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变革

搜索文档
正视美联储货币政策新框架的影响
第一财经· 2025-08-25 08:50
2025.08. 25 本文字数:1660,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同时,当前数字技术变革等,正在改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场景。如数字技术不断拓宽信用货币使用 范围和传导范式,货币政策的传导速率、时空边界都较过往出现复杂而彻底的改变,这意味着美联储 需基于数字技术的流变特征来调整其货币政策的适应性支持框架。又如去中心化的稳定币等,正在改 变货币的传导媒介和生态,以美元为支撑的稳定币,将抬高美联储跟踪和分析货币在经济社会演进路 径的成本,增加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社会敏感适应能力的难度。 美联储降息之门正缓缓开启。 作者 | 一财评论员 而且,基于美元的稳定币使部分货币政策功能,比如币值稳定的部分功能正在从美联储向美国财政部 转移,这越发侵蚀美联储对宏观金融全局的把控能力,及决策难度,从而击穿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独 立性的传统信仰,毕竟信用货币的价值受国债发行部门的影响更多。 这次美联储货币政策新框架调整,继续保留传统就业与通胀目标的互补性假设前提,这意味着美联储 货币政策新框架在设计机制上,无法割舍掉其赋予委员会相对灵活的自由裁量空间,如委员会打算在 每年1月的年度组织会议上审查这些原则并酌情进行调整等。 在最新的杰克逊霍 ...
正视美联储货币政策 新框架的影响
搜狐财经· 2025-08-25 00:54
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调整 - 美联储更新货币政策运行框架 对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目标做出新阐述 认为充分就业水平无法直接衡量且随时间变化 为就业设定固定目标不合适 价格稳定对经济至关重要 长期通胀率主要由货币政策决定 委员会可为通胀设定长期目标 [1] - 新框架取消针对低利率环境的特殊表述 回归灵活通胀目标制 放弃此前的"补偿性"通胀策略 传递降息是预防性行为而非激进降息的信号 [1] - 调整动因包括美国劳工统计局对近几个月就业数据史无前例修正 引发市场对就业数据可信度质疑 侵蚀美联储决策权威性 使框架调整带有显著被动性 [1] 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 - 决策依据面临稳定性 确定性和可预见性挑战 美国劳工统计局就业统计"事故"及潜在价格指数统计问题属于结果统计 需要人积极参与 技术和动机上存在数据失真确定性风险 [2] - 数字技术变革改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场景 拓宽信用货币使用范围和传导范式 货币政策传导速率和时空边界出现复杂彻底改变 美联储需基于数字技术流变特征调整适应性支持框架 [2] - 去中心化稳定币改变货币传导媒介和生态 以美元为支撑的稳定币抬高美联储跟踪分析货币在经济社会演进路径成本 增加货币政策对经济社会敏感适应能力难度 [2] 自由裁量权与政策独立性 - 新框架保留传统就业与通胀目标的互补性假设前提 无法割舍赋予委员会相对灵活的自由裁量空间 委员会打算在每年1月年度组织会议上审查原则并酌情调整 [3] - 自由裁量空间本质是主观性评估 缺乏真正确定性 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无法消除美国行政当局与美联储之间货币政策观点分歧 重塑美联储独立性需减少货币政策评估自由裁量权 [3] - 基于美元的稳定币使部分货币政策功能如币值稳定部分功能从美联储向美国财政部转移 侵蚀美联储对宏观金融全局把控能力及决策难度 击穿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传统信仰 [2] 降息传导与全球影响 - 美联储非典型降息对全球金融市场影响较过往变化 因全球经贸体系重塑和重构雏形已显 降息传导结构将沿两个方向演进 美国新构建的经贸体系及美元稳定币航向浸润 [3] - 降息对全球市场松紧影响非雨露均沾 基于各国与美国经贸关系相关性及对美元为基础稳定币接受程度进行自发调节 [4] - 各方需针对全球市场变化特征做好风险迁移矩阵调整和风险缓释策略 中国需对美元跨境流动性更新压力测试模型 有效认识应对稳定币对国别货币和金融的冲击路径 方式和形态 [4] 央行政策框架反思与挑战 - 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带来受压下降息空间开启 更促使各国央行反思用相关性决策依据执行因果律判断的传统政策框架 [4] - 各国央行需面对新技术和新传导机制 迎应新决策环境的制度范式变革 这是新技术变革对各国央行提出的新挑战 [4]
提振消费与企业经营双向驱动
中国青年报· 2025-06-08 09:12
消费与企业经营协同机制 -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企业作为供给主体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载体,两者良性互动可释放14亿人口消费潜力并倒逼企业提升供给质量[1] - 通过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与企业经营的协同机制,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1][6] 消费与产业协同成效 - 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累计补贴申请量突破1000万份,其中2025年申请量达322.5万份(报废更新103.5万份,置换更新219万份)[2] - 1-4月全国网上零售额44110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7356亿元增长11.1%,占社零总额23.9%[2] - 电商平台通过算法驱动精准营销提升供需匹配效率,数字技术帮助企业构建柔性生产体系实现按需定制[2] 数字化转型与流通体系 - 智慧物流体系通过数字技术整合配送资源优化流通路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并提升消费体验[3] - 数字化变革构建"需求感知-研发设计-柔性生产-精准交付"全链条协同机制,推动形成消费需求导向的供给体系[3] 制度创新路径 - 1-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需从需求端、供给端、环境端、政策端全方位发力[4] - 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智慧零售、体验消费等新业态,培育绿色消费、健康养老等新增长点[4] - 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各类主体平等进入,探索产业链供地、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创新模式[4] 金融支持体系 -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展"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金融"等融资模式,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5] - 优化资本配置结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融资支持,探索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工具[5] 收入分配改革 - 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465,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以促进消费市场扩容[6] - 初次分配建立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联动增长机制,再分配强化税收调节功能,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