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天山南北,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棉花产业升级 - 新疆莎车县通过主导品种示范推广项目引进4个优良棉花品种,为种植户提供40%的良种补贴 [7] - 新品种单产普遍增加50公斤以上,主导品种种植面积从24万亩扩大至明年意向播种面积70万亩 [7] - 政策引导使全县棉花主导品种覆盖率实现突破,小麦和玉米的主导品种覆盖率也得到提升,今年一等小麦收购量比去年翻一番 [8] 林果业发展与科技赋能 - 喀什地区林果业种植面积达539万亩,其中核桃种植面积202万亩,总产量43.3万吨 [10] - 通过编印12个主栽树种栽培管理技术明白册和专家下沉指导,果农掌握修枝技术后核桃亩产提高10%以上,有果园亩产实现翻一番 [10] - 在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发展沙棘精深加工,产品包括原浆、果粉、籽油、沙棘汁、沙棘奶等,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工艺 [11] 生态修复与产业协同 - 在克拉玛依市小拐乡通过草方格沙障固沙和恢复原生梭梭林治理废弃矿山,梭梭林保护了1000多亩棉花地 [11][12] - 塔城地区沙湾市成功申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获批880万元资金,修复后废弃矿山被改造成辣椒晒场,沙湾辣椒产量占全国调味椒的1/10 [13] - 成功申报国家“十五五”首批山水工程“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玛纳斯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13] 农村供水设施建设 - 精河县建设小型引调水工程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 [15] - 新疆建有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310座,供水人口1244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88.2% [17] - 创新采用明铺管网外加保温层和发热电阻丝的方法解决管网冷冻问题,为寻找合适水源曾打井深度超过200米 [16][17] 精准产业帮扶政策 - 实施“先干后补、多干多补、干好再补”的产业帮扶到户奖补方案,玉米单产提升3%以上的每亩补助150元,并对牛羊养殖的品种改良、饲草料、设施新建改造等环节给予补助 [9] - 今年产业帮扶精准到户项目让6万余户帮扶对象受益,在莎车县乌达力克镇戈壁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多个大型设施农业产业园 [9]
“大树王国”借绿生金
人民网· 2025-10-06 11:09
保护区生态资源概况 -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大树王国与物种宝库,保存有全球最古老的野生银杏林、全球面积最大的古柳杉群落、全球最高的金钱松以及古树名木5615株 [1] - 保护区于1996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通过出台专项条例等举措,初步构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至动态监测于一体的抢救保护体系 [1] 生态保护与科研成就 - 针对一度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天目铁木,保护区联合多家科研院所成功解决其天然更新难题,人工繁育种苗3000多株,并在全国7省11地开展迁地保护 [2] - 借助科技赋能与区域协作,天目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7.56%,相较20年前提高10.6个百分点 [2] 生态经济与产业发展 - 保护区联动周边乡镇打造天目山名山公园,培育精品民宿、农田采摘、森林露营等产业,推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3] - 2024年仅天目山镇就接待游客1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竹笋、山核桃、小香薯等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35亿元 [3] - 当地村民通过开办高端民宿等业态参与生态经济,部分民宿投资300多万元并实现两年回本,几乎天天满房 [2][3]
治沙三十载:书写“绿进沙退”生态画卷
经济观察报· 2025-10-06 10:06
核心观点 - 通过一套创新的“组合拳”式沙障技术与造林技术,成功实现了高原地区的防沙治沙和生态逆转,植被覆盖度从不足5%大幅提升至40% [1][2] 防沙治沙技术 - 核心防沙固沙技术为三类沙障协同构建的立体防沙网:1 5米×1 5米的草方格沙障作为基础防线,将稻草踩入沙地20厘米 [1] - 尼龙袋沙障作为辅助屏障,凭借耐风蚀、易固定的特性与草方格形成互补 [1] - 低立式HDPE固沙网通过合理网格间距降低材料成本,并为后续植被生长预留空间 [1] - 搭配“青杨深栽旱作”造林技术,树苗埋入沙地一米深仅留40多厘米露头,使树苗成活率提至80%以上 [1] - 人工效率方面,一个人一天能扎一亩地,两个人配合一天能完成两亩多 [1] 生态改善成效 - 植被覆盖度从不足5%显著跃升至40% [2] - 风沙天气较往年减少近六成(60%) [2] - 曾经的流动沙丘被草方格和林木固定,青杨、新疆杨连片成林 [2] - 生态多样性恢复,鹿、石羊等动物时常在林间穿梭 [2] 社会经济效益 - 构建“生态管护员+社会管护员”的管护体系,当地群众通过参与治沙和管护实现家门口就业 [2] - 社会管护员每月工资为2400多元,当地群众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 [2]
65万尾鱼儿安家引汉济渭水源地
陕西日报· 2025-10-06 08:03
工程生态保护举措 - 2025年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向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投放13类鱼种共计65万尾 [1] - 放流鱼苗由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自主繁育,并经过严格疫病检测和科学驯化 [1] - 自2020年11月试运行以来,公司已连续5年实施科学放流,累计投放鱼苗219万余尾 [1] 生态设施建设与成效 - 一期工程同步建成黄金峡鱼类增殖站、生态鱼道、人工鱼巢等生态保护设施 [1] - 黄金峡鱼道的过鱼效果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高度评价 [1] - 放流活动有效促进汉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与水生态平衡 [1] 工程综合功能发挥 - 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 [1] - 黄金峡水利枢纽和三河口水利枢纽已投产发电,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 [1] - 工程初步实现向西安先期供水,供水、发电、防洪、抗旱和生态保护等功能全面发挥 [1]
以最严标准守护最美国土
经济日报· 2025-10-06 07:54
"该法为国家公园保护提供了刚性约束,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孙佑海认 为,国家公园法体现最严格保护,主要包括科学布局、规范设立,严格保护、加强管理,多方参与、全 民共享,完善体制、强化保障等方面。 其中,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科学规划国家公园总体发展布局,严格国家公园设立条件,合理确定数量和 规模;严格设立程序,要求开展基础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做好前期工作,经国务院批准后设立;要求 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设立国家公园后,对相关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予以整合或者撤销。 国家公园作为全民共有的自然遗产,承载着当代及子孙后代的共同福祉。日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公园法进一步充 实和完善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体系,以最严标准守护最美国土。 国家公园法共7章63条,包括总则、布局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法律责任、 附则。 国家公园法明确,在设立国家公园前应当提出原有居民、企业生产生活影响评估和解决方案,明确国家 ...
2024年 浙江天目山镇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大树王国”借绿生金
经济日报· 2025-10-06 06:00
文章核心观点 -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系统性保护与科技赋能,成功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并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1][2][3] 保护区生态资源与保护成效 - 保护区被誉为大树王国与物种宝库,保存有全球最古老的野生银杏林、最大古柳杉群落和最高金钱松,拥有古树名木5615株 [1] - 森林覆盖率达到97.56%,较20年前提高10.6个百分点 [2] - 构建了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繁育-野外放归-动态监测一体化抢救保护体系 [1] 科技赋能与物种保护案例 - 针对濒危物种天目铁木,通过科研攻关成功解决天然更新难题,人工繁育种苗3000多株,并在全国7省11地开展迁地保护 [2] -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保护新范式,区域协作共筑生态安全新防线 [2] 生态经济转化与产业发展 - 以天目山保护区为核心联动周边打造天目山名山公园,培育精品民宿、农田采摘、森林露营等产业 [3] - 2024年天目山镇接待游客1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35亿元 [3] - 村民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民宿经济,例如有民宿投资300多万元,两年回本并几乎天天满房 [2][3]
习言道丨这条“绿围脖”,习近平牵挂在心
中国新闻网· 2025-10-05 15:39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 - 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于2024年11月28日实现锁边合龙,为33.7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戴上绿围脖 [3] - 该工程填补了此前285公里的空白区,经过60多万人次500多个日夜的奋战完成 [3] -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沙漠,面积相当于2个河南或3个浙江,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丘最高达300米左右 [3] 新疆生态环境挑战与治理 -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强烈风沙活动和最严重风沙灾害区 [3] - 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而平均年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气温可达六七十摄氏度,土地盐碱化严重 [3] - 2023年6月,国家提出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 [3] 生态治理政策导向 - 国家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 [5] - 政策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5] - 2024年9月再次强调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6] 沙产业发展与经济收益 - 新疆沙产业年产值突破43.7亿元,在黄沙间种出了苹果、红枣、核桃、杏子等作物 [6] -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创造出戈壁变果园的绿色奇迹 [5][6]
【追光的你】习言道丨这条“绿围脖”,习近平牵挂在心
中国新闻网· 2025-10-05 15:00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 - 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于2024年11月28日实现锁边合龙,为33.7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戴上绿围脖 [3] - 工程填补了此前285公里的空白区,经过60多万人次500多个日夜的奋战完成 [3] -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面积相当于2个河南或3个浙江,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丘最高达300米左右 [3] 新疆生态环境挑战与治理背景 - 新疆是中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强烈风沙活动和最严重风沙灾害区 [3] - 该地区气候极端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而平均年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气温可达六七十摄氏度,土地盐碱化严重 [3] - 2023年6月,国家发出号召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3] 生态治理政策导向与经济效益 - 国家层面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 [5]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5] - 新疆沙产业年产值突破43.7亿元,在黄沙间种出苹果、红枣、核桃、杏子等作物 [5] 高层关注与战略部署 - 国家领导人自2014年以来在考察新疆及相关会议上多次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亲自谋划和部署 [4][5] - 2024年9月24日,再次强调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5] - 2024年4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特别提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 [2]
邂逅秋日限定浪漫 祖国河山处处皆画卷
央视网· 2025-10-04 19:24
旅游行业国庆中秋假期表现 - 内蒙古呼伦贝尔扎兰屯秀水国家湿地公园假期前三天接待近两万人次游览,每天有千余辆自驾车前来自驾游 [4] - 四川甘孜泸定桥景区假期前三天共接待23000多人次,其中一天接待超过一万人次 [9] - 河南林州红旗渠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为平常客流的3倍左右 [12] 红色旅游市场热度 - 泸定桥作为革命历史地标吸引游客体验红色文化,当地启动红色旅游护航行动保障游览秩序与安全 [9][11] - 红旗渠景区成为游客打卡首选,通过实景演出和沉浸式互动项目让游客感悟红旗渠精神 [12][15]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 - 陕西榆林红碱淖通过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使湖面面积逐步稳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8] - 红碱淖生态环境改善后,白骨顶、野鸭等鸟类活跃其中,为湖面增添生机 [5][8]
我歌唱每一条河
河南日报· 2025-10-04 07:38
黄河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 - 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近1000年一遇,得益于由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及支流水库等构成的“上排下拦、两岸分滞”防洪工程体系[12] - 黄河干流水质自2020年以来稳定保持Ⅱ类,生态改善吸引万余只白天鹅、350只以上越冬大鸨等珍稀鸟类栖息[12][13] - “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南段)”已基本完工,金堤河、伊洛河等重要支流及22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任务基本完成,流域防洪能力进一步提升[12] 湛河综合治理成效 - 湛河经过第五次全流域治理,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常年保持地表水Ⅲ类、Ⅳ类,实现沿河污水全收集、全输送、全处理[14] - 治理工程为湛河新增水面160余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公共绿地426万平方米,加上两岸绿化带,新增绿化总面积达580多万平方米[14] - 湛河于2023年获评河南省首批淮河流域幸福河湖,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治理样板,并达到国家防洪标准[14][15] 淇河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 - 淇河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通过《鹤壁市淇河保护条例》进行立法保护[16] - 沿河建成10余处生态公园和53公里步道,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创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民宿旅游等业态[15][16] - 当地严格落实河长制,设立专职保护管理机构,将生态保护纳入法治化、常态化轨道[16] 沙颍河航运与经济枢纽建设 - 沙颍河是国家高等级航道的关键一线,周口港已建成97个千吨级泊位,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520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6.3万标箱,占全省总量85%以上[17][18] - 周口港中心作业区项目(一期)13个2000吨级泊位将于2024年底投入使用,成为淮河流域规模最大、靠泊能力最强的内河港口[18] - 周口市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并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吸引益海嘉里、安钢等名企落户,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18][19] 伊洛河流域文化与经济融合 - 伊洛河流域是夏商周文明核心区域,拥有二里头夏都遗址、龙门石窟等文化遗产,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已成为“生态河”“幸福河”[20][21] - 流域内文旅产业蓬勃发展,龙门石窟、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与沿河风光结合,吸引大量游客,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力[21] - 伊洛河流域的农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重地,并通过数字化、国际化方式传播河图洛书等文化符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