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虚拟货币洗钱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芬太尼走私组织构建跨国网,从日本发出指示
日经中文网· 2025-08-22 10:56
国际毒品交易网络结构 - 中国芬太尼走私组织构建了跨越多国的大规模非法交易网络 交易对象涉及墨西哥 美国 俄罗斯 澳大利亚 印度等世界各地[1] - 该组织利用日本作为集散配送中心及资金管理指挥基地 并可能利用日本作为国际毒品案件中很少受到怀疑的"安全地带"[3] - 组织头目为被称为"日本Boss"的中国籍男子 在中日美三国运营约20家关联公司 其儿子在中国负责整体采购 物流 回收和账簿管理[9][13] 交易模式与资金流向 - 通过虚拟货币进行交易 40%交易来自暗网卖家 明显较多的是1万美元以上的大额交易[7][8] - 使用多个名义的虚拟货币账户周转毒资 头目儿子名下账户频繁接收付款[14] - 组织旗下化学品制造商湖北精奥生物科技(Amarvel)与墨西哥贩毒集团"锡那罗亚集团"存在联系[7] 企业关联与运营手法 - Amarvel与名古屋公司FIRSKY实为一体 销售手法相似 宣传所有产品通过日本邮政等国际包裹从日本发出[7][13] - 伪造国际检验认证以通过各国海关检查[13] - 多家中国走私企业网站宣传对日本的出口业绩 包括河北某化工企业及其关联公司[15][19] 国际调查与影响 - 美国禁毒署(DEA)已就日本路线展开正式调查 可能发展成大型国际毒品案件[6] - 交易网络覆盖芬太尼及尼秦等合成毒品危害严重的地区 包括美国 澳大利亚 荷兰 俄罗斯 东欧和中南美洲[8] - 国际调查需要多国配合 全貌揭示可能需要较长时间[19]
短视频平台高管被曝1.4亿元贪腐隐秘路径
第一财经· 2025-07-25 16:23
短视频行业竞争与腐败案件 - 2020年短视频行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激烈,各大平台推出多元化奖励方案以抢占市场份额和扩充商家规模 [1] - 某短视频平台高层冯某利用职权设计服务奖励政策,通过空壳公司和虚拟货币将公司上亿奖励金据为己有 [2] - 冯某团伙通过伪造材料骗取补贴,1.4亿元资金通过多家空壳公司流转,并利用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和混币技术洗钱 [3] 案件调查与处理结果 - 检察机关构建"三流合一"证据体系,还原1.4亿元资金被侵吞、转移、清洗、分赃全过程 [4] - 冯某等七人因职务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十四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团伙交出90余枚比特币 [4] - 行业人士透露涉事平台为快手科技(1024.HK),但官方未明确披露且暂未回应 [4] 商业腐败犯罪趋势与特点 - 近五年海淀区商业腐败犯罪案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因企业数量增加导致权力监管难度增大 [4] - 职务侵占罪和商业贿赂类犯罪是最主要的犯罪类型,企业人员容易利用职权获取非法利益 [5] - 国家加大对民营企业工作人员腐败犯罪的惩处力度,公司内审监察工作加强使更多腐败问题浮出水面 [4]
1.4亿元奖励金背后的“猫腻”(法治头条)
人民日报· 2025-07-24 06:03
民营经济促进法与反商业腐败 - 国家以法律形式推动构建民营经济组织源头防范和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 [1] - 反商业腐败在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1]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发布《反商业腐败检察工作白皮书(2020—2024)》,梳理1253件商业腐败犯罪案件 [1] 商业腐败案件特点 - "小官大贪"、虚拟货币洗钱、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是显著特点 [6] - 商业腐败行为从无意识犯罪"进化"到有预谋、有配合、有对抗侦查策略 [6] - 近5年商业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相关 [7] - 运营环节成为互联网行业商业腐败犯罪多发高发环节 [7] - 电商领域"流量变现""数据权益"成为商业腐败新场景 [7] 典型案例分析 - 冯某利用职权与外部供应商合谋骗取1.4亿元奖励金 [2] - 通过注册空壳公司接收并转移奖励金 [3] - 利用8个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将资金兑换成比特币等虚拟货币 [4] - 采用"混币"手段混淆加密货币交易路径 [4] - 最终7人被判有期徒刑十四年六个月至三年不等 [5] 商业腐败主要套路 - 利用虚增的交易环节实现"空手套白狼" [9] - 虚报劳务支出、服务费用等"吃空饷"手段 [9] - 伪造"借款""分红"等假象为利益输送披上合法外衣 [9] - 权力寻租伴随技术信息、数据侵权犯罪 [10] - 商业腐败犯罪与涉税犯罪交织复合 [10] 反商业腐败措施 - 企业"双报案"工作机制前置法律监督环节 [8] - 推出"检启智远"微信小程序服务企业 [8] - 做实检察建议与跟踪回访 [8] - 积极推动多元主体治理体系建设 [8]
专业文章丨虚拟货币洗钱罪案件前沿问题
搜狐财经· 2025-06-05 10:13
虚拟货币市场现状 - 2024年全球虚拟货币交易规模突破15万亿美元,日均交易量高达400亿美元 [2] - 虚拟货币凭借匿名性、便捷性、跨国性特征成为洗钱主要工具,交易双方仅通过加密地址操作无需真实身份信息 [2] - 跨国诈骗案例显示,数千万元资金可通过虚拟货币在数小时内分散转移至全球数十个钱包地址 [2] 虚拟货币与腐败犯罪 - 虚拟货币成为新型腐败载体,收受行为可能牵涉非法经营、洗钱、掩饰犯罪所得等上下游犯罪链条 [3] - 最高检联合多部门开展打击洗钱犯罪三年行动(2022-2024年),明确将虚拟资产交易列为洗钱方式 [3][8] - 2024年两高发布司法解释,规定通过虚拟资产转移犯罪所得可认定为洗钱罪 [8] 洗钱犯罪模式与案例 - 2024年破获的特大虚拟货币洗钱案涉及400亿元资金,犯罪团伙利用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为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洗钱 [4] - 洗钱产业链分工明确:上游获取非法资金,中游进行虚拟货币技术操作,下游将资金合法化 [5][6] - 典型操作包括将资金兑换为比特币/以太坊,通过多次币币交易混淆流向,最终兑换法币或购买资产 [5] 监管与法律挑战 - 虚拟货币法律属性认定存在分歧,我国未承认其货币地位但部分判决认可其财产属性 [9] - 证据收集面临跨境调取难、匿名交易主体核实难、电子证据易篡改等技术障碍 [11] - 犯罪数额认定因价格波动(如比特币)和资金混同操作而复杂化,司法解释中"情节严重"标准(500万元以上)适用困难 [13][14] 国际协作困境 - 各国对虚拟货币监管政策差异大(如合法化与禁止并存),阻碍跨境调查取证与资产追缴 [15] - 我国通过司法解释与国际接轨,但需协调不同法律体系下的犯罪认定标准 [15][16]