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效率
icon
搜索文档
下一个修美乐藏不住了
36氪· 2025-08-08 07:17
核心观点 - 艾伯维的自免药物Skyrizi和Rinvoq正快速填补修美乐专利悬崖带来的200亿美元收入缺口 两者2025年合计销售额预计超过250亿美元 远超公司年初预期 [1][2][4] - Skyrizi销售增长迅猛 2024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同比增长50.9% 2025年二季度销售额达44亿美元 同比增长61.8% 公司将其2025年销售预期上调至171亿美元 同比增长46% [1][3][4] - 自免药物市场放量速度显著加快 Skyrizi仅用6年达到100亿美元销售额 预计再用2年达到200亿美元 而修美乐实现同样增长分别用了10年和10年 [2][4][10] 药物销售表现 - Skyrizi 2025年二季度全球销售额44亿美元 同比增长61.8% 2024年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 同比增长50.9% [3][4] - Rinvoq 2025年二季度全球销售额20亿美元 2024年销售额59.7亿美元 [1][3] - 公司预计Skyrizi和Rinvoq 2025年合计销售额将超过250亿美元 [1] - 艾伯维将Skyrizi 2025年销售预期上调至171亿美元 较此前指引增加6亿美元 其中4亿美元来自IBD适应症 2亿美元来自银屑病适应症 [1][4] 市场地位与竞争 - 2024年度普利尤单抗以140亿美元销售额位居自免药物市场第一 赛诺菲预计其2026-2027年将突破200亿美元 [4] - Skyrizi在银屑病相关疾病领域持续获得市场份额 在美国市场所有治疗线中相对于其他生物制剂和口服药物保持领先地位 [7][8] - IBD领域预计2025年销售额翻倍 Skyrizi和Rinvoq合计覆盖美国克罗恩病50%在治患者和溃疡性结肠炎33%在治患者 [6][7][8] - IL-23靶点成为竞争最激烈领域 强生 礼来等巨头虎视眈眈 同时面临乌司奴单抗类似药冲击 [7] 产品优势与战略 - Skyrizi作为IL-23单抗 通过阻断IL-23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 目前已获批斑块状银屑病 银屑病关节炎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适应症 [6] - 相比其他IL-23抑制剂如古塞奇尤单抗 Skyrizi给药频率更低(每12周一次)依从性更高 [7] - Rinvoq采用"三波战略":第一波类风湿关节炎等大适应症 第二波特应性皮炎和IBD 第三波巨细胞动脉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斑秃等新适应症 [5][6] - Rinvoq斑秃适应症三期数据亮眼 潜在患者规模近200万 巨细胞动脉炎适应症已获批 医保覆盖预计2025年下半年快速提升 [6] 行业趋势 - 自免重磅炸弹放量曲线越来越陡峭 新药达到100亿美元销售额的时间从10年缩短至6年 从100亿到200亿美元的时间从10年缩短至2年 [2][4][10] - 生物技术从分子设计到临床开发全面进化 推动药物开发效率跃迁 [11] - 后来者窗口期急剧压缩 药物爬坡时间被压缩至5-7年 立项眼光与临床差异化成为关键 [11] - 武田制药Entyvio面临IL-23单抗和JAK抑制剂冲击 增长乏力 [11]
投资者情绪报告显示:贸易摩擦下中国科技领域信心增强
第一财经· 2025-05-15 19:37
投资者情绪调查核心观点 - 超五成受访投资者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六成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将取得长足进步[1] - 约45.8%受访者认为中美贸易摩擦长期正面影响更大 仅27.5%持长期负面影响观点[2] - 61.5%受访者认为2025年4月A股会上涨 预期回报率始终处于正增长区间[2] A股市场预期 - 投资者对A股情绪在2024年7月探底后回暖 2025年4月预期虽下调但仍优于2024年7月水平[2] - 贸易战升级影响经济预期 63.6%受访者认为中美关系是影响投资的首要大事[2] 资产配置偏好 - 避险情绪推动黄金投资净增加人数占比达16.3% 较2018年10月提升17个百分点[2] - 债券投资净增加人数占比达16.8% 较2018年10月提升17.2个百分点[2] 内需与结构调整 - 58.2%受访者认为提升内需是影响未来投资的重大事件[3] - 外部挑战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企业重心转向扩大内需[3] 科技创新领域信心 - 技术脱钩倒逼人工智能和芯片领域创新效率提升[3] - 生物医药等战略性科技产业虽受短期冲击 但长期创新信心强劲[3] 民营经济关注度 - 44.5%受访投资者认为民营经济地位对投资决策很重要[4] - 74%受访者认为应加强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以提振企业家信心[4] - 65.9%受访者主张赋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政治经济地位[4]
【经济论衡】 从409家独角兽看中国新经济活力与后劲
证券时报· 2025-04-15 02:45
中国独角兽企业总体概况 - 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409家,占全球总数近三成,位居全球第二 [1] 创新模式与技术发展 - 中国创新正从“模式复制”转向“技术攻坚”,例如上海智元的人形机器人、银河航天的薄如蝉翼卫星太阳翼、中建材突破1.5毫米极限的光伏玻璃 [1] - 技术突破体现在智能工厂机械臂、生物实验室基因技术、太空可堆叠卫星等领域 [1] - 光伏玻璃每薄0.1毫米需要攻克数十项工艺难题,凸显技术攻坚的深度 [2] - 博锐生物的智能车间将不良品率下降29%,小电科技的物联网平台实现秒级故障预警,体现效率提升 [2] 行业挑战与竞争态势 - 行业存在“数量不等于质量”的挑战,缺乏像SpaceX那样颠覆行业的“超级独角兽” [2] - 存在“增速不等于耐力”的风险,某家曾估值百亿元的AI公司近期陷入裁员风波,提示缺乏核心技术护城河的企业面临挑战 [2] - 全球竞争激烈,智元机器人尚在发展阶段时,波士顿动力的Atlas已能完成后空翻;新能源电池续航突破1000公里后,固态电池技术又掀起新竞赛 [3] 政策与市场环境 - 政策支持呈现精准滴灌特点,如北京“服务管家”、杭州“算力券” [2] - 宇树科技从“雏鹰”到“独角兽”的蜕变证明,有效扶持是帮助企业建立自主造血能力而非永久输血 [2] - 需警惕过度补贴,某地政府“终身补贴”承诺可能不利于企业市场历练,政策红利与市场历练需找到平衡点 [2] 未来发展展望 - 中国独角兽的“青春风暴”需避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应学习美国硅谷企业历经半世纪培育、德国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数十年的经验 [3] - 创新的关键在于将实验室专利转化为生产线良品率,将政府补贴转化为自循环的研发投入,使技术指向真实需求 [3] - 全球创新进入“硬核时代”,目标不仅是增加独角兽数量,更是培育能穿越经济周期、定义未来规则的“新物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