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科学
搜索文档
基础研究不基础:上海科技创新从“上天入海”到“意念控制”
第一财经· 2025-11-13 21:21
上海基础研究投入与成果 - 2024年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预计为11%左右 [1] - 2024年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37项,获资助金额34.26亿元,较上年增长2.7% [1] - 2024年1-6月发表三大顶刊论文101篇,占中国总数31.6%,数量和占比均提升 [1] 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进展 - PandaX团队在四川锦屏山2400米深岩层下探寻暗物质,坚守16年,研制国际上第一个多吨级液氙实验装置 [2] - 2023年7月首次观测到太阳中微子和原子核相干弹性散射迹象,标志液氙实验达到里程碑式灵敏度 [4] - "海铃计划"团队在海南水下3500米深处建设新一代深海中微子望远镜,预计2030年前后建成,涵盖粒子物理、天文、海洋工程等多学科交叉 [5] - 李政道研究所聚集130多位来自全球17国青年学者,其中40%为国外科学家 [5] 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 李政道研究所对年轻科学家实行国际小同行评估制度,聚焦创新能力、未来潜力、国际影响力三维度,不看"帽子"、不数论文 [6] - 上海统筹布局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市场导向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 [6] - 2021年发起"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从2家拓展至2023年底的12家,包括7家民营企业 [7] 未来产业前沿布局 - 上海提出突破前沿颠覆性技术,体系化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集聚区 [8] - 作为首批布局脑机接口城市,上海提出2027年前脑机接口创新生态初步构建 [9] - 已形成覆盖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完整研发体系 [11] - 目标2027年前实现高质量脑控,半侵入式产品国内率先临床应用;2030年前实现高质量控脑,产品全面临床应用 [11] - 华山医院通过脑机接口治疗癫痫、中风及渐冻症患者,未来目标让盲人"看见"、失语者"说话" [12]
Cell Press“年度最受欢迎中国论文”投票开启!中国科学家“代表作”由你决定!
生物世界· 2025-10-24 12:04
活动背景与核心信息 - 2024年中国科学家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发表原创研究论文超过2400篇,保持高速增长[2] - 活动旨在评选“2024年度Cell Press最受欢迎中国论文”,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交叉科学、医学、可持续发展五大领域[2] - 共有121篇来自中国科研机构的原创研究论文入围评选,由网络投票决定最终获奖论文[8] 评选入围论文领域分布 - 生命科学领域入围论文示例包括人类胚胎3D重建、肠道微生物群-胆汁酸轴研究、氨基酸作为肝脂肪生成主要碳源等[10] - 物质科学领域入围论文涉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于锂电池、高熵金属硒化物不对称活性位点、原子交换反应等[12] - 医学领域入围论文涵盖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CAR-T疗法治疗重症肌炎、PM2.5与老年人心肺死亡率关联研究等[14] - 交叉科学领域入围论文包括深度学习预测m6A位点、水下发动机器人人工肌肉、空间单细胞RNA测序数据重建等[16] - 可持续发展领域入围论文涉及电池寿命预测、中国碳中和政策对心血管疾病影响、城市级碳达峰路径等[17] 活动参与方式 - 投票时间为2025年10月22日至10月31日,为期10天[6] - 每位微信用户有一次“摇一摇”参与机会,并可能获得幸运大奖[6] - 用户可在个人中心查看投票和中奖状态[6]
上海张江高科895先锋站·交叉科学论坛举办
经济日报· 2025-07-12 05:05
行业动态 - 上海张江高科举办"交叉融合促发展齐聚张江话前沿"论坛暨产业分享会 聚焦生物医药与核药领域创新 [1] - 生物医药被列为上海及浦东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 核药因精准靶向肿瘤细胞特性成为治疗升级方向 [1] 产业生态建设 - 张江高科通过"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模式打破边界 实现技术协同、空间聚集、制度突破和资本联动四大机制 [1] - 核药企业晶核生物选择落地张江 因其在政策监管、产业链完整度和人才储备方面具备不可复制的生态优势 [1] 企业实践案例 - 晶核生物医药科技作为核药领域创业公司 依托张江生态圈加速技术转化 [1] - 上海百拓斯生物科技通过"Ai张江"APP实现高效园区管理 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1] 活动背景 - 论坛由上海市侨联及浦东侨联指导 张江高科主办 张江浩珩投资管理公司承办 凸显政企协同创新模式 [1]
如何在颠覆性技术中“掘金”?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划重点
证券时报· 2025-06-26 22:15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战略布局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重点关注未来产业中的颠覆性技术及交叉科学融合运用,定义未来十年技术发展趋势[2][10] - 投资布局六大未来产业领域: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材料,加速进口替代或更新换代的产业化应用场景[1][10] - 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建立战略科学家委员会、科技项目经理人投研团队和概念验证经费联动投入机制[10] 机构化创业新模式 - 构建"上海市科委+母基金+子基金项目经理人"三级联动机制:科委统筹需求、基金桥梁对接、子基金执行落地[1][11] - 打造开放的投资验证孵化一体化平台,设立回购让利机制,形成从假设探索到外部风投的系统性孵化生态[10][11] - 建设未来启点社区,整合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资源探索"从0到1"创新路径[11] 颠覆性技术创新特征 - 当前硬科技创业启动资金达数十亿美元级别(如制药/核聚变公司),远超互联网时代50万美元量级,回报周期显著延长[7] - Gartner曲线呈现陡峭化特征,技术从萌芽到成熟周期压缩,验证迭代速度加快[7] - 美国Flagship等机构已形成机构化孵化模式,推动"0到1"转化效率提升[7] 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关系 - 近40年四波技术浪潮(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I)持续推动美股慢牛长牛行情[5] - 创新曲线与市值曲线形成正反馈循环:技术投入→商业收益→股价上涨→融资增强→研发扩容[6][12] - 中国高质量专利和论文数量快速增长,为颠覆式创新奠定基础但面临更严峻"死亡谷"挑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