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搜索文档
任正非:不学英文,农村孩子永远是农民
搜狐财经· 2025-07-12 21:44
华为研发体系与创新战略 - 研发体系采用"拉法尔喷管"模型:前端"喇叭口"吸收理论研究成果,后端通过喷管结构实现产品快速扩张和领先[5][8] - 基础研究投入达230亿元且不要求回报,产品线阶段才引入考核机制[9] - AI集群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支持16000板卡,未来超节点可管理几十万板卡,具备超高速互联/液冷散热/瞬时供电能力[9][10] 鸿蒙生态系统进展 - 国内已有30多个基于鸿蒙的操作系统,覆盖行业终端/手机平板/家庭终端[12] - 鸿蒙全球用户达6亿,市场份额排名第三[12] - 系统版本升级至4.0并带动生态同步更新,公司定位为做底层"黑土地"平台[11][12] 技术标准与国产替代 - 计划建立超越美国的技术标准体系,认为现有美国标准存在50年历史包袱[13] - 已发布20多个工具软件,58个在验证中,目标实现电子工业自主设计能力[11] - ERP/EDA等软件开发采用"云化"策略,带动产业链共同发展[11][12] 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 - 每年持续投入数万人和数十亿资金维护欧拉/鸿蒙系统[12] - 产品开发遵循"不先进不上市"原则,确保商业竞争力[10] - 盘古大模型达千亿参数规模,AI算力基础设施对标国际顶尖水平[9] 产学研合作模式 - 与高校合作采取"不署名"策略,保障学者学术权益[6][7] - 合作重心从西方转向国内高校,构建人才改造与选拔机制[8] - 基础研究阶段允许自由探索,产品阶段强调纪律性[5][8]
重磅民生文件释放强烈信号 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中国青年报· 2025-06-10 08:52
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 - 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 [1] - 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将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按程序直接发放给参保人 [1] - 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1] - 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 [1] - 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发式帮扶提能增收行动,建立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劳动伤害帮扶机制 [1] - 采取常住地直接提供、跨区域协同经办、完善转移接续等方式,逐步将基本公共服务调整为常住地提供 [2] - 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2] - 稳步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 [2] 教育发展 -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挖潜扩容扩大现有优质中小学校、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 [2] - 将义务教育基础薄弱学校纳入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或托管帮扶 [2] - 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2] - 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 [2] - 加快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 [2] 养老与托育服务 - 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 [2] - 用10年左右时间,推动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实现嵌入式等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 [2] 青年发展 - 完善青年发展促进政策,为青年在求学工作、婚恋生育、社会融入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3] - 引导支持在保障性住房中加大兼顾职住平衡的宿舍型、小户型青年公寓供给 [3]
「基础教育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让人按照工具的方式生活」
声动活泼· 2025-04-21 18:39
AI对教育行业的影响 - AI大模型在教育领域展现出显著潜力,可快速提供答案、批改作业甚至承担标准化课程教学任务 [1] - 预计到2029-2030年,AI在绝大部分任务中将超越人类能力,倒逼教育体系加速变革 [3] - AI已实现跨学科教学能力超越普通教师,如数学、物理、统计等系统性知识传授,并能设计优于人工的跨学科教学项目 [10] - 美国"Two Hours Learning"实验显示,AI个性化教学可使8年级学生达到12年级水平,通过兴趣导向(如用足球教数学)实现实时反馈 [11] 未来教育模式创新 - 探月学院从学习者孵化器转型为学校,旨在构建持续的项目实践环境,避免传统学校与创新项目的割裂 [3] - 表现性评价体系被嵌入教学框架,但面临与传统教育体系横向比较(如大学录取排名)的结构性挑战 [10] - 未来学校应模拟社会场景,重点提供AI无法替代的生命状态示范,教师角色转向"创业者"范式(科研/艺术/商业创造者) [11] - 基础教育目标重新定义为"丰盈的一生",回归古希腊"闲暇"本质,培养生命意义探索能力而非工具技能 [7] 人才能力需求转变 - 顶级工程师/设计师所需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等综合素质远超企业现行岗位条框限制 [4] - 未来核心竞争力在于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持续创造的热情,以及运用先进工具在无人区探索的能力 [12][21] - 教育应培养"跌倒后重新站起"的韧性,通过模拟社会场景建立支持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路径 [20] - 生命状态的引导成为教育新维度,需通过教育者的身体力行示范无法被AI替代的价值观践行 [14][17] 行业变革深层逻辑 - 物质丰富时代将引发普遍性幸福困惑,教育需提前布局生命意义课题(参照佛陀困惑的现代重现) [8] - 现有教育体系存在"工具人"培养倾向,导致从业者面临AI替代时的身份认同危机,需重构职业价值认知 [15] - 教育创新需同步解决宏观研判、中观治理、微观实施的三层结构问题,才能实现规模化推广 [13] - 直接价值创造成为可能,学历作为"敲门砖"的功能弱化,真实社会连接与持续价值输出成为新评价标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