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责管理

搜索文档
公募迈入“积极股东”新时代 有效推动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提升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19
《规则》明确,基金管理人应当制定代表基金行使表决权的制度和流程,至少包括以下内容:表决 的启动条件、决策机制和行使流程;表决的授权管理;关注的表决事项;表决赞成、弃权、反对的标 准。 《规则》共6章27条,从总则、制度要求和参与机制、表决权的行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自律 管理、附则等全链条规范明确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方式及工作流程。 业内人士表示,《规则》是中国证监会5月7日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关键 性配套制度,标志着监管机构在基金管理人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方面提出了更为系统、明确且具操作性的 要求,是中国资本市场"尽责管理"体系建设迈出的关键一步。 提出至少三个层面的硬性要求 中基协表示,为促进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积极、规范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保护基金份额持 有人合法权益,对《基金管理公司代表基金对外行使投票表决权工作指引》进行了修订,形成《公开募 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管理规则》。 《规则》明确了基金管理人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总体原则,即应遵循"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 不谋求控制、防范利益冲突、专业独立判断、守法合规"五大原则。 "机构投资者 ...
建信基金:明确“积极股东”角色定位 强化尽责管理 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中证网· 2025-05-28 15:47
行业政策与规则 -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管理规则》,对公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提出新要求 [1] - 《规则》首次以自律规则形式明确公募基金作为"积极股东"的角色定位、行为方式和责任要求,填补制度空白 [2] - 《规则》要求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规范基金管理人行权行为,增强投资者信任 [2] 行业影响与转型 - 《规则》推动公募基金行业从注重短期业绩和规模增长向强调长期投资回报和价值创造转变 [2] - 行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上市公司基本面、治理水平和长期价值研究,实现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型 [2] - 公募基金行业共同努力实施《规则》,有助于构建更健康、透明、稳定的资本市场生态 [6] 公司实践与战略 - 建信基金认为《规则》为公募基金深度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提供系统性指引,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1] - 建信基金已将ESG理念融入公司战略,目标是成为国内ESG投资领域领先机构,并制定六大战略举措 [4] - 建信基金在《规则》发布前已建立尽责管理体系,包括制度建设、流程优化、团队分工和系统支持 [5] 公司未来计划 - 建信基金将加强投研能力,特别是融合ESG因素的公司治理研究能力 [6] - 完善决策流程,确保股东权利行使与基金持有人利益高度一致 [6] - 提升与上市公司沟通和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6]
公募基金深度解读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新规:强化对基金长期投资行为的引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2 23:11
新规发布背景与核心内容 - 中基协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管理规则》,对公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提出系统性要求,涵盖制度要求、参与机制、表决权行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六章共27条 [1][3] - 新规是对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落实,旨在强化基金长期投资行为引导,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标志着中国特色"尽责管理"体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1][3] - 修订自2012年《投票指引》,新增硬性要求如:持有单一股票流通股本≥5%时需对13类重要事项积极行使表决权 [3][8] 制度要求与参与机制 - 要求公募基金持续关注上市公司八项经营情况,包括发展战略可持续性、财务健康度、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等 [3] - 明确九种行权方式:股东会沟通、业绩说明会、致函、股东提案、提名董事、议案表决等 [3] 内部控制与信息披露 - 要求建立专门团队负责上市公司治理工作,完善内控制度以防范利益冲突及内幕交易,并建立舆情监测机制 [4] - 首次强制要求每年4月底前披露上年度表决权行使情况,鼓励公开治理政策及表决流程 [4][7] 行业反馈与长期影响 - 公募基金普遍认同新规明确"积极股东"角色定位,易方达称其为"全面升级",南方基金认为将推动行业治理能力专业化 [5] - 兴证全球指出新规引导资金长期投向治理规范企业,银华基金强调信息披露可形成市场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双向合力 [6][7] - 外资机构如路博迈认为5%表决权要求与国际规则接轨,国投瑞银表示有助于借鉴海外经验并吸引长期资金配置中国资产 [7][8] 市场生态展望 - 新规推动机构投资者向"负责任投资"转型,虽面临合规挑战,但为价值创造提供制度保障 [8] - 行业预期未来将形成股东结构更健康、治理更完善的资本市场生态 [8]
公募迈入“积极股东”新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5-12 05:10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管理规则》 核心观点 -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管理规则》,系统性规范公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方式及流程 [1] - 该规则是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关键配套制度,标志着"尽责管理"体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1] - 规则提出五大原则: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不谋求控制、防范利益冲突、专业独立判断、守法合规 [1] 制度要求 - 基金管理人需完善内部治理框架与制度体系,包括制定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总体政策、建立科学参与标准、健全股东权利行使制度 [2] - 需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架构与内部控制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有条件的机构应设立专门团队 [2] - 必须制定代表基金行使表决权的制度和流程,涵盖表决启动条件、决策机制、授权管理、关注事项及表决标准 [2] 实践要求 - 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合计持有单一股票流通股本比例达5%及以上时,必须对十三类重要事项行使表决权 [3] - 十三类事项涵盖除定期报告外的全部股东大会议题,投票表决从"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 [3] 信息披露要求 - 首次明确要求基金管理人按年度公开披露代表基金行使表决权的情况,需于每年4月底前在官网披露 [3] - 披露内容包括上市公司名称、议案名称、投票意见及决策理由等,接受基金持有人和社会监督 [3] - 2025年6月30日前需邮件报送2023、2024年度投票表决情况,2026年起按规则定期公示 [3] 行业影响 - 权益类基金规模从2023年9月的7万亿元增长至8.3万亿元,公募基金在上市公司中的话语权持续增强 [3] - 规则进一步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尽责管理体系,推动国内基金管理人与海外成熟实践接轨 [4] - 向全球投资者释放积极信号,凸显监管提升A股公司治理水平的决心,改善资本市场生态 [4] - 未来私募基金、保险资管等机构参与公司治理将成为新常态,推动资本市场长期繁荣 [5]
对话「紫顶」合伙人唐淑薇:机构股东尽责管理如何推动A股公司治理与长期估值提升?
IPO早知道· 2024-12-27 11:07
尽责管理在A股市场的发展现状 - 2018年A股纳入MSCI指数体系后,尽责管理受到更广泛关注,但国内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 [4][8] - 海外被动投资资金追踪MSCI指数,主动型产品以国际指数为基准,推动外资将责任投资实践带入A股 [8] - 海外基金或养老金配置中国资产时,按成熟实践筛选管理人,促使国内机构落实尽责管理规则 [8] - 证监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通过政策间接鼓励尽责管理发展,助推头部机构实践 [8] 被动投资与尽责管理的关系 - 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在筛选被动策略管理人时,尽责管理能力占考核权重的30% [9] - 被动型产品更依赖尽责管理,因机构需通过沟通或投票阻止成分股公司治理问题损害股东利益 [9] - 美国三大被动型资管机构(贝莱德、道富集团、先锋领航)均组建大型团队开展尽责管理 [9] A股与海外市场公司治理差异 - A股监管更严格,信息披露更详细,平均每年召开3到4次股东大会,审议10个事项,远超海外市场 [13] - A股中小股东话语权更多,但机构参与治理热情低于港股,议案常因控股股东赞成直接通过 [13] - 海外市场关注董事会与中小股东委托代理问题,A股则聚焦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矛盾 [13] 尽责管理的实践与挑战 - 海外资管机构将尽责管理作为必选项,贝莱德等已建立完善架构和独立流程 [11] - 国内头部机构如易方达、南方、嘉实等已开展尽责管理,但多数机构意识尚未觉醒 [11] - 尽责管理侧重投后下行风险防控,与投研发掘机会形成分工,第三方机构可避免利益冲突 [12] 上市公司治理改进方向 - 机构投资者期待更多有效公开信息披露,外资尤其重视公开披露而非一对一沟通 [23] - 上市公司需提升对机构股东投票和沟通的理解,海外反对票为惯例且不影响长期关系 [23] - 负面治理事件长期影响估值,如员工持股计划不合理或关联交易风险可能导致机构减仓 [20] 监管与市场推动的估值提升 - 监管政策与投资者沟通共同推动股东回报提升,部分公司已提高分红比例或实施特别分红 [21] - 公司治理改善需长期监督,如削减关联交易后估值释放,但部分风险仍隐含于议案表决中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