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赋能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赋能丰收——新疆棉花采收一线见闻
新华社· 2025-10-30 21:56
新华财经乌鲁木齐10月30日电 题:科技赋能丰收——新疆棉花采收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苟立锋、顾煜 眼下正是棉花丰收时节,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187万亩棉田迎来采收高峰,雪白的"棉海"一眼望不到 头。一台台大型采棉机穿梭其间,朵朵棉花被采棉机采摘、收集、打包,田间地头机声隆隆,丰收在 望。 "比起人工采收,机械采棉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更能通过精准机械操作,减少棉朵在采摘、搬运过程 中的挤压、破损、掺杂,保障棉花纤维品质。"艾则孜说。 走进沙雅县红旗镇多勒昆村宽阔平坦的千亩高标准棉田,雪白的棉朵缀满棉枝,采棉机穿梭在棉田之 间,伴随着阵阵轰鸣声,饱满的棉絮被源源不断吸入机身,不一会儿,一个个紧实的圆柱形棉包便从采 棉机尾部滚落,排列在田间。 "今年我管理着1900亩棉田,亩产量500公斤左右。"在棉田里摸爬30多年的棉农艾则孜·艾合麦提坦言, 以前自家30亩棉花,家里3个人采摘要20天,如今无人机打药,采棉机采收,效率、效益双双大幅提 升。"近2000亩棉花10天就能收完,以前想都不敢想,挣钱多了还不累。" 如今,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机械化播种、采收,无人机飞防已成为新疆棉花标配。今年采收季,新 疆累计投入75 ...
湖南江华13.2万亩二季晚稻集中收割 科技赋能粮食丰收
中国新闻网· 2025-10-29 19:50
"机器从合作社雇的,又快又好。"种粮大户魏志军种了850亩田,其中580亩在示范区,能享受免费良 种、免费农药。他还配置了6台插秧机、2台犁田机、2台农业无人机,基本实现种植"全包干","现在施 肥都用无人机,我儿子就是飞手"。 为推进晚稻高效收割,江华县构建了以38家农机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 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提供跨区作业、托管服务等,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86.5%,实现"成熟 一片、收割一片"。 同时,该县在白芒营镇等3地设区域性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代收、代烘、代储、代销"全链条服 务,解决小农户晾晒、储粮难题。 农机装备升级离不开政策支持。2022年以来,江华县投入1000万元实施农机累加补贴,新增大型拖拉机 239台、联合收割机92台、插秧机168台、高效植保无人机85台、粮食烘干机121台,大中型、智能农机 占比逐年提高,补齐粮食生产机械化短板。 湖南江华13.2万亩二季晚稻集中收割 科技赋能粮食丰收 中新网永州10月29日电 (余涛)连日来,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13.2万亩二季晚稻进入集中收割期,农户忙 着搬运、晾晒稻谷,全力保障全年粮食丰收。 在沱江镇沱岭村 ...
农高会发布 | 《2025中国农业产业投资报告》发布
搜狐财经· 2025-10-28 16:02
通过系统梳理中国与全球市场在农业股票投资、企业上市、并购重组及大型机构布局等方面的实践特征与发展趋势发现,2024年农业典型投资案例呈现出 产业链龙头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全球资本加速布局绿色转型特征。农业产业投资案例总体围绕产业链龙头与科技创新形成布局,并聚焦于农业科技、乳 业和生物材料等新兴方向。 2024年,全国9家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产业投资紧扣"科技赋能农业、全链驱动升级"主线,聚焦基础设施攻坚、科技创新突破与产业融合 提质三大领域。基础设施方面,刚性投资占比超40%;科技创新领域,投资增速均超15%;产业融合领域,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投资占比提升至 35%。 据了解,《中国农业产业投资报告》一方面为政府研判态势、优化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为投资机构与企业洞察机遇、规避风险提供导航,是兼具 权威性与实用性的重要文献。 (记者:行波) 10月26日,在第32届中国杨凌农高会推介大会暨集中签约活动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宏鸣发布了《2025中国农业产业投资报告》,系统梳理投资 脉络,为市场提供指引。 《2025中国农业产业投资报告》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中国农村技术 ...
记者手记丨榴莲老饕如何“速通”马来西亚榴莲季
新华网· 2025-10-28 14:19
新华社吉隆坡10月28日电 记者手记|榴莲老饕如何"速通"马来西亚榴莲季 新华社记者王嘉伟 程一恒 毛鹏飞 10月,马来西亚迎来榴莲收获季,"猫山王""黑刺""苏丹王"等耳熟能详的榴莲品种次第登场。这个 榴莲季,中国食客怎样才能尝到当季最新鲜、果肉诱人、黏喉香醇的榴莲?更密集的中马往返航班、更 快捷的跨境物流清关,科技赋能精准分级——这些举措推进了中国市场的榴莲品质升级。 榴莲正在加速"飞"向中国。2024年8月,首架满载鲜食榴莲的航班由中原龙浩航空公司承运抵达郑 州机场,开启鲜果榴莲"空中丝路"新旅程。如今,在马来西亚彭亨州劳勿、文冬等榴莲产区,不少果园 推出"直达机场"服务,榴莲成熟落地后即刻装箱登机运往中国,"从果树到餐桌"的时间被前所未有地缩 短。 "近年来,马来西亚出口的榴莲超过70%运往中国。"马来西亚国际榴莲产业发展联合会秘书长张健 豪介绍说,中国是全球最大榴莲消费市场之一。2011年马来西亚开始向中国出口冷冻榴莲产品,2019年 起对华出口冷冻整颗带壳榴莲。2024年,两国签署马来西亚鲜食榴莲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为马来 西亚榴莲鲜果输华开启大门。"中国市场不断扩大开放,不仅带动马来西亚榴莲 ...
榴莲老饕如何“速通”马来西亚榴莲季
新华社· 2025-10-28 13:44
新华社吉隆坡10月28日电 记者手记|榴莲老饕如何"速通"马来西亚榴莲季 榴莲正在加速"飞"向中国。2024年8月,首架满载鲜食榴莲的航班由中原龙浩航空公司承运抵达郑州机 场,开启鲜果榴莲"空中丝路"新旅程。如今,在马来西亚彭亨州劳勿、文冬等榴莲产区,不少果园推 出"直达机场"服务,榴莲成熟落地后即刻装箱登机运往中国,"从果树到餐桌"的时间被前所未有地缩 短。 "近年来,马来西亚出口的榴莲超过70%运往中国。"马来西亚国际榴莲产业发展联合会秘书长张健豪介 绍说,中国是全球最大榴莲消费市场之一。2011年马来西亚开始向中国出口冷冻榴莲产品,2019年起对 华出口冷冻整颗带壳榴莲。2024年,两国签署马来西亚鲜食榴莲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为马来西亚 榴莲鲜果输华开启大门。"中国市场不断扩大开放,不仅带动马来西亚榴莲产业出口额增长,也促进了 马来西亚榴莲加工、包装、物流领域快速发展。"他说。 在位于雪兰莪州的裕利进出口有限公司榴莲鲜果分拣包装车间内,30余名本地员工在流水线上忙碌作 业。鲜果榴莲通过冷鲜厢式货车送达工厂,经过处理后,搭载冷链车直送机场。"通过'航空冷链+跨境 通关'模式,可直达中国广州、上海、深圳 ...
金秋多彩“丰”景有“智”也有“质” 科技赋能撑起农户“钱袋子”
央视网· 2025-10-27 14:45
山东烟台蓬莱区苹果产业 - 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7.99万亩,总产量保持在130万吨左右,产值超过100亿元 [7] - 果农正忙于采摘当地培育的“元富红”和“仙香绿”等苹果品种 [1][5] - “元富红”品种叶片蜡质层厚,抗病性强,优果率高于普通品种 [3] 福建福鼎紫菜产业 - 2025年紫菜养殖面积约2.2万亩,预计全产业链产值24亿元 [14] - 每年10月前后为下苗季,海水水温稳定在20至25摄氏度,下苗后最快45天可采摘第一茬,通常可采收五茬,收获持续至次年2月 [12] - 当地引进人才与技术监测海流、海风、海浪等数据,精准筛选适宜养殖区域以应对风浪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 新疆和田沙漠水产养殖业 - 通过改造盐碱沙地发展水产养殖,目前养殖面积达到3800亩,2025年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超过1000吨 [26] - 成功实现螃蟹、鲈鱼、龙虾等水产品的规模化养殖,当前正值螃蟹捕捞高峰期,日均捕捞量约500公斤 [17][21] - 运用降盐脱碱、循环淡水及益生菌调节等技术,将养殖用水pH值稳定在适宜范围 [23]
江西上饶:推进油菜冬种 打造产业增收田
经济观察报· 2025-10-27 10:33
油菜种植规模与生产 - 江西上饶油菜冬种工作全面展开,面积预计达150多万亩 [1] - 横峰县莲荷乡杨家村利用水稻收割后农田播种油菜,避免闲置,面积达4000亩 [1] - 婺源县今年油菜种植面积预计达13万亩 [2] 机械化与技术支持 - 农机手驾驶油菜直播机高效作业,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旋耕、播种等工序 [1] - 机械播种日均效率达二三十亩地 [1] - 上饶各地积极推广机械化种植和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节省人力成本并提高播种精度和病虫害防治效果 [2] 政策支持与资金补贴 - 对种植100亩以下农户给予每亩30元补贴,100亩以上每亩70元补贴 [2] - 婺源县鼓励规模化种植,给予资金奖励,最高每亩支持350元 [2] - 及时调配播种所需油菜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 [2] 产量预期与产业目标 - 收成好时亩产量可超200斤 [1] - 通过科技赋能、政策激励、特色种植三措并举,推动油菜产业提质增效 [2] - 目标是让油菜成为群众增收菜和风景线 [2] 科研合作与品种创新 - 婺源县与中国农科院原料所、江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引入优质品种 [2] - 今年选入抗根肿病、菜用、观花以及彩色油菜等特色品种 [2] - 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1][2]
宁夏“十四五”期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中国经济网· 2025-10-23 13:53
产业规模与增长 - 宁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703.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33.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1] - 202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51.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015元,其中超过40%的收入来源于特色产业 [1]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73% [2] 主导产业集群 - 枸杞、牛奶、滩羊等“六特”产业全部入选国家优势产业集群,人均奶产量和牛羊肉产量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1] - 累计建设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2个产业强镇,推动形成集群发展格局 [1] - 培育了390家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包括3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9家中国农业企业500强企业 [2] 政策与资金支持 - 2024年中央和自治区涉农资金投入达127.8亿元,较“十三五”末期增长16.4% [1] - 全面推行省级领导包抓和“六个一”工作机制,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1] - 累计投入5950万元用于推动园区与企业改造升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实现产值375.6亿元 [2] 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 - 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高于全国水平9个百分点 [2] - 建成运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良种牛繁育中心等科技平台 [2] - 累计培育647个特色农业品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宁夏枸杞、盐池滩羊品牌价值稳步提升并跻身全国区域品牌百强 [2] 市场拓展与国际化 - 通过中阿博览会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大会、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等高端平台拓展市场 [2] - 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并出口国际市场 [2]
(乡村行·看振兴)福建屏南乡村唱响“致富菇”的四季歌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7:07
产业发展模式 - 半圳村采用“支部领办、合作社运营、村民参与”模式成立福建屏南圳鑫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产业转型[1] - 合作社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建成6个智能温控大棚,实现菌菇产业“设施化、智能化、反季节化”升级[1] - 村民可通过务工增收并享受合作社入股分红,实现“家门口就业、多元化增收”[2] 生产与技术升级 - 智能温控大棚将棚内温度控制在9℃至14℃,湿度控制在80%以上,满足赤松茸常年出菇要求[1] - 科技赋能使赤松茸实现“常年可种、品质均衡”,龙爪菇种植从一年两季变为四季可种[1][2] - 通过精准招商引进优质企业、先进设施设备和管理技术,丰富种植品类[2] 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 - 半圳村80%以上家庭从事赤松茸种植,目前合作社赤松茸销售额已突破10万元[1] - 龙爪菇今年产量有望突破40万公斤,销售额将达1400多万元[2] - 全村年种植规模近2000万袋,产值达6000万元,形成“一棚多菌、四季有收”的产业格局[2] 未来规划与产业链 - 今年将再投入400万元扩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打造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产学研合作基地[2] - 产业链环节包括采收后的挑选、称重、装箱,并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北京、上海等城市[1] - 产业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散户种植”到“集群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2]
科技赋能抢进度保丰收
经济日报· 2025-10-19 06:12
农业科技应用与成效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重点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和无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玉米种植密度从每亩4500株提升至6500株以上[1] - 科技配套措施包括北斗导航播种、自动化水肥调控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现"良种良法+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确保多产粮和产好粮[1] - 磴口县合作社采用密植高产技术使玉米亩产达2200多斤,比往年多收150斤[1] 主要作物生产与收获情况 - 巴彦淖尔市517.89万亩玉米进入集中采收期,组织2000多台玉米收获机参与作业,机械收割率达98%以上,确保10月底前完成收获[1] - 通辽市开鲁县红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采用"五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使红鲜椒单产从5000斤提升到6000斤,椒农亩均增收500元[2] -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总播面积581.11万亩,截至10月9日收获面积450.63万亩,进度达77.5%,涵盖小麦、油菜、大豆、玉米等作物[2] 区域整体收获进度与措施 - 截至10月9日,内蒙古全区粮食已收获5448.2万亩,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小麦收获基本完成、马铃薯收获超八成、杂粮杂豆收获超七成、玉米收获近四成、大豆收获近三成[3] - 针对阴雨天气,呼伦贝尔农垦免渡河农牧场有限公司安排专人监测小麦成熟度,抢抓晴好天气窗口期进行机械化收获作业[3] - 内蒙古全区加强农机调配,加快收获进度,确保作物颗粒归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