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药并购
icon
搜索文档
泰国“富四代”68亿收购礼新医药,创新药最大并购纪录诞生
并购交易概览 - 中国生物制药以不超9.51亿美元(约68.22亿元人民币)收购礼新医药95.09%股权,扣除账上4.5亿美元现金后净付款约5.01亿美元,创2025年国内创新药领域最大并购纪录 [2][8] - 交易完成后礼新医药将成为中国生物制药全资子公司,整合后估值达10亿美元(约68亿元人民币) [8][25] - 并购从启动到完成仅耗时两个月,双方此前在C轮融资及LM-108项目合作中建立信任基础 [7][8] 交易主体分析 买方:中国生物制药 - 90后董事会主席谢其润主导交易,其家族背景为正大集团谢氏家族第四代成员,曾主导2024年浩欧博收购案,后者股价半年涨4倍至130.25元/股 [5][12][14] - 公司战略聚焦通过并购强化研发能力,此次收购旨在整合礼新医药早研能力与自身临床商业化优势,实现"1+1>2"协同效应 [17][25] 卖方:礼新医药 - 2019年由上海交大博士秦莹创立,专注肿瘤药物研发,拥有双抗和ADC技术平台,累计对外授权交易金额达48.88亿美元(约350亿元人民币) [4][24] - 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著改善,营收42.18亿元,除税后净利16.85亿元,扭转此前亏损局面 [24] - 核心产品LM-108获两项突破性疗法认定,并与默沙东达成32.88亿美元(约237亿元人民币)授权协议 [7][23] 投资方与市场影响 - 礼新医药背后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泰格医药、云锋基金等,此次并购为一级市场提供稀缺退出案例 [4][25] - 中国生物制药股价连涨,交易披露后市值达1294亿港元(7月19日数据) [25] - 行业层面反映国内头部药企开始主导创新药并购,打破跨国巨头垄断格局 [34] 行业趋势 - 2025年创新药领域并购活跃,BioNTech 8亿美元收购普米斯、强生146亿美元收购Intra-cellular等案例频现 [31] - 港股创新药板块表现强劲,三生制药、信达生物等股价翻倍,十余家药企递交上市申请 [33] - BD交易从Biotech求生手段扩展至头部药企战略布局,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加速海外授权 [29][30]
2025年上半年医药并购“量价齐升”:政策加持下,高频小额交易成主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1 14:04
行业并购趋势 - 2025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并购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并购主体多元化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 [1] - 行业正从分散竞争走向集约发展,创新技术平台与全球化能力成为并购焦点 [1]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领域共49起并购交易,总规模约127亿元,数量持平但金额较2024年减半 [4] - 下半年并购或将延续"高频小额"基调,巨头在核心治疗领域的卡位与困境资产整合仍是主线 [6] 并购驱动因素 - 行业竞争加剧使独立研发成本风险上升,并购成为整合研发资源、共享成果的理性选择 [2] - 创新药研发投入2024年触底回升,企业需通过并购快速获取创新管线 [2] - 现金流充裕的大型药企利用市场估值低位降低收购成本,构建特定疾病领域竞争壁垒 [3] - 国内生命科学上游企业依赖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政策利好叠加估值降低创造并购良机 [7] 政策环境支持 - "并购六条"等政策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 [3] - 上海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北京构建5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基金,广州推动100亿元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 [3] - 政策明确支持科技企业收购未盈利技术资产,降低并购门槛并提高审核效率 [4] 企业战略动向 - 三类企业主导并购:国资背景药企整合产业链、民营龙头强化细分优势、创新技术型企业拓展前沿布局 [3] - 和黄医药拟44.78亿元出售上海和黄药业45%股权,上海医药以9.95亿元收购10%股权 [1] - 海外龙头如赛默飞、丹纳赫通过并购发展,国内生命科学行业并购刚起步 [7] 挑战与局限 - 国内大药企受集采影响盈利能力下降,并购需确保标的能创造足够价值 [7] - 跨国药企虽有充足资本,但并购更侧重全球管线策略而非国内市场热点 [7] - 文化差异与业务协同难度可能削弱并购效益,需聚焦技术互补避免盲目扩张 [8]
成都先导终止收购海纳医药65%股权 后者曾IPO失败
贝壳财经· 2025-07-01 12:58
收购终止事件 - 成都先导终止收购海纳医药65%股权 因核心条款未达成一致 [1] - 公司声明终止事项不影响业务开展及财务状况 不损害股东利益 [1] - 双方未来或探索业务领域新合作机会 [1] 海纳医药基本面 - 海纳医药为改良型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研发企业 采用CXO+MAH业务模式 [3] - 2023年6月创业板IPO申请终止 原计划募资8.5亿元用于CXO研发总部及补流 [3] - 2020-2023H1营收复合增长率118.37% 净利润由亏转盈但未分配利润仍为-1.42亿元 [4] - 销售费用率持续高于行业均值2倍 2023H1达6.82% [5] - 应收账款增速显著 2020-2022年复合增长269.1% 2023H1余额占营收45.7% [5] - 客户集中度问题受监管关注 存在新成立客户合作及前员工关联交易情形 [6] 成都先导经营动态 - 2024年总市值64.43亿元 6月30日股价报16.08元/股(跌0.99%) [2] - 2020-2024年营收CAGR为11.5% 2024年达4.27亿元(+14.99%) [7] - 2024年归母净利润5136万元(+26.13%) 但较2020年峰值仍低19.8% [7] - 2025Q1营收1.07亿元(-0.6%) 净利润2828万元(+102.9%) [10] 股东减持情况 - 2024年以来股东累计套现2.94亿元 涉及5家机构减持 [8] - 最大单笔减持为重庆渤溢新天基金 2024-2025年减持621.76万股(金额9914万元) [9] - 最新减持为安吉东方佳钰 2025年5-6月减持481.74万股(金额7897万元) [9]
成都先导重组折戟,海纳医药曲线上市梦碎
北京商报· 2025-06-29 20:56
交易终止 - 成都先导终止收购海纳医药65%股权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因交易各方未能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1][3] - 核心分歧点可能涉及价格、管理控制权、未来发展战略方向等[3] - 双方对彼此专业能力表示认可,未来可能在业务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机会[3] 标的公司概况 - 海纳医药是仿制药和改良型新药研发企业,采用"CXO+MAH"业务模式,业务分为医药研发服务和自持品种销售[4] - 公司曾申报创业板IPO但于2024年6月24日撤回申请,此前已进入第二轮问询阶段[4] - 创始人邹巧根直接和间接控制公司40.06%股权[4] 收购方财务表现 - 成都先导2020-2024年归属净利润分别为6402.32万元、6338.38万元、2526.6万元、4071.85万元、5135.71万元,呈现"上市即巅峰"特征[5] - 公司股价破发,后复权价格16.57元/股低于发行价20.52元/股[5] - 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计划12个月内增持2500万至5000万元公司股份[5]
丽珠集团拟收购越南药企IMP64.81%股份 溢价超200%引争议
犀牛财经· 2025-05-28 14:44
收购交易概况 - 丽珠集团境外全资子公司LIAN SGP拟以15 87亿元收购越南上市公司Imexpharm Corporation(IMP)64 81%股权 交易完成后IMP将成为丽珠集团合并报表范围内的附属公司 [1] - 交易对价对应IMP 2024年净利润的市盈率达27 6倍 显著高于丽珠集团自身15倍的市盈率 以2025年一季度年化净利润计算的动态市盈率进一步升至29 7倍 [4] - 收购价较IMP 2024年末净资产溢价293 79% 反映控制权溢价及对越南医药市场潜力的押注 [4] 标的公司IMP基本面 - IMP成立于1977年 是越南领先的医药企业 核心产品包括抗生素(市占率第一)和心脑血管药物(市占率第五) 覆盖越南80%以上医疗机构 [4] - 2024年IMP营收为6 96亿元 净利润为8883万元 2025年一季度营收为1 86亿元 净利润为2061万元 [4] - IMP拥有欧盟GMP认证 可为丽珠集团打开东南亚及欧洲市场提供跳板 [4] 收购战略动机 - 丽珠集团收购主要为IMP的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物与现有产品线形成互补 双方可共享研发资源和销售渠道 [4] - 越南医药市场年均增速超10% 为丽珠集团提供新的增长点 [4] - 丽珠集团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4 97% 主因集采降价及抗病毒药物需求回落 需寻找新增长点 [4] 市场反馈与争议 - 收购引发市场热议的核心在于高估值 [1] - 针对并购高溢价和未来战略的求证函 截至5月26日未获丽珠集团回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