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赋能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视点|金秋九月话丰收 特色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华社· 2025-09-16 14:44
■山核桃采收季来临 传统农俗焕生机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山核桃采收季。在昌化镇后营村,林农们正忙着采收。 近年来,临安区大力推广张网采收,在昌化镇白牛村西谷坪经济林林场,一张张绿色的网像地毯一样铺满山头。 金秋九月,多地特色作物进入采收季。各种科技手段广泛应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多元模式拓宽销路,助力产业升级。 ■猕猴桃迎来采摘季 小果子撑起大产业 陕西省眉县30余万亩猕猴桃陆续进入成熟采收期。在常兴镇祁家村一片成熟的猕猴桃园里,果农们忙着采摘、装箱、运输。 在国家级(眉县)猕猴桃产业园区,工人们在车间正忙着清洗、包装刚采摘下来的猕猴桃,经过检验后的猕猴桃将被运往世界各地。 ■鲜食玉米迎丰收 产业升级助增收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红星村的鲜食玉米喜获丰收。该镇由村党支部对接企业签订回收订单,以"统一种子、分片种植、定期采收"的 方式保障农民收益。 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的采收加工同样繁忙,玉米在车间里经脱皮、去头、装袋、灭菌等工序,5小时内极速锁鲜,即刻包装。 在焉耆县永烨牛羊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工作人员将新鲜采收的青贮玉米搬到青贮窖中压实,为牲畜越冬提前备足"口粮"。 ■长美萝卜成"引擎" ...
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与共同繁荣
齐鲁晚报网· 2025-09-10 17:08
科技赋能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贵州桐梓县采用无人机吊运技术采收方竹笋,不仅提高了效 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更解决了山地运输的难题。这种技术创新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标志着乡村产业正 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科技的应用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重塑了乡村经济的价值创造模 式: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帮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利润。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乡村产业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从云南的峡谷漂流到新疆 的"沙漠海鲜",从贵州的无人机采笋到新疆的马铃薯远销海外,这些各具特色的产业模式不仅展现了乡 村经济的活力,更揭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核心逻辑:因地制宜的多元发展,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 本路径。 乡村产业的生命力源于对本地资源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利用。云南师宗县五龙壮族乡依托优质水资源开 发生态漂流,楚雄双柏县利用稻田养鱼传统打造农旅结合新模式,这些实践表明,当乡村产业根植于本 地自然资源与文化传统时,就能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新疆和田地区在沙漠中养殖海鲜的成功案例 尤其令人惊叹。这打破了"沙漠与海鲜"的传统认知框架,展现了人类利用科技与智慧改造自然的无限可 能。这种基于地域特点的产业创新,既避 ...
新型农机、无人机、无人化……科技赋能好“丰”景
央视网· 2025-09-08 06:33AI Processing
央视网消息:9月7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5个节气——白露,也是秋季的第3个节气。白露时 节,昼夜温差加大,露水凝结成霜,是丰收的时节。如今科技赋能,让收成更有保障。 ...
让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经济日报· 2025-09-07 09:17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2005年开始蛋鸡养殖 最初规模为500羽肉鸡 500羽蛋鸡和500羽本地鸡[2] - 2008年遭遇重大挫折 养鸡架倒塌导致半数蛋鸡死亡 损失价值六七十万元[2] - 经历禽流感风波后市场回暖 产品供不应求 远销湖南 广东和河南等地[3] - 从6人小作坊发展为137名员工 560余亩现代化产业园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 - 目前存栏量达50万羽 年产鲜蛋1万余吨 年产值超亿元[7]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引进国外先进养鸡设备并成功进行本土化改造 耗时4个月解决设备"水土不服"问题[4][5] - 2018年与江西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验站" 研发中药养殖专利技术[6] - 2021年引入智能化养殖系统 实现恒温恒湿环境控制和实时数据监测[6] - 人工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单个工人管理鸡群数量从5000只增至12.5万只 人工成本降低80%[6] - 投资兴建有机肥厂 年处理5万余吨有机肥和沼液肥 形成"养殖—粪污处理—种植"闭环[5] - 有机肥厂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约1500吨 滋养超过7万亩土地[5] 业务模式与产业拓展 - 创新帮扶机制 提供统一鸡苗采购 饲料配送 技术服务 鸡蛋销售和资金协调的全链条支持[7] - 建立12家合作社 带动53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7] - 发展林下种养模式 在山水村拓荒200多亩山地 实现"不管盈亏都分红"的承诺[7] - 规划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打造集智慧养殖 有机种植 科普教育和农创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9] - 拓展乡村旅游业务 在油茶林 桃林和竹林分区打造生态农场 带动青年返乡发展民宿产业[9] 产品质量与市场认可 - 鸡蛋品质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产品包括鲜鸡蛋和皮蛋等深加工产品[3] - 中药养殖专利技术既减少抗生素用量又提升鸡蛋品质[6] - 长沙4家批发市场持续下单 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3]
让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记江西省葛溪正太禽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韩纯
经济日报· 2025-09-07 06:11
公司发展历程 - 2005年公司以500羽肉鸡、500羽蛋鸡、500羽本地鸡起步养殖业务[2] - 2008年养殖架倒塌导致蛋鸡损失一半 价值六七十万元资产化为乌有[2] - 2018年与江西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验站[6] - 2021年引入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人工成本降低80%[6] - 从6人小作坊发展为137名员工 560余亩现代化产业园区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 产能与规模 - 当前蛋鸡存栏量达50万羽[7] - 年产鲜蛋1万余吨[7] - 年产值超亿元[7] - 现代化鸡舍可容纳11万羽小鸡[1] - 有机肥厂年产出5万余吨优质有机肥和沼液肥[5] 技术创新 - 引进国外先进养鸡设备并通过4个月技术改造解决水土不服问题[4] - 研发中药养殖专利技术 采用紫珠草增强蛋鸡免疫力并减少抗生素用量[6] - 智能化养殖系统实现恒温恒湿环境控制 单个工人管理能力从5000只提升至12.5万只[6] - 形成养殖-粪污处理-种植闭环系统 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约1500吨[5] 业务模式 - 构建统一鸡苗采购、饲料配送、技术服务、鸡蛋销售、资金协调的帮扶模式[7] - 产品包括鲜鸡蛋和皮蛋等深加工产品 销往湖南、广东和河南等地[3] - 在芦溪县建立12家合作社带动53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7] -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涵盖智慧养殖、有机种植、科普教育和农创体验[9] 社会影响 - 通过合作社模式使农户守着家一年获得2万多元收入[7] - 养殖基地帮助农户实现年收入10多万元[7] - 有机肥厂为30余家种植企业提供肥料 滋养超过7万亩土地[5] - 发展林下种养项目使2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7]
科技赋能浆果“蓝”——辽宁持续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
行业规模与地位 - 辽宁省蓝莓种植面积达20.5万亩 产量11万吨 均居全国前列 产值突破80亿元[1] - 蓝莓产业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带动前端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5%[8] 科研与技术突破 - 搭建"研究所+高校+企业"协同创新网络 攻克采后修剪技术及花色苷提取与稳态化技术[2] - 自主研发蓝莓新品种包括"辽蓝513""辽蓝515""侠女""虞美蓝""启明星" 打破国外长期垄断[2] - 大连大学团队保存品种资源400余个 建立全国最大种质资源圃 自主研发新品种300余个 授权70项占全国总量70%以上[3] - 花色苷稳态化技术使花青素保留率从不足50%提升至80%以上 生物利用度提高8至10倍[7] 种植技术与推广 - 建立"示范基地+技术手册+现场指导"推广体系 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基层解决技术难题[4] - 设施农业技术实现反季节增值 "美植袋"半基质栽培配合水肥一体化使亩产达750公斤[6] - 绿色防控技术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治手段 有效遏制病虫害扩散[6] - 预冷及新型保鲜技术延长蓝莓保鲜期至35天 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6] 经济效益与模式创新 - 种植户案例显示单棵蓝莓利润过百元 六分地大棚总利润接近10万元 投资一年回本[5] - "龙头企业+科研所+农户"模式建成500栋智能大棚 鲜果年产量超400吨[7] - 稳态化技术使加工企业利润率提升15%至30% 产品附加值提升3至5倍[7][8] - 发展"蓝莓+旅游"休闲农业 开发果酱果酒等加工品 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7] 未来发展规划 - 强化种源自主培育适应性强的优质品种 扩大自主品种推广面积[8] - 推进"数字蓝莓园"建设 实现环境调控水肥管理采收加工全流程数字化[8] - 重点开发功能性食品美妆原料等高端产品 提升加工产值[8]
浒墅关用“黑科技”保障水稻丰收
苏州日报· 2025-09-01 08:43
"眼下正是水稻破口的关键期,搞定这一波,增产就稳了!"作为本地知名的植保无人机飞手,兄弟 俩起早贪黑,忙完自家还要服务村民,从早上5时上田一直忙到深夜。魏巍介绍,无人机飞防比人工作 业快多了,一小时可覆盖80到100亩地,相比人工打药,同等面积至少需要四五个人干一整天才能完 成。今年魏巍家种植了1600亩水稻,"目前水稻长势良好,收成好的话,预计能归仓近180万斤稻 谷。"魏巍一边抹汗,一边笑着说。 在浒墅关乡村的沃野上,连片的稻田绿意奔涌,稻苗在热浪中伫立。除了扑面的绿意,稻田里还点 缀着一些白色"小灯笼",那是帮助农户们虫口夺粮的绿色诱捕装置。这些看似萌物的设备,其实是农技 人员布下的"天罗地网"。 从无人机飞防的"空中覆盖",到诱捕装置、杀虫灯的"地面守护",浒墅关以科技赋能农业、以绿色 引领发展,筑牢丰收根基。 夏种之后,浒墅关的水稻管理直接进入"高科技模式"。早上9时,室外温度已达35℃。吴公村水稻 种植大户魏巍兄弟俩仍在田埂边奋战。无人机巡航在绿色的田野上,稻田卷起绿色的漩涡,迎接自空中 洒下的药剂。 日前,浒墅关农技人员协同农户将这些诱捕装置安装到位,辖区青灯村、吴公村、九图村、华盛社 区的稻田 ...
科技扎根田野间 多地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 - 多地通过产学研协同 科技育种 智慧种植 特色产业培育和生态改良等多元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向生态化 智能化 产业化转型 [1] - 山西采用高校+企业+农户合作形式构建粮菌菜肥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以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为纽带 [2] - 海南建立6000亩西甜瓜示范基地 创造产值超1200万元 实现从试验田到生产地的科研成果产业转化 [3]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内蒙古使用无人机沿预设航线喷洒农药 实现从扛锄头到点屏幕 从看天色到读数据的种植方式跨越 [4] - 福建推广机械化种植使耕种收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同时创新智能农机装备实现盐碱地增产 [6] - 云南引进先进技术发展规模化种植 培育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7] 特色产业培育成效 -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发展黄菇娘种植产业 采用绿色种植方式和传统手工劳作带动家门口就业 [5] - 云南南华县将食用菌作为重点特色产业 从深山菌窝发展到全国餐桌 成为撑起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7] - 福建通过试验耐盐碱水稻品种和菜稻轮作模式 实现向盐碱地要粮的农业变革 [6] 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 - 山西以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为引领 打造区域有机旱作农业和特优农业发展的绿色样板 [2] - 各地通过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构建有机旱作生态循环链 [2] - 内蒙古坚持绿色种植方式 福建探索菜稻轮作模式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5][6]
“绿叶子”变“金叶子” 科技赋能撑起农户“钱袋子”
央视网· 2025-08-28 15:59
白茶产业概况 - 福建福鼎被誉为中国白茶之乡 三面环山一面临海 常年温润气候造就独特白茶风味 [1] - 中秋和国庆期间为茶叶销售旺季 福鼎白茶迎来加工生产高峰期 [1] - 2024年福鼎白茶综合产值达155.18亿元 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19] 生产工艺流程 - 白茶加工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环节 初制包含萎凋和干燥 精制在专门车间完成 [4] - 精制过程主要完成拣剔工作 通过4道不同工序筛选淘汰杂质和不合格茶叶 [7] - 采用企业+联合体+农户新模式 大企业带动茶农形成联合体 实现种植管理和定价标准化 [19] 现代化生产技术 - 全自动精制生产线在加工旺季每日可加工6吨白茶 [5] - 色选工序利用红外线识别颜色 精准分选不合格茶叶 能识别轻微色差 [9] - 形选工序通过AI识别茶叶长短胖瘦等外观指标 精准剔除茶梗和砂石等杂物 [11] - 高压静电除杂环节去除吸附在茶叶上的细微毛发或动物羽毛 [11] - 风选工序通过风力剔除轻飘碎末 现代风选机一天工作量相当于20个工人一整天 [12][14] 传统工艺传承 - 传统制茶工艺中已有类似风选步骤 通过手工筛茶去除碎末 [14] - 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 既保留白茶传统风味 又提高茶叶品质 [16]
科技赋能岭南特色现代农业,省农科院多领域发力支撑产业体系建设
南方农村报· 2025-08-25 18:30
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 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和《关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5年-2027年)》,明确发展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并打造"千百十"亿级产业集群 [3][4][5]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聚焦现代种业、生态农业和全产业链构建,支撑农业强省建设目标 [6][7][8] 现代种业创新成果 - 构建"品种培育-技术集成-精深加工-示范推广"全链条种业创新体系,支撑种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10][11] - 水稻育种成果显著:培育"19香""南晶香占""泰丰优系列"等高端丝苗米品种,推广面积近3000万亩,解决"优质不高产、高产不抗病"难题 [13][14] - 水稻品种数量居全国科研单位首位,育成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以上的水稻大品种41个 [15][16] - 畜禽种业突破:培育"岭南黄鸡5号"国家审定品种,攻克个体一致性差、性别利用率低和种源疾病隐患三大难题,父母代种鸡年推广超100万套,肉鸡年推广量超1亿只,全国市场占有率15% [18][19][20][21] 生态农业技术突破 - 重构现代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系统,支撑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和桑基鱼塘重建 [24][25][31] - 创新人工饲料智慧养蚕技术、蚕沙塘泥肥料化利用技术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6][27] - 发现桑叶提取物和低聚糖抗虹彩病毒功能,明确蚕桑活性物质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机理 [27][28] - 建立单塘循环生态种养模式,配套水处理和塘泥原位修复技术,破解高密度养殖尾水排放难题 [29] - 相关技术累计推广超100万亩,实现新增销售额107.24亿元、利润18.15亿元,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32][33][34] 全产业链价值延伸 - 荔枝产业:研发浸渍式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实现荔枝贮藏一年以上,解决盛产季滞销问题;开发荔枝果汁、风味饮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王老吉"荔小吉"系列饮料上市首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36][37][38][39] - 茶产业:以"英红九号"品种为核心开展全产业链创新,种植面积达15.44万亩(占英德茶园总面积85%),亩年均产值4.25万元,成为英德红茶当家品种 [42][43][44] 未来发展方向 - 实施种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数字农业科技攻关、打造院地合作样板,构建现代化产业支撑体系 [45][47] - 全力支撑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与"粤强种芯""粤强农装"工程实施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