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流浪地球3》
icon
搜索文档
韩国今年仅拍了17部,中国谁还在拍电影?
36氪· 2025-11-05 08:35
来源:36氪 文|琉音 编辑|李春晖 来源|娱乐硬糖(ID:yuleyingtang) 封面来源|Unsplash 正当咱们为电影市场的寒意发愁时,没想到邻国电影市场直接八倍速快进到"崩溃"状态。近日,韩媒《京乡新闻》释出爆炸性新闻,称"韩国电影崩溃", 全年仅开机17部电影,两年后恐无片上映。 今年韩国电影市场持续低迷,观影人次破千万的"国民电影"绝迹,这导致上游端的投资趋紧。《首尔之春》导演金成洙直言,"韩国电影根本就没人拍 了"。 大厂大片投资趋冷,新玩家的小项目或许更能测试出观众当下的审美。 所谓韩剧、韩影市场相继"崩溃",身处内娱的我们其实很难感知到。这些年,韩影、韩剧一直在输出有声量的作品,照旧被标榜为值得内娱学习的"尖子 生"。但这些作品跟韩国本土制作没什么关系了,几乎都出自流媒体之手,尤其是Netflix。 去年韩娱巨头CJ爆出破产危机时,硬糖君就讨论过Netflix是如何一步一步攻陷日韩影视圈,逼得日韩本土制作资本抱团取暖,靠合拍进行自救(《东亚影 视圈深陷Netflix"杀猪盘"?》)。这一情况仍在持续。最近,刚播出了小栗旬和韩孝周合作的剧集《浪漫匿名者》,同时传出池昌旭即将合作日本当红小 ...
韩国今年仅拍了17部,中国谁还在拍电影?
36氪· 2025-11-05 08:10
以下文章来源于娱乐硬糖 ,作者琉音 娱乐硬糖 . 文 | 琉音 编辑 | 李春晖 来源| 娱乐硬糖(ID:yuleyingtang) 有温度的泛娱乐产业自媒体。娱乐人物的商业解读,资本客厅的莎士比亚。 大厂大片投资趋冷,新玩家的小项目或许更能测试出观众当下的审美。 封面来源 | Unsplash 正当咱们为电影市场的寒意发愁时,没想到邻国电影市场直接八倍速快进到"崩溃"状态。近日,韩媒《京乡新闻》释出爆炸性新闻,称"韩国电影崩溃",全 年仅开机17部电影,两年后恐无片上映。 今年韩国电影市场持续低迷,观影人次破千万的"国民电影"绝迹,这导致上游端的投资趋紧。《首尔之春》导演金成洙直言,"韩国电影根本就没人拍了"。 不过就在两年前,韩剧也传出过类似的耸动新闻——"韩剧市场崩了,明年恐无剧可看"。 所谓韩剧、韩影市场相继"崩溃",身处内娱的我们其实很难感知到。这些年,韩影、韩剧一直在输出有声量的作品,照旧被标榜为值得内娱学习的"尖子 生"。但这些作品跟韩国本土制作没什么关系了,几乎都出自流媒体之手,尤其是Netflix。 去年韩娱巨头CJ爆出破产危机时,硬糖君就讨论过Netflix是如何一步一步攻陷日韩影视圈,逼 ...
万达电影(002739):Q3院线盈利回暖 期待非票业务协同
新浪财经· 2025-11-02 16:48
财务业绩 - 25年前三季度总营业收入97.87亿元,同比微降0.61%,归母净利润7.0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19.92%,扣非后净利润6.11亿元,同比增长641.09% [1] - 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30.98亿元,同比下降14.63%但环比增长56.41%,归母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212.04% [1] - 25年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26.60%,同比提升6.23个百分点 [2] 行业与市场表现 - 25年第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127.2亿元,同比增长17.2%,观影人次3.4亿,同比增长29.8% [2] - 截至25年10月30日,2025年全国总票房约445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425亿元的票房成绩 [3] - 25年第三季度公司国内直营影院实现票房18.8亿元,观影人次4504.8万,7-9月累计市场份额达14.8% [3] 业务运营与项目储备 - 公司投资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在25年第三季度实现票房30.2亿元,为暑期档票房冠军,《长安的荔枝》实现票房6.9亿元 [2] - 公司单影城产出约为非万达影城均值的三倍,经营效率行业领先 [3] - 公司后续电影项目储备丰富,包括有望上映的《蛮荒禁地》及筹备中的《寒战1994》、《流浪地球3》等优质影片 [3] 战略发展与创新 - 公司通过联动《光与夜之恋》、《兰若寺》等热门IP,打造"观影+兴趣社交+IP消费"复合体验场景,提升影院坪效与会员活跃度 [4] - 国庆档期间推出"礼赞系列"主题IP衍生品,并携手游戏IP《恋与深空》开展多元联名活动,带动商品销售总额提升及APP、小程序新用户增长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维持公司25-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7.51亿元、11.03亿元、13.49亿元 [5] - 基于25年38.2倍PE估值,目标价为13.58元,维持"买入"评级 [5]
“韩国电影崩溃”?今年只拍了17部
新浪财经· 2025-10-28 21:11
韩国电影市场现状 - 韩国电影行业面临严重萎缩,全年仅开机17部电影,两年后恐无片可上映 [1] - 市场持续低迷,观影人次破千万的“国民电影”已绝迹,导致上游投资趋紧 [1] 中国电影大厂投资趋势 - 电影大厂集体进入投资冷静期,备案开机项目明显减少,但重磅项目背后仍有大厂身影 [2] - 猫眼2025年备案并开机的项目仅有《"骗骗"喜欢你2》,但其参与的待映存货仍超20部 [3] - 阿里影业(已改名大麦娱乐)投资谨慎,大项目仅开机张艺谋导演的《惊蛰无声》等1-2部 [4] - 万达、联瑞、博纳今年各自仅开一个大型项目,其中博纳的《四渡》体量相比往年降级明显 [6] - 光线传媒践行“抠门”投资,今年开机的非动画项目仅有两部,均由自家艺人主演 [6] - 中影今年开了《女足》和《流浪地球3》两个大项目,其余为扶持新导演的小体量项目 [8] - 电影票务巨头猫眼和阿里影业对演出市场投注更多精力,试图从演出市场分一杯羹 [8] 剧集资本进入电影市场 - 剧集资本以强势姿态撑起今年开机数量,新丽在电影圈加码,开机多部影片包括《情圣3》《神探之痕迹》等 [9] - 爱奇艺影业积极投资电影市场,开机了历史片《1840》及两部小体量影片 [11] - 视频网站构建自身电影风格,腾讯视频合作新导演开发项目如《戴珍珠项链的女人》 [11] - 剧集公司如哇唧唧哇通过与大麦娱乐合作投资《偷偷藏不住》电影版进军电影圈 [13] - 剧集公司进军电影市场的原因包括剧集市场利润下降需开辟新业务,以及很多剧集老板有电影梦 [16] 电影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动向 - 宣发公司麦特影业成为开机龙头,总计开机6部新片,其中多部为女性主演项目 [16] - 宣发公司不空娱乐涉足上游制作,成立影视公司并开机犯罪喜剧片《笑解迷心》,另备案两个AI题材项目 [18] - 经纪公司如泰洋川禾、天浩盛世通过成立或控股公司参与电影投资制作,但主演并非全是自家艺人 [18] - 导演公司如陈思诚的壹同制作和文牧野的梦将军公司开始主控小体量项目,开机《10间敢死队》和《魔方小姐》 [19] 电影市场转型与项目特点 - 当前电影市场处在转型期,过去的商业模式不再管用 [20] - 开机项目出现内容变化,剧集资本与上下游公司亲上阵带来一些有新意的项目 [20] - 大厂大片投资趋冷,分散投资到新的小项目上更能测试观众当下审美,为电影寻找新创作方向 [20]
文艺创作怎样跟上“时代进度条”(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12
行业核心观点 - 文艺创作行业需通过深入理解艺术与科技、媒介及社会情绪的关系来突破套路、开创新境 [1][5] 科技发展对创作的影响 - 尖端科技成果的快速涌现使科幻电影《流浪地球3》的剧本面临现实科技超越虚构情节的挑战,反映了创作追赶科技进度的现象 [1] - 科技进步极大降低了创作门槛,简化了流程,使创作者能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将精力更多投入创意本身 [2] - 在技术驱动的动画电影领域,创意独特性对作品成功至关重要,例如《长安三万里》对李白诗歌意境的想象和《哪吒之魔童闹海》对中华写意美学的技术实现 [2] 媒介融合与创作思维创新 - 媒介融合要求建立跨媒介思维,例如作家马伯庸在《长安的荔枝》中运用计算机系统思维整合唐代至清代的史料,创造出以系统碰撞为核心戏剧冲突的新历史书写方式 [3] - 游戏化的写实主义创作思路被应用于电影,例如《抓娃娃》通过主人公像打游戏一样不断试探来发现世界规则,以幽默方式引发对现实的深层思考 [3] 社会情绪与作品共鸣 - 成功作品需研究实时变化的社会情绪以实现共情,例如《南京照相馆》通过"小人物+照片"的视角和时空对话手法处理沉重历史题材,激发观众情感共振 [4] - 对现实题材理解不足会导致作品悬浮、缺乏共鸣,例如《逆行人生》因对外卖员真实人生把握不深而未能广泛击中社会痛点 [4]
《东极岛》预测票房仅4亿,“中国式工业大片”还有救吗?
虎嗅· 2025-08-26 07:34
电影票房表现 - 电影《东极岛》上映3天票房破2亿但后续增长乏力 上映半个多月后总票房仅3亿出头 预测总票房大幅下调至4亿 远低于早期近十亿的预期 [1] - 同为暑期档的《南京照相馆》票房达30亿 《浪浪山小妖怪》票房超15亿 《捕风追影》票房超10亿 均远超市场预期 [9] - 阿里影业巨制片单中多部电影票房不及预期 包括《异人之下》1.18亿 《焚城》2.58亿 《逆行人生》3.59亿 而《镖人》因补拍延迟上映 [23] 口碑与评价 - 《东极岛》豆瓣未开分但前列长评普遍仅一两星 预计难以获得高评分 而同期暑期档有5部影片豆瓣评分达8分+ 7分+影片包括《长安的荔枝》《奇遇》《坏蛋联盟2》等 [3] - 对比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豆瓣评分高达9.2 详细还原历史事件 而《东极岛》被批评虚构历史角色空虚 [16][17] - 《蛟龙行动》因口碑不佳(豆瓣6.2分)票房不足4亿 撤出春节档后重新剪辑推出特别版 但市场对撤档重映影片容忍度较低 [27][28] 制作与工业水平 - 《东极岛》制作耗时多年 投资数亿 工业属性突出 包括1:1实景还原沉没货轮和渔船 水下拍摄历时70天 研发"海洋系统" 交付超1000个视效镜头 [25][26] - 华语重工业大片数量稀少 近年仅《流浪地球2》《东极岛》《蛟龙行动》等不到十部 其中多数仍在制作中 [26] - 《流浪地球2》实现盈利 而《东极岛》和《蛟龙行动》均难以收回成本 [27] 行业竞争与市场策略 - 暑期档多数佳片采用大规模点映策略扩散口碑 包括《F1:狂飙飞车》《戏台》《长安的荔枝》《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 豆瓣评分最低7.6 均分8.3 [8][9] - 《东极岛》未进行点映且豆瓣未开分 片方信心不足 与市场主流宣发策略背道而驰 [10] - 新一代导演作品如申奥《南京照相馆》在战争片呈现上更获认可 对比管虎等第六代导演风格存在代际差异 [5][20] 未来项目与行业前景 - 未来两年多部华语大片将上映 包括《抓特务》(冯小刚导演)《刺杀小说家2》(路阳导演)《志愿军3》(陈凯歌导演) 均具备10亿+票房潜力且工业属性突出 [29] - 《流浪地球3》定档2027年大年初一 目标票房30亿+ 有望冲击年度票房冠军 但需关注同期竞争压力 [30] - 行业对工业大片前景保持谨慎乐观 认为具体影片需以质量赢得市场而非整体唱衰 [31][32]
神坛上的陈佩斯:九十年代的因,今日的果
虎嗅· 2025-07-28 12:12
2025年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5年暑期档整体票房市场表现惨淡 陈佩斯新片《戏台》上映两天票房1 60亿 超过上映9天的《你行你上》但口碑褒贬不一 可能标志"陈佩斯神话"的落幕 [1][3] - 票房排名显示《南京照相馆》上映3天3 55亿领跑 《长安的忍枝》上映10天4 73亿 《罗小黑战记2》上映10天2 37亿 《F1 狂飙飞车》上映31天3 66亿 [3] - 《戏台》综合票房2878 72万 占比13 5% 排片占比11 8% 低于头部影片但高于《喜半半与友太狼之异国破映》(3009 2万)等新片 [3] 喜剧之王退出影坛的影响 - 陈佩斯1998年《好汉三条半》票房失利后退出影坛 赵本山1999年《男妇女主任》获奖后也退出 主要原因是九十年代偷票房现象严重导致回报难以为继 [12][13][14] - 两位喜剧之王退出导致市井和草根类电影在商业市场绝迹 电影类型转向城市小资和中产群体 造成中间市场薄弱的问题 [4][5] - 九十年代国产片产量从1990年126部降至1994年148部 年度总票房从22 2亿降至11亿 观众人次从162亿锐减 反映市场寒冬 [16] 电影市场结构性问题 - 当前电影市场过度依赖头部导演和作品 中间作品往往向上缺乏视听效果 向下不接地气 容易沦为捧人或讨好特定群体的产物 [5] - 群众题材电影缺位导致中间市场填充不足 与好莱坞B级片 日韩粉红电影等形成对比 影响行业养人养技术的蓄水池功能 [24][25] - 房地产时代带来影院建设热潮 但资本化和娱乐化让电影脱离群众 转向各种圈钱电影和议题电影 进一步加剧中间市场问题 [23][25] 历史发展脉络 - 八十年代娱乐片占比超六成 但主流批评认为"低级庸俗" 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专注"作者表达" 实际挥霍国有制片资源 [6][7][8] - 1993年发行制度改革后 影院为生存偷票房 加剧行业困境 与好莱坞引进片(如《亡命天涯》2500万)形成冰火两重天 [14][16][18] - 《英雄》开启国产大片时代 但真正转机是房地产带动影院建设 《阿凡达》《泰囧》等推动市场复苏 但结构性问题未解决 [21][22][23] 行业现状与未来 - 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呈现向3D动画第一工业国发展的势头 《流浪地球3》和载人登月可能带来新一轮工业电影井喷 [30] - 但老问题如制作成本膨胀 娱乐化脱离地气等仍需解决 需要平衡工业化进步与内容接地气的关系 [31] - 香港电影工业化探索(《风云》《蜀山传》)因亚洲金融危机失败 2022年《明日战纪》再次尝试未果 反映类似困境 [29]
中国影视产业重心南移,“江浙沪”成了最大赢家?
虎嗅APP· 2025-05-31 18:30
中国影视产业重心南移 核心观点 - 中国影视产业呈现"南升北降"格局,长三角地区成为项目聚集地,北方影视基地如青岛东方影都、北京怀柔等面临空置困境 [3][5][7] - 产业南移由政策扶持、产业集群效应、交通便利性及性价比共同驱动,横店辐射形成的长三角产业链协同优势显著 [16][17][18] - 轻资产运营模式成为行业下行周期中影视基地生存的关键,北方重资产投入的产业园面临成本回收难题 [21][22] 北方影视基地衰退原因 - **项目锐减**:青岛东方影都2024-2025年仅3部电影立项,综艺项目自《舞台2023》后断档,怀柔基地1/3剧组为短剧 [7][9] - **成本劣势**:青岛影棚租金达2-5元/平米/天,千万级场租门槛劝退中小剧组,南方普遍低至1元/平米/天 [11] - **地理局限**:北方季节性气候影响拍摄,青岛交通非枢纽属性增加转场难度,长三角可实现"一日达"资源调度 [12][13] 长三角崛起关键因素 - **产业集群**:无锡影都2024年承接20+项目,湖州承接横店溢出古装剧,苏州聚焦短剧,扬州布局电影基地 [16] - **政策红利**:江苏省对获奖影片最高奖励500万元,票房超1亿影片追加300万补贴,无锡提供注册至龙标全流程服务 [18] - **服务优化**:无锡影都协调周边酒店将剧组住宿成本压至100元/晚,整合景区资源提供外景支持 [21] 行业转型方向 - **轻资产运营**:10-20个中小型影棚组合更适应当前市场,外包服务降低人力成本,避免东方影都式配套闲置 [22] - **业态多元化**:北方基地转向短剧承接,南方依托横店资源保持电影/综艺/剧集全品类覆盖 [7][16] - **成本重构**:南方通过集群效应降低群演、设备调度边际成本,形成租金与服务综合性价比壁垒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