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
icon
搜索文档
面对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全国碳市场建设如何进一步提升效能?
中国环境报· 2025-10-23 07:2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全国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其制度衔接的顺畅性与协同性直接关系减排目标落地与市场活力释放 [1] - 当前碳市场建设存在法规交叉、数据壁垒、机制错位等问题,亟需通过系统性整合提升制度效能,以支撑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 [1] 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规则 - 加强法律法规衔接,当前碳市场运行规章法律层级较低,建议加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并理顺其与《环境保护法》、《能源法》等制度的适用关系 [2] - 构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核算、监测、报告与核查(MRV)体系,整合多部门数据,制定统一核算指南与数据接口规范,并引入区块链等技术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3] - 加强与国际标准对接,提升数据可比性与互认度,以增强碳市场公信力,并强制披露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等信息 [3] 配额分配与经济激励 - 配额分配是碳市场核心环节,当前以免费分配为主的方式难以充分反映行业差异,建议逐步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动态调整免费与有偿分配比例 [4] - 建立配额分配与国家减排目标、能耗双控等政策的联动机制,将NDC目标中的碳排放量约束要求科学分解至行业配额总量设定中 [4] - 引入配额储备与借贷机制,减少市场价格波动,增强与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性,以提升减排效率并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 [4] 能源与金融政策工具衔接 - 加强能源政策衔接,推动碳成本通过市场化电价疏导,将碳价纳入发电成本核算体系,并探索与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政策挂钩 [5] - 将碳市场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储能等政策对接,允许企业使用碳减排量抵扣部分能耗指标,并定期评估政策叠加效应 [5] - 加强金融政策衔接,明确碳配额的资产属性和会计处理规则,将其纳入央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并鼓励开发碳配额质押贷款、碳收益债券等金融产品 [5][6] 生态补偿与跨市场衔接 - 加强生态补偿衔接,建立碳汇项目与配额交易的抵消通道,允许使用林业、草原等碳汇减排量抵扣部分配额,并完善国家核证碳汇方法学 [7] - 推动地方生态补偿资金与碳市场联动,将配额拍卖收入注入生态补偿基金,并探索东部地区购买西部碳汇的横向补偿模式 [7] - 加强跨市场衔接,推动“电—碳—能”联合交易平台建设,探索配额互认、成本互抵的集成路径,使碳价信号内嵌于电力定价 [9] 跨区域与国际衔接 - 加强跨区域衔接,统一试点市场与全国市场的MRV标准与配额清缴规则,建立配额折算方法,并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给予免费配额倾斜 [8] - 完善跨区域电力输送中隐含碳排放的核算机制,探索消费端碳责任分摊体系,并明确全国市场扩容时间表 [8] - 加强跨国衔接,健全与欧盟、新加坡等成熟碳市场的对接标准,开展跨境碳交易试点,并推动人民币碳定价结算以提升全球碳治理话语权 [10]
我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迭代升级 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金融时报· 2025-10-14 10:12
中国2035年NDC核心目标 -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1]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1]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1] NDC目标的演变与升级 - NDC目标每5年更新一次,是《巴黎协定》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制度安排 [2] - 中国NDC从2015年提出2030年左右碳达峰,升级到2020年力争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再到此次设定2035年达峰后减排目标 [2] - 第三轮NDC标志着气候治理战略从“阶段性减排”向“系统性转型”的根本性跨越 [2] 新NDC目标的关键变化 - 覆盖范围从单一二氧化碳变为覆盖全经济范围所有温室气体 [3] - 指标类型从单位GDP碳排放的相对强度指标变为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绝对总量指标 [3] - 时间跨度延伸至碳达峰后的减排降碳阶段,将碳管控提升到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排放治理 [3] 各领域具体实施路径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未来10年每年需提升0.94个百分点,需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给和终端电气化 [4]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增保有量占比达66.57%,交通运输领域汽柴油消费将迎来拐点 [4] - 全国碳市场2025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年管控碳排放量从50亿吨跃升至80亿吨,覆盖4080个重点排放单位 [4] 行业影响与减排路径 - 减排范围扩围意味着更多企业必须积极行动,除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外,新行业将进入监测控制范围 [5][6] - 全国碳市场计划2027年前覆盖工业领域主要行业,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6] - 行业减碳路径主要包括技改(提升效率)与供给改革(控制总量)两种方案 [6] 行业减排成本差异 - 钢铁、电力碳捕集减排成本为200元/吨至400元/吨二氧化碳当量 [7] - 煤炭或天然气制氢碳减排成本为100元/吨至200元/吨 [7] - 航空航运等难减排行业使用绿色燃料替代,成本可能高达1000元/吨至2000元/吨 [7] 全球气候治理背景 - 欧盟计划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6%至72% [8] - 美国政策反复,特朗普称“气候危机是骗局”,其退出《巴黎协定》给全球气候治理带来变数 [8][9] - 中国在此背景下公布的NDC目标为COP30达成全球协议奠定基石,提振全球气候治理信心 [1][9]
我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迭代升级
金融时报· 2025-10-14 09:09
中国2035年NDC核心目标 -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1]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1]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1] NDC目标的演变与升级 - NDC是《巴黎协定》框架下各国每5年更新一次的减排目标 [2] - 中国NDC从2015年提出2030年左右碳达峰,迭代至2020年争取2060年前碳中和,再到此次设定2035年达峰后减排目标 [2] - 目标覆盖范围从单一二氧化碳扩展至全经济范围所有温室气体 [3] - 指标类型从单位GDP碳排放的相对强度指标转变为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绝对总量指标 [3] - 时间跨度延伸至碳达峰后的减排阶段,标志着气候治理从阶段性减排转向系统性转型 [2][3] 关键领域实施路径与进展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在未来10年每年提升0.94个百分点 [4]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增保有量占比达66.57%,燃油车市场步入存量阶段 [4] - 全国碳市场于2025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年管控碳排放量从50亿吨跃升至80亿吨,覆盖4080个重点排放单位 [4] - 计划在2027年前将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扩大至工业领域主要行业 [6] - 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将聚焦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及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 [4] 行业影响与减排路径 - 碳管控提升至全经济范围,将对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所有部门进行系统管控 [3] - 除火电、钢铁、水泥等传统高排放行业,甲烷、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排放源也将进入监测控制范围 [5][6] - 行业主要减碳路径为技改提升效率与供给改革控制总量 [6] - 行业减排成本差异显著,钢铁、电力碳捕集成本为200-400元/吨二氧化碳当量,制氢行业为100-200元/吨,航空绿色燃料替代成本高达1000-2000元/吨 [7] 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与国际动态 - 联合国秘书长指出全球减排进展滞后,1.5℃温控目标面临崩溃风险 [8] - 欧盟计划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6%至72% [8] - 美国政策反复,总统称气候危机为骗局,其报告质疑全球变暖影响,可能完全放弃碳中和目标 [8][9] - 中国NDC目标在美國退出《巴黎协定》背景下,为COP30达成全球协议奠定基石,提振全球气候治理信心 [1][9]
绿金委主任马骏:绿色金融的下一个突破口是转型金融
证券时报网· 2025-07-05 11:37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0.61万亿元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全球第一[1] - 绿色金融已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及金融业创新发展主流业务[1] 转型金融框架推进 - 绿金委将推动转型金融标准编制和落地以解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资金需求[1] - 配合人民银行支持首批转型金融标准试用落地并启动第二批标准编制工作[1] 可持续信息披露建设 - 财政部2024年12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三大交易所2025年1月出台上市公司披露指南[2] - 绿金委协助修订《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以衔接ISSB标准强化碳中和相关信息披露[2] 国家气候目标规划 - 中国正制定2035年NDC目标计划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发布[3] - 金融机构需编制运营及投融资碳排放转型规划湖州银行已率先试点[3] 金融产品创新方向 - 绿金委支持通过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工具推动可再生能源及高碳行业转型[4] - 计划促进碳金融市场扩容提升国际分类目录兼容性并扩大生物多样性研究[4] 政策协同与改革深化 - 生态环境部与金融部门联动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支撑美丽中国建设[3] - 绿金委将持续为绿色低碳转型创造新动力聚焦务实成果落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