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搜索文档
★生态环境部:从全周期入手推进机动车排放源头管理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9:56
机动车排放源头管理 - 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多个大型城市PM2.5源解析显示机动车污染排放占比超40% [1] - 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总体思路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重点治理、依法治理和数智治理 [1][2] - 重点加强重型货车和检验维修机构监管,严厉打击超标排放和弄虚作假问题 [2] - 推动生产厂家、运输公司、用车大户、检验维修机构等单位依法履行环保要求 [2] - 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加强智能监管和问题识别 [1][3] 监管重点措施 - 聚焦第三方机构关键环节,严格准入管理和日常监管,重点查处检验机构弄虚作假问题 [2] - 聚焦重型货车重点领域,依托货运治超站、交通卡口等开展抽查,解决"三不两改一黑"问题(不正常使用污染控制装置、不正常添加尿素、不正常运行OBD、擅自改装污染控制装置、篡改OBD、冒黑烟) [2] - 聚焦建立长效机制,从新车出厂达标、在用问题车召回、老旧车淘汰等全周期推进源头管理 [3] 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 - 当前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存在部分标准陈旧、领域供给不足、地方标准质量待提高等问题 [3] - 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升级,加快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 [3] - 生态环境部对180项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全面梳理,提出制修订90项标准工作任务 [4] - 重点推进的12项标准已纳入《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现已发布7项,其余5项按计划推进 [4]
★生态环境部:多措并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9:55
美丽海湾建设进展 - 生态环境部构建"5+3+X"评价体系及"两行一看一行动"工作矩阵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1] - 重点建设海湾从50个扩大到110余个 并在7个沿海城市探索推进全域美丽海湾建设 [1] - 全国283个海湾中已有159个海湾出台美丽海湾具体建设方案 [1]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3.7% 较2020年提高6.3个百分点 [2] - 全国重点监控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自2021年以来消除"不健康"状态 [2] - 2025年春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继续稳中向好 [2] 重点海域综合治理 - 生态环境部推进三大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 2024年三大攻坚战海域水质基本稳定 [2] - 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 [2] - 在65个毗邻城市的海湾开展海洋垃圾清理行动 岸滩垃圾无人机航拍平均盖度大幅下降 [2] 海洋生态环境监管 - 建立入海排污口动态管理台账与信息化平台 [2] - 11个沿海省份全部出台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2] - 研发建立海洋倾废"互联网+非现场监管"模式 提高违规倾倒船舶发现效率 [3] 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 - 加快建立健全海洋垃圾治理 海洋排污许可 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等制度 [3] - 完成沿海地区涉海环境风险源排查工作 [3] - 将入海总氮治理对象由41条入海河流拓展到230条国控入海河流 [3]
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我省交办第三十三批群众信访举报件情况
大众日报· 2025-07-03 09:07
环保督察信访情况 - 7月2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山东省交办第三十三批信访件242件(重点关注件20件),均为来信形式,涉及济南市47件、青岛市40件、淄博市17件、枣庄市4件、东营市2件、烟台市25件、潍坊市41件、济宁市6件、泰安市7件、威海市5件、日照市6件、临沂市22件、德州市1件、聊城市4件、滨州市10件、菏泽市3件、省直2件 [1] - 本批信访件涉及生态环境问题335个,其中水污染48个、大气污染105个、土壤污染44个、生态破坏53个、噪声污染44个、海洋污染1个、其他问题40个 [1] 累计信访数据 - 截至7月2日督察组累计向山东省交办信访件6369件(重点关注件458件),涉及济南市1152件、青岛市985件、淄博市414件、枣庄市224件、东营市187件、烟台市531件、潍坊市525件、济宁市253件、泰安市206件、威海市181件、日照市280件、临沂市668件、德州市118件、聊城市217件、滨州市286件、菏泽市113件、省直29件 [2] - 累计涉及生态环境问题8727个,其中水污染1629个、大气污染2642个、土壤污染1435个、生态破坏1288个、噪声污染1080个、辐射污染36个、海洋污染52个、其他问题565个 [2]
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台
深圳商报· 2025-07-03 01:00
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深圳、东莞、惠州三市生态环境部门于近日联合印发《深圳都市圈生态 环境保护规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广东省首个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 划,也是深圳都市圈"1+N"规划政策体系中的首个专项规划,为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明确 了"路线图"。 《规划》提出打造珠江流域环境协同治理典范、美丽都市圈建设示范样板、全球城市群绿色发展标杆三 大战略定位,以绿色转型发展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体系,着 力解决都市圈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 对标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目标,《规划》针对性部署了七大重要领域30项重点任务,配套提出 42个重点项目。一是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开篇设置共推绿色低碳发展专章,把握"一主两副一极 四轴"的深圳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形成都市圈绿色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化共保共治体制机制创新,通 过设置共抓生态环境保护、共守环境健康安全、共建环境治理体系章节,协同打造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 样板,系统提升东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四湾一口"陆海统筹综合治理,合力 ...
碳汇代偿、补植复绿,这些生态损害赔偿方式可以有!
中国环境报· 2025-07-02 15:1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创新实践 -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两山"转化相结合 通过碳汇代偿 补植复绿等替代性修复方式解决环境修复难题并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 - 当地一家金属制品企业因废气直排被查处后购买194 44吨碳减排量实现替代修复 碳汇源自"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项目 采用全省首个农业领域碳减排方法学核算 [1] - 某企业污水渗漏问题通过出资两万余元购买苗木进行补植复绿 既弥补环境损害又为城市增添绿色 [1] 创新实践效果 - 嘉兴创新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方式已带动碳减排量交易1895余吨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2] - 创新实践丰富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模式和方法 破解"企业污染 群众受害 政府埋单"困局 构建"损害者埋单 保护者受益"良性循环机制 [1] - 多元化修复方式让企业以更灵活有效方式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通过跨区域碳汇交易市场使生态保护者获得经济回报 [1]
生态环境部公开征求《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荧光淬灭法》等4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
仪器信息网· 2025-07-02 14:40
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征求意见 - 生态环境部发布4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稿,涉及水质和土壤监测方法,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7月28日 [1] - 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可在生态环境部网站"意见征集"栏目查阅,包括《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荧光淬灭法》《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等 [2] - 征求意见对象涵盖各省市生态环境厅局、监测站、科研院所及部内相关司局,包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16家单位 [5][6][7] 标准技术内容 - 水质监测标准包括溶解氧的荧光淬灭法测定和石油类/动植物油类的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3] - 土壤监测标准涉及总铜/铅/铬/镉/镍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以及镉的固体直接进样法测定 [3] 意见反馈机制 - 反馈需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书面材料寄至北京市东城区东安门大街82号,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zhiguanchu@mee.gov.cn [3]
方红卫到周至县开展“七一”走访慰问并调研
西安日报· 2025-07-02 11:53
基础设施建设 - 鄠周眉高速公路楼观段和杨哑路改建项目正在推进 强调强化协调配合与服务保障 力争早日建成通车以助力县域经济提速发展 [2] - 骆峪铜矿矿山治理现场要求持续巩固治理成果 强化巡查监管和水质监测 严密防范环境风险 [1] 乡村振兴 - 调研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强调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 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1] - 楼观镇西楼村走访老党员 要求当地党组织保障老党员生活 解决实际困难 [1] 生态保护 - 在永红生态林场野生动物救助收容站强调健全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 增强保护能力并加强法治宣传 [1] - 桃李坪道班驿站开展巡河巡林工作 要求压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责任 加大林草资源与水源地保护力度 [2] 防汛与安全管理 - 骆峪镇尚兴村地质灾害点要求加大汛期巡查力度 及时采取应急转移避险措施 [2] - 金盆检查站强调严格落实峪口封闭管理 加强危化品运输风险防范 保护水源地安全 [2] 文化遗产保护 - 仙游寺博物馆调研建设运营情况 强调保护文物资源并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提升市民文化体验 [2]
获批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2 11:41
项目升级与核心目标 - MoNITOR项目升级为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科学创新中的关键地位得到确认 [1] - 项目聚焦提升近海生态系统韧性与自然灾害响应能力,建立服务不同国家的近海生态环境数值预报系统 [1] - 目标包括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形成近海生态环境预报系统,发布海洋生态要素预报产品,实现海洋环境健康增值 [1] 技术体系与科研进展 - 项目初步构建具有国际可推广性的海洋生态环境预报体系,集成遥感观测、Argo浮标、人工智能分析和高分辨率模型等先进手段 [2] - 推动"观测—模拟—预测—服务"一体化体系建设,构建"虚拟孪生海洋"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精细化模拟与未来情景预测 [2] - 持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数字孪生技术研究,服务科学决策与风险预警,打造面向"蓝色未来"的核心科技支撑平台 [2] 国际合作布局 - 与70余个机构及国际组织建立合作,覆盖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与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合作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分委会、埃及国家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 [3] - 依托"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和"环印度洋海洋科技与能力建设培训中心"两大平台,重点面向非洲、环印度洋及岛屿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 [3] 国际活动与人才培养 - 2024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期间主办专题边会,邀请多国专家探讨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 [4] - 培训活动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推动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海洋青年科技人才国际网络 [4] - 未来将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深化国际合作,为全球生态灾害减缓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
如何做好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免罚的后半篇文章?
中国环境报· 2025-07-02 09:35
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免罚政策 - 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免于行政处罚是生态环境部门推进"柔性执法"、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1] - 免罚政策为企业创造了宽松的执法环境 但可能产生"犯小错没关系"的错误导向 [1] - 免罚案件增多导致社会影响力扩大 需防止企业放松环境管理要求 [1] 免罚后续管理措施 - 对免罚企业需跟进现场调查和批评教育 不能"一免了之" [1] - 需与企业共同查找问题根源 包括制度漏洞或执行意识不强等原因 [1] - 通过批评教育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制度 强化岗位职责 [1] 科技监管手段应用 - 通过分表计电系统、视频监控平台等科技手段对免罚企业持续监管 [2] - 运用走航监测、无人机飞检等技术实时掌握企业污染治理情况 [2] - 科技监管在不干扰生产前提下实现动态监控 [2] 法律意识强化 - 需向免罚企业详细解释违反的法律条款和应守法规 [2] - 明确企业应采取的污染防范措施和排污标准红线 [2] - 通过释法增强企业守法经营和达标排污的自觉性 [2]
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逾80%
科技日报· 2025-07-02 08:38
海洋生态环境改善 - 2024年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3 7% 较2020年提高6 3个百分点 [1] - 2025年春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继续稳中向好 重点监控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连续四年消除"不健康"状态 [1] - 美丽海湾建设扩面提质 重点建设海湾从50个扩大到110余个 并在7个沿海城市探索推进全域美丽海湾建设 [1] 美丽海湾建设进展 - 全国283个海湾中已有159个出台美丽海湾具体建设方案 [1] - 生态环境部遴选确定三批共31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总结可复制推广的创新经验模式 [1] 海洋执法科技应用 - "海陆空天"立体监管模式初见成效 开展执法飞行190余航次 发现问题线索160余条 [2] - 上海海警局融合运用倾废船舶监管和海域智能监控平台 实施动态监管 [2] - 广东海警局推广应用便携式海洋资源环境执法终端 山东海警局构建人机协同模式提升执法效率 [2] "十五五"海洋生态保护方向 - 更注重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 稳定性 持续性提升 [2] - 更注重公众生活品质和环境安全保障 更注重制度机制创新和科技赋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