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具身智能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拆解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30 多位从业者看到的泡沫和希望
芯世相· 2025-06-13 18:30
核心观点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已进入量产阶段,成为全球唯一具备完整供应链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带动A股机器人概念板块上涨93%(同期沪深300仅涨1%)[2][3][4] - 行业面临硬件成本高企(单台6万美元)、生产效率低下(仅为人工20%-30%)、耐用性不足(灵巧手平均寿命1-3个月)等核心挑战[26][30][31] - 技术路线呈现两极分化:特斯拉采用行星滚柱丝杠+直线关节的精密制造方案,中国创业公司则押注具身智能模型的软件突破[11][32][37] - 当前应用场景局限在展示性功能(车模/表演)和简单工业搬运,尚未证明商业可行性[45][46] 技术方案 硬件架构 - 执行器占硬件成本55%,特斯拉采用14根行星滚柱丝杠(单根4000元)实现直线关节,承重达半吨[7][11] - 减速器将电机扭矩放大200倍,供应商为哈默纳科和绿的谐波[12][16] - 六维力传感器(单价1.2万元)测量误差<0.2%,但特斯拉尝试用软件替代[15][18] - 灵巧手复刻22个自由度,采用钢丝绳驱方案,但耐用性仅1-3个月[17][19][31] 软件系统 - 主流训练方案VLA模型需1000万条真机数据(当前不足100万条),单条采集成本10元[39][40] - 仿真数据通过Real-to-Sim流程建模物理交互(如开冰箱门的力学参数)[41] - 端到端训练存在延迟问题,演示视频普遍加速播放[38] 供应链生态 - 全球超1000亿元投入,2024年预计出货2万台(相当于劳力士周产量)[3][4] - 特斯拉重构7000个零件中的大部分,关键供应商包括舍佛勒(丝杠)、三花智控(热管理)、旭升股份(结构件)[11][23][25] - 中国供应商通过送样获取技术参数,即使未中标也可服务其他机器人公司[22][25] 商业进展 - 特斯拉2024年目标产量5600台,主要用于自有工厂搬运4680电池[4][46] - 成本6万美元/台(目标降至2-3万),相当于美国搬运工15个月薪资[26][27] - 中国公司探索情绪价值场景(如车模),部分对标泡泡玛特商业模式[45][47] 行业动态 - 智元机器人(成立2年)估值超宇树科技(成立9年),具身智能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估值20亿美元[43] - 波士顿动力CTO批评行业过度依赖数据而简化模型设计[44] - 马斯克将百万台量产目标从2027年推迟至2029年[47]
拆解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30 多位从业者看到的泡沫和希望
核心观点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研发带动了全球产业链投入超1000亿元,但当前量产仍面临高成本、低效率问题,硬件技术尚未突破瓶颈[2][25][30] - 行业出货量预计2024年仅2万台,单台成本6万美元,效率仅为人工20%-30%,远未达到替代蓝领工人的经济性[2][35][40] - 软件端采用VLA模型训练机器人,但数据采集成本高(单条10元),真机数据不足制约模型泛化能力[52][54] 技术路径 硬件设计 - 采用行星滚柱丝杠(单价超4000元/根)替代传统旋转关节,单腿承重达半吨,精度误差小于6微米[10][36] - 灵巧手复刻22个自由度,绳驱结构模拟肌肉组织,但耐用性差(3个月需更换),双手更换成本10万元[18][20][42] - 传感器方案包含六维力传感器(误差<0.2%)、电子皮肤(单指节100+力传感器),但感知精度仍落后人类[15][16][22] 软件系统 - 放弃波士顿动力的规则控制路线,转向VLA模型训练端到端动作,需1000万条真机数据(当前不足100万条)[45][52][54] - 数据采集依赖物理交互仿真,如开冰箱门需建模质量/摩擦力等参数,通过Real-to-Sim生成多场景训练数据[56] 产业链现状 供应商格局 - 核心部件由舍弗勒(滚柱丝杠)、哈默纳科(RV减速器)、ATI(六维传感器)等国际龙头主导[10][11][16] - 中国供应商如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累计投入超50亿元,特斯拉提供技术图纸扶持代工厂[27][28] - 行星滚柱丝杠产能严重受限(月产仅300根),迫使特斯拉降低精度标准至C3级[36][37] 商业化进展 - 特斯拉2024年目标产量5600台,实际应用仅数十台用于搬运电池,效率不及工业机械臂[30][59] - 中国公司宇树/智元预计出货5000台,但主要场景转向车展模特、情绪价值产品[59][60] - 行业估值分化明显:具身智能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成立15个月估值超20亿美元[57] 性能参数 - 第三代Optimus身高1.72米/重55公斤,50+自由度,双臂负载20公斤,续航5小时[30][34] - 行走速度8-10公里/小时,但60%概率1.5公里内摔倒,关节温度超70℃会降频[35][39] - 硬件成本中执行器占比55%,灵巧手复杂度超其余部件总和[6][18]
拆解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30 多位从业者看到的泡沫和希望
晚点LatePost· 2025-06-04 22:53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进入量产阶段,成为唯一拥有完整供应链的产品[5] - 全球风险投资者、特斯拉及供应商已投入超1000亿元,但2024年预计出货仅2万台[4] - A股机器人概念板块自2022年10月以来上涨93%,远超沪深300指数1%的涨幅[3] 核心技术突破 - 执行器占机器人55%硬件成本,特斯拉采用30个执行器模拟人体动作[6] - 行星滚柱丝杠技术突破力量限制,单根可承重半吨但误差要求小于6微米[10][26] - RV减速器可将电机扭力放大200倍,六维力传感器测量误差小于0.2%[13][15] 供应链建设 - 特斯拉联合全球数百家公司搭建供应链,包括舍佛勒、哈默纳科等精密制造巨头[21][22] - 三花智控和拓普集团等中国供应商累计投入超50亿元支持研发[22][23] - 行星滚柱丝杠月产能仅300根,关键部件产能严重制约量产进度[26] 商业化挑战 - 单台成本6万美元,效率仅为人类20-30%,使用寿命仅3年[30][31] - 灵巧手每3个月需更换,成本达10万元人民币,耐用性成主要瓶颈[31] - 实际应用场景有限,部分公司转向提供情绪价值对标泡泡玛特[46] 技术路线分歧 - 波士顿动力采用控制理论路线,依靠工程优化实现高难度动作[32][34] - 主流公司押注VLA模型,但训练数据严重不足,真机数据采集成本高昂[39][40] - 仿真数据供应商尝试通过物理建模解决数据瓶颈,效果尚未验证[42] 量产进展 - 特斯拉第三代产品硬件设计80%定型,计划2029年实现年产100万台[25][47] - 当前主要用于工厂简单搬运,但工业机器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45] - 中国公司宇树、智元预计2024年出货量分别为4000台和超千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