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金条

搜索文档
李波获批担任京东消金董事长!
搜狐财经· 2025-10-10 19:28
近日,天津金融监管局发布任职资格批复。 核准李波为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京东消金)新任董事长。 公开资料显示,李波现为京东集团副总裁,2021年加入京东科技接替原京东数科高管许凌,担任金融科技事业部总裁,向京东科技CEO李娅云汇报。 李波拥有超20年金融行业工作经验,其于1997年加入工商银行,历任工商银行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副总经理,工商银行青岛分行副行长、工商银行湖南 分行副行长等职。 在获批董事长之前,今年9月初,李波已获批京东消金董事职位。 除李波外,京东消金还陆续获批了6名董事,包括潘朝光、李曙光、董晓东、刘晓蒙、张素娟和李芳芳。 去年12月份,天津银行发布公告,与京东、中国外贸信托等机构参与捷信消费金融重组。 随后,2025年1月份,捷信消费金融股权结构调整和变更注册资本正式获批。 注册资本变更为50亿元,股权结构广州晶东贸易有限公司、网银在线(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 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天津银行股份有限公司、Home Credit N.V.(捷信集团),分别持股50%、15%、12%、11%、10%、2%。 4月份,张含春成为捷信消金法定 ...
注册资本刚达标的幸福消金陷三重困局:股权流拍、资金依赖、增速腰斩
搜狐财经· 2025-10-08 15:12
在消费金融行业加速洗牌的当下,注册资本达标成为持牌机构的"生存底线"。9月26日,河北幸福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幸福消金")宣布 注册资本从6.37亿元增至10亿元,恰好踩中《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的10亿元最低门槛。然而,这场看似合规化的增资动作,却难掩其股 权质押、资金紧张、盈利乏力的多重隐忧,在行业竞争与监管新规的双重压力下,这家河北省首家持牌消金公司的发展之路愈发崎岖。 增资仅够"达标",股权迷局待解 幸福消金此次增资,从数字上看是一次规模不小的资本补充,3.63亿元的增资额使其注册资本实现近60%的增长。但深究背后,却暴露了其"被动 合规"的尴尬处境——若不增资,其注册资本将低于2024年4月实施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要求,面临合规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增 资是否能解决其长期存在的股权问题,至今仍是未知数。 公开信息显示,幸福消金自2017年开业以来,仅在2019年进行过一次增资,此后长达六年时间里,股权结构始终维持"张家口银行(47.09%)+神 州优车(39.25%)+蓝鲸控股(13.66%)"的格局。但如今,后两位股东早已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神州优车有 ...
公布“豪华”助贷机构名单外资银行寄望消费贷
中国证券报· 2025-09-17 04:20
外资银行互联网贷款合作动态 - 多家外资银行公布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名单 包括东亚银行中国 富邦华一银行 韩亚银行中国 开泰银行中国 友利银行中国等[1] - 合作机构类型涵盖民营银行 消金公司 互联网平台 融资担保公司等 合作范围涉及贷款获客与营销 运营服务 线上与线下催收等业务[1] - 富邦华一银行披露合作机构达52家 为目前披露数量最多的外资银行[1] 合作机构类型与分布 - 民营银行方面 前海微众银行与富邦华一银行 东亚银行中国 开泰银行中国等多家外资银行合作 新网银行 网商银行出现在富邦华一银行合作名单 百信银行与开泰银行中国合作[2] - 持牌消金公司和小贷公司方面 马上消金 海尔消金 度小满小贷 蚂蚁消金等出现在多家外资银行合作名单[2] - 互联网平台方面 支付宝 银联数据 唯品会 哈啰普惠科技等与外资银行展开合作 深圳智领星辰科技 云瀚信息科技等助贷机构背靠字节跳动 京东等头部平台[2] - 增信服务机构方面 融资担保公司占比较高 富邦华一银行52家合作机构中融资担保公司达27家 开泰银行中国14家合作机构中有5家融资担保公司[2] 产品类型与合作动力 - 外资银行互联网贷款产品多为个人信用消费贷 例如友利银行中国与云瀚信息科技合作的京东金条产品[3] - 合作动力主要来自10月1日正式施行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对平台运营机构 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披露[3] - 外资银行通过合作弥补本土场景缺失 运营经验不足 数据积累有限等短板 获取流量入口并拓展消费信贷市场[4] 监管背景与合规要求 - 金融监管总局4月发布助贷新规 指出互联网助贷业务存在总行管理不到位 权责收益不匹配 定价机制不合理等问题[3]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坚持总行集中管理 权责收益匹配 风险定价合理原则 加强平台运营机构和增信服务机构准入管理[3] - 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官方网站 APP等渠道披露合作机构名单 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3]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外资银行与助贷平台合作是深化贷款业务本土化布局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拓展中国市场特别是消费信贷业务[1][4] - 通过风险共担机制降低信用风险 例如引入融资担保公司 保险公司等合作机构[2] - 合作有助于外资银行快速切入潜力较大的消费信贷市场 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4][5] 业务挑战与发展建议 - 外资银行面临确保外部合作机构合规风控能力的核心挑战 需警惕合规问题带来的风险外溢[5] - 部分外资银行高度依赖合作方风控模型 缺乏风控主动管理能力[5] - 建议外资银行坚持外部合作与内部建设两手抓 加强合作机构约束的同时建设自身互联网渠道和自营能力[6] - 应建立科学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对规模 增速 集中度 不良贷款率 代偿赔付率等实施严格管理[6]
公布“豪华”助贷机构名单 外资银行寄望消费贷
中国证券报· 2025-09-17 04:18
核心观点 - 外资银行加速推进互联网贷款业务合规性调整并深化本土化布局 以拓展中国市场并寻求消费信贷业务新增长点 [1][5] - 外资银行与助贷平台合作主要涉及贷款获客与营销、运营服务及催收业务 合作机构类型包括民营银行、消金公司、互联网平台和融资担保公司 [1][2] - 外资银行通过合作弥补自身在场景嵌入、客户基础、数据积累等方面的短板 但需警惕合规风险并加强风控能力建设 [5][6][7] 合作机构类型与范围 - 富邦华一银行披露52家合作机构 韩亚银行(中国)、开泰银行(中国)、友利银行(中国)等多家外资银行公布合作名单 [1][2] - 民营银行包括前海微众银行(与东亚银行(中国)、开泰银行(中国)合作)、新网银行、网商银行、百信银行等 [2] - 持牌消金公司及小贷公司包括马上消金、海尔消金、度小满小额贷款、蚂蚁消金等 [2] - 互联网平台包括支付宝、银联数据、唯品会、哈啰普惠科技以及字节跳动、京东系助贷机构 [2] - 融资担保公司占比较高:富邦华一银行52家合作机构中27家为融资担保公司 开泰银行(中国)14家合作机构中5家为融资担保公司 [3] 合作动因 - 直接动因为10月1日施行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实行名单制管理并披露合作机构 [4][5] - 外资银行存在本土场景缺失、运营经验不足、数据积累有限等短板 通过与头部机构合作获取流量入口 [5] - 目标为拓展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并寻求新利润增长点 [5] 业务特点 - 合作范围集中于贷款获客与营销、运营服务、线上/线下催收业务 [1][2] - 产品类型以个人信用消费贷为主 例如友利银行(中国)与云瀚信息科技合作的京东金条产品 [3] - 通过融资担保公司等增信服务机构实现风险共担机制降低信用风险 [3] 挑战与应对 - 核心挑战为确保外部合作机构合规风控能力 需警惕合作方合规问题导致的风险外溢 [6] - 部分外资银行高度依赖合作方风控模型 缺乏主动管理能力 [6] - 助贷新规限制高息业务且合规成本加大 盈利可持续性待观察 [6] - 建议加强外部合作约束与内部能力建设并行 建设自有互联网渠道并提高自营能力 [6][7] - 需建立科学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对规模、不良贷款率、代偿赔付率等实施严格管理 [7]
单家银行合作机构多达52家!外资行悄然布局助贷,涌入消费贷赛道
第一财经· 2025-09-12 19:53
外资银行与助贷机构合作趋势 - 6家外资银行在7月密集披露互联网贷款合作名单 包括富邦华一银行 韩亚银行 开泰银行 东亚银行 渣打银行和友利银行[1][2] - 富邦华一银行合作机构数量达52家居首 韩亚银行13家 开泰银行14家 东亚银行3家 渣打银行4家 友利银行1家[2][3] - 合作机构类型包括民营银行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流量平台 保险及融资担保机构四类[4] 合作机构特征与模式 - 合作高度集中于蚂蚁 京东 字节跳动等头部流量平台[1][4] - 富邦华一银行合作27家融担机构及众安在线等保险机构[4] - 主要合作模式包括纯助贷流量导入 联合贷款和担保增信三种[9] - 东亚银行与蚂蚁合作采用纯助贷模式且为100%出资方[9] 外资银行战略转型背景 - 外资银行面临业绩承压与网点收缩双重挑战 2025年初以来超三十家分支机构关停[1][8] - 韩亚银行2024年贷款余额286亿元 较2023年308亿元净减少22亿元[8] - 贷款损失准备从2021年8.52亿元激增至2024年12.2亿元[8] - 通过合作互联网平台快速切入零售市场突破客群困境[1][9] 监管环境与行业影响 - 《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办法》将于10月正式实施 要求实行白名单管理[5] - 新规要求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外资行已收紧担保增信业务资金敞口[9][10] - 头部机构因合规优势受益 依赖嵌套导流的中小平台生存空间被挤压[5] 外资参与中国消费贷市场的其他途径 - 通过入股形式布局互联网贷款领域 如星展银行持股中邮消费金融16.67%[10] - 南银法巴消费金融除南京银行外三家股东均为外资[10] - 富邦华一银行参股成立四川唯品富邦消费金融[10]
事关助贷新规,外资银行加速披露!
券商中国· 2025-09-11 11:21
文章核心观点 - 外资银行正通过公布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名单 积极布局中国消费信贷市场 其战略布局与业务调整在助贷新规实施前夕清晰呈现 [1][2][3] - 外资银行的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特征 包括纯助贷、联合贷款及担保增信等 反映了其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制定的差异化策略 [5][6] - 助贷新规的穿透式监管要求推动了助贷平台向头部集中 外资银行因缺乏本土场景和数据积累 更倾向于与头部平台合作以快速切入市场 [8][9] 外资银行具体合作布局 - 韩亚银行(中国)与13家平台运营机构展开合作 包括海尔消费金融、重庆度小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等 [3] - 东亚银行(中国)合作产品包括与蚂蚁智信合作的"蚂蚁信用贷"、与微众银行合作的"微粒贷联合贷" 以及与网商银行合作的"网商贷" [3] - 渣打银行(中国)与4家平台合作 产品分别为蚂蚁"信用贷"、京东"金条信用贷"、金城银行"金企贷"、微众银行"微业贷" [3] - 开泰银行(中国)披露了14家互联网贷款产品合作机构名单 涵盖持牌消金、民营银行、保险公司、网络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 [3] - 友利银行(中国)公布的唯一合作方为云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合作产品为京东金条 合作范围涵盖获客、营销、运营及催收业务 [4] - 富邦华一银行披露的合作机构数量最多且类型最多元 共涵盖52家各类机构 包括永丰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民营银行 以及马上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4] 合作模式与行业趋势 - 合作模式多元化 例如东亚银行与蚂蚁合作的"蚂蚁信用贷"采用纯助贷模式 银行作为100%出资方 而与微众银行合作的"微粒贷联合贷"则为双方共同出资并自主风控的联合贷款模式 [6] - 头部效应明显 蚂蚁、度小满、微众银行等头部平台频繁出现在多家外资银行的合作名单中 因其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业务经验 [6] -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发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时更加依赖于合作伙伴 以弥补其在场景和用户基础上的短板 [9]
外资银行“抢滩”消费贷市场 释放何种信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0 21:37
外资银行互联网贷款合作披露情况 - 多家外资银行近期在官网公布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名单 包括友利银行中国 韩亚银行中国 富邦华一银行 渣打银行中国等[1] - 友利银行中国合作方为云瀚信息科技 合作产品为京东金条 覆盖贷款获客营销 运营服务及催收业务 该产品由京东金融运营 银行100%出资[2] - 韩亚银行中国合作13家平台机构 包括海尔消费金融 度小满小贷 蚂蚁消费金融等[3] - 东亚银行中国合作蚂蚁智信和微众银行 分别开展蚂蚁信用贷和微粒贷联合贷业务 并与网商银行合作网商贷经营贷款[3] - 渣打银行中国与4家平台合作 产品包括蚂蚁信用贷 京东金条信用贷 金企贷和微业贷[3] - 富邦华一银行披露52家合作机构 涵盖银行 持牌消金公司 融资担保公司及京东 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平台[3] 监管政策背景与行业影响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4月发布新规 要求商业银行对互联网助贷平台实行名单制管理 并通过官网披露合作名单[4] - 新规要求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 旨在解决总行管理不到位 权责收益不匹配 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完善等问题[4] - 披露名单既是满足监管要求 也有助于银行提升合规透明度 强化对助贷机构的监督约束 防范数据滥用和共债风险[4] - 9月1日实施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未将外资银行纳入经办机构范围 目前仅包括18家大中型银行和5家其他发放机构[1][5] 外资银行市场策略建议 - 消费贷贴息政策通过降低实际利率刺激消费需求 为银行零售信贷带来增量机遇 外资银行可凭借风控和服务优势切入中高端市场[5] - 由于政策红利主要惠及本土银行 外资银行在渠道覆盖和场景融合上相对滞后 需快速调整策略并深化与本土平台合作[5] - 外资银行可参考贴息政策重点场景 结合自身客群和资源禀赋选择合作伙伴 布局有增长潜力的消费贷业务[6] - 披露合作名单有助于提升同业合作质量 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 从源头防范非持牌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5]
消费金融“三国杀”:平安普惠,如何在巨头环伺中突围求生?
搜狐财经· 2025-09-05 22:03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是中国消费金融及中小微企业贷款领域头部机构 早期依托母公司资源支持 凭借高利率覆盖高风险业务模式实现快速扩张 [3] - 业务覆盖全国300余城 线上搭建超7000人7×24小时专业咨询团队 累计服务超1100万客户 促成贷款投放超1000亿元 [3] 市场负面评价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投诉量达45862条 近30天新增投诉281条 已完成234条 涉及变相高利贷 违规捆绑销售 暴力催收等行为 [4] - 被指以低利率为噱头招揽客户 违规叠加收取高额保险费 担保费 服务费及管理费 有客户实际承担综合年化利率达35.89% [4] - 频繁采取电话轰炸 曝光通讯录 上门催讨等暴力催收手段 对借款人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5] 行业竞争格局 - 消费金融市场形成银行 持牌消金公司 科技平台三大势力主导的竞争格局 [6] - 国家队代表微众银行2024年贷款和垫款总额达4359.76亿元 同比增长5.18% 凭借低廉资金成本和金融科技优势挤压利率空间和优质客群 [6] - 专业队代表马上消金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7.34亿元 同比增长12.96% 净利润11.54亿元 同比增长8.07% 具备金融牌照和灵活机制优势 [7] - 平台队依托支付宝 微信支付 京东商城等超级App将信贷产品无缝嵌入消费场景 具备无限流量入口和生态闭环优势 [8] 行业监管环境 - 2025年监管对消费金融行业规范力度加大 已有7家持牌机构因贷后管理缺位 征信业务违规被罚 合计罚款832.7万元 [9] - 监管部门对行业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预示消费金融行业步入全新强监管时代 [9] 公司转型方向 - 需主动放弃部分高风险客户 聚焦有真实经营需求 稳定现金流 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 [12] - 需加大AI在反欺诈 信用评估 贷后管理中的应用 构建智能反欺诈模型和智能催收系统实现降本增效 [13] - 可深度挖掘集团现有客户资源进行交叉销售 降低获客成本 形成内部流量良性循环 [13] - 需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化 建立人性化 合规化的客户服务与催收体系 改善用户感知 [13]
网贷,仍在围猎大学生
虎嗅· 2025-06-09 06:32
网贷行业现状 - 校园贷虽被监管禁止但变身为网贷在大学校园中潜滋暗长[6] - 黑猫投诉平台近期有超过5000个大学生因网贷维权的案例涉及分期乐、拍拍贷、度小满、京东金融等平台[1] - 山东大学心理学教师反映每年接待300-500名大学生中至少十几位因网贷问题出现心理困扰其中三名发展为重度抑郁[1] 网贷业务模式 - 网贷机构通过"黑暗模式"设计诱导用户包括默认勾选选项、隐蔽风险提示、隐藏隐性成本等[9][10] - 京东金条等产品通过导流合作方放贷审批失败页面仅显示"京东金条陆续开放中"的小字提示用户难以察觉[9] - 平台披露年化利率7%-24%但通过服务费、咨询费等名目将综合成本推高至15%-36%[11] - 京东一笔20万放贷次日还款需支付3000元利息包含平台与各方的隐形费用逾期后利率可能超36%[12] 行业盈利与参与者 - 2024年奇富科技归母净利润62.48亿元销售净利率36.4%信也科技净利润23.88亿元净利率18.27%[15] - 资金方(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成本年化5%-10%头部机构可低至3%以下[13] - 担保方向借款人收取担保费费率可达贷款金额5%-18%并在违约时承担代偿责任[13] 目标客群特征 - 大学生虽无稳定收入但信息易溯源(学校、家长联系方式等)且还款动机强成为理想猎物[16][21] - 平台利用身份审核漏洞如不主动识别学生身份或仅要求签署"非学生承诺函"规避监管[24] 行业监管问题 - 网贷监管职责分散缺乏明确主管机构处于真空状态[23] - "正当消费"等关键概念界定模糊缺乏可操作性细则难以查处违规行为[24] 行业发展历程 - 网贷起步于2007年政策鼓励普惠金融降低服务门槛[25] - 2014年起行业野蛮生长背离初衷从解决融资难转向利益驱动[27] 社会影响 - 中国年轻群体信贷渗透率86.6%近半数实际负债部分陷入"以贷养贷"[28] - 美国负债文化警示:44%家庭拿不出400美元应急发薪日贷款年化利率最高达91633%[33][32]
京东真的需要捷信
虎嗅· 2025-06-07 10:04
公司收购背景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批复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更名为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1] - 京东集团以65%控股比例入主捷信消费金融 耗时半年的股权重组完成 [1] 牌照优势 - 京东信贷展业此前主要依靠小贷公司牌照 受限于网络小贷牌照的杠杆限制 业务规模面临天花板 [2] - 消费金融公司杠杆倍数上限为25倍 是小贷公司5倍杠杆的5倍 [2] - 收购后京东金融的白条、金条业务杠杆空间从5-6倍提升至12.5倍 融资成本降低33%~50% [3] - 消费金融牌照在业务权限、融资渠道、征信接入权等方面均优于小贷牌照 [3] 财务数据对比 - 2024年1~9月京东盛际小贷营业收入12.78亿元 净利润1.69亿元 [3] - 2018年捷信消金营收185.16亿元 净利润13.96亿元 [3] - 京东以32.5亿元收购捷信消金65%股权 对应整体估值50亿元 价格合适 [3] 捷信经营状况 - 2020年疫情前捷信拥有合作商户29.06万家 但疫情后经营急转直下 [4] - 2022年税前利润0.69亿元 税后利润0.34亿元 2023年税前亏损42.65亿元 税后亏损31.99亿元 [4] - 截至2024年底资产总额48.42亿元 负债总额22.68亿元 所有者权益25.74亿元 [4] - 2021年上半年出售108亿元资产包 2023年转让170亿元不良资产包 2024年上半年以0.75折抛售264亿元个贷不良资产包 [5] - 员工数从2018年42310人下降至2023年318人 [5] 业务整合与挑战 - 捷信历史上存在高利率和暴力催收等问题 留下合规隐患 京东需投入资源整改 [8] - 2025年4月京东高管张含春接任捷信消金法定代表人及总经理 [9] - 京东消费金融面临整改 计划将小贷业务装入 [10] 收购价值评估 - 捷信消金留给京东的最大价值是消费金融牌照 业务协同不明显 [10] - 京东官方对收购未过多表态 疑云未完全解除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