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责任

搜索文档
女童调座椅致弟弟被挤压身亡 父母向车企索赔 法院判了
央视新闻· 2025-08-16 04:34
案件概述 - 原告宗某、吴某因2岁7个月儿子在车内被汽车座椅挤压窒息死亡,起诉汽车公司索赔200万元,指控车辆座椅设计缺陷及警示不足 [1][2] - 被告汽车公司辩称车辆经国家强制认证,座椅手动调节符合标准,《用户手册》已明确儿童安全座椅使用规范,事故主因是原告监护失职 [2] 法院判决依据 - 案涉车辆为2021年3月检验合格出厂的小型普通客车,《用户手册》明确标注儿童保护装置使用警告,包括"未正确安置儿童可能致命"等内容 [4] - 法院驳回原告诉求,认定车辆座椅设计符合国家标准,调节功能为手动可控且幅度合理,超出合理使用范畴 [6] 产品责任边界分析 - 产品责任三要件:产品缺陷、损害事实、因果关系,本案核心争议为座椅缺陷与死亡的因果关系 [5] - 缺陷认定标准:符合国家标准且无不合理危险,理性消费者不会期待座椅调节成为致害工具 [6] - 警示缺陷判定:车辆《用户手册》已对儿童安全必要性作出明确警示,损害主因是监护人失察而非标识缺失 [7]
多重护盾筑牢消费电子安全、低碳基石,绿联科技荣获证券之星ESG产品责任奖
证券之星· 2025-07-31 16:24
核心观点 - 绿联科技凭借产品质量、安全及可持续性实践荣获"产品责任奖" 体现公司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构建的韧性体系和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融合的成果 [1][3][5] 质量管控体系 - 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融入研发、生产与售后全链路 [4] - 报告期内研发投入3.04亿元 组建819人技术团队(占员工总数22.57%) [4] - 引入TAPD敏捷协作平台实现NAS软件团队全流程线上协同 显著提升交付效率 [4] - 建立产品召回机制与VOC客户反馈系统 全年处理客户投诉356件且解决率达100% [4] 产品安全实践 - 移动电源产品附安全警示卡片以图文方式提醒用户规避风险 [4] - NAS私有云产品坚持本地化AI模型训练和一键关闭功能 确保AI为辅助者而非决策者 [4] - 全年开展15次数据安全培训 实现零隐私泄露事件 [4] - NAS私有云产品因安全创新获IFA2024展会Omdia创新奖 [4] 可持续技术突破 - 充电技术通过恒流源设计与等效二极管压差技术减少能量损失 充电效率提升20% [5] - 自2024年7月起推广使用FSC认证纸卡和纸张类物料 新品认证材质覆盖率超90% [5] - 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精准管控61.7亿元营收对应的5,676吨温室气体排放 [5] 行业影响与定位 - 公司以责任为导向构建质量、安全与可持续性融合的产品责任体系 [5] - ESG奖项体现对技术实力和"科技向善"价值观的双重认可 [5] - 公司目标成为有价值、有温度的全球性品牌 代表中国智造的发展方向 [5]
ESG信披观察 | A股新能源汽车整车行业近七成企业披露碳排放数据,产品安全披露不足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5 21:43
行业ESG披露概况 - A股新能源汽车整车行业共有16家上市公司,其中14家披露了ESG相关报告,披露率达87.5%,显著高于全行业的45.94% [1][2] - 碳排放方面,11家公司进行了相关披露,披露率达68.75%,但仅3家同时披露范围三数据,披露率为18.75% [1][2] - 社会议题方面,8家公司披露产品责任相关议题,8家公司披露员工流失率数据 [1] 报告类型与披露差异 - 14家披露ESG报告的公司中,3份为可持续发展报告,2份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9份为ESG报告 [2] - 可持续发展报告更侧重长期战略,强调与国际标准接轨,而社会责任报告聚焦短期社会影响 [2] - 一汽解放和江铃汽车虽披露ESG报告,但未披露碳数据 [2] 碳排放披露特点 - 新能源车在碳排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部分公司通过碳汇获益 [4] - 范围一和范围二较易披露,范围三涉及供应链,披露难度较大 [4][5] - 强势车企可要求供应商提供数据,小车企则缺乏这种能力 [5] 产品责任与员工流失率 - 8家公司披露产品责任议题,但多为定性描述,量化数据如召回率、客户投诉量等较少 [7][8] - 企业倾向于通过碰撞测试等正面宣传展示安全性,但不愿披露事故数据 [8] - 8家公司披露员工流失率,长城汽车员工流失率最高达21.13%,多数仅披露主动离职率 [3][9] 公司具体披露情况 - 比亚迪、赛力斯、北汽蓝谷披露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碳排放数据 [3] - 比亚迪员工流失率为2.53%,赛力斯为11.39%,上汽集团为6.9% [3] - 金龙汽车和安凯客车未披露ESG报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