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互联网思维造车
icon
搜索文档
电厂丨承接东风集团的希望,岚图上市有什么底气?
新浪财经· 2025-09-02 15:18
核心观点 - 东风集团股份宣布旗下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以介绍方式登陆香港联交所 同时东风集团启动私有化退市程序 显示公司将资本市场全部希望压在岚图品牌上 [1] - 岚图汽车2024年交付量同比增长约70% 2025年以来连续5个月销量破万 稳定增长表现受市场认可 港股开盘后东风集团股价一度飙升近70%至10.10港元 [1] 出海战略与进展 - 岚图实施"Let's VOYAH 共岚图"出海战略 计划2026年基本实现欧洲国家全覆盖 同步开拓右舵市场 2030年目标进入全球60国 累计建成500家销售服务网点 [2] - 2025年1-7月岚图海外销量3905辆 其中99%销往欧洲地区 俄罗斯市场占比88% 显示在欧洲多数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 [4] - 欧洲市场选择令人意外 因当地消费者偏好小型车 岚图最小车型知音2025款中型SUV比热销前10名中9款都大 明星产品梦想家中大型MPV在欧洲新能源销量榜无存在感 [6] - 欧洲市场纯电汽车(BEV)2025年上半年新注册量同比增长34% 增速超过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 而岚图优势混动类型在欧洲形势不如纯电 [6] - 欧洲市场具吸引力 充电设施完善 新能源汽车接受度高 市场缺口大 岚图借助武汉中欧班列内地运输成本仅200元 较成都发运节省1600元 铁海联运新通道缩短出海环节5-7天 每箱节约物流费用600元 每年可节约运输成本上亿元 [8] - 岚图一季度海外订单同比增长205% 梦想家在欧洲35万元以上高端MPV市场份额升至18% 直逼丰田埃尔法 [8] - 在中东市场获消费者关注 卡塔尔网友在Reddit讨论Free实际体验 虽经销商存在服务问题 但品牌关注度提升 [9] - 出海战略加速 海外社交媒体活跃度提升 Youtube账号"VOYAH Global"自3月保持月均5条视频更新 X平台更新频率自3月提升至月均15条推文 [9] 技术优势与产品策略 - 岚图发布"天元智架" 称业内首个面向L3的整车智能架构 采用"智架+智驾"模式 加入线控转向、分布式电驱、全主动悬架、后轮转向等配置 强调整车能力与智能化系统结合 [10] - 公司CEO表示岚图基础能力高于其他车企 智能架构达"奥运冠军水平" 与华为合作带来独一无二体验 虽使用相同华为智驾 但因制动能力等差异导致AEB表现不同 [12] - 辅助驾驶系统提供乾崑版和自研鲲鹏版两个选择 目前乾崑版消费者选择更多 [12] - 发布"岚海智混"技术 结合全域800V高压系统、63kWh大电池与全温域5C快充 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技术2025年下半年量产 覆盖三大新旗舰车型 [13] - 贯彻互联网思维 成为"用户型科技企业" 用户参与品牌命名、LOGO设计和整车测试 反馈意见直接影响底盘调校和人机工程设计 [13] - 用户共创模式持续 用户对FREE后排座椅不可调节、智能化不足等批评推动FREE+改进 梦想家通过快速改款成长为高端MPV畅销车型 [15] - 引入华为IPD和IPMS系统 打通软硬件联合研发 用户反馈快速转化为产品改进 FREE+发布15分钟后大定过万 7月上市后跻身20-30万混动SUV销量TOP3 [15]
理解雷军与王传福的同框,才能看懂中国汽车的下半场
36氪· 2025-07-18 18:04
行业格局变化 - 现代汽车官方以研发为目的,正式申请并获得了临时运行许可,将小米SU7运往首尔现代汽车总部进行研究,同时在南阳研发中心已有更多SU7进驻 [1][3] - 现代汽车对SU7的研究从"常规竞品分析"升级为"解剖式"研究,标志着传统汽车工业对带有不同基因的新对手的深度探究 [3] - 汽车工业历史中学习链条首次彻底逆转,小米SU7成为全球销量前三的汽车集团需要严肃对待、投入重金进行拆解研究的对象 [4][6] 现代汽车的战略分析 - 现代汽车E-GMP平台在800V架构、充电效率和三电性能上已达世界一流水平,但对SU7的智能座舱和显示布局尤为关注 [7] - 现代汽车2024年总投资额提升19%,研发投入占据近半,有形资产激增近6万亿韩元,但这一行为更像是构筑防御工事 [10] - 现代汽车集团会长承认需要与来自中国的"新兴参与者"竞争,传统车企的优势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新战场正在迅速被消解 [10] 小米SU7的核心竞争力 - SU7代表将消费电子思维逻辑、用户生态和软件定义能力无缝嫁接到传统硬件载体的"新范式" [7] - 现代汽车投入11.5万亿韩元(约83亿美元)研发也难以复制小米以用户体验和软件迭代为核心的科技公司基因 [9] - 小米没有历史包袱,可以用互联网模式快速迭代,拥有数亿级用户生态,营销方式创造传统车企难以企及的品牌声量 [10] 中国汽车产业生态 - 小米创始人雷军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会面,预示中国汽车产业内部新旧势力的"强强联合" [13] - 比亚迪代表全球第一的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和全产业链布局,小米代表顶级品牌营销能力和用户生态 [15] - "软硬结合"的联盟将形成由"制造巨兽"和"生态巨兽"共同组成的联合舰队,产生指数级能量 [17] 行业未来趋势 - 现代汽车解剖SU7只能得到物料清单和零部件成本,无法复制互联网思维和用户导向的企业文化 [18] - 汽车行业"游戏规则"正在改变,只靠硬件和制造的老路子已经行不通 [20] - 小米SU7像一条"鲶鱼",逼着传统车企加速快跑,面对全新战场 [20]
小米造车给中国车圈带来的新思考:“工业+营销”的魔法?
36氪· 2025-07-09 09:21
雷军成为中国首富与小米汽车崛起 - 雷军自2025年6月底成为中国首富,其推出的电动休旅车款小米YU7挑战特斯拉Model Y市场地位 [1] - 小米汽车14个月建成超级工厂,230天达成10万辆下线,打破行业纪录 [2] - 小米SU7累计交付25.8万辆,其中4月交付超2.8万辆,成为国内20万以上价位销量冠军 [2] - YU7标准版售价25.35万元,Pro版27.99万元,Max版32.99万元,3分钟内大定突破20万台 [2] 小米汽车的互联网思维造车模式 - 电动汽车绕开传统燃油车技术壁垒,中国电动化技术成熟和供应链完善为小米提供基础 [4] - 采用智能手机供应链管理模式,核心部件自主掌握,其他环节通过合作分包 [4] - 电池采用宁德时代,电机电控用汇川技术,激光雷达用禾赛科技,底盘与博世合作 [4] - 生产车间700+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100%自动化,关键工序数控化率100% [6] - AI检测系统质检准确率超99.9%,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7] 智能化与用户体验优势 - 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传统车企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 [5] - 汽车智能化需求增长,但许多燃油车仍无法满足基础智能功能 [5] - 无历史包袱,延续互联网精神快速创新,实现跨越性进步 [5] 营销策略与舆论风波 - 雷军通过持续预热和话题营销为小米汽车造势,节省大量广告费用 [8] - 饱和式营销带来爆发式增长,但也导致负面事件被放大 [8][10] - SU7 Ultra售价52.99万元,2小时大定破1万辆,但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争议引发维权 [9] - 舆论事件显示过度营销风险,需规范宣传用语并提高企业标准 [10] 财务表现与价格策略 - 2024Q2智能电动汽车收入64亿元,毛利率15.4%,亏损18亿元,单车亏损超6万元 [12] - 2024Q3收入97亿元,毛利率17.1%,亏损15亿元,单车亏损降至3.7万元 [12] - 2025Q1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10.7%,毛利率23.2%,亏损收窄至5亿元,单车亏损约6600元 [12] - 高性价比路线带来销量奇迹,但需要雄厚资金支持持续投入 [11] - 预计2025年下半年实现季度盈利 [12]
集体退车退钱,小米越闹越大
盐财经· 2025-05-13 18:08
小米汽车近期事件分析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褪去流量崇拜,公众关注度加速行业理性发展[4] - 小米汽车近期因产品功能与宣传不符、智能驾驶安全争议、马力限制等问题陷入信任危机[7][28][32] - 互联网思维造车面临技术、责任与信任的三重考验,需建立贯穿用车周期的服务体系[38][48] 具体事件分析 碳纤维前舱盖争议 - 多名SU7 Ultra车主联合发声,指控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功能,实际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致[7][8][17] - 公司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并致歉,承诺对未交付订单提供改配服务,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12][15] - 测试显示挖孔设计未能有效导流气流,部分车主不满补偿方案[18][21] 智能驾驶与马力限制 - 行业集体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反映L2级系统安全争议加剧[30] - SU7 Ultra通过OTA将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需赛道考核成绩解锁,引发用户不满[32][33] - 公司暂停推送更新,承诺4-8周内推出新解决方案[37] 行业背景与品牌影响 - 电动车技术迭代催生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趋势,新势力营销策略更依赖创始人IP[43][46] - 小米汽车凭借创始人流量与技术实力快速崛起,但产品问题暴露后舆论反转剧烈[4][53][57] - 汽车消费决策链路延长,车企需建立全周期服务体系[48][49] 行业趋势观察 - 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技术暗战阶段,传统品牌与新势力营销策略分化[45] - 车企需平衡激进创新与安全责任,用户维权事件将常态化考验应对能力[52][58] - 小米案例显示品牌信仰与用户忠诚度可抵消部分价格敏感度,但需更高标准的产品兑现承诺[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