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免疫耐受
icon
搜索文档
中山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10-29 08:15
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 - 妊娠中期(妊娠13-28周)是免疫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免疫谱系在此阶段扩增、成熟并分布于各个器官,为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奠定细胞基础[2] - 传统观点认为胎儿免疫系统处于相对静息状态以维持母胎耐受,但近期研究发现胎儿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已具备功能性预活化及免疫应答能力[3] - 在维持免疫耐受微环境的背景下,胎儿发育过程中免疫细胞活跃的生物学机制仍是发育免疫学领域亟待破解的核心科学问题[4] 研究概述与数据规模 - 研究团队于2025年10月28日在《Cell》期刊发表题为"Systemic immune activity occurs during human immune system maturation"的研究论文[5] - 研究整合了来自15名妊娠中期胎儿和4名成人供体的321个样本,共2,868,420个免疫细胞的单细胞RNA测序和单细胞T细胞受体测序数据[5][11] - 研究绘制了涵盖23种胎儿和成人器官的多器官单细胞图谱,对胎儿和成人免疫系统在多个器官中的免疫组成、分布及细胞相互作用进行比较分析[5][11] 核心研究发现 - 发现了一个胸腺外的CD4 T细胞亚群,介导TOX2前体细胞向成熟初始CD4 T细胞的转变[12] - 研究发现妊娠中期胎儿中广泛存在记忆/活化T细胞以及跨器官共享的组织驻留记忆克隆,表明存在超出局部屏障防御的全身性免疫活动[12] - 细胞通讯和功能检测揭示了两种抑制胎儿T细胞活化的耐受机制:ARG1+中性粒细胞和PTGES3/PTGER4信号通路[12] - 研究发现了广泛分布的功能性造血干细胞,表明存在广泛的造血作用以促进免疫发育[14][15] 免疫系统与器官发育的相互作用 - 胎儿免疫细胞通过与分化器官的动态互作,形成精密的三维免疫调控网络,调控器官特异性免疫监视、耐受平衡及发育稳态[7] - 具体例证包括肠腔CD4细胞通过分泌TNF-α支持上皮细胞发育,皮肤调节性T细胞与妊娠中期毛囊发育存在时间关联,肺泡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通过分泌IL-1β促进顶端干细胞向基底细胞分化[8][9] - 这些发现突显了免疫系统与器官发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10] 研究意义与总结 - 研究重新定义了妊娠中期胎儿和成人的免疫架构,揭示了免疫系统的成熟过程、免疫耐受机制以及胎儿与成人免疫之间独特的发育路径[15][18] - 该研究为理解妊娠中期这一人类发育关键阶段中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如何保持平衡提供了新见解[18]
致病T细胞可转化为调节性T细胞 已成功用于实验动物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科技日报· 2025-10-24 07:51
文章核心观点 - 两个日本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稳定高效的新方法 能将致病的效应T细胞大规模转化为具有治疗潜力的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 [1][2] - 该技术在动物模型中成功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包括炎症性肠病、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寻常型天疱疮 为未来精准安全的细胞疗法奠定基础 [1][2] 技术原理与方法 - 大阪大学团队创新策略是利用人体内已有的T细胞资源 通过将传统效应T细胞诱导至活化状态 再经特定抑制剂与细胞因子组合处理 促进关键转录因子Foxp3表达并引导细胞获得类似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表观遗传特征 [2] - 该方法在多种人类及小鼠的记忆性和效应T细胞中均取得成功 显示出广泛适用性 [2] - 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院团队将相同技术应用于致病T细胞 成功将其转化为功能完整且稳定的调节性T细胞 [2] 治疗效果与机制 - 在动物实验中 经该方法生成的调节性T细胞有效控制了炎症性肠病和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自身免疫反应 并显著减轻症状 [2] - 在寻常型天疱疮小鼠模型中 转化后的调节性T细胞输入体内后能迁移并富集于皮肤相关淋巴结 在局部扩增并有效抑制致病T细胞活化和自身抗体产生 最终缓解皮肤病变 [2] 行业意义与优势 - 该技术解决了现有疗法多为抑制整体免疫反应易带来副作用的问题 同时克服了少数可生成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的技术难以满足临床数量需求的瓶颈 [1][2] - 该方法通过刺激或补充调节性T细胞来恢复免疫耐受 代表了自身免疫性和慢性炎症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 [1]
泰恩康与CKBA:站在“免疫调控”的时代风口
证券时报网· 2025-10-13 08:15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聚焦于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其核心科学内涵“免疫耐受”与“免疫调控”与泰恩康核心产品CKBA的研发方向高度同频 [1] - CKBA作为全球首个靶向T细胞脂肪酸代谢通路的创新小分子,其通过精准调控特定免疫细胞功能,代表了从传统“免疫抑制”到“免疫重建”的治疗理念转变 [3][5] - 泰恩康通过战略转型为“研—产—销”一体化模式,并持续高研发投入,使其在免疫治疗领域,特别是针对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的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展现出显著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 [4][5] 诺贝尔奖与免疫学前沿 -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开创性发现,这些成果深化了对免疫系统运作的理解并推动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 [2] - 传统免疫抑制剂通过广泛抑制免疫系统活性来控制疾病,但存在导致感染、肿瘤风险增加等严重副作用的局限性 [2] CKBA的作用机制与创新性 - CKBA的核心机制在于特异性结合脂代谢酶ACC1/MFE-2,精准调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脂代谢过程,选择性抑制其异常激活 [3] - 该机制被比喻为免疫系统的“油门”控制装置,其创新性体现在靶点独特性和作用精准性,区别于传统免疫抑制剂的“一刀切”模式 [3] - CKBA并非直接基于2025年诺奖得主的特定研究成果,但其科学内核“免疫耐受”和“免疫调控”与诺奖表彰的前沿领域一致 [1][3] 泰恩康的战略与研发投入 - 公司完成了从依赖代理销售到“研—产—销”一体化模式的战略重构 [4] - 2023至2024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近3.2亿元,研发强度持续超过2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4] - 研发聚焦于存在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的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并选择从皮肤自免切入以加速药物验证与转化 [4] CKBA的临床进展与市场潜力 - CKBA软膏用于白癜风适应症的II期临床已完成,疗效明显且安全性优势突出,1.5% BID组治疗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18%,对比芦可替尼的约70% [4] - 该适应症已提交突破性疗法申请并同步推进III期临床筹备 [4] - CKBA乳膏用于玫瑰痤疮的II/III期无缝适应性临床已获批准,计划于年底前正式启动 [5] - 公司还计划基于作用机制探索开展CKBA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临床研究 [4] - 全球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超5亿,中国市场增速显著,免疫治疗市场正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 [4][5]
泰恩康:CKBA并非202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特定研究成果
证券时报网· 2025-10-10 09:56
公司声明 - 公司澄清其产品CKBA并非202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特定研究成果 [1] - CKBA的核心机制指向免疫耐受和免疫调控这一免疫学核心领域 [1] 产品技术特点 - CKBA并非广泛抑制整体免疫系统,与传统免疫抑制剂相比更具靶向性 [1] - 该产品为恢复自身免疫平衡提供了新策略 [1]
免疫研究再次获奖——彰显“阴阳调和”的精妙平衡
科技日报· 2025-10-09 16:40
诺贝尔奖科学发现核心 -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揭示了免疫系统存在活化与抑制的平衡规律 [1] - 获奖科学家坂口志文发现了此前未知的免疫细胞群体——调节性T细胞 [2] - 调节性T细胞通过分泌抑制因子等方式精准调控免疫反应强度 是维持免疫平衡的关键 [2] 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机制 - 调节性T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刹车” 能防止T细胞对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和免疫过度活化 [2] - 该细胞功能是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 同时避免抗感染能力降低 [2] - 若调节性T细胞数量少或功能不全 会导致免疫过激并诱发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3] 对疾病治疗领域的潜在影响 - 该发现揭示了类风湿性关节炎 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致病机理 [3] - 在肿瘤微环境中 调节性T细胞会过度积累并抑制抗肿瘤T细胞的杀伤力 帮助癌细胞逃逸 [3] - 靶向去除肿瘤区域的调节性T细胞可松开免疫“刹车” 为免疫疗法提供新方向 [3] 行业研发与应用进展 - 中国创新药领域发展迅速 科学家已开展相关研究 例如发现全反式维甲酸能在炎症环境中维持人自然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 [4] - 相关临床研究项目正在推进中 未来更多成果将助力外周免疫耐受成果用于疾病治疗 [4]
量子世界、新疗法与新材料,三大自然科学诺奖助产业突进
第一财经· 2025-10-08 22:03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免疫调节发现 - 奖项授予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和弗雷德·拉姆斯德尔,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发现” [1] - 获奖研究聚焦于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推动了人类对免疫耐受机制的认知 [4] - 市场预计该理论获奖将吸引更多资本,有望推动相关细胞疗法加速迈向临床 [4] 调节性T细胞的治疗应用与前景 - 调节性T细胞相关研究已为临床治疗提供线索,例如低剂量白介素-2(IL-2)已被用于治疗部分自身免疫疾病 [5] - 现阶段绝大部分研究基于小鼠模型,人体免疫系统更为复杂,细胞作为“活”药物需精确控制功能 [5] - 未来研究需将生命科学大数据落到细胞层面,因为同一靶点作用于不同细胞或不同时空位置会影响最终疗效 [6] - 免疫疗法需个性化,多种药物(如PD-1、ADC、CAR-T)的联用需要算法和模型支撑 [5][6] 获奖科学家的行业影响 - 获奖者弗雷德·拉姆斯德尔来自企业界,参与创立生物技术公司Sonoma Biotherapeutics,该公司已获得来自礼来、再生元等制药巨头的数亿美元投资及授权合作付款 [4] - 坂口志文看好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免疫、移植医学和过敏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7]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 - 奖项授予日本科学家北川进、澳大利亚科学家理查德·罗布森和美国科学家奥马尔·亚吉,以表彰他们开创了MOF全新领域 [1] - MOF被评价具有巨大潜力,为定制具有新功能的材料带来了以前无法预见的机会 [1][8] - MOF具有可设计性强、潜在低成本、功能多样等优点,在电化学储能、碳捕集、储氢、净水、工业催化等领域有独特优势 [8] MOF材料的应用与产业化 - 北川进最为看好MOF在气体存储与分离领域的应用,这对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至关重要 [8] - 在生物医药领域,MOF已在药物递送与生物成像方面展现出优势,可利用其孔道作为“纳米卡车”精准输送肿瘤药物 [8] - 中国已积极开展MOF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吸附分离、能源气体存储、电化学储能等领域进行了工业化验证 [8] - 该研究获奖预计将吸引更多政策与资本投入,加快相关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的转化 [8]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技术 - 奖项授予法国科学家米歇尔·德沃雷特、英国科学家约翰·克拉克和美国科学家约翰·马丁尼斯,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发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和能量量子化” [1][12] - 此次颁奖被视为致敬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并为开发下一代量子技术(如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传感器)提供机会 [10][12] - 业内专家认为,超导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基于宏观量子效应和能量量子化,这是实现量子计算机的基础 [12] 量子计算的发展与展望 - 有观点认为此次颁奖是诺奖评委会对量子计算机的赌注 [12] - 量子模拟虽未实现通用容错量子计算,但已在特定问题上成为连接理论与实验的重要桥梁 [12] - 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结合前景可期,但具体应用领域仍有待探究 [12]
免疫系统的“刹车”找到了!2025诺奖解密外周免疫耐受,它是治疗自身免疫病和癌症的新希望?
扬子晚报网· 2025-10-07 14:50
诺奖成果科学解读 -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表彰其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发现,核心是调节性T细胞(Treg)和FOXP3基因的作用 [1][6] - 外周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的关键“刹车系统”,能防止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正常细胞,从而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6] - 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率先发现并命名了调节性T细胞,美国科学家则进一步阐明了FOXP3基因在维持免疫平衡中的功能 [6][7] 潜在治疗应用方向 - 应用方向一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通过使用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来增强调节性T细胞功能,以纠正过度的免疫反应 [8] - 应用方向二为助力器官移植,通过上调调节性T细胞的活性来抑制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存活率 [8] - 应用方向三为辅助肿瘤治疗,采取策略削弱肿瘤局部调节性T细胞的活性,从而解放被抑制的免疫细胞以攻击癌细胞 [9] 当前技术挑战与研发现状 - 相关治疗技术面临精准度不足的挑战,例如现有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引发自身免疫病等副作用 [9] - 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疗法目前仅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自身免疫病患者,应用范围有限 [9] - 国内外顶尖机构正致力于精准培育治疗用细胞,但相关研究均处于研究阶段,距离成熟临床应用尚有距离 [9][10]
中外专家就特定部分水解配方奶粉临床价值达成共识
贝壳财经· 2025-09-26 17:01
行业共识与策略转变 - 多位专家达成共识,重申特定部分水解乳清蛋白配方(pHF-W)在降低婴幼儿过敏发生风险方面的临床价值,并推荐其作为配方过渡的有效降阶方案 [1] - 全球约2%-3%的婴幼儿受到牛奶蛋白过敏困扰,中国部分城市1岁以下婴儿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达30.48% [1] - 行业预防策略发生根本转变,从被动回避过敏原转向主动、早期的口服暴露,通过生命早期的肠道免疫刺激建立长期耐受 [1] 产品临床证据与机制 - 研究结果显示,连续4个月喂养特定pHF-W的婴儿,特应性皮炎发生风险降低35%,有过敏家族史婴儿的皮肤屏障指标显著改善 [2] - 通过精准控制水解过程,可在降低致敏性的同时保留免疫调节活性,模拟母乳的耐受诱导机制 [2] - 早期干预特应性皮炎的核心价值在于阻断过敏进程的启动,采取“皮肤-肠道”双途径干预策略至关重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