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区域经济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第22届东博会聚焦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机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12:12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即将签署 东博会将发布蓝皮书宣介新机遇[1] - 自贸区3.0版新增数字经济 绿色经济 供应链互联互通 中小微企业等9个章节 推动合作领域拓展和产供链融合[3] - 3.0版将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商品 更合理价格和更高质量 并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新机遇[3] 东博会平台作用 - 东博会自2004年创办至今推动自贸区从1.0版升级至3.0版 催生出"南宁渠道"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关键纽带[4] - 第22届东博会期间将举办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对话活动 聚焦金融和数字经济合作 邀请高级别官员学者共商建设之策[1][3] - 对话活动将引导企业围绕数字经济 绿色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接合作[1] 区域经济影响 - 在世界经济低迷和美国单边主义背景下 自贸区3.0版完成谈判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保护自由贸易和稳定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3] - 自贸区3.0版不仅是协定 更是通往未来的道路 广西应在规则共建 产业升级和平台建设中发挥区位优势[4] - 东博会已成为推动人文交流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关键纽带[4]
专家共议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2 08:39
研讨会背景与目标 -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重大选项 旨在打造经济增长蓝色引擎和注入新动能 [1] - 合力打造中国-东盟蓝色经济新引擎研讨会于8月25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 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三家机构联合主办 [1] - 会议汇聚中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泰国等国家40余位政府官员 专家学者 企业及媒体代表 [1] 蓝色经济合作领域 - 蓝色经济涵盖海洋旅游共同市场 海洋渔业共同市场 可再生能源资源共同市场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等新兴领域 [2] - 合作重点包括释放海洋资源价值潜力推动产业一体化 加强智慧港口和绿色航运合作推动互联互通 [1] - 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平台作用打造中国-东盟海洋旅游文化经济圈 [1] 基础设施与制度构建 - 需推进以港口为重点的海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2] - 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经贸规则向海洋领域全覆盖 [2] - 以生态资源保护为先导构建合作治理规则体系 [2] 投资与实施路径 - 实施蓝色经济蓝图需在可持续高价值海洋领域进行大量合理配置的投资 [2] - 需要推进政策与技术创新以及包容韧性合作治理和能力建设 [2] - 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契合中国-东盟共同优先事项包括经济增长 安全与可持续性 [2]
“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
新华网· 2025-08-29 00:17
物流通道建设 - "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于8月28日从昆明腾俊国际陆港发车 满载11柜新鲜云南特色果蔬 标志连接云南与印度洋的新线路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1][3] - 班列运输路线沿中老铁路直达老挝万象 通过公路接驳至泰国林查班港 最终换乘海运抵达新加坡[3] 区域经济影响 - 常态化运行提升物流效率 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提供支撑 推动"物流+通道+贸易+产业"联动发展[3] - 进一步加深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紧密联系 促进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3] - 推动形成开放层次更深 合作领域更广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3]
上合组织是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
人民日报· 2025-08-27 10:54
上合组织合作模式与原则 - 遵循协商一致 尊重主权 不干涉内政 平等相待原则 [2] - 为成员国提供通过对话合作实现自身发展的平台 [2] - 助力形成公平包容的多极化国际秩序 [2] 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角色 - 提出平等相待 相互尊重 合作共赢理念并积极实践 [3] - 以轮值主席国身份推进各领域合作并完善观察员国对话伙伴机制 [3] - 推动组织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提升区域一体化进程 [3] 具体合作领域与项目 - 构建涵盖区域安全 经贸合作 人文交流的高效对话机制 [2] - 开通中国—上合组织示范区至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公路运输线路 [3] - 推进中吉乌铁路项目以提升物流联通水平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4] 新兴领域合作 - 在绿色经济 数字化 科技 教育领域推出创新合作方案 [2] - 中国高校与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开展人工智能 生态联合科研 [3] - 中亚人工智能协会与中国机构合作培养AI法治人才并开展研究 [5] 经贸与投资关系 - 乌中贸易额实现快速增长 [4] - 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来源国 [4] - 跨区域合作与基础设施项目夯实合作基础并注入发展动力 [4] 组织发展前景 - 聚焦区域经济一体化 贸易便利化 数字化发展 [5] - 推进绿色能源 气候合作 人工智能 网络安全建设 [5] - 通过"上合组织+"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机遇 [2]
迟福林:应对共同挑战,中日韩应加快签署自贸协定
搜狐财经· 2025-08-27 08:22
中日韩自贸协定的战略意义 -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变化的战略选择[1] - 形成中日韩经贸合作新格局是应对共同挑战的最大选项[1] - 促进RCEP向更高水平自贸区升级并为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1] 中日韩经贸合作现状与挑战 - 三国区域内贸易规模从2021年8500亿美元降至2024年7370亿美元 下降13.5%[2] - 区域内贸易依存度从19.4%下滑至16.5% 低于欧盟65.7%和北美40.1%的水平[2] - 美国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中日韩经贸合作造成重大干扰[2] 自贸协定的经济影响 - 2023年三国GDP之和占全球24% 贸易额占全球20%[3] - 贡献亚洲经济增量70%和全球经济增量36%[3] - 协定达成将为三国GDP带来0.3%-1.1%的增量[4] 服务贸易合作机遇 - 2023年三国服务贸易总额超1.63万亿美元[5] -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9331.2亿美元 同比增长4.9%[5] - 中日、中韩服务贸易额占比不足8% 低于全球24%水平[5] 数字服务发展潜力 - 2023年中国数字服务进出口总额3666亿美元 同比增长3.5%[6] - 中国数字服务出口占全球4.9% 较2019年上升1.6个百分点[6] - 三国在数字医疗、金融科技等领域互补性显著[6] 服务贸易开放需求 - 韩国服务贸易外资准入限制指数高于OECD平均水平80%[7] - 日本服务贸易限制性指数是主要发达国家的两倍[7] - 中国到2035年服务型消费占比提升至55%将新增40万亿元消费需求[7] 服务贸易互补性 - 中国服务型消费升级带来巨大增长空间[8] - 日韩在演艺、医美等领域具有优势[8] - 三国服务贸易潜在互补性可转变为现实增长动力[8] RCEP升级需求 - 2025年RCEP框架下三国商品"零关税"覆盖率仅40%[9] - 中日、日韩需20年以上实现83%-88%"零关税"覆盖率[9] - 全球区域贸易协定从2000年99个增长至2025年619个[9] RCEP发展现状 - 2011-2023年区域服务贸易进口从8700亿美元增长至超1.5万亿美元[10] - 服务贸易出口从7600亿美元增长至超1.3万亿美元[10] - 三国贸易额占RCEP区域55% 高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约70%[10] 区域统一大市场前景 - 2024年三国经济规模24.64万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84.43%[11] - 占全球22.13% 占RCEP区域80.43%[11] - 过去10年东盟与中日韩贸易规模从7270亿美元增长至1.13万亿美元 增长56%[11]
上合组织是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国际论坛·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22
上合组织合作模式与原则 - 遵循协商一致、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平等相待原则 [2] - 通过对话合作实现成员国自身发展 [2] - 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增强战略自主和可持续发展平台 [2] 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角色与行动 - 中国提出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理念并在框架内积极实践 [3] - 以轮值主席国身份推进各领域合作并完善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机制 [3] - 推动组织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提升区域一体化进程 [3] 具体合作项目与成果 - 开通中国—上合组织示范区至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公路运输线路 [3] - 举办绿色发展论坛和反恐怖机构理事会会议 [3] - 中吉乌铁路项目稳步推进以提升物流联通水平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4] 多领域合作与创新方案 - 在绿色经济、数字化、科技和教育领域推出创新合作方案 [2] - 中国高校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开展人工智能和生态联合科研 [3] - 乌兹别克斯坦推动互联互通、可持续发展及青年交流行动 [4] 贸易与投资关系 - 乌中贸易额快速增长且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来源国 [4] - 跨区域合作和基础设施项目夯实合作基础并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4] 组织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 - 合作从传统安全经济领域拓展至数字转型、绿色发展和创新领域 [5] - 未来聚焦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便利化、数字化和绿色能源合作 [5] - 实施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和技术园区建设以提升全球影响力 [5]
南共体聚力打造区域经济韧性
经济日报· 2025-08-27 05:57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工业发展 - 推进区域一体化、加强工业能力和区域价值链建设 重点讨论工业化和区域经济融合议题[1] - 审议《2020-2030年区域指示性战略发展计划》实施进展 总结第44届首脑会议成就[1] - 加快制定"南北经济走廊"规划 包含经济价值评估、投资计划和路线图[2] - 加快推进"海上走廊"战略 促进区域贸易和互联互通[2] 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 - 强调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和自给自足的重要作用 敦促成员国制定农业生产力和气候适应能力战略[2] - 重点推广智能型农业 提升灌溉效率和粮食生产加工能力[2] - 发展蓝色经济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促进包容性能源转型 打造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区域经济体[1] - 与非盟可持续发展愿景有效对接 包括经济繁荣和互联互通发展目标[3] - 增强气候韧性 通过科技创新扩大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3] 贸易便利化与投资环境 - 协调成员国关税政策 消除影响区域经贸一体化的关税壁垒[2] - 南共体内部贸易持续增长 拉动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外国直接投资相应增长[4] - 实施结构性改革 减少海关低效现象和解决监管差异[4] - 建立先进的数字支付系统 推进与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调合作[4] 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 呼吁建立南共体区域发展基金 增强经济韧性并为发展项目调动长期投资[2] - 加强建设有助于区域一体化的法律框架[2] - 非洲南南合作在经济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方面取得长足进展[3] - 南非当选2026年轮值主席国 全力支持实现南共体2050愿景的区域一体化议程[5]
王文涛部长会见韩国总统特使朴炳锡
新浪财经· 2025-08-26 13:29
双边贸易关系 - 中韩建交33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超过60倍 [1] - 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韩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1] - 经贸合作在双边关系中发挥"压舱石"作用 [1] 合作机制推进 - 双方同意加快推进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进程 [1][1] - 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1][1] - 加强区域及多边框架下合作应对国际经贸形势变化 [1] 合作领域拓展 - 发掘新产业新领域合作潜力 [1] - 面对两国经济产业发展新变化通过合作寻找新机遇 [1] - 共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1]
先进制造业集群冲进“国家队”川渝力量抱团出击
四川日报· 2025-08-26 06:15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 成渝地区已获批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包括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 成都市和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 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 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 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 [1] - 2024年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规模达1.72万亿元 同比增长近4% 占全国比重10.6% 较2021年9.2%和2016年7.6%持续提升 [1] - 集群建设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 在成都高新区、重庆高新区等地形成专业化产业链 [1] 企业跨区域布局案例 - 四川九洲投资控股集团在重庆设立3家子公司 包括2021年成立的重庆九洲隆瓴科技和2023年成立的重庆九洲智造科技 [1] - 重庆九洲智造科技年产能达20万台套电机控制器系统 为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配套 [1] - 重庆九洲星熠导航设备公司受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营收保持年均20%以上增长 [1] 产业集群协同机制 - 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近1300家企业实现产品供需对接 促成60余家企业累计融资7.84亿元 [1] - 两地共建14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包括重庆荣昌高新区和宜宾三江新区 构建原辅料、电子元器件、整机终端等产业链配套体系 [1] - 成都医学城与重庆国际生物城共建临床前研究中心等平台 推动生物医药研发生产跨区融合和服务平台共享 [1] 产业体系规模与优势 - 成渝生物医药集群形成涵盖生物技术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的产业体系 聚集6700户相关企业 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1][2] - 成都医学城聚集600余家上下游企业 包括药明康德、科伦博泰等龙头企业 产业集群规模超200亿元 [1] - 重庆在诊疗设备、体外诊断领域布局完善 与成都抗体药、CXO领域形成强强互补 [1] 国家级平台建设 - 成渝地区获批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包括重庆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和成都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 [2] - 建成2个国家级示范区 包括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 [2] - 下一步将推动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集群向世界级迈进 通过重点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加速成渝双核联动 [2]
务实合作践行“上海精神”——访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和平与外交研究所所长阿西夫
中国经济网· 2025-08-25 10:07
峰会规模与意义 -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中国天津举行 成为该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峰会 包括2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1] - 此次峰会彰显上合组织包容性 预计讨论议题涉及多领域多维度 体现其作为追求公平全球治理模式的"意愿团体"特性[2] - 峰会规模空前 被视为重塑全球秩序和迈向更包容未来的转折点[1][3] 上海精神与实践成果 - 上海精神是组织基石 倡导主权优先和共同繁荣的合作模式 明确反对霸权[2] - 中国担任2024-2025年轮值主席国期间主导举办超过100场活动 近半数聚焦贸易投资能源和数字经济领域[4] - 通过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和安全论坛等系列活动为实质性讨论奠定基础[2] 经济合作与区域一体化 - 组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承诺体现在广泛议程中 通过建立内部韧性机制和共同繁荣机制增强区域经济韧性[4] - 致力于创建坚实可量化的经济纽带 既保护成员国免受外部胁迫 又能释放内部市场潜力[5] - 具有安全叠加效应的经济外交价值 能与多地区开展贸易而不受外部势力影响内部凝聚力[4] 治理模式与全球影响 - 展示大型多元化组织无需等级森严权力结构也能实现平稳合作 为国际社会提供替代性治理方案[3] - 对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注使其能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不平等等全球性挑战[3] - 倡导植根于平等和共同繁荣的治理体系 可能成为全球秩序重塑的转折点[3] 机制建设与分歧处理 - 需要建立成熟的争端解决机制 为分歧设立隔离机制以避免影响组织广泛议程[4] - 通过务实合作践行上海精神 使反霸权主义立场转化为实际资产[4] - 机制化建设能使政治谨慎成员国也有动力捍卫组织原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