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仿养创

搜索文档
频频斩获海外大单!医药行业"仿转创"迎来收获季
证券时报· 2025-08-19 12:21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 - 2025年中国创新药企如恒瑞医药等在海外市场取得显著突破,这些企业多从仿制药起家,通过转型实现创新药突破 [1] - 中国医药行业经历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2015年药品审批改革将新药审核时间从3年缩短至60天,为创新药崛起奠定基础 [2] - 2018年药品集采推动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行业共识认为仿制药高利润时代终结,需向高水平创新转型 [2] 企业转型案例 - 恒瑞医药2018年仿制药收入占比90%,2024年创新药收入达140亿元(同比增长30.6%),占总收入一半以上 [2] - 奥赛康2019年消化药营收33.66亿元(占比74.5%),2024年降至2.7亿元(占比15.18%),公司通过抗肿瘤等创新药布局抵消仿制药下滑影响 [3][5] - 奥赛康2025年首个1类创新药获批,计划未来三年每年获批1个创新药,同时保持仿制药研发(2025年预计5个仿制药获批) [5] 仿创结合模式 - 山东创新药物研发从仿制药转向“以仿养创、以仿促创”,依托仿制药现金流支持创新药研发 [5] - 汇宇制药指出仿制药经验有助于创新药商业化,降低风险,强调创新药需国际化、差异化定位 [6][7] - 传统药企在仿制药领域积累的供应链、质量控制体系和医生网络可转化为创新药商业化优势 [7] 转型挑战 - 创新药研发存在“三个10”规律:耗时10年、耗资10亿美元、成功率不足10%,如嘉和生物PD-1研发8年未获批 [7] - 迈威生物2017-2025年累计亏损超57亿元,其中近三年亏损30亿元,研发费用占比高 [8] - 仿制药与创新药研发逻辑不同,创新药需颠覆性探索,部分企业因组织架构和决策机制不适应转型而面临困难 [8][9] 行业生态与前景 - 华南医药高管指出创新药需容忍试错的文化,传统药企观念转变比技术研发更难 [8] - 医药魔方董事长周立运认为创新药需“小而专”企业试错,成功后可诞生数百亿美元重磅新药 [9] - 东建国际范译阳强调缺乏创新基因的药企可能因低估研发投入(人力、财力、周期)而失败 [9]
频频斩获海外大单!医药行业“仿转创”迎来收获季
证券时报· 2025-08-19 11:37
以下文章来源于e公司 ,作者证券时报 李映泉 e公司 . e公司,证券时报旗下专注上市公司新媒体产品,立志打造A股上市公司资讯第一平台。提供7x24小时上市公司标准化快讯,针对可能影响上市公司股价的 主题概念、行业事件及时采访二次解读,从投资者需求出发,直播上市公司有价值的活动、会议。 2025年,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大放异彩,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翰森制药等创新药企海外大单频传。 中国医药企业的"仿转创"之路并非坦途。他们依托仿制药建立的产业基础和持续积累,在"以仿养创、以仿促创、仿中有创、仿创结合"多种模式下,展现出了老树发 新芽的顽强生命力。 老树新芽 早年间,我国医药产业几乎都集中在仿制药领域,鲜有创新药成果出现。2015年大刀阔斧的药品审批改革,将新药审核时间从平均3年缩短至60天,这一制度性变革 为我国创新药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自2018年开始推进的药品集采,推动仿制药平均采购价格大幅下降。因此,在2020年前后,业内达成一个共识:仿制药的高利润时代已经终结,中国医药行业亟须 从"低水平仿制"向"高水平创新"转型。 以恒瑞医药为例,2018年,其近九成的收入还来自于仿制药,创新药仅占比一成;到了2024 ...
药企革新时刻:巨头转身,创新者淘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21:27
行业转型背景 - 仿制药市场利润空间持续压缩,近三年超过60%仿制药企利润率跌破警戒线,传统"以仿养创"模式难以为继 [3] - 国家集采政策导致药品价格大幅下调,恒瑞医药入围集采药品价格普遍下降,信立泰2018-2020年营业收入从46.52亿元降至27.39亿元,净利润从14.58亿元降至6086万元 [3] - 行业共识认为仿制药高利润时代终结,亟需从"仿制"向"创新"转型 [4] 企业转型策略 - 恒瑞医药精简销售团队,从2020年17138人减少至2024年8910人,降幅达48% [5] - 石药集团通过子公司新诺威(现更名为石药创新)布局创新药,2025年股价涨幅达85%,子公司市值813亿元超过复星医药等企业 [5] - 科伦药业分拆科伦博泰专注ADC药物研发,2023年与默沙东达成118亿美元合作 [5] - 华东医药和信立泰清理低价值仿制药项目,剥离非核心资产 [6] 创新药领域发展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额达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8] - 康方生物以50亿美元授权双抗药物海外权益,荣昌生物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以26亿美元出海 [8]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12.5亿美元首付+60.5亿美元总额的双抗授权交易,翰森制药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获再生元最高19.3亿美元里程碑款 [8] - 创新药企市值快速提升,信达生物1326亿港元,康方生物887亿港元,与传统药企市值差距缩小 [8] 技术布局与产能 - 恒瑞医药广州基地建设mRNA生产线,预留区域用于快速扩产,年产能可达1000万支制剂 [1][16] - 恒瑞医药已推出15款1类创新药及4款2类新药,19个在研创新药进入3期临床,80多个产品处于临床开发阶段 [17] - AI技术加速药物研发,恒瑞医药等与DeepSeek合作,目标将研发周期从13年缩短至8年,成本从24亿美元降至6亿美元 [15] 行业未来格局 - 行业将形成"研发去中心化、发行与商业化集中化"格局,大输液赛道已现寡头垄断 [14] - 传统药企采用"双平台战略",保留仿制药现金流同时搭建创新药平台 [10] - 企业需同时布局产品创新(储备新品种)和销售转型(开拓海外市场)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