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
搜索文档
2025中国·亭湖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在盐城环保科技城举行
扬子晚报网· 2025-10-30 16:52
活动概况 - 2025中国亭湖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暨全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总结表彰会议于10月24日至27日在盐城市亭湖区成功举办 [1] - 活动由亭湖区委区政府及教育部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盐城环保科技城、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等单位承办 [1] - 活动吸引来自全国42所高校和17家行业重点企业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参加 [1] 大赛规模与影响 - 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是全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工科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 [4] - 本届赛事围绕新能源车、智能+与虚拟仿真三大赛道,涵盖太阳能电动车竞技、企业运营仿真等多个项目 [4] - 赛事共吸引全国771所高校的26324支队伍、86746名学生参与 [4] 产业发展与营商环境 - 亭湖区通过活动全面展示优质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项目招引和人才集聚创造新机遇 [4] - 专家建议聚焦企业需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从用地用能、生产经营到市场拓展的全周期保障 [4] - 建议亭湖聚焦强链补链,推动产业逐绿向新,构建梯度式企业培育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 [4] 合作协议与项目落地 - 为推进大赛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盐城环保科技城与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上海金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7] - 合作将共建上海大学(盐城)绿色智造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上海大学(盐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上海金矢机器人智能康复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7] - 上海大学(盐城)绿色智造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将组建约50人的科研团队,重点开展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 [7] - 上海金矢机器人智能康复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将建设多条生产线,专注智能康复机器人研发制造 [7] 项目预期效益 - 三大项目将构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产业落地创新生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7] - 活动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工作实效,为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7] - 活动助力打造全市绿色智能制造产业战略高地 [7]
中海油服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3.9亿元 同比增长28.6%
证券日报网· 2025-10-29 21:12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8.5亿元,同比增长3.5%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33.9亿元,同比增长28.6% [1] - 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业收入增速 [1] 行业环境 - 2025年能源服务市场的不确定性与波动性显著增强 [1] - 油价中枢面临震荡下行压力 [1] 公司战略与运营 - 公司聚焦增储上产需求,服务于高价值勘探和高水平上产 [1] - 通过供给优质装备和布局技术支撑体系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1] - 钻井板块平台出租率实现同比增长,板块收入显著提升 [1] - 技术板块主要业务线作业量实现同比增长 [1] - 船舶板块累计作业天数实现同比提升 [1] - 物探板块收入与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 [1] - 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价值创造为导向 [2] - 公司计划通过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产业升级等措施增强核心竞争力 [2]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浪潮中的弄潮儿
齐鲁晚报网· 2025-09-16 16:08
政策支持与市场准入 - 2025年《民营经济促进法》将正式施行,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法治保障[1] - 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减至106项,并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落实“非禁即入”[1] - 支持民间资本控股高铁、核电等重大项目,推广双盲评审以减少人为干预[1] - 全国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上半年同比增长4.6%[1] 经济活力与结构变化 - “四新”经济企业在新设民营企业中占比达40.2%[1] - 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完成了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的转变[1] 产业创新与竞争力 - 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拥有22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 - 民营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总投入的九成以上[2] - 34家民营企业入围世界500强[2] - 民营企业在量子科技、空天信息、智能农机、绿色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前沿领域均有布局[2] - 山东民营制造业企业以链式思维推动转型升级,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活力[2] 市场环境与融资支持 - 深入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完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3] -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和硬科技项目[3] - 招投标领域通过远程异地评标、双盲评审等改革,促进阳光交易和公平竞争[3] - 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项目总投资额达10.28万亿元[3] 发展定位与未来前景 - 民营经济被定位为中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3] - 从“专精特新”到“单项冠军”,民营企业的成长路径愈发清晰[3] -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舞台从国内大循环扩展到国际大市场[3]
筑牢长三角“双链”融合发展的法治屏障
新华日报· 2025-06-05 05:03
长三角区域"双链"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 - 长三角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是地理集聚优势与协同研发、产业集聚优势的重组与凝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 法治建设是保障"双链"融合的关键力量,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区域司法合作,建立适配的法治体系 [1] 立法调研与协同立法机制 - 深入全面的立法调研是筑牢法律屏障的前提条件,需梳理紧迫性、关键性问题 [2] - 各地人大常委会应开展专项调研,组织专家、学者等深入了解企业在研发、生产、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与需求 [3] - 需拓宽社会公众、民营企业参与立法的渠道,依托基层党建构建立法联系点,提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水平 [3] - 立法部门应强化协同立法保障,共同组成法治协同专项调研会和工作专班,坚持共同调研、起草和修改 [3] 立法规范与政策衔接 - 高质量推进政府立法项目,加强对"双链"融合的立法研究与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4] - 以立法形式明确长三角区域"双链"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原则,制定《长三角产业促进法》《长三角产业促进条例》等跨省域法律法规 [4] - 各地政府应加快完善管理政策,如《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科创融合积极性 [4] 信息共享与法律服务 - 强化信息共享,落实规则互认机制,提升立法质效和执法自觉 [5] - 构建跨区域的服务保障体系,强化规则互认、资质互认、指标融通,落实"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举措 [5] - 加快建立长三角区域统一集成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解决产业信息零散化、碎片化问题,推动信息要素和资源流通 [6] 知识产权保护与纠纷调解 - 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技术标准体系,避免资源流失和合作成本 [6] - 建立集中式的案源管理平台,为区域内不同省市间的纠纷调解提供案例支持,减少案件流转时间成本 [6] 监管与执法机制 -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立长三角区域的智能监管系统和一体化行政执法平台,动态监督政策实施进展与效果 [6] - 构建统一的奖赏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补贴优惠,对违规违法行为采取常态化信息披露等措施 [6] - 统筹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执法专项行动,打造跨区域、跨部门的执法队伍,开展常态化联合巡检 [7] 普法宣传与政策落实 - 构建跨区域的一体化普法宣传队伍,通过政策宣讲会、培训会等方式帮助企业精准理解政策精神 [7] - 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在线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在线答疑、政策解读等服务,将政策送达企业"门口" [7]
有机硅材料应用创新共创沙龙成功举办
AMI埃米空间· 2025-04-22 11:08
行业活动概况 - 有机硅材料应用创新共创沙龙在上海宝山举行,聚焦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汽车电子等前沿领域应用,结合AI辅助设计、环保法规等热点议题,旨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2] - 活动由北京化工大学新材料校友会主办,多家企业和机构协办,吸引近30人参与,包括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代表[2] - 活动包含主题演讲、分组讨论等环节,围绕原始创新、进口替代、应用开发等方向展开研讨[2][6] 有机硅材料行业现状与前景 - 有机硅材料凭借优良性能在电子、电力、建筑等领域广泛应用,下游产品如室温胶、高温胶消费量持续增长[2] - 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有机硅材料需求有望扩大,特别是在电子皮肤基底材料方面[2] - PFAS法规变化为有机硅材料带来创新机遇,如无氟防水、无氟涂料等方向,在消费电子、不粘锅涂层等领域有广阔前景[2] 创新技术与研发模式 - AI辅助高分子设计相比传统试错法研发范式更快、更省、更强,在有机硅材料研发中具有优势[2] - 提出有机硅研发自驾实验室概念,利用AI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研发模式[2] -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是促进有机硅产业发展的关键策略,企业需具备持续创新和人工智能等能力[4] 应用领域创新 - 汽车电子领域有机硅材料有多场景创新应用,涵盖电驱动系统、激光雷达、车载摄像头、新能源汽车及智驾应用等[2] - 有机硅在浸没式液冷、无卤阻燃等新兴领域展现出创新空间[2] 产业合作与发展 - 活动为行业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助力攻克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发展[6][8] - 埃米空间新材料孵化器专注于新材料产业,采用"深度培育+产业加速"模式,帮助新材料企业解决技术产品化和商业化难题[9]
首季中国经济观察丨工厂“黑科技”背后的产业新变迁——首季中国经济一线调研报告之三
新华社· 2025-04-19 13:43
工厂智能化升级 - 宁波极氪5G智慧工厂引入人形机器人进行分拣物料、搬运料箱、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智能制造场景具象化[2][3] - 重庆剑涛铝业通过4条生产线技术改造,再生铝产能提升30%,一季度产值同比翻番[4] - 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实现"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全自动生产线生产100公斤以下机器人仅需30分钟[4] 数字化与柔性制造 - 家电、汽车行业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工厂,精准模拟产线改造与产品排产,降低试错成本[4] - 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支持4平台8车型混线生产,新能源汽车订单数同比增长超180%[6] - 玩具企业通过大数据预测"爆品"并动态调整生产,畅销款补货可得率大幅提升[7] 生产效率与质量提升 - 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在钢铁、建材行业实现碳排放减少12%,研发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提升30%[7] - 极氪5G智慧工厂焊接车间4800个焊点实现毫秒级监控,总装工序采用23套高精伺服控制系统[8] - 全国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覆盖80%制造业大类,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8] 供应链协同与创新链融合 - 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3.5%,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家,连接设备超1亿台(套)[9] - 蜂鸟智造中试基地每周转化医疗器械、智慧停车等领域科研项目,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11] - 华熙生物中试平台通过"柔性生产线"实时监测功能糖、蛋白质项目生产指标[11] 政策与行业趋势 - 一季度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6.2%[5] - 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20%[5] - 国家计划到2027年建设1万个5G工厂,打造2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试点城市[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