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贷
搜索文档
 “借贷的钱从哪儿来?”除了银行还有它
 金融时报· 2025-10-22 19:03
 信托公司参与消费金融业务现状 - 目前参与消费金融业务的信托公司已达20余家,包括云南信托、华鑫信托、中诚信托等 [1] - 信托公司涉足消费金融领域已有十余年,最早于2013年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平台合作开启"消费助贷"模式探索 [2] - 在抖音"放心借"等平台的授权机构中,有7家信托公司位列其中 [1]   消费金融信托业务模式 - 消费金融信托业务主要有"助贷"、"流贷"和资产证券化三种模式,其中"助贷"模式最为常见 [2] - 在"助贷"模式下,信托公司作为资金方,与拥有流量和技术的平台合作获取客源 [2] - 信托公司在消费金融领域的角色已从早期单纯资金供给,深化为全链条运营参与者 [3]   信息透明度问题与市场反应 - 大部分借款平台未明确公示背后资金方信息,仅抖音、去哪儿等部分平台在明显位置公示所有贷款合作方名称 [2] - 在某投诉平台通过"信托""贷款"关键字搜索可匹配出1760条投诉,涉及国民信托、五矿信托、山西信托等多家公司 [3] - 很多借款人通过裁判文书才得知自己贷款平台背后的资金方是信托公司 [3]   监管政策变化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5年4月发布并于10月1日正式实施《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 [4] - 新规要求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通过官方网站等渠道披露名单 [4] - 新规不仅适用于商业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更将信托公司纳入参照执行范围 [4]   新规实施后的合规进展 - 截至发稿,已有7家信托公司披露了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名单 [5] - 国投泰康信托公布了10家平台运营机构以及1家增信服务机构 [5] - 云南信托于9月29日在官网公布了13家合作机构,其他披露名单的还包括上海爱建信托、中诚信托等 [5]   合作机构特点与行业影响 - 互联网集团股东背景较为可靠的平台在信托公司合作名单中"榜上有名" [5] - 蚂蚁旗下的两家公司在5家信托公司的榜上均有出现,京东和抖音旗下的公司也是大部分信托公司合作机构中的"常客" [5] - 名单披露能够有效缓解市场对信托助贷业务的信息不对称担忧,增强借款人信任度 [6]
 网贷江湖变天:助贷新规下,没有侥幸者空间
 36氪· 2025-10-14 08:15
 行业监管新规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于10月1日正式施行,宣告互联网助贷野蛮生长时代终结,全面强监管时代来临 [1] - 新规明确规定,包括会员费在内的所有额外费用均须计入综合成本,针对业内通行的"24%+权益"模式进行整顿 [1] - 新规强调风控审批权必须由银行掌握,银行需自行承担风控责任,不能再充当"甩手掌柜" [1] - 对助贷平台而言,行业将告别"规模为王",进入深耕垂直细分市场的"价值为王"新阶段,不合理的利润空间将被压缩 [1]   招商银行与招联金融分析 - 招商银行网络贷款分为直营(如闪电贷)与助贷两部分,直营业务合规压力较小,但面临因利率战导致的盈利压力,部分闪电贷客户利率已低至2.68% [2] - 网络贷款缺乏抵押物,催收处置难度高,对客群经营与风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行业仍处于"跑马圈地"阶段,潜在不良压力在积聚 [3] - 招商银行共有15家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包括网商银行、蚂蚁智信、度小满、招联金融等头部机构,长期看有助于提升资产质量 [3] - 招联金融2024年营收173.18亿元,同比下降11.65%,净利润30.16亿元,同比下降16.22%,总资产1637.51亿元,同比下降7.18% [4][5] - 2025年上半年,招联金融营收78.99亿元,同比下降14.77%,净利润15.04亿元,同比下降12.76%,总资产1577.22亿元,较2024年末减少60.29亿元 [5] - 2024年招联金融"好期贷"贷款余额降至991.3亿元,降幅8.57%,"信用付"贷款余额降至696.49亿元,降幅5.51% [5] - 招联金融2022至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22%、2.45%、1.95%,2024年累计核销不良贷款144.78亿元,同比增长23.32% [6] - 截至10月12日,黑猫投诉平台关于招联金融的累计投诉达27195条,主要集中在息费过高、暴力催收等问题,2022年曾因8项违规被罚款290万元 [6]   宁波银行与宁银消金分析 - 宁波银行通过旗下宁银消费金融公司实现网贷业务跨区域发展,2022年5月斥资11亿元受让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2025年3月注册资本增至36亿元,宁波银行持股增至94.17% [8] - 2022至2024年间,宁银消金净利润从0.26亿元增至3.03亿元,总资产规模从81.45亿元大幅跃升至598.15亿元 [9] - 宁银消金于2025年7月成功发行15亿元金融债,利率1.65%刷新行业融资成本最低纪录,但伴随资产规模扩张,资本消耗压力加剧 [9] - 截至2024年末,宁银消金线上联营业务占比高达69.70%,对第三方助贷平台依赖度高 [10] - 截至2024年末,消费金融行业总资产规模达1.384万亿元,前四大机构(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以总计约6387.66亿元总资产占据46%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凸显 [10] - 截至10月12日,黑猫投诉平台关于宁银消金的累计投诉达806条,2025年7月因五项违规被处以165万元罚款,2023年10月因提供个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被罚款20万元 [11][12]   非银系助贷平台分析 - 2025年第二季度,奇富科技营收52.16亿元,同比增长25.38%,净利润18.5亿元,同比提升25.72% [14] - 2025年第二季度,信也科技营收35.8亿元,同比增长12.9%,净利润7.5亿元,同比增长36.4% [14] - 2025年第二季度,乐信净利润5.1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5.75%,但其信贷促成服务收入同比下降15.0%,业务正从"轻资本模式"向"重资本模式"切换 [14] - 为应对新规,乐信在二季度将拨备增加13.6%至10.4亿元人民币,拨备覆盖率达270%,奇富科技拨备覆盖率提升至662%的历史高位 [15] - 截至10月12日,奇富科技旗下360借条、信也科技旗下拍拍贷、乐信旗下分期乐的投诉量分别为44154条、70348条、125993条 [15] - 2025年第三季度,奇富科技港股累计下跌31.70%,乐信美股累计下跌26.07%,信也科技累计下跌22.26%,反映出市场对其未来业绩的担忧 [18]   行业整体展望与趋势 - 行业将经历政策主导的深度调整期,2024年底京东以32.5亿元拿下捷信消金65%股权,标志着行业洗牌 [19] - 2025年第三季度助贷业务规模可能出现"阶段性收缩",以挤出不合规业务形成的"水分" [18] - 行业竞争焦点将从规模和流量转向风控精度、运营效率和生态构建能力,风控是核心,合规是底线 [19]
 公布“豪华”助贷机构名单 外资银行寄望消费贷
 中国证券报· 2025-09-17 04:18
 核心观点 - 外资银行加速推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合规性调整并深化本土化布局 以拓展中国市场并寻求消费信贷业务新增长点 [1][5] - 外资银行与助贷平台合作主要涉及贷款获客与营销、运营服务及催收业务 合作机构类型包括民营银行、消金公司、互联网平台和融资担保公司 [1][2] - 外资银行通过合作弥补自身在场景嵌入、客户基础、数据积累等方面的短板 但需警惕合规风险并加强风控能力建设 [5][6][7]   合作机构类型与范围 - 富邦华一银行披露52家合作机构 韩亚银行(中国)、开泰银行(中国)、友利银行(中国)等多家外资银行公布合作名单 [1][2] - 民营银行包括前海微众银行(与东亚银行(中国)、开泰银行(中国)合作)、新网银行、网商银行、百信银行等 [2] - 持牌消金公司及小贷公司包括马上消金、海尔消金、度小满小额贷款、蚂蚁消金等 [2] - 互联网平台包括支付宝、银联数据、唯品会、哈啰普惠科技以及字节跳动、京东系助贷机构 [2] - 融资担保公司占比较高:富邦华一银行52家合作机构中27家为融资担保公司 开泰银行(中国)14家合作机构中5家为融资担保公司 [3]   合作动因 - 直接动因为10月1日施行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实行名单制管理并披露合作机构 [4][5] - 外资银行存在本土场景缺失、运营经验不足、数据积累有限等短板 通过与头部机构合作获取流量入口 [5] - 目标为拓展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并寻求新利润增长点 [5]   业务特点 - 合作范围集中于贷款获客与营销、运营服务、线上/线下催收业务 [1][2] - 产品类型以个人信用消费贷为主 例如友利银行(中国)与云瀚信息科技合作的京东金条产品 [3] - 通过融资担保公司等增信服务机构实现风险共担机制降低信用风险 [3]   挑战与应对 - 核心挑战为确保外部合作机构合规风控能力 需警惕合作方合规问题导致的风险外溢 [6] - 部分外资银行高度依赖合作方风控模型 缺乏主动管理能力 [6] - 助贷新规限制高息业务且合规成本加大 盈利可持续性待观察 [6] - 建议加强外部合作约束与内部能力建设并行 建设自有互联网渠道并提高自营能力 [6][7] - 需建立科学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对规模、不良贷款率、代偿赔付率等实施严格管理 [7]
 事关助贷新规,外资银行加速披露!
 券商中国· 2025-09-11 11:21
 文章核心观点 - 外资银行正通过公布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名单 积极布局中国消费信贷市场 其战略布局与业务调整在助贷新规实施前夕清晰呈现 [1][2][3] - 外资银行的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特征 包括纯助贷、联合贷款及担保增信等 反映了其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制定的差异化策略 [5][6] - 助贷新规的穿透式监管要求推动了助贷平台向头部集中 外资银行因缺乏本土场景和数据积累 更倾向于与头部平台合作以快速切入市场 [8][9]   外资银行具体合作布局 - 韩亚银行(中国)与13家平台运营机构展开合作 包括海尔消费金融、重庆度小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等 [3] - 东亚银行(中国)合作产品包括与蚂蚁智信合作的"蚂蚁信用贷"、与微众银行合作的"微粒贷联合贷" 以及与网商银行合作的"网商贷" [3] - 渣打银行(中国)与4家平台合作 产品分别为蚂蚁"信用贷"、京东"金条信用贷"、金城银行"金企贷"、微众银行"微业贷" [3] - 开泰银行(中国)披露了14家互联网贷款产品合作机构名单 涵盖持牌消金、民营银行、保险公司、网络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 [3] - 友利银行(中国)公布的唯一合作方为云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合作产品为京东金条 合作范围涵盖获客、营销、运营及催收业务 [4] - 富邦华一银行披露的合作机构数量最多且类型最多元 共涵盖52家各类机构 包括永丰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民营银行 以及马上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4]   合作模式与行业趋势 - 合作模式多元化 例如东亚银行与蚂蚁合作的"蚂蚁信用贷"采用纯助贷模式 银行作为100%出资方 而与微众银行合作的"微粒贷联合贷"则为双方共同出资并自主风控的联合贷款模式 [6] - 头部效应明显 蚂蚁、度小满、微众银行等头部平台频繁出现在多家外资银行的合作名单中 因其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业务经验 [6] -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发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时更加依赖于合作伙伴 以弥补其在场景和用户基础上的短板 [9]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7月10日
 新华财经· 2025-07-10 08:45
 助贷行业洗牌 - 互联网助贷新规实施前3个月行业加速洗牌 头部助贷平台频现合作名单而中小平台离场 [1] - 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收紧 合规压力下市场向头部平台集中 [1] - 新规封堵中小平台通过协议嵌套、业务转包等变相抬高利率至超24%的灰色操作空间 [1]   上证指数表现 - 7月9日上证指数盘中站上3500点 创今年以来新高 [2] -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中油资本等大盘股大涨支撑指数 [2]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新易盛等银行股和科技股创历史新高 [2]   消费电子行业 - AI眼镜新品密集发布 产业链国产化率提升且商业化落地加速 [3] - 万得消费电子产业概念指数6月23日以来13个交易日涨幅达6.67% [3] - 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技术创新迈向新高度 [3]   财政政策动向 - 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 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债券促消费扩投资 [4] - 加快隐性债务置换减轻地方偿债压力 [4] - 下半年财政政策或"加速加量" 考虑增发特别国债和加大专项债收储 [4]   私募基金表现 - 6月超2000只私募基金净值创历史新高 [5] - 上半年超九成百亿级私募获正收益 量化私募正收益占比达100% [5] - 私募发行市场回暖 部分头部私募单一渠道募资超30亿元 [5]   基金二季报 - 主动权益类基金二季度大幅提升仓位 [6] - 绩优债券基金规模大幅增长 [6]   村镇银行改革 - 2025年已有84家村镇银行获批解散 增量明显 [7][8] - 多数被城商行、农商行吸收合并并设为分支行 [8] - 首次出现跨省"村改支""村改分"和国有大行入局兼并重组 [8]   反内卷行情 - 光伏、水泥、钢铁、汽车等行业"反内卷"呼声高涨 [9] - 7月9日光伏板块拉升 国晟科技、亿晶光电等涨停 [9] - 基金看好光伏、钢铁、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盈利改善 [9]   电力市场改革 -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 电力"电商时代"到来 [10] - 国家电网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初步建成进入倒计时 [10]   基金托管资格 - 重庆农商行获批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 [11] - 获批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增至37家 [11]   CPI与PPI数据 - 6月CPI同比由降转涨 主要受工业消费品价格回升影响 [12] - 上半年CPI同比下降0.1% PPI同比下降2.8% [12] - 蔬菜价格同比降幅收窄和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推动CPI转正 [12]   上市公司股东回报 - 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购及景区门票、产品礼盒等多元方式回馈股东 [13] - 盈新发展、盖世食品、水羊集团等探索互动感更强的股东回馈方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