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
搜索文档
河道管理范围内不新增林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辽宁日报· 2025-10-11 09:11
新修订的《辽宁省河道管理条例》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就强化全省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 和饮水安全、保护河道生态环境等列出权责"清单"。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强调城镇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河道滩地,并明确不得将河道滩地作为永久基本 农田或者占补平衡用地;河道管理范围内不得新增林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同时,在确保本省耕地保护任 务不降低的前提下,稳妥有序退出河道内影响行洪安全等的不稳定耕地。 针对河道利用管理,我省突出了精细化,在严格规范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和河道采砂管理的基础上, 对采砂统一开采管理机制、砂石采运管理单、疏浚砂综合利用和农村村民生活少量自用砂石等问题作出 具体规定。而为便于操作实施,取消了采砂年度计划环节,简化了工作程序。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我省禁止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禁止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 路;禁止种植高秆作物、芦苇、杞柳、荻柴和树木(堤防防护林除外);禁止设置拦河渔具;禁止弃置 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体的物体;禁止在河道内清洗装 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容器。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爆破、钻探、挖筑 ...
网红骑马闯洱海 践踏了公共规则底线
北京青年报· 2025-10-10 14:25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类事件为何总能成为网红博主的选题?在注意力经济的驱动下,一些网红通过 制造公共空间冲突来博关注。他们深谙冲突性场景的传播价值,将公共秩序视为可消耗的表演道具。遏 制这种行为,一方面,需要平台做好内容审核工作,及时下架涉及违法违规行为的视频,并对相关内容 生产者采取惩罚措施;另一方面,还需织密生态法治防护网,紧盯重点区域,提前告知行为边界和底 线,加大对破坏生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这种将个人表演凌驾于公共秩序之上的行为,被不少网友批评。这表明,社会对规则意识的坚守从 未松懈。这种共识是文明社会的基石,它告诉我们:无论人物包装得多么华丽,粉丝数量多么庞大,规 则面前人人平等。网红账号的迅速注销,既是舆论压力的直接结果,又从侧面说明这种表演不可持续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依托,虚拟人设终将在现实规则面前崩塌。 此事也提醒我们反思对"古风"文化的理解。真正值得传承的不是古人的衣着与坐骑,而是那份对自 然的敬畏、对秩序的尊重、对社会的担当。若只取古人形象之皮毛,而丢弃其精神之内核,所谓的"古 风"不过是一场空洞的角色扮演。在生态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真正的"侠者"是那些默默守护绿水 青山的人,而 ...
跨越白山黑水 树起全新标杆
辽宁日报· 2025-10-10 08:59
项目概况与战略意义 - 沈阳至佳木斯高速铁路沈阳至白河段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东北高铁网完成历史性合龙 [1] - 沈白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21年7月全线开工建设 [1] - 该线路的建成标志着辽宁省实现了“市市通高铁”的目标 [5] 工程建设挑战与技术突破 - 线路穿越长白山支脉11条断裂带,跨越三大水系80余条河流,桥隧比高达78.4% [2] - 面临极寒冻土、火山灰地层、湿地生态区及东北最大岩溶隧道群四重世界级挑战 [2] - 东北冬季气温低至-30℃至-40℃,每年有效施工期不足200天 [2] - 采用“冬期施工措施”使混凝土强度达标率提升至99.8% [5] - 头道松花江特大桥110米高的9号墩是东北地区“第一高墩”,采用优化钻头工艺在安山岩层中完成36根直径2.5米的深桩 [6] - 新宾隧道施工遭遇断层破碎带,日涌水量最高达8086立方米,创新采用综合治理方案并形成新工法 [4] 智能化建造与技术创新 - 轨道板预制基地实现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每10分钟产出一块高精度轨道板,整体高差控制在毫米级 [8] - 首创研发的流水机组法智能制造生产线技术实现国际领先水平,8000余平方米生产线仅需20多人 [8] - 创新融合“BIM+GIS”技术,打造覆盖全线接触网和四电所亭的数字化全息沙盘,完成510项模型构建 [9] - 应用新一代自动化腕臂预配平台、无轨化接触网承力索小张力架设装备、道岔闪光焊接技术等新装备新工艺 [9] 生态环保与绿色施工 - 线路规划秉持“最小干预”原则,主动绕开17处自然保护区和22处水源地 [11] - 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挖”方式保护生态,例如为保护1500余株50年树龄油松而开凿穿山隧道 [10] - 施工采用钢围堰和防污帘实现与河水的物理隔离,并设置隔音屏障、使用洒水车和雾炮车控制环境影响 [11] - 全线设置2174户27976平方米隔声窗、179处83579延米声屏障,59处弃土渣场综合利用,290处临时用地复垦率达100% [12]
“野采”背后的生态风险应引起关注
中国环境报· 2025-10-10 08:23
近年来,不少商业平台推出"上山捡菌""挖野菜"等"野采"活动,并以"原生态体验"为卖点,通过网红攻 略引流,吸引大量游客付费参与。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比如易发生安全事故、加剧生态破坏 等,亟待引起关注。 一些"野采"活动中,参与者为了收获更多成果,容易采用粗放式甚至破坏性的采集方式,导致生态环境 遭到破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逐步恢复,有些甚至永远无法恢复到原始状态。比如在安徽省 绩溪县,荆州乡、大障村等地因生态环境良好,且拥有丰富的林下资源,因此吸引大量人群进山采集石 耳、兰花、黄山松,捕捉棘胸蛙(当地俗称"石鸡")等。但野生石耳需3年—5年才能恢复生长,过度采 集导致其野生种群锐减。黄山松和野生兰花作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观赏和经济价值高,不少人冒险进 山盗挖,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剧,绩溪县曾先后查处了十余起此类盗挖案件。 为此,笔者建议,通过机制建设守护生态平衡,将"野采"活动纳入生态环境监管范畴,明确禁止在自然 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等重点区域开展"野采"活动,对因"野采"造成生态破坏的,责令责任人承担修复费 用。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地、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维护生态系统 ...
非常视点:网红骑马闯洱海 践踏了公共规则底线
北京青年报· 2025-10-10 06:27
事件概述 - 一名身着古装的男子试图骑马硬闯云南大理洱海生态廊道,与保安发生冲突,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 [1] 事件性质分析 - 该事件被解读为流量时代下为博取关注而精心策划的表演,反映出为追逐流量不惜撕裂公共秩序的现象 [1] - 网红博主将坐骑塑造成受害者、将规则维护者妖魔化的行为,是网红经济中典型的叙事策略,通过情感绑架与舆论煽动来论证其行为 [1] - 在注意力经济驱动下,部分网红通过制造公共空间冲突来博取关注,将公共秩序视为可消耗的表演道具 [2] 规则与生态保护 - 洱海生态廊道禁止马匹进入,原因在于马匹粪便会污染水体,且马匹受惊可能引发游客安全问题 [2] - 保安强调“洱海的环境是大家共同营造的”,指出公共空间的和谐依赖对规则的共同遵守 [1] - 生态廊道的禁令是基于生态保护共识,网红行为不仅挑战管理规则,更突破社会对生态保护形成的共识 [2] 社会反响与平台责任 - 事件引发网友批评,表明社会对规则意识的坚守,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3] - 网红账号的迅速注销是舆论压力的直接结果,也说明缺乏正确价值观支撑的虚拟人设不可持续 [3] - 遏制此类行为需要平台加强内容审核,及时下架违法违规视频并对相关生产者采取惩罚措施 [2] - 同时需织密生态法治防护网,提前告知行为边界,加大对破坏生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 文化反思 - 事件引发对“古风”文化的反思,真正值得传承的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秩序的尊重及对社会的担当,而非表面的衣着与坐骑 [3] - 在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的今天,真正的“侠者”是那些默默守护绿水青山的人 [3] - 公共空间的规则是文明社会的基石,个人表演不能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 [3]
天山南北,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棉花产业升级 - 新疆莎车县通过主导品种示范推广项目引进4个优良棉花品种,为种植户提供40%的良种补贴 [7] - 新品种单产普遍增加50公斤以上,主导品种种植面积从24万亩扩大至明年意向播种面积70万亩 [7] - 政策引导使全县棉花主导品种覆盖率实现突破,小麦和玉米的主导品种覆盖率也得到提升,今年一等小麦收购量比去年翻一番 [8] 林果业发展与科技赋能 - 喀什地区林果业种植面积达539万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202万亩,总产量43.3万吨 [10] - 通过编印12个主栽树种栽培管理技术明白册和专家下沉指导,果农掌握修枝技术后核桃亩产提高10%以上,有果园亩产实现翻一番 [10] - 在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发展沙棘精深加工,产品包括原浆、果粉、籽油、沙棘汁、沙棘奶等,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工艺 [11] 生态修复与产业协同 - 在克拉玛依市小拐乡通过草方格沙障固沙和恢复原生梭梭林治理废弃矿山,梭梭林保护了1000多亩棉花地 [11][12] - 塔城地区沙湾市成功申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获批880万元资金,修复后废弃矿山被改造成辣椒晒场,沙湾辣椒产量占全国调味椒的1/10 [13] - 成功申报国家“十五五”首批山水工程“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玛纳斯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13] 农村供水设施建设 - 精河县建设小型引调水工程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 [15] - 新疆建有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310座,供水人口1244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88.2% [17] - 创新采用明铺管网外加保温层和发热电阻丝的方法解决管网冷冻问题,为寻找合适水源曾打井深度超过200米 [16][17] 精准产业帮扶政策 - 实施“先干后补、多干多补、干好再补”的产业帮扶到户奖补方案,玉米单产提升3%以上的每亩补助150元,并对牛羊养殖的品种改良、饲草料、设施新建改造等环节给予补助 [9] - 今年产业帮扶精准到户项目让6万余户帮扶对象受益,在莎车县乌达力克镇戈壁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多个大型设施农业产业园 [9]
“大树王国”借绿生金
人民网· 2025-10-06 11:09
保护区生态资源概况 -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大树王国与物种宝库,保存有全球最古老的野生银杏林、全球面积最大的古柳杉群落、全球最高的金钱松以及古树名木5615株 [1] - 保护区于1996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通过出台专项条例等举措,初步构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至动态监测于一体的抢救保护体系 [1] 生态保护与科研成就 - 针对一度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天目铁木,保护区联合多家科研院所成功解决其天然更新难题,人工繁育种苗3000多株,并在全国7省11地开展迁地保护 [2] - 借助科技赋能与区域协作,天目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7.56%,相较20年前提高10.6个百分点 [2] 生态经济与产业发展 - 保护区联动周边乡镇打造天目山名山公园,培育精品民宿、农田采摘、森林露营等产业,推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3] - 2024年仅天目山镇就接待游客1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竹笋、山核桃、小香薯等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35亿元 [3] - 当地村民通过开办高端民宿等业态参与生态经济,部分民宿投资300多万元并实现两年回本,几乎天天满房 [2][3]
治沙三十载:书写“绿进沙退”生态画卷
经济观察报· 2025-10-06 10:06
核心观点 - 通过一套创新的“组合拳”式沙障技术与造林技术,成功实现了高原地区的防沙治沙和生态逆转,植被覆盖度从不足5%大幅提升至40% [1][2] 防沙治沙技术 - 核心防沙固沙技术为三类沙障协同构建的立体防沙网:1 5米×1 5米的草方格沙障作为基础防线,将稻草踩入沙地20厘米 [1] - 尼龙袋沙障作为辅助屏障,凭借耐风蚀、易固定的特性与草方格形成互补 [1] - 低立式HDPE固沙网通过合理网格间距降低材料成本,并为后续植被生长预留空间 [1] - 搭配“青杨深栽旱作”造林技术,树苗埋入沙地一米深仅留40多厘米露头,使树苗成活率提至80%以上 [1] - 人工效率方面,一个人一天能扎一亩地,两个人配合一天能完成两亩多 [1] 生态改善成效 - 植被覆盖度从不足5%显著跃升至40% [2] - 风沙天气较往年减少近六成(60%) [2] - 曾经的流动沙丘被草方格和林木固定,青杨、新疆杨连片成林 [2] - 生态多样性恢复,鹿、石羊等动物时常在林间穿梭 [2] 社会经济效益 - 构建“生态管护员+社会管护员”的管护体系,当地群众通过参与治沙和管护实现家门口就业 [2] - 社会管护员每月工资为2400多元,当地群众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 [2]
65万尾鱼儿安家引汉济渭水源地
陕西日报· 2025-10-06 08:03
工程生态保护举措 - 2025年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向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投放13类鱼种共计65万尾 [1] - 放流鱼苗由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自主繁育,并经过严格疫病检测和科学驯化 [1] - 自2020年11月试运行以来,公司已连续5年实施科学放流,累计投放鱼苗219万余尾 [1] 生态设施建设与成效 - 一期工程同步建成黄金峡鱼类增殖站、生态鱼道、人工鱼巢等生态保护设施 [1] - 黄金峡鱼道的过鱼效果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高度评价 [1] - 放流活动有效促进汉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与水生态平衡 [1] 工程综合功能发挥 - 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 [1] - 黄金峡水利枢纽和三河口水利枢纽已投产发电,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 [1] - 工程初步实现向西安先期供水,供水、发电、防洪、抗旱和生态保护等功能全面发挥 [1]
以最严标准守护最美国土
经济日报· 2025-10-06 07:54
"该法为国家公园保护提供了刚性约束,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孙佑海认 为,国家公园法体现最严格保护,主要包括科学布局、规范设立,严格保护、加强管理,多方参与、全 民共享,完善体制、强化保障等方面。 其中,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科学规划国家公园总体发展布局,严格国家公园设立条件,合理确定数量和 规模;严格设立程序,要求开展基础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做好前期工作,经国务院批准后设立;要求 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设立国家公园后,对相关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予以整合或者撤销。 国家公园作为全民共有的自然遗产,承载着当代及子孙后代的共同福祉。日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公园法进一步充 实和完善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体系,以最严标准守护最美国土。 国家公园法共7章63条,包括总则、布局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法律责任、 附则。 国家公园法明确,在设立国家公园前应当提出原有居民、企业生产生活影响评估和解决方案,明确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