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芯片自主可控
icon
搜索文档
重大利好传来,消费股尾盘爆发,电子半导体狂掀涨停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6 16:20
11月26日,深成指、创业板指低开高走,创业板指盘中一度涨超3%,收盘涨2.14%。沪深两市成交额1.78万亿,较上一个交易日缩量288亿。全市场1689 股上涨,超3500股下跌。 | 行情 资金净流入 | | 涨跌分布 | | --- | --- | --- | | 上证指数 | 深证成指 | 北证50 | | 3864.18 | 12907.83 | 1391.00 | | -5.84 -0.15% +130.52 +1.02% -5.84 -0.42% | | | | 科创50 | 创业板指 | 万得全A | | 1315.04 | 3044.69 | 6158.76 | | +12.87 +0.99% +63.76 +2.14% +15.13 +0.25% | | | | 沪深300 | 中证500 | 中证A500 | | 4517.63 | 6965.05 | 5422.52 | | +27.22 +0.61% +10.44 +0.15% +29.61 +0.55% | | | | 中证1000 | 深证100 | 中证红利 | | 7248.45 | 5690.56 | 5530.79 | | ...
重大利好传来,消费股尾盘爆发,电子半导体狂掀涨停潮,中际旭创120个交易日涨近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6 15:56
市场整体表现 - 创业板指低开高走 收盘上涨2.14% 盘中一度涨超3% [1] - 沪深两市成交额1.78万亿元 较前一交易日缩量288亿元 [1] - 全市场1689只个股上涨 超过3500只个股下跌 [1] 消费板块 - 大消费板块尾盘爆发 多只个股涨停 包括海欣食品、广百股份、东百集团、三江购物 [1] - 欢乐家、益客食品等多股快速拉升 [1] - 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促消费文件 目标到2027年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 [1] 半导体及电子板块 - 半导体、电子板块全日走高 光模块、光通信、光芯片等概念股活跃 [2] - 长光华芯、明微电子、东芯股份20%涨停 英集芯、赛微电子、乾照光电大涨超10% [2] - 博通集成、国晟科技10%涨停 新易盛、微导纳米、剑桥科技、燕东微、灿芯股份等个股跟涨 [2] 中际旭创个股表现 - 中际旭创股价上涨超13% 再创历史新高 总市值突破6000亿元 [3] - 该股近120个交易日涨幅近500% 年内涨幅达342% [3][4] - 5日涨幅11.18% 20日涨幅4.32% 60日涨幅73.18% 250日涨幅288.58% [4] 半导体及AI产业利好 - 阿里巴巴2026财年第二季度云收入同比增长34% 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9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5] - 上海芯上微装自主研发的首台350nm步进光刻机完成出厂调试与验收 [5] - 国产AI芯片自主可控进展顺利 阿里含光系列、华为昇腾、寒武纪等自研AI芯片持续迭代 [5] 下跌板块 - 军工板块走弱 久之洋股价下跌超12% [6] - 林业、游戏等板块跌幅居前 [6] 万科相关债券及股票 - 万科债普遍下跌 "22万科02"盘中跌超30% 收盘跌超17% [7] - "21万科06"、"21万科04"跌超11% "22万科04"跌超8% "21万科02"跌超7% [7] - 多只债券因跌幅较大触发临停 [7] - 万科A股收跌2.5% 盘中创阶段新低 港股万科企业跌超6% 股价跌破4港元创2024年9月以来新低 [9] - 深铁集团将向万科提供不超过220亿元的股东借款额度 专项用于偿还公开市场债券本息及指定借款利息 [9]
产业洞察系列报告(四):科技产业合作与竞争(下):其他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比与机遇
平安证券· 2025-10-22 19:28
核心观点 - 2025年全球科技产业合作与竞争格局深化,先进制造业酝酿新机遇,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全球领先,在半导体、通用航空、创新药领域较美国加速追赶 [6][11][12] - 中长期科技行情有望延续,建议关注半导体、通用航空、创新药等先进制造领域的投资机遇,这些产业持续积累竞争力并出现积极变化 [7] 半导体产业对比 - 产业链环节多、流程长、全球化分工特征显著,美国主导高附加值的半导体设计(含EDA,占价值链59%)和设备环节(占12%),中国在制造和封测环节有优势 [2][19] - 需求端中美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2024年中国和美洲市场半导体销售额全球占比分别为29.5%和30.1%,合计近六成;供给端美国稳定供应全球约五成份额,中国份额从2015年的4%提升至2023年的7.2%,但不足一成 [2][22][24] - 中国半导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2024年逆差达2266.7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40.8%;美国则长期顺差,2024年顺差为102.5亿美元 [2][27] - 美股半导体企业基本面显著优于A股,营收和净利润中位数分别是A股的17倍和23倍,ROE(TTM)中位数约32.5%,是A股(7.4%)的4倍;估值方面,美股整体处于历史较高水位(多数环节分位数>60%),A股估值分化,设计和制造环节分位数高于设备和封测环节 [2][31][36] - AI浪潮为国产芯片创造机遇,DeepSeek事件后推理侧算力需求增长,华为昇腾、海光信息等本土厂商已适配大模型服务,建议关注EDA、半导体设计、设备及先进制程制造等自主可控环节 [2][39][40] 通用航空产业对比 - 中国政策层面协同推进通用航空与低空经济发展,飞行器制造是产业链核心环节,包括传统通用飞机及无人机、eVTOL等 [3][41] - 需求端全球通用飞机市场分布均衡,中国、北美、欧洲各占约两成份额;供给端美国波音与欧洲空客双寡头垄断,2022年分别占全球交付量的33%和45%,中国商飞份额不足2%但储备订单达约1200架 [3][44][45] - 无人机市场近五年加速增长,2024年全球规模达730.7亿美元,中国主导民用无人机供给(占全球市场70%),美国在军用领域领先;中国无人机贸易自2022年起转为顺差,但对美出口份额从2022年的28%降至2024年的9% [3][47][48][53] - 美股航空装备企业基本面优于A股,ROE(TTM)中位数(17.1%)约是A股(6.1%)的3倍;估值方面,A股分化明显(分位数跨度10%-100%),美股集中在40%-100%分位 [3][55][56] - 低空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eVTOL等新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十五五”规划部署值得期待,建议关注产业创新转型下的投资机遇 [3][60][62] 创新药产业对比 - 产业链具有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高的特征,美国注重市场化创新激励,中国在保障医疗可及性基础上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型 [4][63][64] - 需求端美国是全球最大药品市场且以创新药为主(占比79%),全球份额长期稳定在40%以上;中国药品市场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占比11%),全球份额约10% [4][68] - 供给端美国长期主导全球创新药首发,2024年首发获批创新药41个(全球份额40%);中国份额持续提升,2024年首发获批39个(全球份额38%),但在FIC前沿创新领域占比仅4%,较美国(65%)仍有差距,不过在研FIC创新药全球占比已提升至31% [4][71][72] - 中美药品贸易均呈逆差,2024年中国逆差163.2亿美元,美国逆差609.9亿美元;中国创新药企近五年加快出海,License-out金额持续增长 [4][75] - 美股创新药企业基本面更优;A/H股创新药企业估值多处于历史中枢附近,建议关注源头创新能力强、出海和商业化进展良好的优质企业 [4]
AI基础设施需求持续增长,科创芯片ETF(588200)近23日累计“吸金”27.08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01 14:39
科创芯片ETF市场表现 - 盘中换手率达5.7% 单日成交金额18.10亿元[3] - 近1周日均成交27.36亿元 位列可比基金首位[3] - 近2周规模增长5.80亿元 新增规模居可比基金第一[3] - 近1月份额增长13.71亿份 新增份额居可比基金第一[3] - 近23个交易日中有16日实现资金净流入 累计流入27.08亿元[3] - 近1年净值上涨60.91% 在可比基金中排名第一[3] - 指数股票型基金排名164/2943 处于前5.57%分位[3] 科创芯片ETF收益特征 - 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达25.18%[3] - 最长连续上涨月数为4个月 期间累计涨幅36.01%[3] - 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为8.19%[3] 芯片行业投资机遇 - 智能驾驶SoC芯片产业加速升级 国内供应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3] - 具备自主IP研发能力、车规级量产经验及灵活生态协作能力的国产芯片企业有望主导中高阶智驾芯片增量市场[3] - 美国AI行动计划可能进一步限制半导体出口 推动国产制造、设备、材料等环节自主可控进程[4] - 谷歌将全年资本开支上调至850亿美元 AI基础设施需求持续增长[4] 指数成分结构 - 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7.59%[4] - 权重排名前五分别为中芯国际(10.22%)、海光信息(10.15%)、寒武纪(9.59%)、澜起科技(8.01%)、中微公司(6.80%)[4][6] - 思特威成为前十大权重股中唯一上涨个股 当日涨幅0.95%[6] 投资渠道 - 场外投资者可通过科创芯片ETF联接基金(017470)参与投资[7]
小米造芯获人民网深夜点赞 从“为发烧而生”到“为生存而战”
齐鲁晚报· 2025-05-16 11:50
小米自研芯片玄戒O1发布 - 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宣布首款自研手机SoC芯片"玄戒O1"将于5月下旬发布,标志着公司十年研发成果 [1] - 该芯片被人民网评价为"中国科技企业突破'硅幕'封锁的诺曼底登陆",具有行业里程碑意义 [1] - 玄戒O1采用台积电4纳米工艺,CPU采用"1+3+4"三丛架构,GPU搭载英国Imagination技术,综合性能接近高通骁龙8Gen2 [7] - 芯片首次集成UWB技术,可与小米汽车实现智能联动,初期备货200万片用于小米15s Pro机型 [7] 小米芯片研发历程 - 公司造芯始于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2017年发布首款自研SoC澎湃S1(28nm制程),使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终端及芯片研发能力的手机厂商 [3] - 澎湃S1因能效比不足、基带兼容性差等问题未能大规模商用 [3] - 后续通过P系列(快充芯片)、G系列(电源管理芯片)等小芯片积累经验,组建超千人研发团队由前高通高管秦牧云领衔 [3] - 2023年成立北京玄戒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扩充至30亿元,研发进入加速期 [7] 玄戒O1核心技术突破 - 采用双脑协同架构:NPU与GPU深度融合,AI算力利用率提升至78%,功耗降低40% [8] - 采用RISC-V开源指令集:自研"赤兔"微架构单核跑分逼近苹果A16 [8] - 采用硅光互连技术:内存带宽提升至256GB/s,时延降至0.8ns [8] - 研发团队日均工作16小时,累计完成超5000个验证方案及7000次信号测试 [8] 生态战略布局 - 玄戒O1是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关键落子,公司成为唯一同时具备自研手机芯片、自有汽车品牌及全生态链的企业 [8] - 芯片UWB功能可实现与小米汽车无感交互(自动解锁、座舱调节),未来将拓展至智能家居和IoT设备 [8] - 该"芯片-终端-生态"闭环模式与华为"麒麟芯片+鸿蒙系统"路径相似 [8] 行业影响与挑战 - 玄戒O1发布正值美国禁运14nm以下制程设备,中芯国际N+2工艺量产遇阻的行业背景下 [9] - 小米已与芯动科技达成协议,计划2026年实现中芯国际14nm工艺转产,该"双供应链"策略虽导致性能损失12%,但能降低60%地缘政治风险 [9] - 中国芯片产业500家设计企业总收入仅相当于高通的60%-70%,制造端研发投入不及英特尔1/6 [9] - 玄戒O1需达到千万级出货量才能摊薄研发成本,市场对国产芯片信任度仍需培育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