提升工程,成功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5] 河南老君山云海景观与旅游开发 - 老君山雨后云海景观壮丽,金顶建筑群在海拔2000多米处与云雾交融[6][8] - 因地形陡峭及水汽充沛,该地云海现象频发,文旅部门建议雨后清晨为最佳观赏时段[8]
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回信背后的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01 06:11
嘎拉村经济发展模式 - 核心产业为乡村旅游和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400万元[14] - 2024年桃花节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360万元[11] - 发展采摘种植园项目,种植樱桃、梨、桃、苹果等6000多株树苗[9] 产业结构多元化 - 运输业带动个体经济,村民达瓦坚参运输年收入从早期1-2万元增长至十几万元[8] - 民宿经济快速发展,全村33户中13户经营民宿[13] - 推出桃花胸针、桃花书签等文创产品,形成旅游衍生收入[16] 基础设施升级 - 新建观光天桥、人行步道、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11][13] - 民宿完成标准化改造,配置独立卫生间和24小时热水[12][13] - 村内实现道路硬化和网络覆盖,距市区仅12公里[15] 运营管理模式 - 旅游项目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物资集中采购[10] - 建立红色研学展览馆,打造"团结颂"文化IP[15] - 实施"旅游+"战略,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13] 品牌建设成效 - "桃花村"品牌价值显著,桃花节成为年度核心活动[10][11] - 通过央视等媒体曝光提升知名度[7] - 文创产品成为游客打卡标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