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麦振兴

搜索文档
华润啤酒“国麦振兴”四年结硕果 “垦十四”成呼伦贝尔新名片
证券日报网· 2025-08-19 13:48
华润啤酒"国麦振兴"战略 - 公司作为国内啤酒龙头企业,历经四年探索成功开辟"国麦振兴"产业发展路径,以应对原料大麦严重依赖进口导致的供应链不稳定问题 [1][3] - 通过产学研协作建立覆盖大麦种子到酿造全链条的标准化流程,在呼伦贝尔建立1.6万余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当地大麦种植面积增加50% [3][4][5] - 项目成果包括推出"垦十四"啤酒产品,实现从种植到酿造的全产业链融合,提升麦芽优级品率至媲美进口加麦水平 [3][5][6] 产业链升级与经济效益 - 项目采用优质优价订单模式,带动农户增收并促进合作伙伴设备升级改造,形成规模效应和经济价值 [5][6] -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计划将国麦啤酒品鉴融入当地文旅消费,去年接待游客3400万人次,延伸产业链绿色价值 [6] - 项目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被评价为突破产业"卡脖子"困境的关键举措 [4] ESG融合与行业影响 - 公司通过"国麦振兴"将ESG理念深度融入全产业链,优化水耗能耗降低碳排放,建立"ESG中国·国麦实践基地"示范平台 [7][8] - 项目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同行企业加入,形成政企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为农业产业链升级提供可复制样本 [4][5][8] - 中国啤酒行业90%啤麦依赖进口,该项目通过本土化实践提升供应链安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华啤样本" [7]
华润啤酒从原料供应端赋能“国麦振兴”
证券日报· 2025-08-18 19:4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啤酒产业核心原材料大麦价格波动频繁 给啤酒企业带来高昂成本压力 对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2] - 国内大麦种植呈现散而小格局 缺乏规模优势 国产大麦均一性欠佳 [2] - 大麦种植品种选择及酿造适应性成为产学研亟待共同攻克的课题 [2] 国麦振兴项目概述 - 华润啤酒发起国麦振兴项目 为国产大麦产业难题解决提供关键路径 [2] - 项目推动形成覆盖种子培育 田间灌溉 农药施肥 麦芽烘焙 啤酒酿造的全链条标准化种植及加工流程 [2] - 项目在呼伦贝尔先行实施 经过四年发展成效显著 [2] 项目经济效益与产业影响 - 实现大麦种植规模效应 创造可观经济价值 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2] - 成功推出采用100%国产大麦酿造的大麦品种命名啤酒"垦十四" 成为当地文旅消费新载体 [2] - 华润啤酒优质优价订单模式结合标准化种植 使合作麦芽企业优级品率逐年提升 [3] - 呼伦贝尔麦芽公司通过设备更新改造提档升级 增强市场竞争力 [3] 产业链整合与创新 - 采用当地种植 当地加工 当地生产 当地销售模式 实现制麦过程标准化优化 [4] - 通过本土化生产模式减少水耗能耗 生产更高品质规范麦芽 [4] - 节省物流成本 降低全产业链碳排放量 [4][5] - 以科技创新与本土化实践推动全链路产业升级 [5] 战略意义与社会价值 - 项目是突破产业卡脖子困境的关键举措 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服务国家战略的典范 [3] - 项目意义远超单一产业范畴 全方位深层次融入ESG可持续发展理念 [3] - 啤酒行业原料供应链安全水平得到改善与提升 [3] - 呼伦贝尔计划将国麦啤酒品鉴融入旅游餐饮消费 年接待游客量达3400万人 [3]
“一麦觉醒”背后的产业突围:华润啤酒加仓国麦,供应链韧性再升级
华夏时报· 2025-08-18 16:32
核心观点 - 华润啤酒通过"国麦振兴"项目推动国产啤酒大麦产业升级 实现从近90%依赖进口到国产大麦成功进入高端市场的转型 构建了从育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 [2][3][11] 国产大麦产业现状 - 国产啤酒大麦占比从2007年前40%下降至近五年不足10% 对外依存度从2001年43%提升至2020年93% [4][5] - 华润啤酒当前国产大麦采购比例稳定在10%左右 未来将随品质提升逐步增加采购 [8] - 国产大麦相比进口澳麦具有本地环境适应性优势 但受人均耕地限制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5] 产业技术突破 - 实现发芽率达95%-97%以上 并满足蛋白质含量 糖化率等特定品质指标 [4] - 通过与农垦系统协作建立标准化栽培技术指标体系 改变粗放产量模式 [4] - 完善原料分级体系 采用本地生产加工模式酿造特色差异化啤酒 [4][7] 供应链战略转型 - 2021年启动"国麦振兴"战略 旨在应对国际供应链不稳定带来的原料供应风险 [6] - 建立1.6万余亩标准化种植基地 形成覆盖种植 收购 加工的全链条合作模式 [9][10] - 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战略签约 深化农业现代化转型合作 [9] 产品与市场应用 - 推出100%国产麦芽酿造的高端产品"垦十四" 打破国产大麦品质偏见 [7] - 国产大麦从过去因蛋白质含量高 均一性差导致工艺控制难 转变为差异化风味的重要选择 [7] 行业协同发展 - 订单农业模式推动国产大麦种植规模明显增长 多家同行企业共同推进发展 [3] - 项目实现四赢成果:弥补产业链短板 引领消费趋势 促进农民增收 提升社会责任形象 [7]
打造“国麦粮仓”,华润啤酒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达1.6万余亩
搜狐财经· 2025-08-17 15:19
华润啤酒国麦振兴战略 - 公司发起"国麦振兴"战略行动,深度契合国务院国资委"增强产业链控制力"部署要求,打通啤酒产业链从田间到餐桌全链路升级,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华啤样本" [2] - 公司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达1.6万余亩,实现从种植到酿造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 - 公司推出100%国产麦芽酿造的新产品"垦十四",采用精心培育的垦啤麦14品种,麦粒饱满品质优良 [4] 行业现状与意义 - 中国是全球最大啤酒市场之一,近90%啤麦依赖进口,制约行业发展,"国麦振兴"具有特别意义 [2] -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已成为大国经济重要特征,ESG成为央企迈向世界一流的标尺 [2] - "垦十四"问世是四赢成果:提振国麦信心、适应多元化产品结构、响应乡村振兴、提升产业社会责任形象 [8] 合作与活动成果 - 公司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举行战略签约,将深化合作激发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潜力,打造"国麦粮仓" [10] - "ESG中国·国麦实践基地"授牌成为ESG实践与农业产业化融合示范平台 [10] - 活动中展示国麦产品及呼伦贝尔农垦系列特色农产品,包括垦十四啤酒、醴啤酒、三河牛纯牛奶等 [3] 未来发展路径 - 强化政策引领激活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动能,深化科技赋能锻造核心引擎,凝聚协同合力共筑ESG价值生态圈 [8] - 继续深化多方合作,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探索全产业链升级路径,延伸绿色价值 [8]
北纬49°的产业振兴答卷 | 8月11日,华润啤酒邀您共赴国麦之约
搜狐网· 2025-08-11 10:05
核心观点 - 华润啤酒在呼伦贝尔举办"ESG中国·华润国麦(啤酒)行"活动 聚焦国麦振兴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通过产业融合 科技展示和沉浸式体验展现国产大麦全链条价值 [1][3][9] 产业战略 - 公司自2021年启动"国麦振兴"项目 将ESG理念深植产业链发展脉络 从田间到车间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3] - 项目带动呼伦贝尔当地种植户增收 夯实啤酒产业链的"中国根基" 实现生态保护 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联动 [3][4] - 通过政企学研多方对话探索产业融合新路径 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4] 产品与技术 - 展示国麦系列产品与呼伦贝尔农产品 呈现从麦穗到啤酒的"田间到舌尖"全链条价值体系 [5] - 专业人员现场讲解国麦标准化种植技术与制麦工艺 展现大麦到啤酒灵魂核心的匠心打磨过程 [5] - 品鉴国麦振兴新品及明星产品 设置互动环节沉浸式体验啤酒酿造趣味 [7] 品牌体验 - 国际高端户外品牌Snow Peak明星产品"住箱-JYUBAKO"首次现身麦田场景 由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 融合自然与居住理念 [7] - 设置"神仙工位"体验割麦穗 搓麦粒活动 让参与者化身"麦田守望者"感受产业链岗位特殊性 [9] - 在金色麦海中结合品酒与自然体验 传递"HOME CAMP"自由生活美学 [7][9] 活动意义 - 作为华润集团2025可持续发展亮点实践推广首站 展现ESG种子在草原结出共富果实 [9] - 通过麦田体验对话 展现国产大麦撬动产业链韧性升级 共同展望"酿造美好生活"愿景 [9]
破局卡脖子难题,国产啤麦产业链不断延伸
华夏时报· 2025-05-13 19:16
行业背景 - 我国啤酒行业长期依赖进口大麦 对外依存度高达90% 制约成本控制与产业链安全 [3] - 华润啤酒三年前启动"国麦振兴"战略 通过全链条联动推动国产啤麦产业链融合发展 [3] 核心进展 - 2025年华润啤酒计划在内蒙、西北、江苏完成20000亩国产大麦标准化种植 [3] - 国产大麦品种实现多次换代 2020年后逐步转向现代化育种 扬州大学培育的"扬农啤14"2024年亩产达767.5公斤创江苏纪录 [5] - 盲测显示国产"垦十四"啤酒品质与进口高端啤酒不分伯仲 打破国产啤麦品质偏见 [6] 产业链协同 - 形成"种植-研发-生产-消费"全链条深度联动 涵盖育种、标准化种植、麦芽加工、酿造工艺优化等环节 [3][10] -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将种植户、麦芽厂和啤酒厂利益紧密联结 提升产业协同积极性 [10] - 江苏农垦与华润啤酒合作实现从种植到酿造的全产业链协同 [9] 技术创新 - 产学研协同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提供科研支撑 [5] - 品种选育注重高产与高品质 配套差异化种植技术 构建产供销体系 [6] - 麦芽企业根据大麦特性调整制麦工艺参数 啤酒企业针对性优化酿造流程 [10] 产业延伸 - "双碳"目标下本土化生产显著降低碳排放 相比进口大麦减少物流环节碳足迹 [11] - 创新"啤酒+文旅"模式 "垦"系列产品融合农耕文化IP与地方特色品牌价值 [11][12] - 啤酒与啤麦产业向技术共研、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生态化合作模式发展 [9]
从“卡脖子”到“中国酿”,华润啤酒解码“国麦自主”背后的产业蝶变
华夏时报· 2025-05-13 17:3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啤酒生产和消费国 啤酒大麦长期超90%依赖进口 原料供应受制于人制约产业成本控制与供应链安全 [4] - 国产啤麦自给率长期不足10% 行业面临风味底气不足 成本掌控力弱 品牌底蕴缺乏 产业无脊梁等困境 [3] 公司战略行动 - 华润啤酒2021年提出"国麦振兴"计划 在苏北 西北 内蒙古等地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近2万亩 [3][4] - 2023年联合多家机构发起国产啤麦品质提升及标准化种植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 在内蒙和苏北开展3000亩试点种植 [6] - 2024年标准化种植面积扩大至16000余亩 预计2025年在三大产区完成20000亩标准化种植目标 [7] 技术突破与成果 - 江苏射阳县淮海农场"扬农啤14"品种创亩产767.5公斤省级高产纪录 抗性卓越 品质上乘 [6][7] - 通过标准化种植 国产啤麦浸出率 浊度 夹杂物 脆度等多项指标较2023年实现优化 与进口麦芽差距进一步缩小 [7] - 开发出100%国产原料的"垦十四"啤酒产品 在盲选品鉴中与进口高端啤酒品质不分伯仲 [10] 产业模式创新 - 建立"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种植基地"产业振兴新模式 带动农户增收20%以上 [8] - 构建从品种选用 生产技术配套到产供销体系的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机制 [4][7] - 形成贯穿科研 种植 加工 消费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 为行业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生态样板 [12] 品牌与产品发展 - "垦十四"产品采用复古报纸样式瓶身和书卷式礼盒设计 使用可降解再生纸盒和可回收牛皮纸践行低碳理念 [10] - 通过挖掘不同产区大麦特点形成产区文化 提升国麦价值并实现育种 种植 制麦和酿酒全环节价值链共享 [12]
华润啤酒“扎根土地” 扛起国麦振兴“大旗”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4-30 10:41
行业背景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之一,近90%的啤麦依赖进口,2024年进口大麦1424万吨,同比增长25.77% [3][5] - 进口大麦金额达37.92亿美元,同比增长0.6%,其中澳大利亚大麦因均一性高备受青睐 [5] - 澳大利亚大麦"双反"放开后价格回落,国产大麦失去价格竞争力 [5] 公司战略 - 华润啤酒3年前启动"国麦振兴"战略,涵盖育种、种植、质量分级、订单农业全链条 [3] - 战略目标是解决"麦子不自主"导致的"风味无底气、成本无掌控、品牌无底蕴"问题 [3] - 2023年联合多方发起"国产啤麦品质提升及标准化种植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 [3] - 2025年将在苏北、西北、内蒙古建立多个基地,累计试种面积超2万亩 [4] 产业布局 - 2023年在呼伦贝尔建成首个3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2024年扩展至12000亩 [3] - 探索"企业+科研+基地+农户"协同模式,强化产业链融合 [4] - 打造"垦"系列产品IP,如"垦十四"品牌,结合文旅进行产业推广 [4] - 2024年计划采购10万吨国产大麦用于酿造,不受进口降价影响 [5] 技术突破 - 江苏"扬农啤14"品种亩产达767.5公斤,创省级高产纪录 [6] - 从源头育种着手,通过认证提升大麦品质 [6] - 科研团队在北部、南部、中部采用不同提质增效模式推动产业发展 [6] 战略意义 - 突破产业"卡脖子"困境,支撑啤酒企业全球化发展 [6] - 通过科技赋能和生态协同,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创新样本 [6] - 构建从田间到舌尖的啤酒新范式,强化品牌底蕴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