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自由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AI让硅谷10万人失业”背后的真相
虎嗅APP· 2025-11-11 07:59
以下文章来源于商隐社 ,作者浩然 商隐社 . 关注科技进步,观察人类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商隐社 ,作者:浩然,题图来自:AI生成 与"硅谷10万人"被裁这样的消息几乎同时进入我视野的是"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苹果公司市值 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马斯克可能获得万亿美元薪酬"…… 失业人群与超级企业、超级个体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了人类社会的两极分化。 不可否认的是,AI会替代更多人已是趋势,技术之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我们真的在财富分配等制 度层面做好准备了吗? "AI替代人"旗号之下所掩盖的 最近又有一些大企业开启了新一波裁员。 Meta上月份宣布裁撤其人工智能部门的600名员工,理由是"减少管理层级,提升组织效率"; 英特尔在今年夏季的三个月内裁掉了2万多人; IBM也在前几天宣布,今年4季度要进行新一轮裁员,预计会波及上千人。 以前某家大企业进行超万人规模的大裁员,几乎都是这家企业遇到了较大的生存危机,遭遇"戴维斯 双杀"——业绩下滑,估值下降,两个负面因素叠加后导致股价暴跌。 但现在大企业的裁员大为不同,他们大多有着比较亮眼的业绩,股价也一路高歌猛进。 亚马逊今年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分别同 ...
“AI让硅谷10万人失业”背后的真相
创业邦· 2025-11-10 18:34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科技巨头的裁员潮被包装为“AI替代人”的技术必然结果,但实际上掩盖了企业前期过度扩张、周期性经济调整以及用工模式向非正规化转变等多重因素 [6][9][10][12] - 科技进步,特别是AI的应用,在提升企业效率和业绩的同时,可能加剧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和“好工作”与“坏工作”的二元对立,引发对现有制度是否做好准备的深刻疑问 [6][12][19][20] 科技巨头裁员现状与业绩表现 - 多家科技巨头在2024年开启新一轮裁员,硅谷有近10万人被裁,例如亚马逊计划裁减约1.4万名员工,微软自5月以来已裁员超1.5万名,Meta裁撤人工智能部门600名员工,英特尔在夏季三个月内裁掉2万多人 [7] - 与裁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公司业绩表现亮眼:亚马逊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上涨13%和39%,谷歌、微软、Meta第三季度均有超10%的增长,股价屡创新高,IBM第三季度也获得超9%的增长并扭亏为盈 [7][8] 裁员潮背后的多重驱动因素 - 部分裁员源于2020-2022年疫情期间的过度扩张,当时线上需求激增且融资成本低,导致企业员工数激增,例如亚马逊员工数从2019年的不到80万翻番至2021年的160万,谷歌从约11万扩张到18.7万 [9] - 疫情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美联储连续加息迫使企业压缩人员,2022年科技企业全球裁员约16万人,2023年约26万人,达到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的最高水平,2024年裁员总数接近15万人 [10] - 企业将裁员原因归结为AI技术的加速应用,并加大AI投入,例如亚马逊预计今年在AI上的资本支出总额约为1250亿美元,试图构建“裁员代表AI水平更高、更能抓住未来趋势”的逻辑 [8]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与社会影响 - 企业在裁员的同时,增加了临时工等“非正规员工”的招聘,例如亚马逊宣布在美国招聘25万名假日季临时工,形成了“二元劳工市场” [11][12] - 美国从事自由职业的劳动力在2023年达到6400万人,较10年前增加1100万,其中部分劳动密集型零工是被动选择,工作碎片化且缺乏稳定性,难以通过努力成为中产,加剧社会分化 [12] - AI发展本身也依赖大量低薪临时工,如数据标记员、内容审核员,用单调重复的工作反哺AI系统 [12] 历史视角下的裁员与社会分化 - 回顾近半个世纪美国另外两次大规模裁员潮(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制造业转移和90年代的白领裁员),企业均将原因解释为全球化竞争或新技术应用等“自然经济演化” [15][17] - 在新自由主义政策影响下,跨国企业通过全球布局寻求最低成本,并利用税率优势避税,例如“硅谷六巨头”在2011年至2020年间逃避的全球税收高达960亿美元,导致财富高度集中于社会顶层 [19] - 历史数据显示,2010-2020年期间美国69.2%的新增和替换岗位只需高中学历或更低,如零售、货运、餐饮服务等,加剧了学历贬值并堵塞了上升渠道 [20]
“AI让硅谷10万人失业”背后的真相
36氪· 2025-11-10 08:49
与"硅谷10万人"被裁这样的消息几乎同时进入我视野的是"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苹果公司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马斯克可能获得万亿美元薪 酬"…… 失业人群与超级企业、超级个体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凸显了人类社会的两极分化。 不可否认的是,AI会替代更多人已是趋势,技术之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真的在财富分配等制度层面做好准备了吗? "AI替代人"旗号之下所掩盖的 最近又有一些大企业开启了新一波裁员。 据媒体报道,亚马逊计划裁减约1.4万名公司职员,以精简运营、加快人工智能部署。 这次裁员算是亚马逊继2022年裁掉2.7万人后又一次大规模裁员。 不只是亚马逊在大裁员,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硅谷就有近10万人被裁掉了。 比如谷歌,年初就在云计算部门大幅削减设计岗位,将资源集中投入到AI产品研发; 微软5月以来已经裁掉了超1.5万名员工,主要波及Azure云、全球销售及工程等核心部门; Meta上月份宣布裁撤其人工智能部门的600名员工,理由是"减少管理层级,提升组织效率"; 英特尔在今年夏季的三个月内裁掉了2万多人; IBM也在前几天宣布,今年4季度要进行新一轮裁员,预计会波及上千人。 以前某家大企业进行超万人 ...
周德宇:再按西方经济学玩下去,美国制造业要输越南了
搜狐财经· 2025-11-08 14:06
在经济运行中,是需求还是供给更重要?从理论上讲,这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正确的废话般的答案:这两者都重要,需求出了问题我们 关注需求,供给出了问题我们关注供给…… 但在现实世界,你怎么知道现在的问题到底是出在需求侧还是供给侧?所以那些影响经济政策的道理,往往都会强调需求或供给某一边的重要性,认为只要 解决了一边,另一边自然也没有问题。 对于当代经济学来说,你最常听到的"道理"就是,经济问题来自需求不够,我们需要刺激"需求"。而刺激需求的各种方式虽然多种多样,本质上讲不外乎就 是多花钱,多发钱。以此类推,他们还创造了一个名词,叫作"温和通胀":"适度的"通货膨胀不是一个问题,反而说明了市场上需求旺盛,是经济繁荣的体 现。 这种道理再推到极致,就是什么"现代货币理论"之类的东西,大家随便发钱,只要需求带动经济,就永远不用担心还钱和通胀的问题。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了,当代经济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严谨的证明,不是我在这里用"发钱"能够简单概括的。这话没错,但仍然是正确的废话。因为没 人真的去在乎经济学理论背后那些前提假设证明推导,不管是政客还是官僚,不管是财经人士还是普通路人,大家想要的是那些简单明了 ...
美国政府破纪录“停摆”背后:经济状况恶化,底层民众受冲击
南方都市报· 2025-11-06 15:17
据悉,当地时间11月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第14次尝试推进一项已获众议院通过的临时拨款法案,以维 持联邦政府正常运转,但相关程序性投票未能获得推进该法案所需的60票。 "当前美国经济状况的恶化,也促使左翼民粹力量觉醒并壮大。例如,在最近的纽约市长选举中,34岁 代表左翼民粹的候选人佐赫兰·马姆达尼成功当选,而民主党建制派最初支持的科莫——来自盘踞纽约 政坛数十年的政治家族——不仅在党内初选中落败,即便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仍未能成功。这表明民 主党内部也将进一步激化并左转,而共和党则持续右转,美国政治极化现象将更为严重,民粹主义力量 也将更为强大。"陈征说。 这导致引发政府"停摆"的财政僵局延续,甚至于美东时间5日零时刷新成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 一次"停摆"。此次"停摆"在民航、食品、医疗等领域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将持续扩大。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讲师陈征向南都记者指出,在受影响的领域中,航运运输及 需政府协作运作的部门所受冲击最为显著。从此次"停摆"中可以看出,建制派所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模 式——无论是在国际秩序构建还是国内治理方面——均已显现失败迹象。未来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与底 层民众可 ...
刷新纪录!美国政府“停摆”,已超35天
南方都市报· 2025-11-06 15:17
政府停摆事件概述 - 美国政府停摆于美国东部时间11月5日零时刷新历史纪录,成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超过2018年底至2019年初的35天纪录 [1] - 停摆由9月30日国会参议院未能通过新的临时拨款法案引发,于10月1日零时开始,是近七年来的首次 [2] - 截至11月4日,国会参议院第14次尝试推进临时拨款法案的程序性投票失败,导致财政僵局延续 [2] 经济与民生影响 - 约75万名联邦雇员被迫停薪休假,多项公共服务陷入停滞 [2] - 4200万人被停发食品救助,超过320万旅客遭遇航班延误,交通部长表示不排除关闭全国领空 [1] - 民航、食品、医疗等领域的破坏性影响持续扩大,航运运输及需政府协作运作的部门所受冲击最为显著 [2] 两党政治博弈焦点 - 两党争夺的焦点在于权力分配与基本盘的巩固,医疗问题并非争议的核心 [7] - 民主党强调维护“奥巴马医改”,其覆盖的底层群体是其重要票仓 [7] - 特朗普团队持极端反对态度,意图取消“奥巴马医改”并对美国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7] - 特朗普所属的“MAGA派”反对大政府与扩大公共开支,主张削减支出,拒绝民主党强化福利的治理模式 [7] 特朗普团队的战略意图 - 特朗普团队有意识地将停摆作为实现其政治目标的工具,其所重点关注的部分机构经费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1][5] - 特朗普团队致力于扩大总统权力,借助停摆使国会及联邦政府中某些不受认可的部门陷入瘫痪 [5] - 停摆有助于打击民主党的基本盘,并使“深层政府”陷入瘫痪,有利于特朗普巩固总统权力 [4] - 若特朗普能迫使民主党让步,将对其在中期选举及2028年大选产生重要助益 [7] 美国政治极化与民粹主义 - 美国政坛的极化现象日益加剧,政策分歧与对立更为尖锐 [5] - 两党均将政府停摆“武器化”,试图向对方施压并归咎责任 [5] - 纽约市长选举中,34岁代表左翼民粹的候选人佐赫兰·马姆达尼成功当选,民主党建制派支持的候选人落败,表明民主党内部激化并左转,共和党持续右转 [3] - 未来美国社会中产阶级与底层民众可能承受更大冲击,更多人陷入贫困,从而为美国民粹主义的再度复兴提供土壤 [1][3] 债务问题与财政压力 - 特朗普接手时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已达34万亿美元,8月时债务总额突破37万亿美元 [7] - 债务持续攀升使削减联邦开支成为特朗普任内的关键任务,医保支出作为联邦开支的最大组成部分是其削减目标 [7]
温铁军直言:西方为啥恨中国体制?因为我们没照教科书玩!偏要走自己的路!
搜狐财经· 2025-10-29 09:47
经济政策模式 - 中国采取逆周期调节模式,通过国家主导的财政刺激和基建投资应对经济危机,而非西方推崇的顺周期市场出清[3][5][12] -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启动3.6万亿元财政刺激,重点投向西部大开发,使GDP增速从1998年7.8%回升至2000年8.5%[5][7]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重点投向保障房、农村基础设施和交通基建,2009年GDP增速达9.4%,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12][15] 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 - 通过逆周期操作实现区域性再平衡,将沿海过剩产能引导至中西部地区[6] - 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2019年要求信贷资源向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倾斜,2020年疫情中金融系统让利1.5万亿元支持企业[20][21] - 严格控制资金脱实向虚,对房地产和股市加强调控,防止金融资源空转[22] 乡村振兴与内循环战略 - 2020年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成为战略支点[28][30] - 2021年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资源向生态农业、县域经济和乡村旅游倾斜[31][32] - 通过土地流转和合作社运营激活乡村闲置资源,截至2020年全国设施性资产总量超1300万亿元[36] 外汇储备与全球化进程 - 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9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1] - 2010年后企业从代工转向全球资产配置,进行海外投资、并购和建厂[1] - 始终保持3万亿美元以上外汇储备,为应对全球流动性收紧提供缓冲[24] 扶贫与民生保障 - 2013年启动精准扶贫,对832个贫困县实行对口支援包干制[17] - 五级书记抓扶贫,通过修路、建渠和产业开发实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 - 棚户区改造投入超1万亿元,同时推进乡村电网升级和光伏装机容量全球第一[15][17]
全球化反噬:美国工人失业、降薪,全球化失控背后的血泪与反思!
搜狐财经· 2025-10-07 14:17
全球化进程的演变与影响 - 早期全球化被普遍视为理想的乌托邦,资本可自由跨国流动,新市场待开发,发展中国家有望崛起 [3] - 1990年代克林顿总统将全球化描述为“无敌的力量”,并推动美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尽管多数人预见到国内工人将受损 [5] - 后续发展表明,全球化与经济动荡、政治分裂密切相关,如印度尼西亚动荡、俄罗斯卢布危机及美国工人失业等实例 [3] 资本与劳工的对立关系 - 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主要由资本和高技能人才获得,而低技能工人面临失业,其工作岗位被低价劳动力取代 [5] - 这种不平等加剧了社会矛盾,并使富人和企业能够逃避税收 [5] - 本质上,美国工人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视为可随时舍弃的筹码,其利益未被真正关注 [22] 政策应对及其失效 - 克林顿政府提出“贸易调整援助”计划,旨在通过职业培训、基建项目帮助失业工人转型,但申请程序繁琐,仅不到10%的合格工人受益 [5] - 该计划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仍被坚持使用,但未获两党真心支持,工人所得帮助微乎其微 [5] - 2011年固特异轮胎工厂关闭导致1900名工人失业,参加培训者仅三分之一能在新行业找到工作,且工资普遍下降,部分人收入减少近一半 [14] 产业与就业的具体冲击 -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后,工厂数量未大幅减少,但受墨西哥低价劳动力冲击的工人苦不堪言 [10] - 特朗普政府2018年实施钢铁和铝关税,钢铁行业增加约一万个岗位,但下游汽车和家电行业裁员七万多人,形成“拆东墙补西墙”的局面 [16] - 疫情爆发揭示全球供应链脆弱性,“准时制”生产模式过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导致商品短缺和生产困难 [18] 社会反应与政治转向 - 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会议爆发大规模抗议,工人呼声达到顶点,其核心是反对被持续牺牲 [10][13] - 奥巴马执政期推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因偏袒企业条款引发强烈反弹,至2016年大选时主要候选人不敢公开支持 [16] - 特朗普当选后退出TPP,并通过定向关税施压企业回迁生产线,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16] 全球化未来的挑战与反思 - 全球化并非不可逆转,但需让美国工人真正受益,政府责任是减少损失、创造新工作以推动经济增长 [21] - 需反思将依赖工厂生计的小镇居民诉求视为“无知的保护主义”的倾向,关注工厂外迁后居民的生存问题 [19] - 当前民粹主义蔓延,全球化未来路径仍无明确答案,政策建议如提高企业税、打击避税、重建社保体系等缺乏实操性 [21]
孙宇晨的奇幻漂流
虎嗅· 2025-09-28 21:58
孙宇晨的投资与商业活动 - 成为特朗普家族支持的加密货币项目World Liberty Financial (WLFI)的主要投资人,投入7500万美元[1] - 以特朗普meme币(STRUMP)第一大持有人的身份出席特朗普晚宴,当前持有1,432,003,302枚STRUMP[2][3] - 通过投资特朗普相关项目后,美国SEC暂停了对他的民事欺诈案件指控[21] 波场(TRON)项目运营 - 波场项目采用三层设计和委托权益证明(DPoS)共识机制,宣称高效且交易费用低[4] - 孙宇晨个人掌控波场代币TRX绝大部分供应,通过控制27位超级代表对网络治理拥有实质性控制权[5] - 波场前CTO指控波场"过度中心化",DPoS机制是"伪去中心化",节点大多受波场基金会控制[28] 监管规避策略 - 波场在2017年9月4日中国禁止代币发行融资前几日完成7000万美元募集,随后离开中国前往美国[5] - 通过购买圣基茨和尼维斯国籍(25万美元)、马其他国籍和格林纳达国籍,建立法律防火带[8][12][13] - 利用外交身份规避监管,在2021年12月被任命为格林纳达驻WTO大使,获得免于起诉的外交身份[17] 法律诉讼与指控 - 2023年3月美国SEC对孙宇晨及其三家公司提起诉讼,指控未注册证券发行、欺诈性市场操纵和非法名人推广[18] - SEC指控其通过清洗交易人为制造虚假信号,每日在控制账户间进行数百万TRX交易伪造活跃度[30] - 波场基金会反驳SEC指控,称其无权监管主要发生在海外的行为,且已采取措施避免美国市场[19] 行业影响与模式分析 - 加密货币成为洗钱工具,2023年新加坡洗钱案涉案金额超过10亿新元,圣基茨护照被用于隐藏身份[17] - 国籍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勒比小国通过出售公民身份为自己创造财富收入,为全球富豪提供监管套利工具[27] - 去中心化叙事在实践中导致权力向少数精英集中,复制和强化现有不平等结构而非颠覆它们[29]
孟晓苏谈特朗普的“美国版国有化”: 房地产商思维如何重塑美国经济
凤凰网财经· 2025-09-16 15:57
特朗普政府政策转向 - 特朗普第二任期推行被视为国有化的政策措施 反映房地产商思维主导的经济治理理念重大转变 [3] - 政策核心逻辑源自特朗普作为房地产商的独特经验与思维方式 涵盖战略 经济 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多层面 [3] 房地产商思维治国 - 将一切视为可交易资产 追求即时回报和有形利益 延伸至国家治理 [4] - 补贴转换为股权 如同房地产交易中以物易物 关键企业视为可收购优质资产 国家战略当作商业项目运作 [4] - 对企业采取大棒加胡萝卜策略 完美体现房地产谈判压力战术 [4] - 美国政府大规模入股私营企业 类似房地产企业接管政府 用经营公司方式治理国家 [4] 战略行业控制 - 芯片 稀土和军工等战略行业必须掌握在美国手中 [5] - 国防部入股美国最大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 获得15%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5] - 考虑对英特尔 洛克希德·马丁等企业进行类似操作 减少对外依赖特别是对中国依赖 增强供应链安全 [5] - 军工企业73%以上收入来自美国政府 政府通过入股成为老板 确保国防工业基础稳定 [5] 产业政策重构 - 对过去几十年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逆反和修正 [6] - 传统补贴方式如芯片法案390亿美元补贴效果不彰 [6] - 补贴转股权 用109亿美元未支付补贴换取英特尔10%股份 更深入绑定企业投资行为符合政府战略方向 [6] - 美国政府角色从补贴者或监管者向战略投资者转变 [7] 应对中国竞争 - 采取一切可能手段维持美国优势 借鉴中国模式元素 [8] - 学习中国运用国家力量主导产业发展经验 包括产业政策和国有企业作用 [8] - 通过组建主权财富基金 入股关键企业 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8] - 在芯片 人工智能 量子计算等关键科技领域与中国竞争 [8] 政治与财政考量 - 目标企业如英特尔工厂位于摇摆州 政府干预保障就业和投资 兑现竞选承诺巩固选民支持 [9] - 美国联邦债务超过37万亿美元 财政压力加大 [10] - 补贴转股权理论上可从企业盈利获得分红回报 缓解长期财政压力 [10] - 通过主权财富基金模式盘活国有资产 吸引私人资本 减少政府对发债依赖 [10] 政策争议 - 严重干预市场扭曲竞争 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和创新乏力 违背自由市场理念 [11] - 政府同时作为监管者 最大客户和股东 存在巨大潜在利益冲突 [11] - 芯片法案等未授权政府以此方式使用补贴资金 法律基础存疑 [11] - 可能加剧全球产业政策竞赛和国家资本主义趋势 [12] 经济体制转向 - 美国优先理念与房地产商思维结合 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远超自由市场教条坚持 [13] - 强调战略主导 经济民族主义和政治实用主义混合体 [13] - 强化国家政府对关键经济和战略资源控制力维护美国霸权地位 [13] - 短期高效直接 长期可能引向国家资本主义模式 国家通过持股和直接干预扮演经济主导角色 [13] - 特朗普房地产背景深刻影响治国方略 将国家视为企业 政策视为交易 战略资产视为房地产项目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