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区域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报告显示: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劲地区
新华网· 2025-09-22 22:20
新华社上海9月22日电(记者董雪)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创新发展分论坛上,《中国区域科技创新 评价报告2025》发布。该报告显示,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得分为80.20分,比上年提高1.77分,科技创 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介绍,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劲的地区。根据报 告,上海的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1,江苏上升到第3,浙江上升到第5,安徽稳居第9。长三角在企业研 发、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企业技术获取和改造支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等指标上, 均约占全国的1/3。 此外,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程度不断加强。报告的综合排名显示,北京第2,天津第6,河北第19。粤港 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广东在报告中综合排名第4,研发经费支出位居全国第1。 据悉,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9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举办。其中,区域创新发展分论坛由科技部二司和同 济大学联合承办,聚焦新时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旨在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与差 异化发展,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报告也总结了近十 ...
解锁未来区域科创:四大核心方向抢先看!
科技日报· 2025-09-22 17:26
统筹科技资源、深化跨区协同、推动科创产创融合、强化科创中心引领,四大方向助力区域科技创新再 升级!(记者刘蓉蓉 赵卫华) ...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报告出炉:上海、北京、江苏等6地领先
第一财经· 2025-09-21 12:27
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 2025年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得分80.20分 较上年提高1.77分 科技创新投入 产出及高新技术产业均保持增长态势 [1][4] - 全国31个地区按综合得分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高于80.20分的上海 北京 江苏 广东 浙江和天津6个东部发达地区 第二梯队为50-80.20分的22个地区 第三梯队为低于50分的新疆 青海和西藏3个地区 [4][5][6] 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 京津冀协同创新持续加强:北京综合排名第2 科技创新环境全国第1 R&D经费投入强度6.73%排名第1 天津综合第6 科技创新环境及产出均第3 高新技术产业上升至第10 河北综合第19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全国第1 [7] -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形成:上海综合排名升至第1 R&D投入强度第2 万元GDP技术国际收入及劳动生产率第1 江苏综合第3 科技创新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均上升2位 浙江综合第5 创新促进发展上升1位 安徽综合第9 科技创新环境上升2位 [8] -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动能强劲:广东综合第4 创新促进发展全国第1 科技创新投入第2 产出第4 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 亿元GDP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均全国第1 [8] - 长江经济带创新能级提升:建成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湖北综合排名升至第7 科技创新产出上升1位 重庆综合第8 高新技术产业全国第1 四川综合保持第11 [9] 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 评价体系涵盖科技创新环境 投入 产出 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促进发展5个一级指标 下设12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 [1]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9-21 11:13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总体评估 - 中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得分为80.20分,比上年提高1.77分,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及高新技术产业均保持增长 [1] - 全国31个地区按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20分)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和天津 [6] - 第二梯队为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50分的地区,包括湖北、重庆、安徽、陕西、四川等22个地区 [6] - 第三梯队为得分在50分以下的地区,包括新疆、青海和西藏 [6] 领先区域创新表现 - 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和天津6省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领先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辐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3] - 上海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位,其万元GDP技术国际收入、劳动生产率排名第1位 [6] - 北京综合排名全国第2位,科技创新环境保持全国首位 [6] - 江苏综合排名上升至第3位,企业R&D研究人员占全社会R&D研究人员比重排名第1位 [6] - 广东综合排名全国第4位,其创新促进发展保持全国首位,科技创新投入排在全国第2位 [6] 主要区域协同创新进展 -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持续加强,天津综合排名第6位,万人科技论文数、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数和劳动生产率均排名全国第3位,河北综合排名第19位 [6] - 长三角地区日益成为科技创新“领头羊”,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形成,安徽综合排名保持第9位 [6] - 长江经济带创新能级不断提升,沿线11省市建成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高 [7] - 黄河流域九省区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改善,通过推进资源合作共享和成果转化应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陕西综合排名第10位 [7] 评价体系与方法 - 报告从科技创新环境、投入、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促进发展5个方面设置12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3]
科技部副部长林新: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中,中国的集群数量最多
科技日报· 2025-09-19 15:23
9月18日,科技部副部长林新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 示,"十四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区域统筹、央地协同,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形成全国一盘棋。世界知识 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中,中国的集群数量最多,这是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的一 个缩影。 ...
科技部: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中,中国的集群数量最多
央视网· 2025-09-18 16:22
区域科技创新布局 - 重点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创中心,布局建设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形成高地引领、梯次联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格局 [1] 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成效 - 北京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比超过16%,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 - 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突破1.8万亿元,产业创新实力快速提升 [2] -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创新集群 [2] - 通过科技金融试点、长周期科创投资基金及科学数据出境等政策先行先试强化功能定位 [2] 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 京津冀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共同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并联合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 [2] - 沪苏浙皖四地同步印发《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以地方立法保障协同创新 [2] - 支持跨区域和重点城市群通过联合攻关、仪器共享、平台共建推进协同创新 [2] 科技创新发展成果 - 中国在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中数量最多,体现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3] - 地方政府大幅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并开放政府应用场景,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3]
西安交大兖州科技园:打造区域科创新高地
中国发展网· 2025-07-07 15:59
西安交大兖州科技园发展成效 - 科技园揭牌以来取得阶段性成效:3个项目签约落地 3个省外招引项目跟踪推进 对接8个高校专家团队 组织7场技术交流会议 面向40家科技企业推介4个优质项目 [1] - 累计梳理西安交通大学可转化科技成果203项 精准匹配区内企业技术需求36项 [1] - 7家企业已同科技园建立合作关系 筹划在西安交大创新港设立企业研发中心 [2] 科技园运营模式 -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融合技术研发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培育功能 [1] - 开展"百企千需"对接行动 完善"三库一单"(企业需求库、专家资源库、成果项目库、服务企业清单) [2] - 采用"企业点单、平台接单"模式 提供"一企一策"精准服务 [2] 未来发展规划 - 实施分产业领域走访计划 年内覆盖6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3] - 设立"技术问诊日" 西安交大专家每月来兖州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3] - 探索"兖州企业-交大人才"专家库 实行人才"双挂职"和研发中试"双飞地"模式 [2]
河南启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区域科技创新行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 河南省科技厅联合9部门发布《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科技创新建设幸福黄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标志着多部门联动、全产业推进的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区域科技创新行动正式启动 [1] - 方案聚焦"两高四着力",瞄准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筑牢生态屏障、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重大战略任务,以重大创新科技项目为载体破解关键技术瓶颈 [1] - 目标是通过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形成区域创新优势,引领黄河流域重点产业转型发展 [1] 科研主攻方向 - 围绕粮食安全、生态保护、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三化"改造、综合交通枢纽等领域明确科研方向 [1] - 集中资源开展研究和攻关,力争取得原创性、迭代性、颠覆性科研成果 [1] 实施举措 -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聚集沿黄九省区创新资源,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2] - 强化重大创新项目牵引,聚焦"7+28+N"重点产业链群,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装备制造、能源转型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2] - 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带动作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 - 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加强研发、中试、产业化、工程化一体设计 [2] - 建设沿黄九省区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2] -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关键技术攻关融资需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