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监管
搜索文档
新华网三评之一:“管不住”的套路,“够不着”的监管
新华社· 2025-11-07 17:02
行业现状与消费者痛点 - 线上购票平台存在精心设计的消费套路,例如在列表顶端显示“最低价”机票,但实际付款时已悄悄额外打包几十元的“退票保障”,导致消费者实际支付高价 [2] - 平台采用多种隐蔽手段诱导消费,包括默认勾选附加服务、使用小字加注额外收费、付款后才弹出服务说明,使消费者难以防范 [3] - 此类行为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平台套路更新迅速,监管规范难以跟上新套路的出现速度 [3] 监管挑战与执法困境 - 票务平台总部多设在一线城市,业务覆盖全国,出现纠纷时属地监管部门面临“管得着却够不着”的困境 [3] - 异地执法协调成本高、效率低,多数消费纠纷最终只能以“调解”方式解决,难以对平台形成有效震慑 [3] 行业规范与治理建议 - 监管需打破地域壁垒,确保无论平台总部位于何处,只要违法就能快速追责 [3] - 应针对“低价诱导”和“隐形捆绑”等行为精准出台规范,明确处罚标准,防止平台打擦边球 [3] - 需简化异地投诉流程,避免消费者权益受损后无法有效维权 [3] 行业长期发展风险 - 平台依靠隐藏套路赚取快钱的行为本质是“竭泽而渔”,可能导致消费者彻底失去信心 [3] - 一旦消费者用脚投票,再精密的套路和花哨的营销都将失效,最终损害行业长期发展 [3]
销量、弹幕、点赞都能代刷!记者调查直播间“刷单”灰色产业链
搜狐财经· 2025-10-31 08:19
直播带货数据造假产业链 - 部分商家和主播通过伪造销量、互动与在线人数等数据刻意制造商品"热销"假象 [1] - 有公司提供"直播间数据优化"服务,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服务覆盖从单品销量、点赞、弹幕互动到真人进入直播间、停留时长、定制发言等 [1] - 代刷公司通过软件或真人刷手批量发送指定内容弹幕以及大量刷点赞数量来营造积极讨论氛围并提升直播间热度权重 [1] 数据造假的具体操作与定价 - 代刷公司提供"一人一机一IP"的真人操作模式,IP覆盖全国以规避平台监管 [2] - 真人刷热度服务明码标价:互动业务5元/人小时(20人起步)、挂榜业务2.5元/人小时(30人起步)、广场业务6元/人小时(20人起步)[3][5] - 采用"限量""最后××单""倒计时上架"等话术配合刷出的抢购数据,诱导消费者产生焦虑感并匆忙下单 [6] 数据造假的新模式与行业影响 - 数据造假产业链采用"真人众包"模式,通过任务平台或群组分发任务给普通用户,使刷量行为更加隐蔽,加大了平台监管难度 [7] - 直播间数据造假严重扰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使诚信经营的商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形成恶性循环,破坏健康市场生态 [7] - 数据造假可能导致消费者对直播带货模式产生信任危机,降低消费意愿,最终损害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9] 平台治理与监管建议 - 电商及直播平台应提升技术识别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精准识别异常流量和虚假交易 [9] - 平台应建立更完善的风险防控模型,并对刷单行为采取严厉处罚措施,如降低商家权重、封禁账号等 [9] - 平台应优化排序和推荐算法,避免"唯销量论""唯热度论",让优质内容和服务成为流量的关键 [9]
马越然:面对“悬赏报恩”,平台不应弃守底线
环球网资讯· 2025-10-14 07:09
自媒体虚假炒作事件分析 - 某自媒体账号策划“悬赏寻找救命恩人”系列视频骗局 持续两个月 最终2人被行政拘留 4人被罚款[1] - 事件引发大量网民关注和讨论 加剧了自媒体流量崇拜下的信任危机 凸显平台在治理虚假炒作中的责任缺失[1] - 系列视频早期即有网民留言质疑其为剧本炒作 显示出公众对虚假内容更强的脱敏性和警觉性[1] 平台治理现状与挑战 - 平台作为流量枢纽 在治理此类乱象中角色关键 但部分平台或因技术瓶颈 或因流量红利 治理意愿不强[1] - 炒作账号凭借套路化 戏剧化内容能快速拉动用户停留时长 提升广告收益 让平台治理时投鼠忌器[1] - 当前“禁言清粉”的处理结果无法形成震慑效果 客观降低了违规成本[1] 平台治理优化方向 - 平台应主动转变激励策略 将重点从“短期流量”转向“培育长期价值”[2] - 应调整流量分发机制 将内容真实性 用户复购率 粉丝留存时长等长期指标纳入激励体系[2] - 对炒作账号实施流量限流 收益冻结 对优质真实内容给予推荐加权 让“真实创作”比“剧本炒作”更有回报[2] 平台监管模式升级 - 平台监管必须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事后严惩”[2] - 应通过建立“敏感剧情备案制”等方式进行提前拦截 以人工智能初审结合人工复核双重把关[2] - 对确认虚假炒作的账号 事后处理需突破“禁言清粉”局限 应永久封禁并追回其通过虚假内容获得的广告收益和直播打赏 甚至将违规主体纳入行业黑名单[2] 平台生态建设原则 - 平台规则应明确流量底色必须是真实 需斩断“虚假变现”的利益链条 坚守道德底线与平台责任[3] - 需明确“恶意炒作”与“正常创意”的边界 通过建立创作者扶持计划 完善内容容错机制为真实 创意表达留出空间[3] - 当规范与活力并行 监管与扶持并重 才能让网络空间既不失秩序与信任 又充满多元与生机[3]
路虎变丰田?携程租车被曝「货不对板」,验车单形同虚设? | BUG
新浪科技· 2025-10-11 10:11
携程租车服务问题 - 平台出现多起“货不对板”投诉,例如用户预订路虎卫士但实际收到车况极差的丰田兰德酷路泽,车辆行驶里程达8万公里且内饰污损严重[3][5][8] - 另一用户支付2671元预订宝马M4,实际被更换为行驶超10万公里的老款保时捷992,且连续两次遭遇类似问题[8] - 用户质疑平台存在虚假宣传,如宣传车辆为2年内车龄,实际取车为2021年生产,车龄不符承诺[11][15] 平台运营与监管漏洞 - 验车流程存在缺陷,用户可能在未仔细核对车辆状况时被引导签署电子验车单,使该环节成为商家规避责任的工具[15] - 平台对合作商家的资质审核与日常监管不到位,部分中小租车公司为节省成本私自更换车型[16][17]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携程总投诉量超14万条,其中租车相关投诉达上千条,涉及退款难、保险纠纷等问题[18] 公司财务与高管动向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2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净利润91.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18] - 2024年9月高管密集减持,梁建章减持100万股ADS价值约5.26亿元人民币,范敏年内累计减持套现约2.19亿元人民币,熊星减持40万股ADS价值约2.03亿元人民币[19][20][21] - 高管合计拟套现约7.6亿元人民币,减持时公司股价接近历史高点[4][21] 行业竞争与监管环境 - 在线租车市场竞争激烈,携程租车市场占有率为13%,位列行业第三,落后于神州租车(24%)和一嗨租车(18%)[22] - 2024年8月及9月公司两次被市场监管部门约谈,涉及违反《电子商务法》及《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19] - 法律专家指出若平台未有效审核商家资质或履行监管义务,需对消费者权益损害承担连带责任[22]
快评丨避免假农技师坑农,平台应当好“守门人”
南方农村报· 2025-08-25 12:04
行业现象分析 - 网络平台出现大量假冒农技专家 通过虚构学历和从业经历塑造权威人设 以免费农业指导为诱饵吸引农民关注[2][3][4] - 伪专家通过造人设 博流量 演剧本 狂带货等手段形成完整产业链 最终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农资产品实现盈利[4][10] - 该骗局具有工业化特征 暴露平台在流量经济裹挟下的监管失守问题[10][11] 虚假内容特征 - 伪专家传播的种植秘方和科学种植知识经不起科学推敲 实为夸大其词的营销话术和江湖土方[12][13] - 平台技术工具如DeepSeek算法和大数据溯源系统被异化为推荐搞笑视频和网红直播的工具 未能有效识别虚假信息[15] - 实名认证机制形同虚设 虚假身份可轻松绕过审核 网友投诉被敷衍处理[16] 平台责任与解决方案 - 平台不能以技术中立为借口推卸责任 必须建立农业领域账号的三查三验机制 包括查验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和从业记录[22][23] - 需验证身份信息 行业背景和社会评价 对未通过验证账号立即冻结并启动追责程序[23][24] - 建议利用AI技术对农业知识内容进行科学性 实用性和专业性的三真检验 自动标记涉嫌虚假宣传的内容[25] - 构建用户监督网络 设立农技红黑榜制度 完善举报奖励机制 鼓励农民和专家共同参与内容评价[26][27] 行业影响 - 虚假信息传播不仅损害农民权益 更可能延伸至其他商品领域 如袜子和保健品销售 对社会整体利益造成损害[20][21] - 互联网作为新时代农技课堂 平台必须承担数字守门人职责 以实名制为基础 大数据为工具 严厉惩戒为后盾保障信息真实性[29][30]
医疗科普莫成“流量生意”
人民日报· 2025-08-20 10:56
行业现状与规模 - 短视频医疗科普覆盖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的92.1% 其中63%观众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 [1] 行业乱象与问题 - 存在同质化文案重复霸屏现象 部分账号以科普名义实际进行药品销售 [1] - 部分内容涉及软色情或擦边行为 并存在滥用AI技术假冒权威专家的情况 [1] - 存在违规广告行为 如南京医生因发布肉毒素治疗效果内容违反广告法被处罚 [2] - 平台出现夸大治疗效果宣传 如"5天治愈糖尿病"等不实内容被监管部门约谈 [2] 监管政策与措施 - 中央网信办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通知 要求对信息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 [1] - 实施分类核查认证账号资质 严格标注医疗科普信息来源 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1] - 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 禁止不当牟利和擅用职务身份 禁止夸大治疗效果 [2] - 平台联合中国医师协会推出同行评议机制 对科普内容质量进行评定认定 [2] - 完善平台规则 发布医疗账号运营规范和内容审核指南 公示违规案例 [2] 行业发展与创新机制 - 探索建立AI预审加专家复核机制 试行优质创作者信用积分办法 [3] - 给予优质创作者流量倾斜和商业变现优先权 推广医疗机构与科普达人结对子计划 [3] - 设置科普创作基金 奖励严谨专业科普短视频创作 [3] - 通过整治乱象激励优质内容创作 让正能量内容获得更大流量 [3] 行业价值与战略意义 - 健康科普被定义为疾病预防控制的社会疫苗 是预防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 医疗科普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 使健康知识更好惠及群众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