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央企重组

搜索文档
终于要来了!“新长安集团”预计8月正式亮相 | 头条
第一商用车网· 2025-07-10 14:58
长安集团重组 - 长安集团重组已组建筹备组 由长安汽车 辰致集团等领导为主要成员 预计8月落地 [1] - 母公司兵器装备集团汽车业务将分立为独立中央企业 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分立后股权将注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1] - 军工体系与汽车产业深度解绑 新设立的汽车央企有望获得更独立的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 [1] - 新央企总部落户重庆 掌门人或为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 公司名称和领导安排尚未最终确定 [1] 汽车行业动态 - 6月轻卡影响力格局变化 江淮霸榜 重汽返三甲 远程杀进前五 [5] - 福田汽车出现人事调整 [5] - 东风汽车上半年出口超5万辆 同比增长75% [5] - 江淮汽车与宁德时代合作有新动作 [5]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换帅 周治平接任董事长 [5]
长安汽车知情人士:新汽车央企预计1—2个月内落地,名称待定
观察者网· 2025-07-08 19:16
新汽车央企重组进展 - 筹备组已成立 由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担任组长 长安汽车和辰致汽车科技集团领导为主要成员 [1] - 新汽车央企预计在1-2个月内完成落地 具体时间未定 8月仅为市场传言 [1] - 筹备组成员不一定全部担任新央企主要领导 人事安排尚未最终确定 [1] 新央企命名情况 - 市场传言"中国长安汽车工业集团"或"中国南方汽车工业"等名称不实 官方尚未确定最终命名 [3]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是为新央企重组做准备 已完成工商变更 [5][6] 央企重组背景与架构 - 国务院批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分立 汽车业务将独立为央企 由国资委直接监管 [5] - 分立后兵器装备集团股权将注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东风汽车明确暂不参与本轮重组 [5] - 新央企业务架构包含长安汽车(整车)和辰致科技集团(零部件)及关联公司 [6] 辰致科技集团布局 - 更名前已控股辰致轻量化科技、辰致制动系统等多家零部件企业 形成"辰致"品牌矩阵 [6] - 辰致汽车科技集团将作为新央企核心零部件平台 与长安汽车形成协同 [6]
中国长安汽车,更名!
DT新材料· 2025-06-23 22:33
长安汽车控股股东更名及业务调整 - 长安汽车控股股东名称由"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不涉及持股数量及比例变动,对公司治理及生产经营无影响 [1] - 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60.92亿元,业务涵盖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的设计、开发、制造与销售 [1] - 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兵器装备集团分立的汽车业务央企,实际控制人未变化,与东风汽车集团的合并工作暂停 [1][2] 长安汽车与东风集团重组动态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与东风集团的战略重组方案基本完成,旨在打造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车企,不影响长安既定发展战略 [2] - 重组有利于长安汽车国际化、全球化及市场化发展,不改变品牌布局和技术规划 [2] - 2025年第一季度长安汽车营收341.61亿元(同比降7.73%),净利润13.53亿元(同比增16.81%) [2] 高分子3D打印材料高峰论坛信息 - 论坛由四川大学夏和生教授等担任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主办,聚焦高分子3D打印材料技术 [6][7] - 已确认嘉宾包括浙江大学谢涛、华中科技大学闫春泽等20余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 [7][11] - 参会费用:企业代表早鸟价2500元/人(原价2800元),学生早鸟价1500元/人(原价1800元) [10]
汽车央企重组出现新动向 重构中国汽车产业全球竞争力
金融时报· 2025-06-12 11:14
央企重组进展 - 东风集团暂不涉及资产和业务重组 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 [1] - 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 汽车业务分立为独立央企 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1] - 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股东变更为新设立的汽车业务央企 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 [1] 市场反应 - "兵装系"概念股普遍上涨 华强科技涨13.32% 建设工业、东安动力、湖南天雁涨停 长安汽车涨3.34% [2] - "东风系"个股表现不佳 东风股份、东风科技均跌超6% [2] 重组背景与目的 - 市场曾猜测长安汽车与东风集团将联合重组以应对新能源转型压力 但最终方案为兵器装备集团分立 [3] - 新汽车央企成立有望增强国央企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3][4] -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 打造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4] 汽车央企新能源布局 - 三大汽车央企2024年新能源汽车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5% 自主品牌销量175万辆 同比增长超80% [5] - 东风集团前4个月累计销量52.67万辆 同比下降20.8% 但岚图品牌销量36053辆 同比增长77% [5] - 长安汽车前4个月销量89.58万辆 新能源车销量25.61万辆 已构建三大智能电动品牌 [6] - 长安汽车目标2025年收入3000亿元 销量300万辆 其中新能源车100万辆 [6]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4.3% 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三大整车央企全球市占率仅8.7% [6] - 新能源汽车行业整合大势所趋 需通过供应链整合和差异化定位提升竞争力 [6] - 国务院国资委将新能源汽车业务单独考核 推动央企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7]
车企国家队重组生变:第一大汽车集团暂时落空,长安系组成独立央企
第一财经· 2025-06-05 21:53
车企"国家队"重组动态 - 长安系汽车业务将分立为独立央企 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 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 [5] - 东风系公告明确暂不涉及资产和业务重组 生产经营不受影响 [5] - 市场此前预期两家合并将形成年销量510万辆的国内第一大汽车集团 超越比亚迪 [1][7] 资本市场反应 - 长安汽车6月5日股价上涨3.34%至12.98元/股 总市值1287亿元 [7] - 港股东风集团同日股价暴跌14%至3.61港元/股 总市值缩至297.92亿港元 [7] - 2月重组消息披露时 东风系上市公司曾现涨停 港股东风集团盘中涨幅超20% [7] 重组进程回溯 - 2月双方公告控股股东筹划重组 引发合并预期 [1] - 3月国资委副主任公开表态支持整车央企战略性重组 [8] - 4-5月长安汽车两度辟谣合并细节 强调以官方公告为准 [10] 企业战略规划 - 东风集团2025年目标销量300万辆 含新能源车100万辆 计划推出10款新车型 [10] - 长安汽车表示重组不影响既定战略 旗下深蓝/阿维塔等自主品牌将获资源倾斜 [9][11] - 两家公司均与华为建立深度合作 加速智能化转型 [12][13] 行业背景与趋势 - 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0.9% 国有车企与比亚迪存在销量及市值差距 [12] - 国资委对三家汽车央企实施新能源汽车业务单独考核 [12] - 全球汽车业整合案例频现 如Stellantis集团/大众集团等 [13] 未来合作可能性 - 分析指出双方仍可能在特定技术领域合作 或联合第三家央企推进重组 [4][13] - 行业认为整合需解决总部归属/文化融合/车型调整等挑战 [13] - 集中资源做强中国汽车工业仍是核心目标 [4][13]
重磅利好!600178、600698、002265涨停!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05 19:12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小幅上涨 兵装重组概念板块整体上涨8 24% 7只概念股集体走强 [1] - 东安动力 湖南天雁 建设工业3只个股涨停 长安汽车 华强科技 中光学 长城军工分别上涨3 34% 13 32% 5 88% 5 19% [1] - 华强科技现价19 14元 涨幅13 32% 建设工业现价22 52元 涨幅10 02% 东安动力现价13 57元 涨幅9 97% 湖南天雁现价7 52元 涨幅9 66% [2] 重组方案 - 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 汽车业务将分立为独立央企 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2] - 分立后兵器装备集团股权将注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股东变更但实际控制人不变 [2][3] - 长安汽车董事长表示重组有利于国际化发展和协同效应发挥 其他兵装系公司称生产经营不受重大影响 [3] 行业影响 - 汽车央企重组可集中资源攻克核心技术 减少重复投入 提升全球竞争力 加速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转型 [3] - 国务院国资委将继续推进战略性重组 增强央企核心功能和竞争力 汽车行业进入整合淘汰关键阶段 [3] - 兵器装备集团是国防科技工业核心力量 布局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产业 拥有60多家重点企业和长安等知名品牌 [4]
汽车央企重组大戏“欠东风”:东风按兵不动 长安有望升格
中国经营报· 2025-06-05 13:00
汽车央企重组最新进展 - 东风公司暂不涉及资产和业务重组 将继续聚焦新能源和智能化战略布局 [1] - 兵器装备集团汽车业务将分立为独立央企 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 [1][3] - 长安汽车等"兵装系"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分立后的汽车央企 [3] 重组背景与历史 - 市场此前预期东风公司与长安汽车合并 但最新进展显示重组方向调整 [2][4] - 兵器装备集团和东风公司均为中国重要汽车央企 分别拥有长安和东风等知名品牌 [6] - 东风公司累计产销汽车近6000万辆 兵器装备集团自主品牌销量突破2500万辆 [6] 行业专家观点 - 汽车产业需要规模效应 国际车企发展历程都经历了整合过程 [7] - 中国汽车产业品牌数量过多 需要整合提升国际竞争力 [7] - 央企重组面临企业文化融合、战略认同等多重挑战 预计需要3-5年时间 [8] 企业战略方向 - 东风公司坚持"三个跃迁一个向新"发展战略 加速技术创新 [1] - 兵器装备集团推进新能源、智能化转型 布局三大智能电动品牌 [6] - 长安汽车表示重组不会改变既定战略方向 将有利于国际化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