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结构性过剩

搜索文档
GGII:2025H1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29万吨 同比增长37%
智通财经网· 2025-07-29 18:26
智通财经APP获悉,GGII数据显示,2025H1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29万吨,同比增长37%,增速低于其他 几大主材,主要是2024年上半年预期到价格上涨,企业囤货,导致2024年上半年出货量基数较大。预计 2025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将超260万吨,同比增长25%以上。 | 电池产品 | 对人造石墨主要要求指标 | | --- | --- | | 280Ah | 压实密度:1.5-1.6g/cm3; 克容量:340-345 mAh/g | | 314Ah | 压实密度:1.6g/cm3;克容量:~350mAh/g | | 500+Ah、600+Ah | 压实密度:1.6-1.65g/cm³; 克容量:350-355mAh/g | 从细分产品结构看,2025H1人造石墨出货量为117万吨,同比增长47%,占负极材料总出货量比达91%; 天然石墨出货量10.6万吨,同比下降23%;其他占比提升0.2个百分比,主要系硅基负极发展带动。 数据来源: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2025年7月 2024年-2025年H1中国负极材料出货结构(%) 备注:硅基负极材料为复合后口径; 数据来源: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 ...
社评 || 谨防冲动投资扰乱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8 18:02
"上项目,一说就是几样: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全国各省份都要往这些方向去发展产业?"日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 近平总书记从"按规律办事"的角度观察产业布局、指出发展症结:"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要解决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问题,防止出现拍胸 脯、拍脑瓜、拍屁股的'三拍'干部。" 盲目的投资和重复建设,引发国内汽车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足,产能结构性过剩日趋严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两年,汽车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呈 下降趋势,且低于规模以上工业的整体水平。2024年全年,国内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2.2%,比上一年下降2.4%,低于规模以上工业75%的利用率。 2025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1.9%,仍然低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的产能利用率。尽管产能是否过剩,市场应有话语权,但有效产能不足导致 的愈发突出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正在国内汽车产业蔓延。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前20家乘用车企业的总产能约为3500万辆,占总产能的70%,但整体平 均产能利用率低于50%。一些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因产能受限而供不应求,另一些低端低质的产品产能过剩、销量不足。 回望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 ...
GGII:2024年锂电材料企业年报解读
高工锂电· 2025-05-15 18:44
行业全景 - 2024年中国锂电材料企业整体业绩承压,四大主材营收合计均下滑,正极材料下滑超40%,电解液、负极、隔膜分别同比下滑20%、4.5%、11.7% [8] - 38家上市公司中半数企业亏损,正极、电解液企业整体利润为负,负极、隔膜盈利大幅下滑但相对抗跌 [8] - 锂盐原材料价格从2022年末60万元/吨降至2024年末7.7万元/吨,叠加电池厂压价,正极材料环节营收和利润降幅最大 [9] 细分赛道表现 磷酸铁锂材料 - 2024年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246万吨(同比+49.1%),但行业毛利率仅3.19%,多数企业亏损,仅湖南裕能等少数盈利 [9][14] - 湖南裕能销量71.06万吨(同比+40%)但营收225.99亿元(同比-45%),单吨毛利0.24万元(同比-75%),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产能利用率101%)和工艺降本(单吨成本2.88万元)抢占市场 [16] 三元材料 - 2024年三元材料上市公司营收合计510.75亿元(同比-49%),6家企业中4家亏损,行业毛利率不足10% [17] - 头部企业如容百科技加速高镍产品布局,9系以上超高镍产品出货占比提升至23%,同时开发中镍高电压产品 [17] 负极材料 - 2024年负极材料营收合计410.85亿元(同比-4.53%),平均毛利率23.62%,净利润29亿元(同比-44%),头部企业贝特瑞产能利用率达90.41%而尾部不足60% [18] - 企业通过石墨化自供率提升、海外建厂等方式降本,人造石墨负极一体化产能增加导致行业分化加剧 [18][19] 隔膜 - 2024年隔膜上市公司营收合计157.89亿元(同比-11.68%),净利润8.38亿元(同比-85%),毛利率跌至15.27% [20] - 恩捷股份隔膜单价从2023年1.63元/平降至2024年0.935元/平(降幅42%),湿法隔膜价格全年下滑超30% [21][22] 电解液 - 2024年电解液及上游材料企业营收合计292.39亿元(同比-20%),行业毛利率9.75%,10家企业合计亏损9.34亿元 [22] - 六氟磷酸锂价格大跌传导至产业链,电解液被电池厂压价空间达40%,尾部企业面临出清 [11][22] 未来趋势 - 行业洗牌加速,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企业需通过技术升级(高镍、固态电解质)、全球化布局和产业链整合突围 [26] - 磷酸铁锂材料高端化应用加速,三元材料企业聚焦高镍路线适配机器人等新需求 [16][17]
内外政策施压叠加供需调整,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加速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整合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5-06 11:07
行业政策 - 国内政策优化产能布局和节能降碳改造,严格行业准入并加强智能监管,高耗能、低水平产能加速出清 [3][4] - 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新建锂电池正负极项目能效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3] - 2024年6月工信部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新增碳足迹核算要求并强化资源回收设计 [3] - 2025年2月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多维度规划锂电池产业升级路径 [4] - 国际政策趋严,欧盟《新电池法案》实施碳足迹披露等强制性要求,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限制中国供应链占比 [5] - 美国对华锂电池关税持续升级,动力电池综合关税已达132.4%,企业合规成本压力攀升 [5] 主要行业指标 - 2024年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329.2万吨,同比增长32.9%,磷酸铁锂占比73.7%,三元材料占比19.5% [7][8] - 磷酸铁锂出货量同比增长48.2%,受益于成本及安全优势;三元材料出货量同比下滑3.2%,受需求疲软与贸易壁垒影响 [7][8] - 2024年正极材料行业总产值2,096.2亿元,同比下滑34.9%,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加剧 [9] - 磷酸铁锂产能470万吨,产量230万吨,开工率50%;三元材料产能利用率仅40%,低端同质化产能挤压价格空间 [1][8] - 行业集中度松动,磷酸铁锂CR5为56%,CR10为75%;三元材料CR10中容百科技市场份额近20% [9] 产业链情况 - 上游镍、钴、锂资源高度依赖进口,锂价2024年低位震荡,钴价受刚果(金)出口暂停影响反弹 [10][11] - 下游动力电池装车量548.4GWh,同比增长41.5%,磷酸铁锂占比74.6%,三元电池占比25.3% [12] - 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369.8GWh,同比增长64.9%,中国企业占比93.5%,需求激增推动正极材料应用 [13] - 消费电子需求稳定但高端化显著,锂电池向电动工具、低空经济等领域渗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