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赋能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田间课堂见证驻村帮扶力量,贾庄村第一书记带队赴省果树所考察
齐鲁晚报· 2025-06-25 16:19
杏产业升级考察活动 - 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派驻东阿镇贾庄村第一书记带队赴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考察杏新品种 旨在为杏产业迭代升级找准方向 [1] - 考察组实地观摩了12个杏树新品种示范园区 包括"满园""春华""开园"等品种 [2] - 专家重点剖析了各品种特性:"满园"单果重80克以上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8% 具有早熟丰产特性 "春华"抗晚霜能力强 亩产稳定在3000公斤以上 [2] 新品种技术特点 - "开园"品种具有馥郁果香 "金蜜"品种肉质细腻 新品种坐果率高 糖酸比达到黄金比例 符合现代消费需求 [2] - 省果树研究所专家推荐适合鲁中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 并提供栽培技术、水肥管理、品牌打造等专业建议 [5] - 专家建议杏产业发展要"小而精" 通过品种改良、错峰上市、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5] 产业发展规划 - 贾庄村将制定科学的品种更新计划 结合科技赋能农业 [5] - 计划整合政策资源 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 推动产学研合作落地 [5] - 下一步将召开村民议事会确定品种改良方案 打造集观光采摘、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杏产业示范园 [5] - 采取"订单农业+保底收购"模式 力争实现亩均收益新突破 [5]
科技如何点亮农民希望 奏响丰收乐章
央视网· 2025-06-23 06:37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 - 河北衡水冀州区在6月11日小麦收割高峰期投入900多台联合收割机,其中部分来自河南的收割机安装了智能辅助驾驶仪 [1] - 智能辅助驾驶仪可自动统计收割面积并生成作业路径,提高收割效率 [2] - 农机手张少华所在合作社与深圳科技公司合作研发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实地验证200多小时 [3] - 冀州区农业部门计划将智能农机数据纳入智慧信息平台,解决农机调度难题 [5] 智慧农业信息平台 - 河南农机云平台实现农机作业需求与分布的精准匹配,实时更新农机作业轨迹和面积 [6] - 漯河市金土地合作社100多台农机接入平台,实现高效调度,机手收入增加 [6] - 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利用AI大模型提供调度建议,使召陵区麦收时间从10天缩短至7天 [6] 应急抢收技术应用 - 河北望都县在6月12日暴雨预警后启用车载移动照明灯和大功率照明无人机连夜抢收 [7] - 望都县通过昼夜连续作业,在6月18日前完成29万亩小麦收割 [8] - 湖北黄梅县供电所技术人员使用改装无人机提供600瓦照明,帮助农户在暴雨前完成20亩小麦抢收 [13][16][17] 全国夏收成效 - 全国夏收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效率较5年前提高30%以上 [21] - 智能辅助驾驶仪、无人机照明等科技装备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21]
以种适地、以虫治虫……科技赋能“三夏” “智慧种地”绘就好“丰”景
央视网· 2025-06-21 16:15
盐碱地小麦丰收与科技创新 - 山东滨州盐碱地试验田小麦新品种亩产达600多公斤,属于轻中度盐碱地高产品种[1] - 当地累计选育600多个小麦品系,丰富盐碱地小麦品种资源[3]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盐碱地打造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高地[5] 玉米种肥同播技术推广 - 河北邯郸推广玉米种肥同播和合理密植等增产措施[7] - 种肥一体播种需控制肥料用量并在生育期逐步释放,促进早发苗壮[9] - 河北省已完成玉米播种3000多万亩,进度达85.3%[11] 无人机"以虫治虫"绿色防控 - 辽宁铁岭使用无人机投放赤眼蜂卵防治水稻二化螟虫害[15] - 赤眼蜂在二化螟虫卵内产卵,降低幼虫孵化率[16] - 无人机飞防相比人工投放效率更高且成本更低[18]
重庆江津 椒香满城产业兴
经济日报· 2025-06-21 05:59
产业规模与产值 - 江津区花椒种植面积达53万亩,保鲜花椒产量占全国市场总份额的90%[1] - 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55亿元,带动60多万椒农增收[1] - 先锋镇花椒种植12.8万亩,年产鲜花椒超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2] - 保坪村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2] 产业链延伸与增值 - 花椒产品从原椒延伸至精油、化妆品等52个品类[6] - 重庆俊博农业开发40多款花椒衍生产品,2023年产值超5000万元[6] - 花椒嫩芽酱单品年销售额超100万元[6] - 江津国际花椒产业城规划占地300亩,为西部首个全产业链交易平台[6] 科技应用与效率提升 - 自主研发花椒烘干生产线每日可处理7万斤鲜花椒,相当于50亩产量[4] - 花椒树矮化密植技术使树高从3米降至2米,亩产量提高40%以上[5] - 农业无人机应用于采收环节,降低人工成本[5] - 绿色生产技术推广率达90%以上[5] 联农带农机制 - "五统一"社会化服务降低种植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3] - "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椒农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3] - 村级加工中心吸纳1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3] - 全区60多万椒农年人均增收超6000元[3]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江津花椒品牌价值超66亿元[7] - 丰源花椒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7] - 建成重庆市首个花椒博物馆,定期举办贸洽会[7] - 乡镇创新开展花椒农文旅活动,如全宴美食节[7] 政策支持与发展目标 - 财政扶持、土地保障等政策助力产业发展[3] - 目标打造百亿级花椒全产业链[7] - 实施基地提升、链条延伸、品牌创新、科技赋能四大工程[7]
焦点访谈|科技如何点亮农民希望 奏响丰收乐章
央视网· 2025-06-18 21:29
智慧农机应用 - 河北衡水冀州区在51万亩麦田中投入900多台联合收割机,其中部分来自河南山东的跨区作业机型配备智能辅助驾驶仪,可自动统计收割面积并生成作业路径[3] -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使收割效率高于人工操作,农机手劳动强度显著降低,河南农机合作社与深圳科技公司联合研发的系统已实地验证200多小时[5] - 冀州农业农村局计划将智能农机数据接入智慧信息平台,解决农机扎堆或闲置问题,实现科学调度[7] 信息化管理平台 - 河南农机云平台实现农机作业需求与分布的精准匹配,实时显示农机位置、作业轨迹及面积,漯河市金土地合作社100多台农机接入后调度效率提升[9] - 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通过AI大模型分析收割进度与热力分布,动态调整农机资源配置,使召陵区麦收时间从10天缩短至7天[11] 应急抢收技术 - 河北望都县在台风预警下启用车载移动照明灯和大功率照明无人机连夜抢收,首次采用线缆供电无人机实现持续照明,单晚完成350亩收割[13][14] - 湖北黄梅县供电所创新使用绑带LED灯的无人机为夜间收割提供照明,经5次调试后覆盖2亩区域,600瓦灯光使农户在暴雨前完成抢收[16][18] - 全国夏收期间投入联合收割机超80万台,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效率较5年前提升30%以上[20] 科技赋能成效 - 智能辅助驾驶仪、无人机照明等科技装备已从实验室落地田间,直接转化为农业生产效率,支撑"藏粮于技"战略实施[20]
新农机发力 “三夏”进程加快
央视网· 2025-06-18 17:43
山东小麦收割进展 - 山东滨州惠民县小麦收获进入收尾阶段 利用新型农机加快进度 3000亩麦田不到两天完成收割 亩产约1000斤 [1] - 惠民县投入2.9万台机械设备用于小麦收割运输 已完成80%收获 预计6月下旬全部完成 小麦种植面积109万亩 [3] - 新型收割机可自动调整割台高度 适应多种麦收环境 减少损失增加产量 显著提升收割效率 [3] 河南新乡夏种情况 - 河南新乡利用科技化和机械化抢种 已完成秋粮播种超96% 种植面积503万亩 已播种484万亩 [4][8] - 封丘县采用北斗导航播种机 实现精准播种施肥 20亩地一天完成 效率较人工提升4-5倍 [6] - 原阳县实现机械化插秧 600亩水稻7天完成 较人工插秧缩短13天 秧苗间距均匀深浅一致 [8] 福建宁德智慧农业 - 宁德屏城乡打造智慧梯田 运用5G大数据技术 布设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 实现手机远程监测 [9][11] - 南湾村300亩梯田配备特色小型农机 抛秧机效率达20亩/天 较人工提升10-20倍 [13] - 宁德市预计种植水稻86.7万亩 目前已完成近60% 因地制宜使用行进式插秧机等设备 [13]
“山海情・雪域援梦”:泉润雪域,白朗县变身西藏最大菜篮子
齐鲁晚报· 2025-06-16 16:17
济南援藏工程成果 - 白朗县果蔬种植面积达208万亩 产值达35亿元 蔬菜种植收入占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7% [1] - 彭仓村人均收入从2011年1万元跃升至2024年397万元 [1] - 济南援藏投资296万元新建4座智能大棚 配备保温层与滴灌系统 2024年试验种植高原车厘子首茬挂果卖到120元/斤 [1] 科技赋能农业 - 新建智能大棚仅西瓜一茬能为农户增收5万元 单棚年收益达7万元 [1] - 彭仓村5座温室大棚年均纯收入超10万元 [1] - 济南援藏为彭仓村定制科技套餐 成效显著 [1] 全产业链建设 - 阿亚村济南援藏投资2147万元建设13座标准化大棚设施 半年内通过果蔬销售增收12万元 [2] - 阿亚村配套200平米冷库 270平米辣椒加工房 形成采摘-冷藏-加工闭环 [2] - 投资800万元建设人畜分离点 让1200多头牛羊集中养殖 [2] 乡村振兴举措 - 阿亚村建设农文观光路线 未来可体验采摘 藏式辣椒酱制作等项目 [2] - 太阳能供暖 污水治理等工程使阿亚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万元 [2] - 济南援藏与山东省农科院共建种子研究院 计划2025年引入10个优良品种 [3] 市场拓展与销售 - 投资3550万元将县蔬菜公司打造成产学研销综合体 职业经理人团队年助销蔬菜超5000吨 [3] - 通过藏品入鲁展销会 西藏白朗号地铁专列让高原蔬菜走进山东商超 [3] - 白朗县208万亩果蔬基地年产值达35亿元 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167% [3]
知名品种妃子笑携广西“荔枝天团”抢“鲜”海内外
中国新闻网· 2025-06-11 23:03
广西荔枝产业概况 - 广西年产荔枝近百万吨,是中国第二大荔枝主产区,供货期从每年5月至8月上旬,持续时间最长[1] - 主要品种包括三月红、妃子笑、桂味、鸡嘴荔、黑叶荔等,形成"荔枝天团"[1] - 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亚热带与热带季风气候交汇)和土壤矿物质含量为荔枝生长提供优越环境[1]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运用现代灯光驱虫技术保护荔枝免受害虫侵袭[1] - 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未来果园",推动荔枝种植标准化[1] - 开发"气微保鲜"技术,使荔枝保鲜期延长至15天[1] 重点产品与市场拓展 - 浦北"妃子笑"荔枝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24年种植面积31万亩,总产量17.1万吨(其中"妃子笑"10.5万吨)[2] - 通过跨境电商和国际商超渠道拓展至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新市场,继2024年首次出口马来西亚后继续扩大海外布局[2] 物流与产业链延伸 - 建立"陆运+航空"无缝衔接的专线直达邮路,利用高铁网络打造"绿色通道",实现当天采摘当天发运[2] - 开发荔枝酒、荔枝醋、荔枝咖啡等深加工产品,探索荔枝肉/壳药用价值,延伸产业链[2]
甘肃玉门:科技赋能戈壁绿洲小院 引领蜜瓜产业振兴
中国发展网· 2025-06-06 23:55
蜜瓜产业发展现状 - 甘肃玉门市柳湖镇将蜜瓜产业打造成为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通过科技赋能、生态优化和品牌升级推动农业变革 [1] - 2025年基地蜜瓜总产量预计达4800吨,实现产值1200万元,带动3000余人就业,为5个村集体各增收25万元 [2] - 种植规模扩展到1500亩,预计亩产3.2吨,每亩地纯收入1万元 [2] 产业链与经营模式 - 形成集育苗、种植、分拣、储运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通过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和链条式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2] - 建成标准化示范园区1000亩,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蜜瓜种植,实现亩均收入大幅提升 [3] - 绿新苑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技术人员通过智能温控系统管理瓜苗生长 [2] 品种与技术革新 - 已培育网纹甜瓜、耀珑25号、玉菇等5大核心品种,糖分度可达17%,兼具高产稳产与耐储运优势 [3] - 每年引进20余个蜜瓜新品种,经筛选后推广5个适宜本地的优质品种 [3] - 通过绿色防控、轮作倒茬等技术集成应用,提升土壤保肥保水性能,减少农药使用量 [4] 科技支撑与创新体系 - 创新建设"蜜瓜科技小院",打造700㎡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 [4] - 年均培训农户超500人次,培育30名本土技术骨干,推动农民向"技术管理者"转型 [4] - 搭建"互联网+农业"微信小程序开展在线技术指导和病虫害诊断,搭建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 [4] 未来发展规划 - 通过科技小院与产业园深度融合,构建"技术研发—规模生产—全国销售"三位一体的西北戈壁生态农业标杆体系 [4] - 举办"蜜瓜品鉴会"提升品牌影响力,形成"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品牌驱动"的创新体系 [4] - 力争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柳湖模式" [4]
安徽4300多万亩小麦丰收有望 科技赋能颗粒归仓
中国新闻网· 2025-05-31 21:47
小麦收获进度 - 截至5月31日17时安徽小麦已收获3833万亩进度近九成[1] - 2025年安徽在地小麦面积超4342万亩[3] 小麦生产形势 -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表示全省小麦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丰收在望[3] - 2024年安徽粮食总产8369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3] 粮食仓储与质检 - 安徽推广扦样检验一体化智能装备实现粮食入库检斤质检全流程数字化升级[3] - 安徽实现气调和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1155万吨粮食储存综合损耗率在1%以内[3] - 安徽已准备夏粮收购空仓容360亿斤以上能够满足今年夏粮收购的仓容需要[3] 信息化与监管 - 安徽通过"智慧皖粮"系统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监管确保购销透明保障农民卖得安心[3] 农业技术推广 - 2025年安徽组织实施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动高水平江淮粮仓建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