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
icon
搜索文档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守护“神话之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1 17:43
中华凤头燕鸥保护项目 - 中华凤头燕鸥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37年后曾被认为灭绝,2000年在福建马祖列岛重新被发现 [5] - 2004年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岛发现15只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近4000只大凤头燕鸥中 [5] - 2013年启动人工招引计划,当年成功繁育出2只中华凤头燕鸥幼鸟,为全球首次人工建立该物种繁殖场 [6] 种群恢复进展 - 2013年人工招引计划吸引3000多只大凤头燕鸥和19只中华凤头燕鸥栖息 [6] - 2015年和2023年分别在舟山五峙山列岛和温州南麂列岛建立第二、第三个繁殖场 [7] - 2025年南麂列岛已记录到6枚中华凤头燕鸥鸟蛋,打破往年纪录 [12] 保护措施 - 采用"社群吸引技术"引导鸟类选择繁殖栖息地,为国内首个系统性应用该技术的保育项目 [6] - 建立三个繁殖场,配备驻岛监测员进行全程观察记录 [7][8][9] - 监测内容包括迁徙调查、繁殖行为记录、天敌干扰情况等,使用标记点定位和远程观察小屋 [9] 物种特性 - 中华凤头燕鸥与大凤头燕鸥为近亲,区别在于前者羽色更白且喙尖黑色 [5] - 每年3月下旬开始迁徙至浙江、福建沿海繁殖,孵化周期约27天,每窝仅产1个蛋 [10] - 幼鸟需3年才会返回出生地繁殖后代 [10] 保护挑战 - 主要威胁包括台风、人为干扰(如盗蛋)、天敌捕食等 [6] - 当前仍面临栖息地被占用、海洋污染等环境变化威胁 [12]
海南再发现一批新物种新记录
海南日报· 2025-05-17 09:55
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 - 2024年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2种新物种(素贞灵芝和白边喇叭菌)、35种中国新记录种(如大孢蘑菇、雪白斑蘑菇等)以及71种海南新记录种(如艳牛肝菌、细柄蘑菇等)[6] - 调查范围覆盖生态系统、维管束植物、哺乳类动物、两栖与爬行类动物、鸟类、昆虫、淡水水生生物、大型真菌、近岸海域生物等多个领域[6] - 调查团队由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五家单位的专家组成[6] 调查意义与应用 - 调查成果有助于明晰生物多样性"家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政策制定提供支撑[7] - 建立了4个市县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成果将直接应用于濒危物种保护、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和栖息地修复[7] - 基本掌握了区域内物种组成、分布及生态系统现状[7]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 海南省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7] - 实施《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推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7] -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7]
时隔百余年 海南发现壁虎属新物种
新华网· 2025-05-15 15:58
新物种发现 - 海南省林业局确认发现新壁虎属物种——自然保护地壁虎,这是百余年来海南本土发现并命名的第二个壁虎属物种 [1] - 新物种由海南林业工作者周润邦和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陈凯峥等人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发现 [2] -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遗传差异和形态比较确认该物种与已知壁虎属存在明显差异 [2] 物种特征 - 成年雄性自然保护地壁虎体长约16厘米,体重约9克,雌性体型略小 [2] - 身体背侧和尾部有疣鳞,四肢光滑,趾间有蹼,整体呈深绿色 [2] 科研意义 - 新物种发现丰富了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 [4] - 完善了壁虎属物种谱系和进化研究 [4] - 印证了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效 [4] 历史背景 - 海南此前分布有中国壁虎、蹼趾壁虎和海南壁虎 [2] - 海南壁虎于1923年由国外人员首次发现和命名 [2]
苏州工业园区“三湖”生物多样性春季专项调查启动
扬子晚报网· 2025-05-15 12:45
生物多样性调查启动 - 苏州工业园区于5月14日启动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的春季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 覆盖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鱼类和鸟类类群 [1][2] - 调查采用索伯网、采泥器和水草耙等工具采集样本 包括底泥冲洗、称重记录及样本封存等标准化流程 [1] - 此为园区首次在"三湖"开展全域专项调查与评估 旨在补充生态环境数据并为水生态系统性分析提供基础 [2] 阳澄湖生态现状 - 阳澄湖沉水植物种类丰富 包括苦草、荇菜、金鱼藻、菹草等优势种 形成"水下森林"生态景观 [1] - 调查发现穗状狐尾藻茎秆长度达3米多 为吸收阳光而显著生长 [1] - 春末夏初调查期间鱼类资源丰富 短时间内即发现多条昂刺鱼和鳜鱼 [2] 生态价值与后续行动 - 生物多样性具生态服务价值、经济利用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调查结果将用于后续水生态关联性分析 [2] - 调查范围涵盖阳澄湖退养区、省考断面及水源地周边 采用双体船等设备进行多点位同步采样 [1][2]
戴庄建设全省首家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
镇江日报· 2025-05-15 07:14
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建设 - 戴庄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一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为全省首家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 [1] - 基地投资200余万元,于2022年9月启动,2023年5月投运 [1] - 基地分为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和体验中心、研学教室等多个功能区 [1] - 一期工程包括生物多样性展示馆、研学馆和教学馆,占地面积12亩 [2] - 预计每年可吸引5000人次参加研学活动 [2]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戴庄村引进螳螂、青蛙替代农药灭虫,引进水花生甲虫控制杂草,培育土蜜蜂授粉 [2] - 有机稻田动物种类达130种,远超常规稻田的27种 [2] - 和嘉坞生态家庭农场采用生物多样性理念种植,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大大丰富 [3] - 农场采取会员制销售方式,订单式生产,产品被全国消费者接受 [3] - 戴庄村15年前开始探索生物多样性农业和有机种植道路 [3] 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 - 基地将整合戴庄、唐陵、斗门、浮山等村的农业资源、红色资源和特色田园乡村资源 [2] - 与茅山老区红色文化项目合作开发研学课堂,做强研学产业 [2] - 为推动农业与农村资源、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2]
《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优良天数创有监测以来新纪录
央视新闻· 2025-05-13 16:20
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生态环境状况优良。北京市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去年10月,北京市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 市"。2024年,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1.4,同比增加0.85%。全市集中建设区绿视率为26.98%,"推窗见绿、开门即景"的绿色生态空间随处可见。 2020-2024年全市累计记录151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累计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全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 保持正常。(*绿视率:指人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它强调立体的视觉效果,代表城市绿化的更高水准。) 近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24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2024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 连续四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创有监测以来新纪录,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状况稳中有升,万 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 空气质量连续四年达标,优良天数创新纪录。2024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 ...
专家称救助雪豹“凌小蛰”具多重价值
中国新闻网· 2025-05-06 16:12
从颈椎骨折、生命垂危到第一次爬出巢箱、自主站立、行走扑跳、淘气"炫饭"……两个月来,在西 宁野生动物园社交平台官方账号中,众多网友持续"追更"雪豹"凌小蛰"的康复日志,密切关注其体况改 善。 3月5日,6月龄重伤雪豹幼崽在三江源腹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野外被巡护员发现,及 时送往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治疗。目前,这只名为"凌小蛰"的雪豹身体渐渐好转,它将何去何 从、能否放归等话题持续引发讨论。 齐新章说:"一只雪豹的生存活动需要相当规模的食草动物、草场支撑,它的种群健康于整体高山 生态系统而言具有典型指示意义。" 3月15日,救助人员为雪豹"凌小蛰"治疗。 (西宁野生动物园供图) 在连新明看来,雪豹作为三江源生物链顶端掠食者,具备科学研究、自然教育、文化传播等多元价 值。 "以几年前救助的雪豹'凌蛰'为例,它放归时佩戴的卫星追踪项圈,可用于观测记录迁徙路线。"连 新明称,"我们看到,它的活动范围很大,涉及多地超1057公里,这可能就是未来雪豹避开人类干扰的 栖息廊道。收集这些信息作为打造廊道的基础,从而保证雪豹栖息地完整性,让破碎片区的种群得以联 结、交流。" "应该说,救助和保护行动其实都是以人类 ...
为闹市保留2000平方米生机 90%的植物来自乡土 “一江一河”首座生境花园开放
解放日报· 2025-04-27 09:30
生境花园建设 - 上海"一江一河"滨水区域首座生境花园"生境东岸"正式建成开放 面积达2000平方米 [1] - 生境花园具有5大特点 包括使用本土植物 杜绝外来入侵物种 减少农药化肥 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水源庇护所 [2] - 项目保留原有600多平方米人工水体 净化水质并补种湿地植物 形成花园雏形 [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生物调查发现该区域存在14种鸟类 4种蜻蜓 5种传粉昆虫和20余种植物 [2] - 采用紫花地丁等乡土植物替代园林花卉 以恢复斐豹蛱蝶等依赖物种的栖息环境 [6] - 乡土植物占比达90% 适应性强且维护成本低 提升生态系统韧性 [6] 城市生态连通性 - 生境花园作为"跳板" 解决城市生境割裂问题 为昆虫鸟类提供补给站 [3] - 长宁区已建成27座生境花园 其中江苏路街道3座间隔1公里内 形成生态绿廊 [3] - 保留原有水杉等植被 避免大拆大建 营造适宜现有物种繁衍的环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