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

搜索文档
临期商品为何卖不动?原来是“抠门”标签在作怪
36氪· 2025-07-02 14:42
全球临期商品浪费现状 - 全球每年被丢弃的废弃物高达21.2亿吨,其中超过30%的食物因临近保质期被浪费[1] -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已超过47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市场[2] - 大型连锁超市处理临期库存时首选价格促销,折扣力度最高达80%,吸引30%-90%的目标消费者[1]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研究 - 实验显示购买临期商品的顾客"抠门指数"达4.10分(满分7分),显著高于普通商品购买者的3.09分[3] - 当选择公开时仅27.52%选临期商品券,保密情况下比例升至41.67%,社交压力导致吸引力下降14个百分点[4] - 内隐联想测试发现人们潜意识将临期商品与"吝啬"负面词汇快速关联[3] 营销策略效果对比 - "聪明消费"广告点击率4.61%,显著高于"便宜商品"版本的3.22%,前者提升32%点击率[5] - 环保宣传组平均选择2.69件临期商品,显著高于折扣组的2.06件和对照组的1.82件[6] - 超过60%消费者对临期产品持负面印象,主要源于显眼的价格折扣[2] 行业解决方案建议 - 叙事重构:使用"可持续消费""反食物浪费"替代"便宜"等词汇[9] - 私密化购物:设置隐私保护选项、独立商品区域和无接触服务[10][11] - 专门店铺策略:建立临期商品专卖店形成消费圈层[12] - ESG整合:公布减碳数据、开展零浪费活动、与环保组织合作[13][14] - 定价技巧:采用"限时特惠"替代具体折扣,会员专享价和捆绑销售[15] 行业认知转变 - 临期商品困境反映消费决策受社交形象焦虑影响[16] - 将临期消费重新定义为理性选择和社会责任行为[6][16] - 零售商需平衡促销效果与消费者心理负担[8]
明明没有天赋性别差异,为何女生数学不如男生?原因竟在学校
虎嗅· 2025-07-01 16:44
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研究 - 研究发现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在入学后第一年开始显现,男孩在入学4个月后数学成绩超过女孩,12个月后差距更加明显[1][2] - 该研究覆盖法国2018-2021年入学的300万名5-7岁儿童,所有样本组、社会经济组、地区及学校类型均出现性别差距[6] - 研究利用大数据证明正式教育起始(而非年龄)导致差距,比较出生差几天但入学年份不同的儿童证实这一结论[7] 差异产生的原因 - 入学初期男女平均成绩无差异,表明差距源于入学后环境而非先天能力[8] - 教师和家长灌输的刻板印象(如男孩数学天赋更强)可能削弱女孩自信心[10] - 将某些活动标记为"数学"可能加深女孩对刻板印象的记忆,且女孩数学焦虑水平更高影响计时考试表现[11] 解决建议 - 需提供支持缓解数学焦虑,确保教师平等鼓励男女学生互动[5] - 培养课堂外的好奇心和问题解决能力,政策设计需适合所有群体[5][7] - 应拓宽数学能力评价标准,认可不同解题方法而非仅强调答题速度[12][13] 研究意义 - 证实性别不平等非天生或必然,早期教育经历是关键影响因素[3][9] - 结果具有"令人震惊"的普遍性,要求系统性解决方案而非局部调整[6][7]
一个残酷的事实:“男孩危机”正在爆发
虎嗅· 2025-06-24 15:16
教育性别差异现象 -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男生占比仅为37%,本科阶段每100名女生对应58.7名男生,呈现显著性别失衡[2] - 小学阶段性别比例为每100名女生对应116.1名男生,但到高等教育阶段男性比例大幅下降[2] - 202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显示男孩(10.3%)显著高于女孩(7.2%)[3] 性别刻板印象影响 - 社会对男孩要求体现"男性气质":勇敢、运动发达、机灵活泼,而女孩被期待表现温柔、安静、脆弱[9] - 幼儿园阶段女孩外表更受关注,男孩情绪常被忽视,唯一被容忍的情绪是愤怒[21][22][23] - 玩具选择基于性别而非能力发展需求,象征性游戏(如过家家)和户外游戏对两性都有益但被区别对待[12][13][14] 养育方式问题 - 男孩养育面临"脆弱与暴力"的二元困境,缺乏情绪表达空间易导致心理问题[28][33] - 传统养育方式鼓励男孩"战斗"和"好斗",可能培养施暴者或语言暴力受害者[31][32] - 性别偏见全球普遍存在,法国研究显示教育系统存在隐形区别对待[20][25] 解决方案建议 - 需帮助男孩识别和表达各类情绪,培养同理心而非压制情绪化[47][48][49] - 重新定义男性力量,强调智慧、善良、解决问题能力而非身体暴力[52][54] - 鼓励男孩参与各类兴趣爱好和家务,接触多元男性榜样[55][56][58] - 需从日常互动改变教育方式,促进性别平等观念[64] 典型案例分析 - 叶永志案例显示不符合传统男性气质可能遭受极端暴力[35][36] - 《混沌少年时》案例说明"有毒男子气概"可能导致暴力行为[38][39] - 研究表明性别偏见在10岁前即造成终身负面影响,增加各类风险[19]
大侠后宫:“不同省份的刻板印象有多严重??”哈哈哈哈哈这也太精准了吧!
猿大侠· 2025-06-19 12:36
转自:喵大白话 很符合我心中的刻板印象 O P = 日 1-20 當我說我是澳門人時: 7221 昨天 14:27 中国澳门 回复 ♀ 公众号·喵大白话 D t and the state of the state of the state of the state of the state of the state of the station of the state of the station of the state of the state of the state of the st F 当我说我是北京人 4435 昨天 13:53 加拿大 回复 ♀ 公众号·喵大白话 当我说我是武汉人时~ 296 昨天 16:50 湖北 回复 O l 本湖北人(贵州旅游) 想说,这不是刻板 95 印象,这是真的合从小到大都这么过来的 昨天 16:55 贵州 回复 展开 56 条回复 0 ■ 当我说我是广西人 1989 昨天 14:51 广西回复 还有贵州 29 昨天 14:54 重庆 回复 公众号 -- 喵大自辅 C T D 当我说我是温州人时,朋友: 736 直销 跟着/ 文 倒闭 #n 浏览跑! #ex 江 ...
被安排清扫男厕的女保洁们
虎嗅APP· 2025-05-05 21:18
行业现状 - 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基层劳动群体遭遇挤压,女性保洁员被频繁安排清理男厕[3] - 清洁外包公司为节省成本,倾向一人负责男女区域保洁,男性保洁员稀缺且工资偏高[14] - 保洁行业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认为女性更适合从事简单且低地位的工作[19][21] 劳动力市场动态 - 男性保洁员招聘难度大,流动性高,某公司1个月新招10名男保洁员仅留存1人[22] - 物业公司反馈女保洁"耐操、便宜、听话",男保洁要求更高且挑活[19] - 部分场所如厦门机场仍坚持"男女有别"的清洁管理原则,但面临人手短缺问题[22] 工作内容与挑战 - 女性保洁员需承担额外心理压力,如遭遇如厕者误解或投诉[4][11] - 男厕清洁难度更高,涉及呕吐物、烟头等复杂污渍,需使用强力去污剂反复处理[9][10] - 工作强度大,写字楼保洁员需7点到岗,单坑位清理时间不超过5分钟[12] 薪酬与职业发展 - 基层保洁薪资水平低,吴桂英此前工作月薪仅1800元,KTV保洁月薪2400元[7] - 新增工作范围如清洁男厕常无薪资调整,张丽琴承担厕所清洁后工资未变[26] - 部分保洁员通过回收废品获取额外收入,如王碧兰月均增收200元[30] 企业运营策略 - 物业公司因投诉风险拒绝男性保洁员,认为其清洁细节不达标[24] - 上海某公司管理200个厕所,因人手问题无法实现同性清洁,计划加强流程管理[20] - 部分企业通过跨区域招聘补充男保洁员,但成本较高[22]
被安排清扫男厕的女保洁们
36氪· 2025-05-02 16:53
以下文章来源于真实故事计划 ,作者郑巧艺 真实故事计划 . 每天一个打动人心的原创真实故事。 合作请联系xuanlingmuye。 女性保洁员除了要承担更繁重的工作, 还要准备好遭遇误解,甚至是投诉。 文 | 郑巧艺 编辑 | 崔玉敏 来源| 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 封面来源 | Pixabay 女保洁员的尴尬 第一次进KTV男厕所打扫的时候,吴桂英差点吐出来。 那是一种说不清的味道——浓重的烟味混着屎尿、呕吐物,还有廉价的厕所香水和潮湿的汗臭搅在一起,厕所门关得不严,但空气并不流通,那些气味就 像牢牢焊在门上的一样,经久不散。 她忍不住侧过头干呕。拖把头还没落地,感觉自己的胃已经先缩了一下。 吴桂英想去问问领班,自己能不能调到别的区域,至少不要清扫男厕。这是44岁的吴桂英的第四份工作,由于没上过学,不识字,吴桂英只能选择出卖自 己的劳动力,干点体力活。在此之前,她曾干过鞋厂的普工,烧烤店的摘菜员,火锅店的洗碗工,由于薪资太低(平均每份1800元),她都选择了辞职。 这份KTV保洁的工作是她老乡推荐的,薪资上涨了600元,但条件是需要上夜班,从晚上9点到早上5点,吴桂英需要一直连轴转 ...
被安排清扫男厕的女保洁们
虎嗅· 2025-05-02 10:56
行业现状 - 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基层劳动群体面临挤压,女性保洁员成为被"灵活调度"的对象,频繁被安排清理男厕所[2] - 清洁外包公司为节省成本,普遍采用一人负责男女双区保洁的模式,男性保洁员因稀缺且工资偏高逐渐被女性取代[20][24] - 厦门机场等场所虽坚持"男女有别"原则,但因男保洁员招聘困难(某公司1个月新招10人仅留存1人),被迫从外地补充人手[34][33] 劳动力市场特征 - 女性保洁员薪资显著低于男性,KTV女保洁月薪2400元(较前职高600元),但需承担夜班及男厕清洁等额外工作[7][8] - 物业公司偏好女保洁的原因包括:成本低(杭州物业经理称"女保洁耐操、便宜、听话")、细节处理更细致(男保洁易因粗心遭投诉)[28][35] - 男性普遍排斥保洁工作,社会偏见认为"男人扫厕所丢人现眼",导致行业男性留存率极低[32][31] 工作场景痛点 - 女保洁清理男厕面临双重压力:生理不适(KTV男厕混杂烟味、呕吐物等刺激性气味)和心理尴尬(需反复确认如厕者是否离开)[5][13][17] - 工作强度隐性增加:写字楼保洁张丽琴未获加薪却新增3层楼27个坑位的清洁任务,长期劳作导致手臂酸痛[15][36][38] - 跨性别者如厕时与女保洁员产生身份认知冲突,广州购物中心案例显示保洁员误拦跨性别男性进入男厕[22] 企业应对措施 - 上海浦发环境服务管理200个厕所,因人手不足无法实现性别分区保洁,计划通过张贴提示减少冲突[30] - 部分物业对女保洁额外工作采取默许态度,如河北保洁员王碧兰被默许回收废品补贴收入(月均200元)[47] - 领班层级存在性别刻板管理,拒绝女保洁家属(丈夫)协助清洁的请求,认定男性"擦不干净"[35] 从业人员生存状态 - 中年女性占比高,KTV保洁员44岁、写字楼保洁54岁,多因学历限制(不识字)或产业升级失业(河北五金厂关闭)被迫选择该职业[7][26] - 工作耐受度存在两极分化:棋牌室保洁环境显著优于KTV(无呕吐物/酒味),促使吴桂英主动换岗[40][41] - 家庭经济压力驱动从业选择,福建保洁员需用2000元月薪支付四口之家房租及子女学费[26]
【西街观察】网红入名校,流量不是偏见的标签
北京商报· 2025-04-29 21:30
网红与名校录取现象 - 拥有400万粉丝的网红博主"汤匙不是钥匙"通过考研进入北京大学 另一位网红"迅猛龙"拟被复旦大学录取 [1] - 公众对网红进入名校存在双重质疑:身份违和感(颜值经济与学术殿堂的冲突)和信任缺失(怀疑存在暗箱操作) [1] - 高校回应称录取标准对所有考生一致 以公示名单为准 强调公平性 [1] 社会对网红群体的审视 - 网红与名校同框事件折射出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敏感性和对网红的刻板印象 [2] - 网红的崛起是时代、技术与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公众形象需通过社会认知进化与群体自我修复来改善 [2] - 流量使网红成为舆论焦点 既象征时代特征又承受过度关注 [2] 网红群体的正名路径 - 部分网红通过学历或专业能力打破标签 如李佳琦与复旦合作 Papi酱中央戏剧学院毕业 [3] - 网红群体需避免博出位、赚快钱等行为 通过正能量行动(如深造学习)重塑形象 [3] - 网红赛道细分促使个体技能多元化 群体画像日益复杂 难以用单一标准评判 [4] 网红行业的长期价值 - 网红行业存在颜值经济与多元才能并存的现象 并非所有从业者依赖单一优势 [5] - 在行业快速迭代背景下 持续学习成为网红维持竞争力的核心策略 具有行业示范效应 [5] - 社会需摒弃对网红的固有偏见 承认其劳动价值 教育权利应平等覆盖所有群体 [5]
吴艳妮的“无裤风”,代言女王又被审判了
商业洞察· 2024-11-01 16:57
吴艳妮的商业价值与品牌合作 - 中国跨栏奥运选手吴艳妮因登上时尚杂志《新视线》封面引发热议,迅速登上热搜 [3] - 吴艳妮2023年接了12个代言,包括雅迪、伊利、瑞幸等大品牌,代言收入近亿元 [11] - 品牌押注吴艳妮主要看中其话题性和品牌故事契合度,而非单纯依赖赛场成绩 [24] 运动员形象多元化趋势 - 吴艳妮通过紧身连体衣与运动鞋搭配打破传统刻板印象,展现运动员独特风采 [9] - 女运动员化妆、染发、美甲等现象在巴黎赛场引发讨论,显示运动员形象多元化 [27][28] - 运动员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训练日常、时尚心得,与粉丝建立更深层次情感联系 [29] 品牌营销策略转变 - 娱乐明星号召力下降,体育明星成为品牌更稳妥的营销选择 [12] - 挪瓦咖啡与吴艳妮合作更看重共同成长过程,而非奥运奖牌结果 [24] - 运动员在品牌合作中扮演多元化角色,包括时尚先锋和年轻人榜样 [29] 公众对运动员形象的认知冲突 - 吴艳妮"无裤风"穿搭引发争议,被认为与田径运动员传统形象不符 [14] - 公众对明星形象有固定期待,一旦出现较大出入会引发不适感 [16] - 汪顺西装形象与泳池半裸照形成鲜明对比,引发网友调侃 [19] 体育明星的流量效应 - 吴艳妮虽未在巴黎奥运会取得佳绩,但凭借高人气成为"吸金女王" [11] - 品牌在选择代言人时更倾向于流量因素,而非完全符合人设 [21] - 运动员的各种类型热度都能为品牌带来曝光,即使存在争议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