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市场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买美股的人,要小心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7-08 20:24
核心观点 - 近期财政对海外账户炒港美股收入征税,主要目的是补充税源和引导资金流向内地[5][6][11][18] - 政策区分港股通和境外账户,港股通暂免个税至2027年,鼓励资金留在内地市场[14][15][16][17] - 资本市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重点,近期出台多项政策规范市场(如量化新规),旨在提升金融竞争力和促进财富增长[24][25][26][27][28][29][30][31] - 大A和港股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密切相关,1万亿存款或离岸人民币回流可推动指数显著上涨[20][21][22][23][33] 政策动态 - 海外账户征税标准:年度交易3000万港币以上或余额600万/交易1200万港币的用户被优先通知[3][4] - 资本利得税税率:海外普遍20-30%,部分国家实行累进税率最高超50%[7][8] - 港股通税收优惠:明确暂免个人所得税至2027年,2027年后境外账户单独计税[16][17] - 量化交易限制:新规限制机构单次/单日买卖量,防止高频交易剥削散户[30][31] 市场影响 - 资金流动:离岸人民币存量达3万亿,相当于外汇储备规模,政策引导其回流[19][22][23] - 指数关联性:1万亿存款进入大A可推动至3500点,1万亿离岸人民币回流港股或冲击3万点[21][23] - 当前行情:大A站稳3400点向3500点迈进,呈现大盘先涨、板块轮动特征[33][34][35] 行业趋势 - 财政动机:地产收益下滑叠加消费疲软,补税政策可填补制度性漏洞增加财政收入[9][10] - 国际对比:资本利得税为全球通行规则,此前未征税导致财富外流无成本[6][7][8][9] - 金融竞争:资本市场建设关乎国际金融话语权,资金流量决定竞争结果[25][26][27]
6.18陆家嘴金融论坛学习心得:科创改革升级,资本市场制度优化稳步前进
长城证券· 2025-06-20 16:16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6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需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出科创板改革“1 + 6”政策措施,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落实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举措,引导中长期资金参与科技企业投资,批复全国首批数据中心REITS注册等,科创成长层创新制度优化体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导向,利于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科创板改革“1 + 6”政策措施 - “1”是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1] - “6”是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具体如下 - 规定科创板成长层调入/调出标准,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添加“ - U”特殊标识,增加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 [2][3] - 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上交所配套建立认定标准及“黑名单”制度;面向优质科技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帮助未盈利科技企业达成IPO条件,提升审核注册程序效率和沟通服务质量 [4][5] - 扩大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该标准,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金融支持力度 [6] - 支持面向老股东开展增资扩股,允许在审未盈利企业或其子公司面向老股东开展股权融资;提升再融资便利度;优化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平衡和保护不同股东利益,匹配资金投资优质科技型企业 [7] - 健全市场功能,丰富科创板指数及ETF品类,将科创板ETF纳入基金投顾配置范围,研究推出更多期权和期货期权,加快推出科创债ETF,发展股债结合产品,支持编制科技创新指数、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促进中长线资金流向优质成长企业 [8] 科创成长层企业调出条件 - 存量未盈利科技型企业符合现行取消特殊标识条件的,调出科创成长层 [4] - 新注册的未盈利科技型企业,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或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的,调出科创成长层 [4]
国泰海通|非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能提速,非银板块受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政策点评
报告导读: 《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行动方案》的发布,优化了市场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流动性和弹性,对 证券、期货等领域构成实质性支持,非银多板块将受益。 报告来源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海通证券已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 报告名称: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能提速,非银板块受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政策点评 报告日期:2025.06.18 报告作者: 刘欣琦 (分析师),登记编号: S0880515050001 肖尧 (分析师),登记编号: S0880525040115 李嘉木 (分析师),登记编号: S0880524030003 事件:6月18日,中央金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紧随其后,国 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会同上海市政府印发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 《意见》明确提出在未 来5至10年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全面提升能级;《行动方案》则从地方落地角度细化了支持举措。 《意见》和《行动方案》在内容上既有承接共通之处,也各有侧重。 中央层面的《意见》从顶层设计角度 勾画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蓝图,提出了深化金融市场建设, ...
武汉发布“20条”助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力争2027年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超5000亿
长江商报· 2025-06-16 08:43
武汉市科技金融发展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武汉市政府发布《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5大行动20条举措 [1] - 目标到2027年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50家以上,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突破30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培育"金种子""银种子"企业500家以上 [1] 政府投资基金引导 - 政府投资基金参与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创业投资基金的出资比例提高至50%以上,存续期最长可达15年 [2] - 允许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分别出现最高不超过投资总额80%、60%的亏损,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 [2] - 支持政府投资基金与科研平台合作设立概念验证基金、中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2] 科技信贷提质 - 截至2024年底武汉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3709.11亿元,同比增长14.78% [3] - 推广最长3年期、最高额度1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政府提供风险补偿 [3] - 鼓励银行对单笔1000万元以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内部评估确定价值 [3]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对"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分层培育,支持取得核心技术突破的企业上市 [4] - 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控股型并购贷款比例最高可达80%,期限最长10年 [4] 风险补偿分担 - 科技保险在库产品目标达到60个,加快推广首台(套)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保险等 [5] -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单户在保余额上限从1000万元提高至3000万元 [5] - 创新"保投联动"模式,引进保险资金参与重大科技任务或投资科技企业 [5] 科技金融生态优化 - 完善科技型企业推荐机制,打造常态化科技金融活动平台 [6] - 推动科技金融开放合作,健全科技金融绩效评估机制 [6]
从证监会李明最新讲话看资本市场建设新方向:开放步伐始终坚定,即将出台重要改革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9 14:12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的政策措施即将出台,为企业创新成长提供更适配的制度支撑 [1][6][7] - 证监会持续引导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回购增持、并购重组等方式提升投资价值,2024年A股分红2.4万亿元、回购14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1][10] - 新"国九条"和"1+N"政策体系逐步落地,监管执法和投资者保护力度加强,中长期资金入市等关键举措深入推进 [12] 资本市场开放进展 -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坚定,境外投资者持有A股流通市值稳定在3万亿元左右 [1][11] - 提出进一步开放的"四个着力",包括推进制度相容相通、增强透明度、加强市场协同、深化跨境监管合作 [5] - 支持外资机构申请新业务、设立新产品,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机制 [5] 上市公司表现与质量 - 2024年A股75%公司实现盈利,50%企业利润增长,实体上市公司研发费用1.6万亿元(同比+3.1%),超800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 [7][8] - 高新技术企业占新上市公司超90%,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领域涌现全球竞争力龙头企业 [8] - 沪深300指数股息率接近3.6%,市盈率12.6显著低于境外主要指数 [10] 资金流动与市场韧性 - 2025年以来社保、保险、年金等中长期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超2000亿元 [2] - 面对外部冲击,中国通过稳市"组合拳"迅速稳定市场,体现政策应对能力 [12] - 中长期资金加速流入与股市稳中有涨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2] 投资中国的确定性 - 中国具备完整产业体系、超大市场规模及稳定社会环境,一季度GDP"开门红"展现经济韧性 [12] - 政策预期稳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扩内需、防风险等措施效果显著 [12] - 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增强,为全球投资者提供稀缺的稳健机遇 [13]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召开,大咖齐聚论道大湾区建设
南方都市报· 2025-05-19 13:50
5月17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举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主题讨论环节,来 自粤、港、澳三地的政府官员、金融界精英及企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大湾区在全球化新背景下的挑 战与机遇、金融创新与合作、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在与会嘉宾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正处在一个全球化新形势下的关键节点,面临着诸多挑战与 机遇。各城市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通过金融创新、产业协同以及高水平开放合 作,共同推动大湾区朝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稳步迈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发 展新格局。 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合力将越来越强 面对全球化新形势下的不确定性,深圳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市委金融工作委员会常务副 书记、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时卫干率先发言,他强调大湾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驱动发展、参与化发 展、联合发展。时卫干指出,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将持续增强,特别是 在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香港的法律优势和高质量的中介队伍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他认为大湾区城 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合力、粘性将越来越强,深圳、广州的产业科 ...
蓝莓市场BlueberryMarkets:降准又降息!A股大涨
搜狐财经· 2025-05-08 13:13
今日(5月7日)上午9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专题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大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 联袂出席,详解"一揽子金融政策工具箱"如何精准发力稳市场、稳预期。这场政策发布会释放出强烈信号: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形成协同效应,旨在为实 体经济注入强心剂,同时重塑资本市场信心。 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拳落地 释放万亿级流动性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披露了八项增量政策:包括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配套融资制度框架,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调降保险公司 股票投资风险因子,出台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专项融资支持方案,制定护航外贸企业政策包,优化并购贷款管理规则,以及完善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顶层 设计。这些举措旨在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强调资本市场建设新方向:一方面动态完善风险应对预案,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功能,夯实市场稳定器;另一方面,明 确提出打造"硬科技"企业集聚高地,提升中国资产全球配置价值。面对复杂外部环境,吴清用"风雨考验"比喻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彰显监管层应对挑战的 底气。 历史经验验证政策效能 市场预期持续修复 回溯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