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搜索文档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接受《环球时报》专访:美国民众渴望了解真实的中国
环球时报· 2025-06-18 06:58
中美经济制度对比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独特性和优越性,体现在"独特的制度优势" [1] -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实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从极度贫困国家发展为现代经济体 [5] - 中国采用公私协同的混合经济模式,不同于西方私营主导或苏联政府统管的单一模式 [10] 行业竞争力差异 - 中国高铁系统在速度、外观及配置上超越美国,建设投入资金规模显著 [1][2] - 中国比亚迪已成为全球性价比最高的电动汽车生产商,在欧洲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 [7] - 中国在汽车产业等关键领域已实现对美国的超越,反映经济结构变化 [7] 经济数据趋势 - 金砖国家GDP总和占全球35%,首次超过G7国家28%的占比(2020年数据) [7] - 中国与金砖国家经济崛起与G7相对衰落形成交叉点,标志全球格局变化 [7] 企业发展模式 - 美国企业采用单一所有权模式,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导致严重经济不平等 [9] - 中国企业注重社会效益导向,政府主导建设高铁等长期赋能型基础设施 [10][11] - 中国新建大学数量持续增加,与美国高校关闭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11] 产业政策差异 - 中国政府能推动高风险低利润但具社会效益的项目(如铁路网络) [11] - 美国私营部门难以复制中国基建模式,因缺乏长期社会效益评估机制 [11]
安徽时评:任正非“干就完了”的三重启示
搜狐财经· 2025-06-12 07:58
华为任正非专访核心观点 - 公司面对外部封锁采取"干就完了"的务实态度 强调行动力而非空想 [1][3] - 公司承认昇腾芯片与美国存在一代技术差距 但提出"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群计算补单芯片"的创新解决方案 [4] - 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达1800亿元 其中600亿元专门用于不考核回报的基础研究 [5] 华为的战略方法论 务实行动力 - 公司直面芯片产业现实差距 同时强调中国数十上百家芯片公司在化合物半导体领域的集体努力 [4] - 公司解决问题的核心逻辑是将精力聚焦于具体行动而非困难本身 [4] 长期主义定力 - 公司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33%(600亿/1800亿) 认为"不搞基础研究就没根" [5] - 公司设立"黄大年茶思屋"非盈利平台 致敬长期科研精神 案例包括抗战时期发现的刺梨价值历经百年才产业化 [5] 制度环境支撑 - 公司发展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包括国家统一大市场、法治化营商环境等制度优势 [6] - 公司认为高铁、先进电网等国家基础设施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 [6] 行业观察 - 中国芯片行业呈现集体突破态势 尤其在化合物半导体领域存在发展机遇 [4] - 基础研究领域存在"无用之大用"现象 典型案例包括青蒿素、深地探测技术等长期研究成果 [5]
美学者: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中国,而不是对其成功视而不见
搜狐财经· 2025-06-08 06:40
美式资本主义的本质与困境 - 美式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是逐利至上,国内外政策几乎完全围绕资本利益展开[1] - 美国企业为追求更高利润将制造业大量外包,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并非中国"偷走工作"而是资本追逐成本洼地的结果[2] - 美国高铁系统缺失并非技术不足,而是因短期"不能赚钱",政府基础设施投资长期缺位源于"无利"逻辑[2] - 美国政府已"新自由主义式地退出公共领域",将医疗、教育等交给市场机制,形成"企业统治"而非公共服务[3] - 美国企业政治游说花费超数百亿美元,政策制定被资本操控,政府沦为"资本利益执行者"[3] 中国经济的制度优势 - 中国经济是"国有主导、民企活跃"的混合模式,政府保留关键领域主导权并识别市场失灵进行修正[4][5][6] - 中国高铁等关键领域突破源于国家战略主导,政府协调私营部门与国有部门协同发展[5] - 中国制度核心逻辑是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利益,通过五年计划、双碳目标等政策体现公共导向[7] - 中国在面对贸易战时展现出韧性,通过自主产业链建设、技术替代和一带一路协作强化竞争力[8] 制度效率与执行差异 - 中国制度表现出更高组织效率与协调力,贸易战中未如美方预期崩溃反而加速技术自主[8] - 美国决策层低估中国制度优势,贸易战反而推动中国加快技术替代与对外布局[8] - 美国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社会分裂等问题,内部危机通过压榨工人和输出通胀缓解的模式已近极限[8] 制度比较与学习可能性 - 中国成功源于"实用主义+国家能力"的现代化路径,未照搬苏联或美国模式[9][10] - 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榜样,因其快速增长并帮助大量人口脱贫,制度设计具有必然性[10] - 美国社会反思资本主义仍是禁忌,"学习中国"的意愿与能力存疑[10]
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有哪些要点难点?
中国环境报· 2025-06-04 09:08
政策部署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推进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 [1] - 该政策旨在促进资源环境要素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1] -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是一项重大基础性制度安排,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1] 交易标的扩展 - 目前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已纳入市场化交易标的 [2] - 未来将稳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扩展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2] - 因地制宜推进非常规水交易和省级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制度建设 [2] 定价机制 - 资源环境要素定价需考虑市场价值、稀缺程度、潜在影响和生态产品价值等因素 [3] - 建立基准价格区间,基于供需关系使价格合理波动,防止"贱卖"或"爆炒" [3] - 需进行价格监测,对异常剧烈波动适度干预 [3] 市场建设 -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建设需坚持公开、透明、高效原则 [3] -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构建高效便利的交易市场 [3] - 确保算法机制公平,保护参与者合法权益 [3] 配套服务体系 -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需要完善周边服务体系支撑 [4] - 包括核算核查、估值咨询、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 [4] - 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和服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