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监管

搜索文档
贵州证监局: 多措并举推进财务造假综合惩防
中国证券报· 2025-08-07 05:13
监管政策与行动 - 中国证监会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提出强化监管,从严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1] - 贵州证监局深入摸排辖区上市公司"底数",提高线索发现能力,推动构建央地协作综合惩防机制 [1] - 贵州证监局推动省目标办将防范处置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重大风险纳入市县高质量考核指标(2024年、2025年) [1] 源头治理措施 - 贵州证监局强化市场约束和公司内生约束,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推动上市公司健全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2] - 抓实年报编制和审计风险提示,加强公司监管和审计监管联动,通过全覆盖约谈、审中督导等方式提示风险 [2] - 压实独立董事和审计机构责任,加大审计机构执业质量监管,严格落实"一案双查""一案双罚" [2] - 2024年以来,辖区2家公司4名独董投出反对票或弃权票,多家审计机构主动报告问题线索 [2] - 贵州辖区上市公司已全部建立内部追责机制,2024年以来已有6家公司进行内部追责 [3] 财务造假惩治 - 贵州证监局聚焦虚构业务、会计操纵等舞弊行为,2023年以来查处4家上市公司财务"洗澡"、"空转"、"走单"等违法违规行为 [4] - 对于财务造假案件,贵州证监局与交易所强化协同,做好案件审理、处罚信息披露和宣传引导工作 [4] - 贵州证监局对因治理内控失效发生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开展"回头看",通过回访检查等举措进行整改验收 [6] 监管能力提升 - 贵州证监局创新非现场监管方式,实行"四盯、六问、六必核"工作法,加强信息共享 [7] - 2024年以来形成上市公司信息处理日报336份,局领导班子提出指导意见65次 [7] - 近两年检查公司家数占辖区公司总数近一半,实现上市5年未检查公司和重点公司全覆盖 [7] - 贵州证监局积极拥抱科技监管,设立科技监管专岗,探索建立"2+3+N"科技监管工具箱 [8] 监管合力构建 - 贵州证监局与地方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加强厅际协调和央地协同 [9] - 推动贵州省政府出台《贵州省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建立打假防假综合惩防体系 [10] - 地方政府对证监会通报的12家配合造假的企业通过查封、补缴税款、约谈等方式进行联合惩戒 [10]
贵州证监局:多措并举推进财务造假综合惩防
中国证券报· 2025-08-07 05:09
监管政策与行动 - 中国证监会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提出强化监管,从严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1] - 贵州证监局深入摸排辖区上市公司"底数",推动构建央地协作综合惩防机制,坚决从严打击财务造假 [1] - 贵州证监局推动省目标办将防范处置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纳入市县高质量考核指标(2024年、2025年) [1] 源头治理与内部机制 - 贵州证监局强化市场约束和公司内生约束,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推动上市公司健全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1] - 辖区上市公司已全部建立内部追责机制,2024年以来已有6家公司进行内部追责 [3] - 推动独立董事和审计机构归位尽责,2024年以来辖区2家公司4名独董投出反对票或弃权票 [2] 打击财务造假行动 - 贵州证监局2023年以来查处4家上市公司财务"洗澡"、"空转"、"走单"、销售费用不入账等违法违规行为 [3] - 开展财务"洗澡"专项整治和打击财务造假专项行动,形成"不敢假"的监管震慑 [3] - 与交易所强化协同,统筹做好案件审理、处罚信息披露和宣传引导工作 [3] 科技监管与能力提升 - 贵州证监局利用"2+3+N"科技监管工具箱,实现实时监测预警上市公司异常指标和识别年报造假迹象 [5] - 2024年以来每日监测研判汇总公司公告、舆情和信访事项,形成上市公司信息处理日报336份 [4] - 近两年检查公司家数占辖区公司总数近一半,实现上市5年未检查公司和重点公司全覆盖 [5] 监管合力与协作机制 - 贵州证监局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厅局建立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 [6] - 推动贵州省政府出台《贵州省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立打假防假综合惩防体系 [7] - 地方政府对证监会通报的12家配合造假企业通过查封、补缴税款、约谈等方式进行联合惩戒 [7]
证监会年中工作会议系列解读:持续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07:16
监管政策方向 - 中国证监会部署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与监管重点任务,提出"持续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强调"打大、打恶、打重点",同时要求"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效" [1] - 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管协同,提高科技监管能力,整合监管资源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违法行为 [3] - 监管执法需平衡打击违法与保护市场活力,避免"一刀切",为正常经营管理和创新预留空间 [4] 执法成效与机制 - 近年来证监会执法力度持续加大,行政处罚金额屡创新高,刑事责任追究加强,如康美药业案主犯被判12年 [2] - 立体追责体系形成,包括强化行政执法、衔接刑事司法、推动民事赔偿,集体诉讼制度落地扩大赔偿覆盖面 [2] - 科技监管成为突破口,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监测网络,智能分析交易数据识别异常模式 [4] 监管协同与科技应用 - 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优化司法与监管协作机制,强化联动 [3] - 地方监管机构实践科技监管,如北京证监局召开专题会部署专项排查整改,督促机构强化网络安全主体责任 [3] 市场影响与预期 - 严监管有利于维护市场"三公"原则,打击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2] - 严监管与激活力不矛盾,有利于优质主体被认可,引导市场向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转变 [4] - 未来监管将紧扣"市场要稳、监管要严、功能要强、队伍要过硬",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5]
持续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01:53
科技监管机制创新 - 北京证监局召开覆盖辖区全部78家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的科技监管专题会,部署专项排查整改工作,督促强化网络安全主体责任[1] - 监管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市场监测网络,通过智能分析交易数据自动识别异常模式,提升案件发现和查处效率[1] - 监管强调业务与安全"双轮驱动",通过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夯实监管基础[1] 监管与市场活力平衡 - 专家建议在坚持严肃执法的前提下为正常经营管理和创新预留空间,"监管沙盒"容错机制值得引入和发展[1] - 严监管对象是损害市场运行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利于优质市场经营主体被认可和青睐[2] - 监管需做到"突出重点、精准施策,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实现"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效"[2] 监管执法未来方向 - 未来监管将紧扣"市场要稳、监管要严、功能要强、队伍要过硬"着力点[2] - 监管执法需严格依法界定范围和结果,尊重前例、维护共识,形成稳定预期[1] - 严监管有利于培育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壮大耐心资本,稳定市场预期[2]
如何做好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免罚的后半篇文章?
中国环境报· 2025-07-02 09:35
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免罚政策 - 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免于行政处罚是生态环境部门推进"柔性执法"、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1] - 免罚政策为企业创造了宽松的执法环境 但可能产生"犯小错没关系"的错误导向 [1] - 免罚案件增多导致社会影响力扩大 需防止企业放松环境管理要求 [1] 免罚后续管理措施 - 对免罚企业需跟进现场调查和批评教育 不能"一免了之" [1] - 需与企业共同查找问题根源 包括制度漏洞或执行意识不强等原因 [1] - 通过批评教育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制度 强化岗位职责 [1] 科技监管手段应用 - 通过分表计电系统、视频监控平台等科技手段对免罚企业持续监管 [2] - 运用走航监测、无人机飞检等技术实时掌握企业污染治理情况 [2] - 科技监管在不干扰生产前提下实现动态监控 [2] 法律意识强化 - 需向免罚企业详细解释违反的法律条款和应守法规 [2] - 明确企业应采取的污染防范措施和排污标准红线 [2] - 通过释法增强企业守法经营和达标排污的自觉性 [2]
规范执法需摒弃“不做就不会犯错”心态
中国环境报· 2025-06-20 14:13
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 专项行动旨在提升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并优化营商环境,但部分县级生态环境部门暂停了入企监管、执法、帮扶等日常工作以避免引起上级关注[1] - 以"不作为"换取"不犯错"的做法与专项行动初衷不符,规范目的是改变执法监管的无序性和随意性,落实"无事不扰、无据不查"的监管要求[1] - 规范执法并非禁止入企检查,而是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全天候非现场监督,降低现场检查频次但不减监管力度[1] 科技监管手段的应用 - 需通过"双在线"、分表计电、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对企业生产排污情况进行非现场监督[1] - 发现企业擅停污染治理设施或超标排污等疑似违法行为时,执法人员需请示后立即赴企业调查处理[1] - 基层部门应引导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化环境管理系统并实现联网,拓展非现场监管覆盖面[2] 现场执法的规范要求 - 对暂时无法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排污单位,仍需现场检查监督污染防治措施落实[2] - 现场执法需严格执行事先请示、事中视频记录、事后汇报等规范性程序[2] - 专项行动要求执法人员有为而不乱为,充分发挥技术监管作用守护环境安全[2] 基层部门的改革实践 - 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应摒弃等待观望心态,积极投身规范执法改革实践[2] - 需正确认识规范执法意义,通过规范行政执法提高工作效能[1]
帮主夜观美股 | 科技巨头逆市逞强,这几个信号值得警惕!
搜狐财经· 2025-05-23 06:54
美股市场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收盘涨跌不一 道指收平 纳指涨0.28% 标普500微跌0.04% [3] - 道指和标普连续三天下跌 纳指逆势上涨主要依靠科技巨头表现 [3] - 科技七巨头(Magnificent 7)指数上涨0.61% 特斯拉涨近2% 谷歌A类股涨超1% 微软和英伟达小幅上涨 [3] - 苹果下跌0.36% 伯克希尔下跌0.68% [3] 科技行业分析 - 特斯拉一季度财报不理想 但市场更关注其长期布局如自动驾驶和能源业务 [3] - 谷歌因AI领域新进展获得市场较高未来预期 [3] - 科技股估值已不低 需关注业绩持续增长能力 [6] 中概股表现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下跌1.18% [4] - 小鹏汽车跌超7% 世纪互联跌超6% 阿里巴巴和百度跌超1% [4] - 拼多多逆势上涨超3% 知乎涨超2% [4] - 中概股调整可能与国内政策预期如科技监管或行业竞争有关 [4] 政策与宏观经济 - 特朗普税改法案在众议院通过 但投资者担心加剧财政赤字 [5] - 30年期美债收益率触及2023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 [5] - 美联储理事Waller表示若关税稳定在10%左右 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降息 [5] 大宗商品市场 - WTI原油跌至近两周低点 OPEC+考虑大幅增产 若6月1日会议批准将是连续第三个月扩大规模 [5] - 原油价格下跌主因美国库存增加和贸易战对需求影响 [5] - 黄金盘中一度涨穿3340美元 最终下跌0.6% 显示市场避险情绪浓厚 [5] - 比特币上涨2.26% 报11.1万美元 反映市场对传统金融体系信任危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